分享

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2)

 grf207 2014-04-24

教材处理的艺术

什么是教材处理,简言之,教材处理就是“教什么”“选什么教”“教什么最好”。所以教材处理的艺术就是科学地、动态地。机智地组织教学内容的艺术,就是提炼与组合的教学艺术。

语文教师实施教学、进行教学设计的必备素质之一是教材处理的艺术。教材处理是一门艺术.是一门技艺,是一门科学。教材处理研究从总体看有:①平实性处理与艺术性的处理;②单篇教学与多篇教学的处理;③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的处理;④不同文体教材的处理;⑤长文与短文、难文与易文的处理等。从单篇看有:①全篇课文的整体式处理;②知识内容的线条式处理;③精美之处的板块式处理;④突现目标的要点式处理等。从多篇看有:①比较式处理;②取舍式处理;③联读式处理;④交融式处理等。

教材处理是语文教师的基础功力。一般来讲,我们在这方面应该有这样一些基本素养:第一,能根据教材的篇章特色,确定对教材的处理;第二,能根据教材的文体特色,确定对教材的处理;第三,能根据教材的内容特色,确定对教材的处理;第四,能根据教材在全册或单元中的“地位”,确定对教材的处理。

教材处理的基本原则就是要简化教学头绪,优化教学内容。这一点,试用修订本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作了明确的要求:“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新的课程标准(试验本)在这方面又升华了一步,直接对教材编写提出了要求;“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本章将从课文整体阅读教学的角度例说如下教材处理的艺术:一、整体处理;二、长文短教;三、难文浅教;四、短文细教;五、浅文趣教;六、美文美教;七、一课多篇;八、提炼组合。

一、整体处理

这里所说的“整体处理”,指的是单篇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方面,这是人们谈得非常多的问题。

然而到底什么是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却极少有人给予界定。人们经常用否定的眼光来批评对课文的肢解式处理,批评对课文零打碎敲式的教学,人们却很少从正面、从肯定的角度、从“立论”的角度,来研究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

所以,所谓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在我们的视野里至今都还只是模糊的影子。

其实,教材处理的最为重要的要求,就是对课文进行整体阅读教学。这一点,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本)说得十分明确,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新的课程标准(试验本)也强调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教材在这方面的要求体现得更加细腻,不断地要求我们从整体的角度处理课文,进行整体阅读教学。

如初中第一册的《说明》对六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这样表述的:宇斟句酌,细心研读;整体领悟,深入局部;揣摩语言,仔细探究;发挥想象、潜心感悟;读读背背,了解大意;读读背背,了解大意。又如第二册的《说明》对六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这样表述的:感知全文,提炼主旨;理清思路,把握文意;理解内容,概括要点;整体感悟,发表见解;读读背背,了解大意;读读背背,了解大意。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整体”占了多大的分量!

那么,到底什么是对课文的整体处理呢?到底什么是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呢?

简言之,不对课文进行肢解式的教学就是整体阅读教学。

复言之,运用朗读、提问、讨论、概括、复述、品评、赏析、改写等方法或手段,将学生深深地带进全篇课文之中,让他们从头至尾地阅读课文,反复认真地咀嚼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的教学,就是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

再言之,课文整体阅读教学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确定地解决课文一至几个方面的关键问题,这一至几个关键的教学问题,既能带动对全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又能带动学生生动活泼的阅读活动。在解决这一至几个关键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课文的每一个角落之中。

举例言之,教学《哨子》,不用零碎分析的方法而用整体阅读的方法进行教学,可对课文进行这样的处理——突出“哨子”一词,教学过程以“哨子”为线索,一步步一层层地向前推进,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达到对如下内容的理解:1“哨子”一线串珠。课文以“哨子”为线,贯穿全篇,作者列举丰富多彩而又饱含哲理的“哨子”现象,使论点的阐发散而有序,丝丝入扣、2.“哨子”妙喻生辉。第四段至第九段依次用“哨声”比喻权势、名望、财产、玩乐、虚荣、依从父母之命或贪求荣华富贵,第十段又用“哨子”比喻对其价值作出错误估价的事物,归结全篇并提出中心论点。这样既使抽象的说理变得形象通俗,饶有趣味,又能给人以深刻启示,令人警醒。3“哨子”虚实相映。作者开篇叙述有关“哨子”的一段亲身经历,然后由实而虚,以物喻理,虚实相映,行文摇曳而富有韵致。4“哨子”的写法同中有异。课文主体部分连续用六个自然段举出事例,充分说明“哨子”现象之普遍,从而有力地突出了论点的启示和警戒意义。六个段的写法大致相同而又同中有异,使课文的语言体现出生动活泼的表达特点。

像《哨子》这样用一个或几个关键问题来带动全篇文章阅读的整体教学,是符合当前教学改革要求、适于广大语文教师运用的一种科学的教材处理方式。从教学过程看,它以其完整性而大大优于肢解课文、架空分析、教师独占讲台的课堂教学;从教材处理看,它的角度小巧灵活,不像“单元教学”那样令许多教师望而却步,因而有着重要的教改意义。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如下的角度对教材进行处理,从而实现单篇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

1.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问,让同学们在自由地探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的感知与理解。

2.用设置悬念的方式,既激发同学们探求的兴趣,又让同学们在解决悬念之中对课文进行深入的理解。

3.就课文某个方面的内容,用规定的句式组织学生进行理解性的说话活动,在众说纷纭之中完成对课文的感知与理解。

4.要求对课文进行“概括”,进行“撮要”,进行“知识板块集聚”,用这样的方法将学生引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5.用读一文写一文、读一文写几文的手段,牵动学生的思绪,让他们的眼光在课文中逡巡,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再表达”达到对课文的整体理解。

6.用多角度整体赏析的方法,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引入课文,在欣赏课文不同角度的美点之中,对课文进行多角度的整体理解。

7.运用不同的调动手段,安排层次不同的教学问题,在逐层深入之中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整体理解课文,整体赏析课文。

8.用“探求”“发现”作为教学要求,用组织学生进行独立学习、合作学习作为手段,在探寻、交流、讨论中整体理解课文。

下面几个教学例证从不同的角度突现了对课文的整体处理,让我们感觉到这样的教学设计之中完全没有条分缕析、碎问碎答的痕迹,它们将整体阅读教学的面目比较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例一:《死海不死》——就课文内容设置一个教学悬念。

1.同学们自读课文。

2.教师设置教学悬念:同学们,《死海不死》布局谋篇的主要特色,是围绕说明的对象悬一笔、插一笔、补一笔。你们读读课文,看是不是这样。

3.同学们进行课中活动,再读课文,圈点勾画,交流讨论。

4.同学们懂得:课文开头极像记叙文的“倒叙”,此为“悬一笔”;课文中间插入古老的神话传说,这是“插一笔”;课文结尾补充说明死海的未来,这是“补一笔”。悬一笔,可抓住读者的好奇心;插一笔,能增加说明的趣味性;补一笔,则足以引起人们对死海未来的关注。

5.教师点拨,同学们进一步懂得,课文中真正的说明内容只有两处,精读这两处之后,再来反观作者的这悬一笔、插一笔、补一笔,其构思技巧令人回味。至此,同学们对课文的整体理解便迅速、便捷、准确地完成了。

例二:《狼》——运用不同的调动手段,安排层次不同的教学问题。

教学板块:赛读  赛问  赛讲

l.读文比赛。(1分钟左右)

①5分钟自由朗读,教师提出层次不同的朗读要求。

②5分钟竞读比赛。或分组赛,或对手赛,要求读出情景,读出叙、议的层次。

2.质疑比赛。(1分钟左右)

①3分钟质疑问难准备。

②3分钟质疑问难比赛。

③教师释疑解难,并安排一定的课中练习。

3.讲故事比赛。(20分钟左右)

①请同学们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课文内容“变”为一篇白话故事。

②同学们自读自讲。

③分小小组讲故事。

④选手竞讲。

⑤优胜者演讲。

4.教师评说。

在这样的教学中,串讲不复存在,繁琐的提问销声匿迹,赛读、赛问、赛讲三个教学环节与整体感知课文、整体理解课文紧密相联。

例三:《满井游记》——对课文进行美点赏析。

1.听读课文。

2.朗读课文。

3.译读课文。

4.教师:这篇课文充满了“美”,请同学们就课文内容从课文中找出实例,用课文“美在……”这样的句式说话。要求每人都说,至少要说一句话。

5.同学们读课文,写“话”,进行“美点赏析”式说话。

6.综合同学们的“说话”内容,小结如下:

课文的写景之美:写了春水之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了春山之美,山峦的积雪被晴日所化,青葱的山色如同经过洗拭一般,显得格外鲜妍明媚,好像刚洗过脸的美人正在梳掠她的发髻;写了春柳之美,还写了麦苗之美。它们构成了一幅北国郊原的早春风光图,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课文的写人之美:作者写了游人的几种情态:饮泉水煮茶的人,显得清雅而悠闲;边喝酒边唱歌的人,显得豪爽而痛快;穿着艳丽服装的女子,显得从容而舒适。这各得其乐的种种情态,无疑是一幅郊原春游图。游人们既领略最早的春光,又给余寒初退、大地春回的景色增添了不少的生气和暖意。

课文的写物之美:曝沙,写鸟的安闲恬静;呷浪,写鱼的自由天真。作者通过鸟鱼一静一动的情态,概括了大自然一切生物在春光中的“悠然自得”之感。作者甚至发现和感受到在鸟的羽毛和鱼的鳞鳍之间,都洋溢着一股喜气。

课文的写情之美:作者的情,表现在出游之际。来到野外,看到堤岸两旁高高的柳树,闻到滋润的泥土的芳香,他快乐的心情就像脱笼之鸟一样,飞向那辽阔的春天原野。作者的情,还表现在写景写人写物之中,表现在他游玩之后的美好感受中——春在郊田之外,而居住在城里的人还不知道。辜负春光,岂不可惜!表达了向往大自然的美好。

至此,同学们完成了对课文的多角度的整体理解。

从上述教学设计可见,整体阅读教学的突出特点是想方设法把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引入课文,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结构的极大改变——学生占有的时间大大增加,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得到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朗读、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流,课堂教学的过程也就必然显得生动活跃。

 

二、长文短教

所谓“长文”,就是篇幅长、文字多的课文。一般来讲,在初中学段的语文教学中,现代课文在2000字以上、文言文课文在500字以上的,就可以视作长文。

长文在教材中的比例占30%左右,如初中语文第一册30课中,就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9篇长文,第二册中,有《提醒幸福》等10篇长文,第三册中,有《阿长与〈山海经〉》等8篇长文。长文有着信息量大的优点,但同时也有占用课时多、容易引起学生厌倦、信息繁冗、教学上难以处理等等弱势。所以,研究长文短教,在提高教学效率上就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不仅如此,由于长文短教需要研究教师如何巧读课文,如何精选课文内容,如何组合教学内容,如何做到精练、高效、有用,所以它具有教材处理研究的普遍意义,对它的成功探索,将影响所有文章的教学处理。由这一点看,研究长文短教,对于大多数课文来讲,就显得更有意义。

长文短教,从教材的类型看,可分为教读式处理与自读式处理,教读式处理比较精细,自读式处理比较粗放,所以我们一般应研究对长文如何教得精一点;从教学手法看,可分为平实性处理与艺术性处理,平实性处理比较平淡,艺术性处理比较生动,所以我们一般应研究如何教得生动一点。但无论怎样处理,无论运用什么手法,长文短教都重在一个“短”字,这个“短”字,又主要表现在“点”上。也就是说,长文短教的主要技巧在“选点”。

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从如下很多很多的角度进行教材处理:

1.紧扣课文教学要求,以完成一两个教学重点为目的进行短教。

2.根据课文内容,以讲清讲透一两个难点为目的进行短教。

3.分析竖式结构课文的脉络与布局,以突破课文的主要部分为目的进行短教。

4.分析横式结构课文的写作特点,以“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为目的进行短教。

5.理解课文的语言特点,以落实一个“语言教学”的板块为目的进行短教。

6.以增长知识、培养能力为目的,以突出课文中一个“知识的集合”为目的进行短教。

7.以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为目的,对课文进行创造性改编或创造性复述。

8.以训练某种阅读技能为主,选取课文中最有训练价值的内容进行短教。

下面请看笔者在“选点”上对课文进行艺术性处理的两个操作实例。

1.突出一个“语言训练点”

突出一个“语言训练点”,就是从课文的语文实际出发,从小处着眼,从语言表达的方式着眼,在课文中寻找、发现、提炼出语言表达的某个方面的技巧来进行教学。如或从词语表达,或从句式运用,或从段落写作,或从人物塑造,或从景物描写……的角度,积聚一个闪亮的语言学习与运用的“点”,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有的放矢的突破,教给学生一点有用的知识。

如《羚羊木雕》的语言学用课——千姿百态表示“说”:

教学步骤一: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二: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三:利用课文特点,教给一点似乎看不起眼而又实实在在的知识——怎样把对话描写中的“说”这个“内容”写好。师生进行了如下内容的品读。

1.“说”这个词是常常有的。如:

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2.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有时省略表示“说”的字词。如:

“您已经给我了。”

“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

3.对话中有时用其他的“说”。如: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4.在“说”字之前加上“态度”的修饰。如: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我要把裤子换过来。她却满不在乎地说:“算了吧,反正我已经站了一个钟头,要是再换过来,你还得站两个钟头……”

5.用“神情”表示“说”或在“说”字之前加上“神情”。如:

“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

“爸爸不是给我了么?”我小声地说。

6.带动作地“说”或以动作表示“说”。如:

妈妈站起来,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你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

“送给谁了?告诉我。”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教学步骤四:浓缩课文内容,进行怎样把“说”写好的深入理解式的练习——根据下面的对话,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内容: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爸爸不是说给我了么?”我小声地说

“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

“我把它收起来了。”

“放在哪儿了?拿来我看看。”妈妈好像看出我在撒谎

“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

“没有卖……我送人了。”我觉得自己的声音有些发抖。

“送给谁了?告诉我。”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送给万芳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教学步骤五:运用所说的“千姿百态表示‘说”’的知识,就下面的“场景”进行说话片段练习:

下午放学了,我很晚才回家,妈妈在村口等着我……

这种教学是艺术的,然而又是朴实的,从深处看,这也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教师教给学生的,固然是一种知识,一种语言表达的模式,但同时也是一把钥匙,教师所开启的不仅仅只是“千姿百态表示‘说’”这把锁,他还会让学生想到千姿百态表示“喜”,千姿百态表示“怒”,千姿百态表示“哀”,千姿百态表示“乐”……

2.交给一把“解读的钥匙”

或从模式分析的角度,或从内容点评的角度,或从方法式阅读的角度,让学生习得并实践一种阅读的方法,达到以少胜多、以简驭繁、长文短教的目的。

如《秋魂》的读法指导课。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中的七篇“短文”,其构思规律表现在:每篇“短文”的思路、顺序都是由此及彼——先写“物”,再由物及人、由物及理、由物及情;几乎所有的“短文”都是借物写人,都是为了表现人,表现人的成长、表现人的品格、表现人的追求、表现对人生的理解。因此,对这篇课文的教学,可以以点带面,长文短教,简化教学头绪从达到教师精要点拨、学生活动充分的教学目的。

教学片段:

1.老师:所以,我们应该理解的一种写法就是:三层式结构,咏物抒情、托物寄意的写法。

2.老师:所谓“三层式结构”,就是“引出事物一描叙事物一托物寄意”。例如课文短文《飞鱼》:

在甲板上,我看见一条死去的飞鱼。(这是“引出事物”)

它曾经像海燕一样骄傲地在海面上飞翔。

它曾经让海里所有的鱼儿投来羡慕的目光。

然而它死了,它在甲板上被晒成了鱼干。(以上是“描叙事物”)

哦,千万不要离开你生活的土壤。(这是“托物寄寓”)

又如课外短文《海上的航标灯》:

你见过航标灯吗?(这是“引出事物”)

海上的航标灯,很谦逊地站在最远的地方。

第一个迎接凶险的风浪。

海上的航标灯,永远沉默地埋头工作,日夜不停地指示方向。

天色愈黑,航标灯愈亮。(以上是“描叙事物”)

要是谁能像航标灯,他将会有一颗不灭的心。(这是“托物寄意”)

3.老师板书:

引出事物)

三层式结构  描叙事物    这是一把阅读理解此类文章的钥匙

托物寄意

4.现在请同学们读《秋魂》的第一节《秋实》,根据老师的讲析理解课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5.同学们朗读并用旁批的形式对课文进行评点:

秋天了,成熟的果实却低下了头,它不是在孤芳自赏,也不是在自我陶醉,更不是在哀泣自己将跌落枝头。它是在想:我是怎样成熟的呢?(这是“引出事物”)

不是风,我怕早已霉烂了;

不是雨,我怕早已干瘪了;

不是光,我怕早已苍白了;

不是热,我怕早已憔悴了。

(以上是“描叙事物”)

世界上有不经过风吹雨打而成熟的果实吗?

世界上有不经过光射日晒而成熟的果实吗?

(这两句是“托物寄意”)

6.全班同学进行理解性朗读:

①女同学读第一段,男同学进行“三层次”评点。

②男同学读第二段,女同学进行“三层次”评点。

③同学们齐读第六段,一位同学进行“三层次”评点。

举一反三,点示规律,交给“钥匙”,以点带面,朗读加上评点,只用了大约18分钟的时间,学生便将这七篇短文的内容及结构特点理解清楚。这就是科学地处理教材、进行长文短教的艺术魅力。

三、难文浅教

所谓“难文”,有时是篇幅长、文字多的现代文,有时是用语生僻、意思深奥的文言文,有时是内容艰深的短课文;有时是看似优美而连教师都似雾里看花的散文,有时是平白如话而寓意难以琢磨的小说。总之,难以在规定的课时中上完的或者难以让一定年龄层次的学生理解的课文,就是阅读教学中的“难文”。

语文教材出现语言文字或内容艰深的课文是正常状况。一是教材中需要有表现一定难度层次的课文,以表现一定的教学标高或实现一定的教学要求,如初中语文第三册中的《阿长与〈山海经〉》就是;二是教材的编者在认为容易理解容易教学的情况下将难以理解难以教学的课文选编进了教材,如2000年版初中语文第一册中的《岁月,在黄土地上流过》就是。一般来讲,在初中学段的各册语文教材中,有一定教学难度的课文比例大约在15%左右。关于“难文”的教学处理,值得我们研究与探讨。

有时,难文需要“硬教”,因为课文中的那些“难点”不容回避;但大多数情况下,对难文应该也必须想出一些较好的方法来进行浅教,来进行有一定教学效果、一定教学情趣和教学氛围的浅教。如:

1.用“巧借东风”的办法,从“预习提示”或从“自读提示”中选中一两个教学问题进行教学。

2.用“末位保留”的方法,解决课后练习中最为简单的一两个问题,以带动或完成对课文的教学。

3.用“打擦边球”的战术,从教学内容中引申出一两个点并由课内转移到课外——使教学内容既在课文之中,又在课文之外。

4.用“选点突破”的策略,教学课文中或最好的一点,或最美的一点,或最易的一点,或最实在的一点,或最有用的一点。

5.用“变讲为读”的手段,让学生在朗读之中对课文内容有一些感知,有一些感受,有一些感悟。

6.用“逐层深入”的策略,有目的有步骤地分几步解决一个问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越过难关。

7.用“巧妙剪裁”的思路,对难文中的某些内容进行组编、进行组合,从而淡化难点,越过难点。

8.用“生动讲析”的方法,充分展示教师的主导地位,对课文的难处进行生动的、形象的、细腻的分析与讲解。

必须指出的是,浅教不是马马虎虎地教,不是如过眼烟云般地教,而仍然是扎扎实实地教,是让学生真正有收获地教,如果教师不颇费心思地教或者要学生自由浏览式地“教”,那就失去了“课文”的意义。

必须指出的是,不论是对教读课文还是对自读课文而言,“教”是不能放弃的,对自读课文中的难文,尤其不能丢掉一个“教”字。所以,“难文浅教”式的教学处理,适合于任何“地位”的课文。

下面是笔者的一个“难文浅教”的实例——初语第一册的自读课文《夏天也是好天气》。

1.课文分析

课文《夏天也是好天气》是一篇不长的课文,但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讲,是一篇比较难教学的课文。

它难在有不少的语句让学生不懂。

如下段文字:

心,刚刚放下一半。那口憋在胸腔里许久的叹息,未及发出,便兀自燃烧成一股热浪。人似一团发酵的面粉,外烘内烤成一枚圆鼓鼓的面包,喷涌而出的汗珠,就是这面团蒸发的水汽。偶有一丝轻风擦过,必是裹挟着沸腾,让你冲动得沉默,沉默得疯狂,疯狂得无聊,无聊得死不瞑目。一天又一天,太阳不肯回家去,而你在阳光下渺小,在汗水中绝望,在绝望中超脱。

其中“……让你冲动得沉默,沉默得疯狂,疯狂得无聊,无聊得死不瞑目”“你在阳光下渺小,在汗水中绝望,在绝望中超脱”这样的句子让学生为之瞠目。而且,对这样的语句,老师不可能像文言文教学中的串讲一样去一字一句地讲解;即使进行串讲,也是不大能够讲得明白的。

它难在有的字词的含义让学生不懂。如下段文字:

这样的时刻,因为远离世俗,你会感受到一些匆匆忙忙、实实在在中难以领略的滋味,听来全不着边际。

这“听来全不着边际”指什么?其含义是什么?

它难在有的生活现象的表述远离学生的生活。如下段文字:

忆及往昔的风云厮杀,唇边掀起一抹自嘲:何苦来哉?这一声心语,为人生送来几许清爽、几许快慰。

这是只有成人才能有的人生体验,老师怎样才能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有体会呢?

它难在课后练习设计的要求太高。如:

课文练习三:“夏天就是这样的一串音符,这样的一处世外人间,让你在躁动中获得一份自省的宁静,一份外化的智慧和实实在在的虚无。”结合课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想一想,你对夏天的感觉是什么,不妨把自己的感觉写下来。

夏天让人获得“一份外化的智慧和实实在在的虚无”,这意思恐怕老师也没有多少体会,即使是作为老师也很难讲出自己的理解,又怎能要求学生去理解?

但课文中也有写得易懂的地方,也有学生喜欢的地方。如:

这样的时刻,会有一个小女孩,扬起双眉,唱着童音说:我喜欢夏天,因为可以穿花裙子。

这样的时刻,会有一个小男孩,昂起头颅,扮作男子汉说:我喜欢不作准备,就扑通一声跳入清凉的水池。

长大了的人,可以有个借口,放下该做的工作。找个通风僻静的地方,架一张竹藤凉椅,半躺半卧双眼微睁,超然地看世界、超然地看自己。

2.教材处理

用“巧妙剪裁”的方法,将课文中的某些内容进行有机的组合并进行“学生活动充分”的教学。

3.教学策略

①让学生多朗读,在朗读中对课文内容进行感受。

②让学生多说读,用说话的方式由学生讲出对课文的整体理解。

③让学生多说话,让教学内容从课内走向课外,使教学内容显得比较丰满。

④淡化处理课文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

⑤在课型处理上仍然上成“自读课”。

4.教学实录片断(一)

师:好,咱们下面就来领略一下夏天好在哪里。请大家朗读课文,大声地读起来。要求咬准字音,比如下面这些字:粘、闷、兀自、发酵、裹挟、熟稔、自省。

(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

师:夏天也是好天气,它好在哪里?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说话。怎么说?这样说:“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比如说: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太阳不肯回家去。

师:各人自说自讲,并在书上作记号。

(学生杂然地读课文,说“话”)

师:下面准备课堂发言,先预演一下。

(学生按句式要求各说一句话)

师:刚开始说话的语调不好,像读书,要像讲话。再来一遍。

(学生再说)

师:还是像读书,再来。

师:好,开始自由发言,请自己站起来讲。

生1: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小女孩可以穿花裙子。

师:多么秀美呀。

生2:夏天也是好天气,它是这样的一处世外人间,让你在躁动中获得一份自省的宁静,一份外化的智慧和实实在在的虚无。

师:这是说,在很热的时候我们的心要静。

生3: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男孩子可以跳入水池去游泳。

师:对,潇洒得很。

生4: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有个借口,放下该做的工作。

师:嗯,休息休息。

生5: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在绝望中超脱。

师:谁绝望啊?(生笑)

生6: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往日很多必不可少的事物,都变成了多余。

师:对,让自己轻松一下。

生7: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你的思维、你的渴望、你的生活,全都脱离了往日的轨道。

师:人们在夏天是一种别样的生活。

生8: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找个通风僻静的地方,架一张竹藤凉椅,半躺半卧双眼微睁,超然地看世界、超然地看自己。

师:对,很多大人都喜欢乘凉,你看见了吧。

生9: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让你在躁动中获得一份自省的宁静。

师:这时心静是最重要的,心不静,就会觉得天气更热。

师:好,现在我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一说“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

生1:夏天也是好天气,因为我可以吃西瓜。

师:消暑减热。

生2: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买冰棍吃。

师:清凉一下你的心境。

生3: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去游泳。

师:在水中解暑。

生4: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在家吹空调。

师:噢,享受生活。

生5: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开车兜风。

师:好多好多的好处,同学们都有很多话要说。你们看,通过说“理解”的话,咱们把课文读懂了。

5.教学实录片断(二)

师:下面继续进行我们的创造性学习。我们先把写夏天也是好天气的几点好处读一下,这一次读,要读出表情来。从“这样的时刻,是一种别样的生活”读起,读到小女孩、小男孩时,都要有表情,好不好?

(生齐读“这样的时刻”以下五段)

师:再来读最漂亮的两段,写男孩子和女孩子的。重音要读出来。

(女同学一齐试读第一段,男同学试读第二段)

师:男同学读得确实像男孩子,“扑通”两字读得特别好,我觉得还可以夸张一点。下面女孩子、男孩子再一起来演读一遍。演读是什么?就是要有表情地读,声音也应该传达出感情。

(女同学和男同学分别齐读这两段)

师:刚才大家读的这两段,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生:反复。

师:反复出现“这样的时刻”,组成段首排比。后面三段没有,老师加上去了,是为了让同学们理解。加上去也可以,不加上去也可以。加上去有一种整齐的美,减下来有一种变化的美。

下面我们用“这样的时刻”来说一句创造性的话。一定要是自己想出来的。话题是“当新年来到的时候”,每人以“这样的时刻……”领起,说出一段话。

师:想一想新年的美,新年的快乐,新年的情景,新年的自己的家,新年的别人的家,新年的城市,新年的乡村等等。

(学生思考,教师巡回、鼓励)

师:下面我请这一组的同学来说。一个接一个,大声地朗读,这样连起来就是一篇小小的美美的短文。我先说,同学们接下去说。

师:新年来了,新年的钟声敲响了……

生1:这样的时刻,随处可以听见爆竹声。

生2:这样的时刻,到处都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生3:这样的时刻,到处都是欢歌笑语。

生4:这样的时刻,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来庆祝这美好的日子。

生5:这样的时刻,人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说,终于可以过新年了。

生6:这样的时刻,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生7:这样的时刻,我们正在过新年。

生8:这样的时刻,就会很热闹(大声)。

师:哟,把我吓一跳。(笑)你们都说得很好,但是老师要批评你们,你们说的都是大话。应该描写一下。那灯光呀,烟火呀,笑脸呀,爷爷奶奶给的压岁钱呀……咱们留着下次说,好不好?

以上的教学内容,“组合”了课文中两处美而实用的内容——用“夏天也是好天气”和“这样的时刻”来领起课文内容和调动生活积累,它们既让学生的视线进入到课文的每一个角落,像线索一样串起了学生易懂的课文内容,又让学生在句式学用中对生活进行了体验。学生丰富的说读活动形成了极好的教学气氛,难文浅教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短文细教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凡千字左右的课文都可以看作是短文。

短课文在教学上比较容易掌握,大多能在规定的课时之内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材处理上往往不太精细,一般是从全文教学的角度,用讲析的方式进行教学。

我们需要对短课文的处理进行研究,是因为短课文在教材中大量存在,按文字量来计算,教材中的千字文约占50%以上,更不用说短小精美的诗词类课文了。如果说对短课文处理的研究比较到位,那么,大量的短课文在教学效益上就能够得到基本的保证。

对短课文的教材处理,应该在“细”字上下功夫。

这个“细”字指的是:

怎样教得细一点,怎样教得深一点,怎样教得多一点,怎样教得实一点,教学层次怎样精细一点,教学的角度怎样丰美一点。由此,我们可见探索短文细教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它让我们关注如何充分有效地高质量地利用课文,让我们研究如何合理而科学地利用教学45分钟,让我们注重教师多角度品味课文的能力,让我们设想如何巧妙地安排课堂教学的层次,让我们考虑如何尽可能地创造出学生活动充分的学习局面,让我们探究如何形成细腻优美的课堂教学结构……所以,一般来说,在短文细教上进行过艰苦探求的人,在教学效果上一定比较好,在教学设计的艺术上一定是高人一筹的。

短文细教,仍然要讲究对教材的艺术性处理,我们可以试用如下的一些方法与角度:

1.艺术地细化朗读训练的层次,在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训练中让学生体会文章的神韵、风格,对含义较深的词句、段落进行充分的感悟、体会和品味。

2.充分关注语言训练,增加语言训练的时间与课堂容量,从语言训练、语言习得、语言积累、语言实践与运用等不同的层次深化教学内容,丰富学习成果。

3.细化对课文的理解,从整体上适当增加对课文的品析角度,以立体地多侧面地理解课文内容。

4.深化对课文的品读,对重点内容、主要人物、精彩段落、突出特点、特别手法进行反复而又细腻的析读。

5.根据课文特点,有机地进行一些穿插、引进、迁移、联缀、补充、收集、查询、交流、研讨的教学活动,以增加和丰富课堂教学的线条与情趣。

6.适当增加对课文“美点”的赏析,以优化对课文的理解;调动不同的教学手段,对课文进行充满灵气的咀嚼品味。

7.运用“1+1”的教学策略,将有某种内在联系的精美短章组合为“一课”进行教学,从而形成“学读”“联读”“比读”等不同的教学组合,细化课文的教学。

8.从课文特点出发,细化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不仅从形式上艺术地组织起不同的活动细节,而且用巧妙有力的教学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增加学生的课堂活动量,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

下面请看笔者《纪念白求恩》“短文细教”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语言。

2.进行关于革命生活方面的教育。

二、课型与课时品读课;一课时。

三、预习要求

1.熟读课文,掌握预习提示中列出的词语,给加点的词注音。

2.根据课文内容思考:你了解到白求恩同志哪些方面的情况?课文中哪些地方用了对比手法?

3.思考:怎样科学、快速地背读文中第四段。

四、教学策略

1.设计为单篇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

2.全课的教学三步走:理解一篇,精读一段,背诵一节。

3.细在“理解一篇”的理解由叙到议到概括大意。

4.细在“精读一段”分层次多角度地对课文重点段进行析读。

五、教学过程

第一个教学板块:导入,检查预习情况。(7分钟左右)

1.强调字形字音:派遣  殉职  狭隘  热忱  拈轻怕重  鄙薄

2.点出常用雅词:不远万里  以身殉职  狭隘  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  热忱  拈轻怕重满腔热忱  冷冷清清  漠不关心  麻木不仁  纯粹  精益求精  见异思迁  鄙薄

(过渡)

第二个教学板块:朗读,理解课文内容。(13分钟左右)

1.同学们大声地、快速地朗读全篇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你了解到白求恩同志哪些方面的情况?请将它们朗读出来。

①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50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

②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到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

③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

(教师:以上都是叙。)

3.读了这篇课文,你了解到毛泽东同志评说、赞美了白求恩同志的哪些精神与品质?请将它们朗读出来。

①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②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③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教师:以上是各段的重点句,就是“议”。)

(教师点示:由于“叙议结合”,重点句往往由“议”表现出来。教师顺势请同学们概括各段内容要点:国际主义的精神,共产主义的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教师完成第一步板书:概括内容要点。)(过渡)

第三个教学板块:朗读,品析课文重点部分。(15分钟左右)

(教师对这一段进行细节化的教学处理,有两套方案。第一套方案,对这一段的学习明确“五步”学习要求:①读课文,理解词义;②读课文,感悟层次;③读课文,品析对比;④读课文,品味语音;⑤读课文,渗透情感。第二套方案,对这一段的学习安排“三步”品读训练。下面采用第二套方案。教学方式是读读说说,读读答答,读读练练。)

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②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③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④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⑤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⑥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⑦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⑧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到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⑩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1.初读训练

①这段文字的重点句是第一、二句;作者高度赞扬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的两个短语是?(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的热忱)

②作者赞扬白求恩精神感人之深,运用了三个表强调的双重否定句,它们是?(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无不为之感动)

③文中对白求恩的称谓很有讲究,从大众的角度,直称“白求恩”,显得亲切;从职业和工作的角度,称“白求恩医生”,表示尊重;从革命事业和共产党员的角度,则称“白求恩同志”,显得庄重。

2.再读训练

①白求恩同志对工作是:极端的负责任。

而不少人对工作则是:不负责任,拈轻怕重……

②白求恩同志对人民是:极端的热忱。

而不少人对人民则是: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③白求恩同志对技术是:精益求精。

而不少人对技术则是:鄙薄技术工作以为微不足道,以为无出路,见异思迁。

④这段文字运用的主要写法是:叙议结合,运用对比。

3.精读训练

①文中正面介绍白求恩的句子是:白求恩……热忱。

②文中侧面介绍白求恩的句子是:从前线……感动。

③作者批评一些党员的自私自利,从对工作、对事物、对同志和人民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用了“拈轻怕重/喜欢自吹/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等贬义词突出了这些人的不纯粹。

④用“|”与文中的序号组合,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⑤概括每个层次的大意:第一层,号召学习白求恩精神;第二层,批评某些共产党员;第三层,强调白求恩精神感人至深。

(教师完成第二步板书:——品析对比手法。)(过渡)

第四个教学板块:背诵一个精段。(10分钟左右)

“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一段。

1.教师点拨:这一段背诵有三个方面的要求:

①感受层次,②注意语气,⑧控制语调。

2.同学们读背,教师点拨。

3.同学们演读、演背,师生共同讨论课文主旨。

(教师完成第三步板书:感受鲜明主旨。)

板书设计至此完成:

《纪念白求恩》学习目标——

理解全篇——概括内容要点

精读一段——品析对比手法

记诵一节——感受鲜明主旨

4.进行课堂小结。

五、浅文趣教

浅文趣教是一种教材处理方式,也是一种教学方法的设计。

这其中的“趣”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别出心裁,将浅显的教材内容“变”得有趣并在这种有趣中进行语言教学、思维训练与情志熏陶。这种“内在”的趣既能表现教师巧读课文的水平,又能表现教师设计教学的技艺。一是教师开动脑筋,变换手法,将教学的过程撩拨得有趣,这种“外在”的趣能够很好地表现教师的教学机智。

研究浅文趣教,是为了化平淡为神奇,变无味为有味,从而充分地开发利用课文的价值;是为了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之中进行教学,让同学们身心愉悦地进行学习,不仅是让同学们学得快而又记得牢,更是让同学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妙处及学习语文的乐处。而在所有的课文处理艺术的研究之中,对“浅文趣教”的研究又是最为淡薄、最为稀少的,这就更加说明了浅文趣教研究的难度和重要性。

研究浅文趣教,也是为了适应教材的变化所带来的挑战。我们不可忽视语文教材中的那些浅显的文章,将它们“集合”起来看,那是一个带有明显文体特征的“群体”。在试用修订本的初中教材中,诸如《莺》《月亮上的足迹》《日本平家蟹》《万紫千红的花》《大自然的文字》《秃鹰之死》《时间的脚印》《气候的威力》《漫话小行星》等,就是若干篇可以一读而过的说明文;又如《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病从口入”与“食物相克”》《谎言掩盖不了血写的事实》等等,也是若干篇内容相当明白的议论文。研究这些文章的教学,无疑地,既会有文体教学研究方面的突破,又会有浅文趣教方面教学技巧与教学艺术的升华。

浅文趣教,不是说一节课自始至终都要讲究“趣”,如果刻意求“趣”,也许课堂上就失去了“趣”。也不是说老师开讲有趣、老师收束有趣、老师讲的故事有趣等等,那只是课堂上的一种有益的点缀。也不是说一定要用“滑稽”的手段让学生开心、让课堂上有快乐的笑声。浅文趣教,还是要落实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之上,落实在“教学”二字上,要体现出一个“雅”字。比较科学的做法,是根据课文特点,在教学中设计安排一个两个或几个比较有“趣”的点。

这种“趣”点,可以从如下一些教材处理方式或教学设计手段上获得:

1.别出心裁地分析课文,或将课文材料进行变形,或将课文材料进行组合,或将课文内容进行浓缩,设计能让学生集体参加的充满“文趣”的表演式朗读活动。

2.针对有些课文短小、精美、易懂的特点,用“反复”的手法,设计分层推进、逐层深入的美读教学步骤,让课堂阅读活动充满“美趣”。

3.教师巧读课文,对课文进行阅读新解,并将自己这独有的心得转化为教学设计,让学生面对浅显的课文,也觉得有一点“奇趣”。

4.针对课文内容,从“发现问题”的角度,从“编拟练习”的角度,从“积聚精华”的角度,设计能让学生觉得饶有“兴趣”的课堂竞赛活动。

5.利用课文内容,学习电视趣味性栏目的表现手法,设计一次富有“情趣”的能让学生神采飞扬的课堂学习活动。

6.选取课文中一个小小的“点”,从对课文内容进行“再表达”“再创作”的角度,设计一个带有“童趣”的让学生神思飞越的思维训练活动。

7.或由某课的某点内容发散开去,牵连出其他课文中的内容,以形成一个知识的板块;或利用课文本身的语言表达技巧,设计有趣的读写活动,以使学生享受到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乐趣”。

8.利用媒体手段,选取浅短课文中的精彩片断,设计由学生进行的带有阅读个性化特点的充满“雅趣”的自由赏析活动。

……

下面,从教师巧读课文、巧妙设计教学的角度介绍笔者的几例“趣”教片断。每一个教学片断都能表现出一个很美好的“趣”点。

  1.趣在“课文变形”式的朗读活动。

如对下面一段文字进行反复的朗读:

他们的品质

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

他们的意志

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

他们的气质

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

他们的胸怀

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这原是课文《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一段文字,但在这里“变”了,于是它读起来富有诗味。这就是把一般的文句“变”为诗行来阅读。这种变形将美的语言显示得更美,是一种高质量的阅读实践活动,它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牵动着同学们深层次地进入课文,让他们从心中来聆听、来感受课文中的语言美、情感美、音韵美。

这样一个小段是课文内容的总纲,经过这样的美读处理,课文的思想感情已经在学生的心中激起了浪花。

2.趣在“语调设计”式的演读活动。

这是《刘胡兰慷慨就义》的教学片断。

(1)首先,各小组分组活动,说说朗读《刘胡兰慷慨就义》应如何处理语气语调(①播音员的话,②刘胡兰的话,③阎军的话)。分角色朗读并推选代表,进行小组竞读,看哪一个小组读得最好。

(2)然后,教师出示如下练习,请同学们体会,每一句用怎样的语调和情感来读,将自己的体会用带“地”的短语(如“愤怒地”)表示,填写在文中的括号中。

同学们讨论、比较,最后形成如下共识:

①阎:“是不是共产党?”(凶狠地)

②刘:“是!”(坦然地)

③阎:“为什么参加共产党?”(凶恶地)

④刘:“共产党为老百姓做事。”(干脆有力地)

⑤阎:“今后你还要给共产党办事?”(威胁地)

⑥刘:“只要有一口气活着,就要为人民干到底。”(坚定地)

⑦阎:“只要今后不给八路军办事,就不杀你。”(狡猾地)

⑧刘:“那是办不到的事!”(坚强有力地)

⑨阎:“你真的愿意死?”(不解地)

⑩刘:“死有什么可怕!要杀就由你们吧,我再活17岁,也是这个样子。”(大义凛然地)

(3)根据上面的体会再次分角色演读。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让如此简短的自读浅文上得充满激情的课例,是表现出一种美观、实用,让学生兴趣得到极大激发的教学线条。其“趣”点在于对文中10句对话的朗读语调及情感把握的讨论,这无疑能把所有的学生引入课文。

可以想到,深刻理解课文之后的学生,他们朗读课文的境界,与常规讲析法的效果相比,是何等的不同。

3.趣在“补写句子”读写活动。

这是《秋魂》的教学片断。

(1)先请同学们朗读下面的片断:

①如果你种下的是莠子,秋天收获的定是一片杂草;如果你种下的是秕子,秋天收获的定是一把糟糠;如果你什么也不种,秋天收获的则是一片空白。

②如果你种下的是葵花,秋天收获的是一片金黄;如果你种下的是甘蔗,秋天收获的定是蜜糖。

(2)再请同学们通过对比发现这两小段文字的“问题”:第一段文字有三个句子,第二段文字只有两个句子。

(3)请同学们用相同的句式给第二段文字补写一个句子,要求在这个句子中表达出一定的“人生哲理”。

(4)同学们的“续写”美不胜收:

如果你种下的是毅力,秋天收获的定是满仓的知识。

如果你种下的是珍惜,秋天收获的定是坚实的足迹。

如果你种下的是爱心,秋天收获的定是片片的绿阴。

如果你种下的是坚强,秋天收获的定是征程上的一往无前。

如果你种下的是希望,秋天收获的定是一片光明的远景。

如果你种下的是勤奋,秋天收获的定是收获的甜蜜。

如果你种下的是友谊,秋天收获的定是真诚的信任。

如果你种下的是清贫,秋天收获的定是艰苦奋斗的美德。

如果你种下的是正直,秋天收获的定是宁折不弯的骨气。

如果你种下的是勇气,秋天收获的定是克服困难之后的喜悦。

这样的课堂活动在教学上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能训练语感,锻炼思维;二能牵动每一位同学的思绪,形成活泼生动的课堂活动;三有助于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

4.趣在“神思飞越”的想象活动。

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片断。

教师:现在,让我们带着美好的想象,从许多方面来“展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所表现出来的画面。

同学们进行“奇想放飞”:

朝阳照耀,粉红色的荷花在碧绿的莲叶的映衬之下显得格外娇艳。

莲叶的清香沁人心脾,荷花的幽香令人陶醉。

触一触莲叶,莲叶给人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感觉。

摸一摸荷花,荷花瓣就像小姑娘的手那样的柔嫩。

莲叶与荷花上面,不时有白色水鸟掠过。

层层的莲叶中间,绽放着水草的小小白花。

青蛙卧在水面的莲叶上,享受着花影下的清静。

辽阔的西湖上,莲叶无边,延伸到远方,与天相接。

几片碧绿的莲叶高低错落,簇拥着一枝嫩嫩的尖尖的就要开放的花蕾。

夏日里,太阳升起,人们划着轻舟在莲叶与荷花的海洋里缓行。

……

想象带来了美丽的画面,美丽的画面印在了同学们的心中。

六、美文美教

大纲对教材选编课文提出的要求是:课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应该丰富多样,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要体现教学目的,适合教学,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的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其中之一是: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

所以,教材中“文质兼美”“丰富多样”的美文占了很大的比例。可以说,美文是语文教材的基础,美文是阅读教学的基地。

美文必须美教,这是不容置疑的。不论是从知识积累、语言训练,还是从技能培养、能力提高,还是从心智培养、情感熏陶等方面看,美文的教学价值都非同一般。我们平日所见的赏析论文、教学设计、教例品评等,大多指向美文,我们平日参加教学竞赛所选篇目,也大多指向美文,都与这“教学价值”有关。

所以我们研究美文美教的教材处理方式与教学设计艺术,也是为了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得到更大的教学效益。但当我们把审视的眼光投向教学实际时,我们会发现“美文”在很多的时候、在很多的地方并不能够得到“美教”,传统的讲析式教学淡化了美文的色彩,瓦解了美文的生命,有时就像《马说》中所说,美文在教学中“虽有千里之能”,却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因此,美文必须美教首先是一种教学的理念。有了正确的理念,我们才能够静心地研究其教学艺术。在教学艺术上,我们首先要关注的,仍是教材处理的艺术。

对美文的教材处理,手法丰富,角度细腻,在精心思考之中,时时都会有美丽的光辉闪现。如:

1.美教,就是从朗读的角度处理课文,将课文视为一篇不可多得的朗读材料,让学生在朗读之中体会到文章的铿锵之声,音乐之美;体会到文章的起承转合、急迫舒缓;体会到文章的气势、神韵、风格……

2.美教,就是从积累的角度处理课文,将课文视为一个小小的语言文字的聚宝盆,让学生在美的欣赏、美的陶醉之中阅读课文,背诵课文。

3.美教,就是从语言的角度处理课文,带领学生在美的语言中徜徉,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进行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的教育。

4.美教,就是从模式学用的角度处理,将课文视为表达形式优美、表达技巧娴熟、表达模式精细的写作范式,让学生进行品味,进行欣赏,进行学用。

5.美教,就是从发现的角度处理课文,用审美的眼光去教学优美的文学作品,指导学生对课文的人物形象塑造、表达方式运用、表现手法应用、谋篇布局技巧等等内容进行“美点寻踪”,进行“妙要列举”,进行“妙点揣摩”。

6.美教,就是从思维训练的角度处理课文,将课文视为内涵丰富的思维训练材料,借此组织多姿多彩的课堂创造活动。

7.美教,就是从阅读技能的角度处理课文,将课文视为内容丰满、表达精湛的阅读训练材料,让学生习得阅读理解、分析鉴赏的技能技巧。

8.美教,就是从情感的角度处理课文,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赏读之中,领略文中的美好情韵,发展美好情感,培养健美心态,完善健全人格。

上面所列各种角度有着不同的层次,有着不同的操作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单项进行,也可以综合进行。但不论怎么处理,不论怎么设计,在一课之中或一节课之中,课堂上不可能始终洋溢着“美”——美教,应是一两个占有时间较长的、学生活动比较丰富的、内容与手法都比较美的“教学板块”。

下面请看笔者从美文美教的角度进行的《七根火柴》的单篇课文整体阅读教学设计。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有训练层次分明的“美读”,有各抒己见的“美说”,有揣摩妙点的“美品”,教学中的“美”不时地闪现出火花。

教学策略

1.选择文中最能进行朗读训练的部分,对学生进行美读训练。

2.用“说话”的形式,组织学生活动,对课文内容、对主人公进行全面的了解。

3.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妙点揣摩”,对学生进行美析训练。

4.全课的教学形成层层递进的态势。

第一个教学板块——学读课文,理解内容。(18分钟)

1.导入

2.学生各自圈读字词

霎时  栗子  寒颤  粘粘  吝惜  一瘸一拐  倚着  挪动  脸颊  腭下  呆滞  翕动积攒  腋窝  小心翼翼  偎依  贮满  蓦地  擎着

3.老师点出需要认读的10个词语

挪动  脸颊  腭下  呆滞  翕动  积攒  腋窝  偎依  贮满  蓦地

4.反复落实

5.朗读课文——有如下四个方面的朗读要求:

(1)茫茫的草地,恶劣的气候,可怕的黑夜,无路的征途,难耐的饥饿——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阴冷的环境里。我们朗读课文,就要注意叙述中低沉的语调,这就叫做:朗读,要把握基调。

同学们读“草地的天气就是这样奇怪……半个晚上”这一部分。

(2)一声低微的“同志”,让我们看到无名战士。濒临死亡的他出现了,他是在雨中淋着的,是倚着树杈半躺着的。奄奄一息的他,与其说是熬过了风、雨、雷交加袭击的夜晚,不如说是为了要把这七根火柴献给战友们才坚韧地活下来的。我们朗读课文,就要读清楚对无名战士的外形的描写,这就叫做:朗读,要读清层次。

同学们读“卢进勇蹒跚……同志——”这一部分。

(3)无名战士的声音,他的语言,表现了他处境的艰难,生命的垂危,但同时又表现了他的眷念,表现了他的情感。他数火柴的声音虽然微小,却让人感到无比深沉;牺牲前的反复嘱托,真可谓语重心长,最后一句话虽是断断续续,没有说完,但极其深刻地表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和对战友的深情厚谊。我们此时的读,就要读出人物此情此境下的言行,要注意的是:朗读,要控制语速。

同学们朗读“那同志……在火旁……”这一部分。

(4)无名战士终于把生的希望留给了部队,留给了战友,他的形象成了一支路标,成了一座丰碑。此时的读,就要做到:朗读,要渗透情感。

同学们朗读“就在这一瞬间……方向……”这一部分。

6.进行学法指导:阅读小小说,第一步是用“概括”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任选角度,用“这是一个____________的故事”这个句式说话,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

同学们说出来的内容可能有:

一个中国红军战士的故事。一个无名战士的动人的故事。一个发生在茫茫草原的故事。一个发生在风雨侵袭饥寒交迫的行军途中的故事。一个七根火柴的故事。一个用最后的生命之火保存火种的故事。一个最需要火柴的人不用火柴的故事。一个是将生的希望留给战友的故事。一个关于牺牲的故事。一个通过卢进勇的眼睛写出来的故事。一个与草地化为一体的牺牲者的故事。一个表现我们的军队能够经受住严峻的考验的故事。一个表现我们的军队能够战无不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悲壮的在读者心中引起极大的情感震撼的故事。一个用生命保护生命的故事。……

第二个教学板块——速读课文,分析人物(10分钟)

1.同学们表情朗读课文中写无名战士献火柴到牺牲的这一部分。

2.请同学们用“无名战士是一个……的人”这个句子说一句话。

3.教师示范,同学们发言。

其内容可能有:

他是一个无名战士。是一个用生命保护了火柴的无名战士。是一个牺牲时好似一尊塑像的人。是一个牺牲时手指着长征部队前进方向的人。是一位红军战士。是一个牺牲在草地上的无名战士。是一个变成了一座“路标”的人。是一个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现了无私无畏关心他人的人。是一个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现了我军能够经受住严峻的考验的人。

第三个教学板块——选读课文,揣摩妙点。(15分钟)

1.同学们速读课文。

2.教师:预习时要求同学们“从任何角度,用一句话说一说对课文的理解”。这句话应该这样说:“妙在……写(用)得好,它表现了……”;或“它写出了”“它说明了……”“它点出了……”。

3.教师举例示范。

4.同学们发言。

同学们发言的内容可能有:

妙在阴冷自然环境的描写。妙在那凄风冷雨的一夜是不知如何度过的。妙在竟然是奄奄一息的无名战士先发现了卢进勇。妙在无名战士的出现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妙在透过卢进勇的眼睛写出无名战士“依着树杈半躺在那里”的形貌。妙在对无名战士脸色的描写非常细腻。妙在对无名战士说话时“嘴唇翕动”和“挤出了几个字”的描写。妙在“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的生动而有深意的描写。妙在无名战士话语中省略号的运用。妙在通过卢进勇的感受写出了无名战士的牺牲。妙在“路标”这个比喻的运用。妙在故事突出了一个微小却非常感人的场面和一个动人心魄的瞬间。妙在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妙在对卢进勇的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为表现无名战士服务的。妙在一个“火”字贯穿全文。妙在开头的暗示。妙在结尾的烘托……

老师指出,最为重要的是:

①妙在饥寒交迫这个严酷环境的设置。

②妙在“火”字贯穿全文。

③妙在一个无名战士用自己的生命之火为大家保护了火种。

④妙在在一个惊心动魄的瞬间表现了一个悲壮的故事。

⑤妙在一个无名战士的“路标”意义。

于是,美美地读,美美地说,美美地品,就成为这一节课“美教”的支点。

七、一课多篇

一课多篇,也称一次多篇、多文联教,有时也称比读、联读。简言之,就是在一次教学过程中教学几篇课文,或者是在一节课中教学几篇课文。

一课多篇是一种教学设计的思路,也是一种教材处理的方式。它的设计目的,一是让教学更好地顺应教材,二是进行高效率的阅读教学。

一课多篇教材处理的实质,是在分析某几篇课文组合的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之上,提出对它们进行教学的最佳角度,为顺利地实施教学迈开有指导的第一步。

一课多篇式的教学是被教材“法定”了的教学,从初中语文教材来看,每一册中都有“短文两篇”“诗词五首”之类的编排,表现出一种“微型教学单元”的态势。就拿初中语文第一册来讲,第一课就是《短文两篇》(《金黄的大斗笠》《散步》),然后有《〈伊索寓言〉两则》《短文两篇》《诗五首》《诗词五首》等篇目,占第一册总篇数的16%左右。根据对初中语文教材(试用修订本)1—5册的统计,平均每册课本内都有5课以上的此类课文。从高中语文教材来看,第三册多次出现“中国现代诗四首”“中国当代诗四首”“外国诗四首”这样的课文,甚至还有《近体诗八首》《词七首》之类。所以,对这样一个“教学群体”,必须进行教材处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各个方面的研究。

一次多篇教学对教材的处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一“课”之内的几篇课文如何处理,一是如何为单篇课文找到配读、扩读的教材内外的材料。前者为“自然式处理”,也称“近距处理”,后者为“跨越式处理”,也称“远距处理”。

所谓自然式处理,就是依据教材的编排,自然而然地进行一次多篇教学。初中语文教材有众多的《短文两篇》之类,它们当中不乏硬拼硬凑的组合,但也有一些有着紧密联系的组合,这就为自然地处理一次多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那么,这些有着紧密内在联系的课文组合,其联系性表现在哪里呢?现以初中语文教材为例进行分析:

1.两篇之间相互吸引。如第二册的《短文两篇》(《爱莲说》《陋室铭》)都是托物言志的名作,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教学上可谓形影相随。又如第一册《诗五首》中的《过故人庄》与《游山西村》,是可以天生配对、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的。

2.两篇互为支撑。如第四册《韩愈短文两篇》《西湖游记二则》,第五册《孟子二章》等等,都是同一作者之作品,两篇课文共同表现出作者的思想个性与写作个性,教学可重在求异,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作者的写作特色。

3.一篇为另一篇的复现。如第一册的《〈伊索寓言〉两则》就是。又如第四册《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及第五册吕叔湘的《短文两篇》——《论“基本属实”》《“偃旗息鼓”和“圆满结束”》,写法、思路也差不多,所以重点教学一篇即可。

4.一篇与另一篇组成“台阶”。如第二册第一课《短文两篇》——《敬畏生命》与《热爱生命》。从内容讲,从结构讲,前一篇的难度大于后一篇,两者之间有明显的难度差异。所以,应重点教学《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可由学生自得其解。

5.两篇互为补充。如第一册《短文两篇》中,《金黄的大斗笠》写姐弟之情,表现纯真和童心;《散步》写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表现中年人对生活的感受。两者的重点内容互为补充,形成完整的教学内容,教学时可以突出其各自的特点。

6.两篇互为对比。如第三册中的《短文两篇》——《三峡》《记承天寺夜游》,在描写、意境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又如第三册的《乡愁诗两首》,表现手法与意境明显不同;再如第四册的《短文两篇》——《荔枝图序》与《山市》,题材、手法都相去甚远,可用比同求异的方法理解两篇课文的特点。

所谓“跨越式”处理,就是将不在同一单元之内或者不在一册之内或者不在一个学段之内的两篇或几篇文章组合起来一起上,或将课内与课外的两篇文章组合起来一起上。这种“跨越式”的组合,一般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因此特别强调选择对象。

总的来讲,对一次多篇的教学,我们可主要研究如下的教材处理角度与处理艺术:

1.“学法点拨+读法实践”式:这样的处理方式着眼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适用于在风格上、写法上有共同特点的几篇课文。

2.“教读+自读式”:这样的处理方式着眼于学生阅读技能的习得与自读感悟,强调突出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适用于在难度上有差异的几篇课文。

3.“精读+略读”式:这样的一次多篇教学着眼于充分遵照教材的编排意图,教一带一或教一带二,以求教学中的省时高效与学生活动充分。

4.“第一组+第二组”式:这样的处理很适合多篇短小诗文的教学,如《诗词五首》之类的课文,可将五首诗词有机地分为两个“小组”进行教学。

5.“教读+综合”式:这样的处理主要用于有相当难度的两篇文言短文或是两篇精美的现代散文。在对两篇文章进行教读之后,还要进行“综合”,以提炼、积累课文中的语言材料。

6.“1+1联读互补”式:这样的处理,或是为了读法实践的需要,或是为了补充单篇课文教学量的不足,或是为了深化学生对所教知识点的理解,或是为了完善某个知识点的各个侧面,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完整的认识。

7.“比同求异”式:或者主要探求几篇课文在某些方面的共同特点,或者探求几篇课文在某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不同特点。

8.“总—分—总”式:这样的处理就是我们所常用的单元教学模式,即把课文篇数众多的一“课”当作一个教学单元来处理。如《近体诗八首》《词七首》,可先上“单元”提示课,然后分组进行教学,最后进行单元小结。

……

下面是笔者在“一课多篇”方面的两例教学设计。

(一)自然式处理一例——《〈伊索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课时:一节。

课文类型:自读课文。

教学内容:初中语文第一册《〈伊索寓言〉两则》。

教学目的:了解寓言的特点,学习阅读寓言的方法。

教学重点:诵读;教给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来理解寓言的含义”的阅读方法。

教材处理方式:教读——自读。

教学过程:

第一步,学习“自读提示”,了解寓言的特点,粗知寓言的读法。(5分钟以内)

第二步,切入到《赫尔墨斯和雕像者》。(教读,18分钟左右)

1.诵读课文,同学们自讲这则寓言的大意。

2.分角色朗读并进行评议。

3.运用一定的句式,说说赫尔墨斯这个“人”。

4.组织讨论,确定需要重点品味的词语:一“笑”,两“想”,三“问”。

5.教师带领学生品味重点词语,理解赫尔墨斯爱慕虚荣的性格。

6.表情诵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寓意。

7.教师小结阅读方法,指出阅读理解寓言的方法之一是品味关键的词语。

第三步,过渡到课文《蚊子和狮子》。(自读,16分钟左右)

1.同学们各自阅读,理解文章大意。

2.请同学们进行个性化阅读,自己为“蚊子”配音,朗读课文。

3.自告奋勇进行演读,相互评论“配音”的“质量”,说明为什么应该这样读,为什么不应该那样读。从而初步理解“蚊子”骄傲自大、目空一切的性格特点。

4.教师顺势要求同学们实践所学的阅读方法,同学们畅读课文,就重点词语的品味在书上圈点,找出课文中的两“吹”一“叹息”。

5.品析两“吹”一“叹息”,理解蚊子的性格特点和故事的寓意。

第四步,教师总结:(2分钟以内)

这两则寓言的主人公不同,有神,也有动物;赫尔墨斯有“权力”,蚊子有打败狮子的骄人胜利花环。它们的共同弱点是——不能够正确地对待自己,特别是在权力、荣誉面前不能够正确对待自己。这两则寓言,以其深刻的寓意,在警示着我们。

(二)跨越式处理一例——《口技》+《核舟记》教学设计

这两篇课文都是文言文,都是写“技艺”的,都用了“描摹”的方法。它们一人一物,一动一静,一以事件发展为序,一以方位变化为序,组合在一起,可谓“珠联璧合”。

这一次课可以这样设计:

第一节课,分为两个板块,以学生的课堂阅读活动为主。

1.用赛读赛讲的方式,快读《口技》,解决练习一、练习三、练习四。(20分钟)

2.用图示的方法或表演法,反复诵读《核舟记》。(20分钟)

第二节课,可分为两个板块。

1.对比阅读。(30分钟左右)

角度有:

说明对象:口技 雕技 都是技艺

说明顺序:时间  空间

说明方法:摹状 描写  都是描摹

说明内容:一户人家  一个桃核

结构特点:首尾呼应  首尾呼应

文眼:善  奇巧

总括句: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重要特点:正面侧面相结合  写左必写右

品读内容:《口技》:动静  大小  远近  多少  高低

 《核舟记》:静动  左右  主次  详略  疏密

2.背诵课文精彩片段。(15分钟左右)

八、提炼组合

所谓“提炼组合”,就是分类集中,寻求规律,梳理线条,积聚板块。

“提炼组合”的教材处理技巧,主要用于单元小结、期中复习、期末综合复习、中考复习时的教材处理,它能使复习内容的目标相当明确,线条十分清晰,重点内容与精华内容非常集中。

“提炼组合”的教材处理技巧,也同样可以用于单元教学,此时的“提炼组合”,是为了科学地分析教材,尽可能地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尽可能贴近教材的编写意图,尽可能地落实教材的编写意图,从而高效率地进行课文教学。经过“提炼组合”之后再进行单元教学备课,会有一种课文风光尽收眼底“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提炼组合”也可用于对一册、一个年级、一个学段的教材研究。如下面一个板块的内容,是笔者对原三册教材中说明文的基本教学要点的提炼,它能真正让我们在本册说明文阅读技能训练方面“胸有成竹”“有的放矢”:

说明文基本教学要点

1.初步理解傻明的方法《中国石拱桥》练习三

2.说明中限制语的运用《中国石拱桥》练习四

3.几种常用的说明方法《死海不死》练习一

4.确数和约数《死海不死》练习四

5.说明段的中心句《向沙漠进军》练习三

6.举例子、作诠释《向沙漠进军》练习一

7.表示范围、程度的限制语《向沙漠进军》练习五

8.空间顺序《故宫博物院》练习四

9.时间顺序《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练习一

10.支撑句的形式《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练习五

11.逻辑顺序《万紫千红的花》练习一

12.程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活板》练习二

13.平实与生动的语言《看云识天气》练习三、四

14.说明中的描摹《看云识天气》练习七

15.总说与分说《苏州园林》练习一

16.语言的多样性《核舟记》练习一

17.解说词的特点《从宜宾到重庆》阅读提示

18.科学小品的特点《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阅读提示

19.序言的特点《〈自然·生活·哲理〉序》阅读提示

20.说明方法的反复使用《标点符号用法》练习三

那么,就单元小结、单元复习而言,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提炼与组合呢?总的来讲,可从如下角度进行。

1.通过对课文说明、单元提示、课文预习提示的研究,提炼出单元课文的中心话题、单元教学重点以及对思维训练、情感熏陶教学要求。

2.分析研究课文自读提示与课后练习设计,梳理出本单元所安排的自能阅读、合作阅读、研究性阅读或者综合性学习方面的教学要求与活动设计要求。

3.研究单元教学提示、课文自读提示以及课后练习的设计,提炼出本单元的在阅读理解能力方面的训练“项目”与教学标高。

4.研究单元教学提示、课文自读提示以及课后练习的设计,明确学法指导与学法实践方面的训练要求。

5.以集聚知识精华为目的,对本单元内的文体知识、阅读常识、写作知识、作家作品知识等内容进行提炼与组合。

6.以积累精美的语言材料为目的,对本单元内的常用二字雅词、常用四字词语(包括成语)进行梳理与排列。

7.以学习语言的表达模式为目的,对单元课文中表现出来的优美句式、常用段落模式等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定义与组合。

8.研究课后练习的设计并对其进行统计与分析,选定需要认真落实的重点篇目、段落以及需要背诵、积累的内容。下面请看教学实例。

此例是经过“提炼组合”处理之后的单元小结课的基本内容,它艺术地表达了单元内容的精华,深受学生喜爱。笔者曾用一个课时的时间组织过这些内容的复习,效果良好。

例:第一册第三单元单元小结课教学内容

1.知道一点常识

这个单元选的是描写四季的散文,___________先生的《春》写的是春光,___________先生的《___________》写的是冬景,___________先生的《___________》写的是夏夜,刘增山的《___________》写到了秋实,向读者展示了各不相同的四季特征。

2.识记一批雅词

本单元中有些美词、雅词是我们今后常用的或一定会用到的,需要我们认真识记。如下面的36个词:

酝酿 慈善 贮蓄 肃穆 苍穹 炙晒 酣畅 兀自 发酵 裹挟 超脱 领略 厮杀 逡巡 熟稔真谛 憔悴 吞噬 萌生 殷实归宿 谄媚 青睐 亲昵 温馨 海阔天空 头晕目眩 孤芳自赏 银装素裹 众说纷坛 各抒己见 饱经忧患 忧心忡忡 宾客盈门 忠贞不渝 永葆青春

3.品味一组奇字

在本单元中,学习内容之一就是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看看它们是怎样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现请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动词为什么用得好,它们分别写出了什么。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②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③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④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⑤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⑥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⑦月亮从那平静的大海里涌了出来。

⑧高粱说:秋是红色的,我就是叫秋气染红的。

再请同学们进行课堂活动,自己从课文中再发现一些这样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4.摘录一些美句

课本中的单元提示要求我们,学习这个单元,要作适当的摘录。

摘录应当动脑筋,要注意巧变角度。我们要注意改变自然而随意地摘录的习惯,而代之以科学的分类摘录。现在老师点示8种分类摘录的角度,每位同学任选一种,进行对课文美句的摘录工作。

1、春夏秋冬 2、风花雪月3、山水草木4、声光色味5、红黄绿蓝6、日月星霞7、动静刚柔8、晨午暮夜

5.学用一种句式

本单元的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就是理解句子的内容,揣摩句子表达的精妙。其中《春》与《海滨仲夏夜》的预习提示及课后练习都提到了对比喻句的赏析。下面我们就重点学习一种比喻句的表达技巧——这样的句子可分为两个层次,前一个层次是形容描写,后一个层次是比喻描写,这两个层次血肉相联,将景物描写得格外鲜活。请同学们体会下面这种句式,每位同学学写一个这样的句子。

①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

②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

③围绕在海港周围山坡上的那一片灯光,从半空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着,闪烁着,|像一串流动的珍珠,和那一片片密布在苍穹里的星斗互相辉映,煞是好看。

④愉快的笑声,不时地从这儿那儿飞扬开来,|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地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波浪。

6.重温一个精段

课文《济南的冬天》中,有本单元唯一要求背诵的精段。本课的练习要求对它进行“精读”,要求看看哪些地方写得好,说说理由,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温这个精段。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此段的精读有如下内容需品析,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进行答题。

①全段的中心句是:

②全段的层次划分是:

③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

④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

⑤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

⑥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

⑦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⑧你在对全段的朗读要求上有什么体会?

(参考答案: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②全段分为三层:小雪呀|看吧……粉色|就是……③矮松山尖草色阳光④树尖用“顶”,山尖用“镶”,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几个字各得其所⑤青黑,白,蓝,银,暗黄,微黄,粉色⑥化静为动的主要技巧是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⑦主要是拟人,文中的三个“好像”,并不都表示比喻⑧朗读中不仅要读好文中的描写部分,而且要读好首尾两句,其中的“最”“呀”“就”“吧”“太”是充分凝聚了作者的情感的)

教材处理的问题,还有很多内容可以探索,就拿本章所述整体教学、长文短教、难文浅教、短文细教、浅文趣教、美文巧教、一课多篇、提炼组合等内容来看,也仅仅只是一种单向的探讨:因为长文也可以美教,难文也可以趣教,美文也可以细教……另外,如果从切入课文的艺术来讲,还可以研究对课文的顺向处理、逆向处理与中间切入等方式;如果从体现课文多方面的教育作用来讲,还可以将课文视作阅读技能训练、学习方法训练和思维方式训练的“道具”;如果我们深入研究单元教学,还应该考虑几篇课文之间的先后关系、主次关系与详略关系等等。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探讨新的分类角度,如单篇课文处理艺术,单元教学的处理艺术,综合复习的教材处理艺术,以及教材处理角度的创新等等。总之,我们应该切切实实地将教材处理作为教学设计的先行。如果这样,那么在阅读钻研课文的时候,我们的心中就可能会有教材处理的思路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