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食用菌病害及防治

 老刻刀 2014-04-26

食用菌病害及防治

 

在食用菌整个栽培过程中,由于遭遇极不适宜的环境条件,或者遭受其它生物的侵染,致使食用菌的生长和发育受到显著的影响,因而降低食用菌的产量或品质,就叫食用菌病害。
  食用菌病害一般可分为黏菌病害、病毒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生理性病害五大类,前四大类是由生物因素引起的侵染性病害,又叫传染性病害、病原性病害,如细菌、黏菌、真菌、病毒等引起的病害;生理性病害是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非侵染性病害,又叫非病原性病害,如烧菌、出菇畸形、农药毒害及生活逆境造成的病害。但由于本书篇幅所限,只能向读者介绍几种在食用菌制种、栽培过程中最易发生、危害最大的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

 

 

 

食用菌病害——绿霉菌

别名

 

 

为害症状

主要危害香菇、黑木耳、银耳、蘑菇等。

 

分类属性

 

 

发病特点

 

 

防治方法

初染病时,可用pH值为10的石灰水擦净料面。菌块上出现绿霉时,要及时用多菌灵800倍液擦洗

 

绿霉菌是食用菌栽培中的大敌。主要发生在没有发菌的菌块和未经彻底消毒的材料及尚未清除的死菇上,酸性和湿度较大的环境中容易孳生绿霉菌。其孢子在空中传播快,繁衍迅猛,处理如不及时,将损失惨重。一旦发生绿霉菌,可采用以下10种方法及时进行防治处理。

降低菇房温度和湿度,加大通风量,并用草木灰覆压霉菌处,防止霉菌孢子飞扬传播。

先用3%的来苏儿溶液或3%的甲醛溶液室内喷熏,再用1%的高锰酸钾溶液清洗霉菌处。

在霉菌处撒上高锰酸钾颗粒后,喷水于霉菌外围。

取生石灰9份、多菌灵1份与适量水混合洗刷霉菌处。

5%的石灰水浸泡霉菌,待霉菌消失后排除石灰水,补上新料。

1:200克霉灵溶液注射料袋内的绿霉或洗刷床面绿霉。

1:800苯菌灵溶液喷洒料袋霉菌处。

在霉菌处涂刷95%的酒精或煤油,点火烧掉,然后挖除,填补新料。

3%的来苏儿溶液喷洒霉菌处,洗擦工具后将霉菌挖掉,每挖1次将工具洗擦1次,挖除后填补培养料和菌种。此法可彻底根治晚期霉菌。

生料栽培时,每100千克培养料中添加三王牌克霉灵100克,可彻底根除霉菌孳生。

 

 

常用药剂

绿霉(木霉)是食用菌栽培中的大敌,主要发生在没有发菌的菌块上和未经彻底消毒的材料、未及时清除的死菇上,酸性和湿度较大的环境中容易孳生绿霉菌。其孢子在空气中传播快,繁衍迅猛,处理不及时会造成惨重损失。

菇棚内一旦发生绿霉污染,可采用以下10种方法及时进行防治处理:

降低菇房温度和湿度,加大通风量,并用草木灰覆压霉菌处,防止霉菌孢子飞扬传播。先用3%的来苏儿溶液或3%的甲醛溶液室内喷熏,再用1%的高锰酸钾溶液清洗霉菌处。在霉菌处撒上高锰酸钾颗粒后,喷水于霉菌外围。取生石灰9份、多菌灵1份与适量水混合洗刷霉菌处。5%的石灰水浸泡霉菌,待霉菌消失后排除石灰水,补上新料。1200克霉灵溶液注射料袋内的绿霉或洗刷床面绿霉。1800苯菌灵溶液喷洒料袋霉菌处。在霉菌处涂刷95%的酒精或煤油,点火烧掉,然后挖除,填补新料。3%的来苏儿溶液喷洒霉菌处,洗擦工具后将霉菌挖掉,每挖1次将工具洗擦1次,挖除后填补培养料和菌种。此法可彻底根治晚期霉菌。生料栽培时,每100千克培养料中添加三王牌克霉灵100克,可彻底根除霉菌孳生。

((2)用二氯异氰尿酸钠或苯菌灵对料袋或料床霉菌处喷洒。((5)生料栽培时,在料中添加适量二氯异氰尿酸钠,可以根除霉菌。)

[食用菌木霉,又称绿霉。危害食用菌的绿霉主要有哈氏木霉、绿色木霉和康氏木霉。

绿霉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广,对各种食用菌的致病力强,它不仅在菌丝生长阶段产生危害,同时也会危害食用菌子实体。它能够寄生于几乎所有人工栽培的食用菌品种上,目前还没有发现能抵抗绿霉菌侵染的食用菌品种,木霉是食用菌栽培中最严重的一种杂菌,也是食用菌栽培的第一大病原菌。因而每年都有大量的培养料和菌丝以及食用菌子实体受到绿霉的侵害而报废。

绿霉,属于真菌门、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丛梗孢科、木霉属。

在食用菌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中,均可感染绿霉,绿霉可寄生在各种大型真菌的菌丝和子实体上,尤其是生长衰弱、栽培后期的子实体以及菇床上遗留的残根更易染病。凡是适合食用菌生长的培养基均适宜木霉菌的生长。许多菌种厂在接种过程中由于消毒不严格、接种室内绿霉孢子浓度高的情况下,菌袋或菌种瓶面上落入了绿霉孢子,其孢子就会迅速萌发、繁殖并将接种面覆盖,使食用菌菌丝失去培养基而停止生长,导致接种失败。在出菇期,菇体在不良环境下生长受阻,抗性降低,极易被绿霉侵染。

木耳耳片和耳根初受侵染,长出白色纤细的菌丝体,几天后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变成浅绿色至绿色粉状,蓬松,木耳生长受抑制而萎缩,或者腐生细菌参与而引起湿腐;采收后的耳根、分化期的原基及破伤的耳片都容易受到侵染。

受绿霉侵染的银耳耳片呈淡黄白色,失去光泽和固有的弹性,耳片表面长出白色绒状菌丝,其形成大量分生孢子后,呈绿色、粉状;病子实体的耳片慢慢消解胶化而腐烂。

在草菇、蘑菇等的菇床上,绿霉病菌先从麦秸、稻草或棉籽壳等培养基质上生长,之后,蔓延到土表,起初为成片的白色丝状,几天后变为淡绿色至绿色。子实体形成后,整个生长期均可侵染,多从基部开始,使菇蕾萎缩、枯死;较大的子实体表现为水渍状,软腐。病部开始产生白色菌丝,此后转为绿色为此病的特征。

绿霉的主要生物特性为其菌丝成熟期很短,往往在一周内即可达到生理成熟,然后即生成绿色霉层(绿霉孢子层),当基料被侵染后,在其菌丝阶段不易被人发觉,直到出现霉层时才能引起我们的注意,起初只是点状或斑块状,当条件合适或食用菌的菌丝不是很健壮时,它就会很快发展为片状,直到污染整个菌袋或料床,这时菇农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菇棚内短时间即可成一片绿色,同时,其孢子到处飞扬,周边的菇棚、菇架以及菇房墙壁上都会附着大量的绿霉孢子,给以后的生产埋下严重隐患。其感染初期长出纤细的菌丝,较浓密,几天后菌落逐渐扩展。菌袋感染了木霉杂菌后2-4天,就能生长出大量白色菌丝,随后由于其产生了大量的分生孢子而逐渐呈现绿色。绿霉生长快,活力强,使食用菌菌丝发育受到严重影响,绿霉侵染菌袋后,严重时菌丝不能生长,子实体被绿霉菌丝包裹而变软,最后导致死亡,有些子实体受到绿霉侵染后,表面出现褐色斑点,不仅产量低下,而且品质低劣。

其对食用菌的危害方式有三种,一是与食用菌争夺养分和生长空间;二是分泌出毒素杀伤、杀死食用菌子实体;三是绿霉菌丝与食用菌菌丝接触后,缠绕、切断食用菌的菌丝。

绿霉菌常在高温、高湿和通风不良的条件下发生危害。主要是消毒不彻底、无菌操作不严格而造成的。,如果灭菌不彻底,引起菌袋内的绿霉菌分散出现,即同时出现在菌袋的各个部位;接种过程中由于接种室或接种箱灭菌不彻底,空气中带有绿霉菌的孢子,接种时落入袋内,这种情况下发生的感染一般出现在菌袋口附近的表面;母种或原种本身带有绿霉菌或接种工具上带有绿霉菌而发生污染,这种情况下发生的污染数量较多,绿霉一般都在接种点发生;菌袋,特别是质量低劣的食用菌袋,有破裂缝口或棉塞出现松动,使接种后的菌种在搬运排放过程或培养过程中侵入绿霉菌的孢子而发生污染,这种污染都发生在破裂缝口下面,有时在菌种袋上面哪怕只有一个针眼大小的孔洞绿霉的孢子就可侵入;灭菌后的菌袋在冷却过程中,由于冷却室内空气中有大量绿霉孢子沉降在菌袋的外表或袋口的棉塞上,接种时带入灭菌室或接种箱内而引起感染。

防治方法:

①    菌种生产要尽量避开闷热、潮湿的夏季高温期;

②    种植前要对菇房、菇架用金星消毒液130-50倍或施耳康”1200倍水溶液进行全方位的严格消毒处理,同时搞好菇房内外的环境卫生,及时处理病菇、死菇和也污染的菌袋;

③    培养料灭菌时必须保证灭菌彻底,在100℃下,灭菌时间要保持12-13小时,并避免棉塞受潮,菌袋在搬运过程中要尽可能不损伤菌种袋;

④    拌料时按干料1000斤加入2瓶(每瓶200毫升)施耳康,或千分之一的金点二代克霉灵,或1200倍左右的浓度加入40%恶霉灵可湿性粉剂,或40%的霉得克500倍液,并严格消毒,以彻底杀死绿霉孢子;

⑤    科学调整培养料的配方,使其营养全面、均衡,以保证食用菌菌丝的健康、粗壮和抗性,生产中可按11000倍的比例加入天天菇耳壮,可对霉菌形成拮抗和抑制;同时配料时尽量不掺入白糖;培养料内的水分控制在60%—65%,过高水分极易引起木霉的繁殖;

⑥    彻底灭菌,灭菌过程中防止降温和灶内热循环不均匀现象。常压灭菌需100℃保持10小时以上,高压灭菌需121℃—126℃保持2.5小时以上;

⑦    密封冷却,及时接种,适当增加接种量,利用菌种优势覆盖料面,减少木霉侵染机会;

⑧    低温接种,恒温发菌。在高温期间,接种室安装空调降温和冷却菌袋,低温下接种能降低受伤后因呼吸作用而上升的袋内温度,减少因高温伤害菌丝的程度,提高菌丝成活率和发菌速度;恒温发菌可有效降低因温差引起空气流通而产生较多的杂菌;

⑨    发酵料栽培时,加入施耳康拌料王后,培养料仍要发酵均匀,尽可能多的杀死或抑制其孢子;

⑩    出菇期间要加强栽培场所的通风,并降低空气的相对湿度和温度;

菌种或菌袋发菌期以及出菇期每5天左右对菇棚空闲处喷洒30-50倍的金星消毒液或将施耳康涂膜剂1200倍喷洒,是目前对绿霉较为有效的防治方法;

菌袋出现绿霉后,要及时用1150倍的施耳康喷洒或注射或涂抹污染区或菌袋,效果显著,对污染严重的菌袋要及时作焚烧或深埋处理。]

{特征:绿色木霉分生孢子多为球形,孢壁具明显的小疣状突起,菌落外观呈深绿色或蓝绿色。

   发生规律:多年栽培的老菇房、带菌的工具和场所是主要的初侵染源,已发病所产生的分生孢子,可以多次重复侵染,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再次重复侵染更为频繁。发病率的高低与下列环境条件关系较大:

  温度:木霉孢子在1530℃下萌发率最高。

湿度:空气相对湿度95%的条件下,萌发最快。}

{木霉俗称绿霉。属于真菌门,半知菌亚门。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广,对各种食用菌的致病力强,不仅危害菌丝体生长阶段,也危害食用菌子实体,它是生产中发生最普遍、危害性最严重的杂菌之一,不论制种还是栽培,也不论生料、熟料、发酵料、发菌期间均可发生,甚至在出菇阶段也有发生,个别品种如草菇的菌种在完成发菌后亦可发生该种杂菌,并且发生的温度范围也越来越广,不少地区的银耳、香菇,近年的平菇、鸡腿菇等生产中曾发生毁灭性的污染,木霉就是主要杂菌之一。

    危害症状 木霉的主要生物特征为其菌丝成熟期很短,往往在一周内即可达到生理成熟,然后即生出绿色霉层,即其孢子层。当基料被侵染后,菌丝阶段不易察觉,直到出现霉层时才能引起注意;起初只是点状或斑块状,当条件合适或食用菌菌丝不很健壮时,很快发展为片状,直至污染整个菌袋或料床,若不及时采取措施,菇棚内短时间即可成一片绿色,其孢子飞扬,周边棚墙上也将附着大量木霉孢子,给以后的生产留下严重隐患。

    发生规律  木霉主要生存在朽木、枯枝落叶、土壤、有机肥、植物残体上和空气中。许多栽培的老菇房,带菌的菇具和场所是主要的初侵染源,已发病所产生的分生孢子,可多次重复侵染更为频繁。木霉发病率的高低与环境条件的关系较大,木霉孢子在15-30`C下萌发率较高,菌丝体在4-42`C的温度下均能生长,在25-30`C生长最快。孢子在空气相对湿度95%的条件下,萌发最快,相对湿度低于85%较难萌发。因此,在高温、高湿、通气不良和培养料呈偏酸性时,很容易滋生木霉。木霉侵染寄主后,与寄主争夺养分和空间,同时还分泌毒素杀伤、杀死寄主,把寄主的菌丝缠绕、切断。

    防治措施
   
1)制种或熟料栽培拌料时按比例加入11000倍疣霉净,并严格灭菌,以彻底杀死其孢子。

    2)科学调配基料组分,使营养全面、均衡,以保证食用菌菌丝的健康和抗性,可对霉菌形成拮抗或抑制。实践证明,生产中按比例加入天天菇耳壮即可。

    3)发酵栽培时,加入疣霉净后,基料仍要发酵均匀,尽可能多的杀死或

抑制其孢子。 

    4)接种操作要严格、规范,不使霉菌孢子落于料中。研究发现,接种时,

    开启食用菌接种净化机5min后再进行操作,生产效果与常规甲醛熏蒸相仿,并且,杜绝了甲醛对人体的刺激,避免了甲醛残留的可能。

    5)菌种或菌袋发菌以及出菇期间,每5天左右对菇棚空闲处喷洒30-50倍金星消毒液或11000倍疣霉净,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方法。

    6)发现木霉后,及时用1500倍疣霉净喷洒或注射、涂抹污染区和菌袋,效果显著,污染严重的菌袋要及时作焚烧或深埋处理。}

 

绿霉菌是食用菌栽培中的大敌,主要发生在没有发菌的菌块和未经彻底消毒的材料及尚未清除的死菇上,酸性和湿度较大的环境中容易孳生绿霉菌。其孢子在空中传播快,繁衍迅猛,如处理不及时,将损失惨重。一旦发生绿霉菌,可采用以下9种方法及时进行防治。

降低菇房温度和湿度,加大通风量,并用草木灰覆压霉菌处,防止霉菌孢子飞扬传播。

先用3%的来苏水溶液或3%的甲醛溶液室内喷熏,再用1%的高锰酸钾溶液清洗霉菌处。

在霉菌处撒上高锰酸钾颗粒后,喷水干霉菌外围。

取生石灰9份、多菌灵1份与适量水混合洗刷霉菌处。

5%的石灰水浸泡霉菌,待霉菌消失后排除石灰水,补上新料。

1∶200克霉灵溶液注射料袋内的绿霉或洗刷床面绿霉。

1∶800苯菌灵溶液喷洒料袋霉菌处。

在霉菌处涂刷95%的酒精或煤油,点火烧掉,然后挖除,填补新料。

3%的来苏水溶液喷洒霉菌处,洗擦工具后将霉菌挖掉,每挖1次将工具洗擦1次,挖除后填补培养料和菌种。此法可彻底根治晚期霉菌。

 

 

 

 

食用菌虫害的防治——木霉菌病

别名

 

 

为害症状

症状及规律几乎为害所有食用菌。主要在培养料中掠夺营养和水分,分泌毒素,使播后的食用菌不能萌发,或虽萌发但不能正常生长。菌丝染病,则菌丝消退,子实体不能或极少形成;子实体发病,则停止生长,基部腐烂、倒伏,在腐烂部位长出绿色霉层。木霉菌发生初期为白色绒毛状,类似蘑菇菌丝,几天后变为淡绿色粉状霉层,然后变成深绿色,范围逐渐扩大,发生再侵染。

 

分类属性

 

 

发病特点

 

 

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适当加大接种量,菌丝长满后要适时开口或解袋,不要过早或过晚。栽培前,培养料进行药剂处理或二次发酵,注意环境卫生。老菇房或旧生产场地要彻底清扫刷白,熏蒸或喷药杀菌。刚发现木霉时,及时清除,并在感染部位喷洒1:500倍苯来特药液,涂抹石灰膏或撒1:1的多菌灵与百菌清混合粉。

 

常用药剂

1、木霉:俗称绿霉、绿霉菌等,这是生产中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杂菌之一,不论制种还是栽培,也不论生料、熟料、发酵料,发菌期间均可发生,甚至在出菇阶段也有发生,并且发生的温度范围也越来越广,有的地区曾发生毁灭性污染,木霉就是主要杂菌之一。

  防治措施:(1)制种或熟料栽培拌料时,按03%比例加入保成功并严格灭菌,以彻底杀死其孢子;生料栽培时,可按04%比例添加保成功药物。发酵料栽培时,加入保成功后,基料仍要发酵均匀,尽可能多的杀死或抑制其孢子。(2)科学调配基料组分,使营养全面、均衡,实践证明,基料中加入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增强菌丝的抗性,亦可有效抑制杂菌。(3)接种操作要严格、规范,不使霉菌孢子落于料中。(4)菌种或菌袋发菌以及出菇期间,每5天左右对菇棚空闲处喷洒80120倍蘑菇祛病王溶液,或10倍强优戊二醛,是目前有效的预防方法。(5)发现木霉后,及时予以菌绝杀药粉直接撒施覆盖污染区,也可对配菌绝杀150倍左右溶液浸洗菌袋、培养室喷施40倍蘑菇祛病王、挖除霉点等处理。

 

 

食用菌虫害的防治——曲霉

别名

 

 

为害症状

 

 

分类属性

 

 

发病特点

 

 

防治方法

 

 

常用药剂

蘑菇等多种食用菌培育过程中常受曲霉菌污染危害,常见的有黄曲霉、黑曲霉、灰绿曲霉等,受害后可见疏松的呈现黄色、黑色、灰绿色等不同颜色的颗粒状物。曲霉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分生孢子随气流飘浮扩散。黄曲霉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空气相对湿度为80%左右;黑曲霉生长最适温度为20~30℃、空气相对湿度为85%以上;灰绿曲霉耐旱性强,温度20~35℃、空气相对湿度65%~80%最适宜其生长。培养料含水量偏高、空气相对湿度过大,以及通风不良等环境,有利于曲霉生长和危害。预防曲霉菌危害食用菌应采取综合措施。注意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培养室周围及栽培地清洁,及时处理废料;接种室、菇房要按规定清洁消毒;接种时操作人员必须保证灭菌彻底,袋装菌种在搬运等过程中要轻拿轻放,严防塑料袋破裂;经常检查,发现菌种受污染及时剔除,不播种带病菌种;适当提高培养料的pH值,在拌料时加1%~3%的生石灰或喷2%石灰水,可抑制杂菌生长;采用干料重量0.1%的甲基硫菌灵拌料,效果更好。在菇床培养料上发生曲霉危害,可及时通风干燥,控制室温在20~22℃,杂菌受抑制后再恢复常规管理。

防治

1、及时清除废料。

2、瓶装料时,料不能与棉塞相接。装瓶完毕后要洗净瓶口,除去杂物,保持棉塞清洁。

3、施用5毫克/公斤的多菌灵,但必须在蘑菇采收后施用。

 

曲霉:又称黄曲霉、黄霉病等,是目前除木霉外第二大杂菌品种。该霉菌除直接与食用菌菌丝争夺营养和水分以及生存空间外,还可分泌毒素严重危害食用菌菌丝;同时,其毒素还是一种致癌物质,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防治措施:(1)参考木霉菌的相关内容。(2)培养室使用蘑菇祛病王和消毒粉进行严格消毒杀菌处理,将菌种移入后,应阻止无关人员随便进入。(3)发现初期污染时,小心移出培养室,对栽培袋采取切开塑膜、直接撒施菌绝杀药粉或150倍菌绝杀溶液浸洗等措施,对菌种则可挖除病斑后再用药;对污染较重者,应予以深埋或焚烧处理,以防造成二次污染。

 

 

 

食用菌虫害的防治——根霉

别名

 

 

为害症状

 

 

分类属性

 

 

发病特点

 

 

防治方法

特征:初形成时为灰白色或黄白色,成熟后变成黑色。根霉菌菌落初期为白色,老熟后灰褐色或黑色。匍匐菌丝弧形,无色,向四周蔓延。孢子囊刚出现时黄白色,成熟后变成黑色。

发生规律:根霉经常生活在陈面包或霉烂的谷物、块根和水果上,也存在于粪便、土壤;孢子靠气流传播;喜中温(30℃生长最好)、高湿偏酸的条件。培养物中碳水化合物过多易生长此类杂菌。

 

 

常用药剂

 

 

 

 

 

 

食用菌虫害的防治——褐色石膏霉

别名

 

 

为害症状

 

 

分类属性

 

 

发病特点

 

 

防治方法

 

 

常用药剂

特征:褐色石膏霉主要发生在双孢菇、姬松茸、草菇、等菇床上。初期在菌床上出现稠密的白色菌丝体,不久变成肉桂褐色。

发生规律:常生长在木制器具或床架上,借未经处理的工具和覆土传播。潮湿、过于腐熟的培养料有利于其发生。

防治方法:培养料堆积发酵时,堆温上升到60℃以上,维持45天,可杀死菌核。避免培养料过于腐熟和湿度过大。发病时,减少用水,加强通风,使霉菌逐渐干枯消失。

 

 

 

 

 

食用菌虫害的防治——毛霉

别名

 

 

为害症状

 

 

分类属性

 

 

发病特点

 

 

防治方法

 

 

常用药剂

:又称长毛菌、黑霉菌、黑毛菌等。毛霉的典型特征是菌丝发展迅速,成熟后其黑色孢子很快生出,适宜条件下,7天内其菌丝可将菌袋表面占领并变为黑色,严重时可使食用菌菌丝不再发展,危害较大。

  防治措施:(1)首先清理接种室及培养室内外卫生,室外喷洒500倍多菌灵溶液,曾有毛霉发生的室内喷洒4080倍蘑菇祛病王溶液后,再按每立方米空间4克的用量使用消毒粉进行熏蒸,密闭门窗2天后启用。(2)接种箱用消毒粉熏蒸,培养架用苯酚5%水溶液擦洗,注意身体防护。(3)接种室、培养室应用空调器降温25,降湿至70%以下。(4)发现初期污染时,将污染袋包严移出室外,对配50倍蘑菇祛病王或施保功溶液,将污染袋浸入其中23分钟,杀死霉菌后再行处理,不可随丢乱弃,造成二次污染。

 

 

 

 

 

 

 

 

 

 

食用菌虫害的防治——着色病

别名

 

 

为害症状

 

 

分类属性

 

 

发病特点

 

 

防治方法

 

 

常用药剂

该病症不是由病原菌所致,应根据生产的具体情况,找出致病原因后,"对症下药"解决,千万不要盲目使用化学药物。
{
着色病幼菇菌盖由灰褐、黑褐色变为局部或全部黄色、焦黄色或瓦蓝色,使子实体生长受抑,长速明显减缓,长成畸形菇或菌盖皱缩上翘,严重影响商品质量。
   
防治措施:该病发生原因是低温季节使用煤炉升温时,棚内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浓度较高,子实体吸入该类气体后形成短期中毒症状,但菌盖(尤其边缘)变色;质量不好的塑料棚膜中的一些化学物质,被冷凝水析出后滴落在子实体上,亦可发生该类病害,往往以使菌盖变为黄焦色居多;覆土材料中的某些药残成分、喷雾器中的药物残留、外界某些有害气体的侵入等,也可导致该问题的发生。菇农应根据生产的具体情况,找出致病原因,对症下药解决即可,不可盲目用药。
}


着色病幼菇菌盖由灰褐、黑褐色变为局部或全部黄色、焦黄色或瓦蓝色,使子实体生长受抑,长速明显减缓,长成畸形菇或菌盖皱缩上翘,严重影响商品质量。

  防治措施:该病发生原因是低温季节使用煤炉升温时,棚内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浓度较高,子实体吸入该类气体后形成短期中毒症状,但菌盖(尤其边缘)变色;质量不好的塑料棚膜中的一些化学物质,被冷凝水析出后滴落在子实体上,亦可发生该类病害,往往以使菌盖变为黄焦色居多;覆土材料中的某些药残成分、喷雾器中的药物残留、外界某些有害气体的侵入等,也可导致该问题的发生。菇农应根据生产的具体情况,找出致病原因,对症下药解决即可,不可盲目用药。

 

 

 

 

 

 

食用菌虫害的防治——链孢霉

别名

 

 

形态特征

 

 

为害症状

症状及规律主要危害平菇、蘑菇、金针菇等,菌丝体和子实体上均有发生。该病原侵染的最有利时期是菌丝由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阶段。若菇蕾形成期被侵染,则看不到正常菇蕾,而是有大量畸形病菇提前34天出现,且不能进一步分化成为菌盖和菌柄,呈硬马勃状团块;幼菇生长期被侵染,病菇菌盖发育不正常或停止,菇柄膨大变形、变质,呈各种扭歪畸形,病菇后期内部中空,菌盖菌柄处长有白色绒毛菌丝,进而变成暗褐色腐烂,发出臭味;子实体生长的中后期被侵染,轻则菌盖表面产生许多瘤状突起,重则在菌褶和菌柄下部出现白色毛状菌丝,渐呈水泡状,渗出水滴,褐腐死亡。

 

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 预防措施。选用抗病品种,菇房严格消毒,培养料进行高温堆制发酵和后发酵处理。覆土要在使用前56天进行多菌灵消毒。管理措施。初发病时,应立即停止喷水,加大通风量,降低空气湿度,温度降至15以下;发病严重,应除掉带病覆土,更换新土,烧毁病菇。药剂防治。清除病菇后,用25%多菌灵以1:400倍或65%代森锌1:500倍喷洒床面。

 

链格孢霉,

又叫交链孢霉,俗称黑霉菌、黑霉病等。属真菌门、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暗梗孢科、链格孢属。
    
危害食用菌的主要是细交链孢霉。它是食用菌制种和栽培过程中常见的一种杂菌。菌种和栽培料被侵染后则使菌种和菇床表面产生一层黑色或墨绿色的霉层,使培养料腐烂而报废,其生长迅速、扩散快。它与黑曲霉的菌落都是黑色,但链格孢霉的菌落呈绒状或粉状,而黑曲霉的菌落呈颗粒状,粗糙、稀疏。
    
该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大量存在于土壤、空气、柴草、秸秆、粪堆中,是较典型的腐生菌,也是栽培作物的寄生菌。其菌丝生长速度与毛霉极为相似,适宜条件下仅2-3天即可布满培养料表面,与食用菌的菌丝争夺营养、水分及空间,其生活能力及抗性均较强,因食用菌菌丝无法与其抗衡,所以给生产造成的危害较大。
    
防治方法:
  
参见我所讲述的链孢霉和根霉的防治措施;
  
发现污染及时清除,并用100"施耳康"喷洒清除面;或将污染菌袋浸泡于5%的石灰水中使其菌丝受到碱性抑制,千万不要胡乱丢弃,以防形成新的感染。

链孢霉俗称红色面包霉。链孢霉的菌丝在4 44 ℃温度范围内都能生长,25 36 ℃生长最快,24 ℃以下生长缓慢,4 ℃以下停止生长;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不受相对湿度的影响;pH 值在3 9 范围内都能生长,最适pH 值为5.0 7.5 。链孢霉又是好气性微生物,氧气充足时分生孢子形成迅速,无氧气或缺氧时菌丝不能生长,但在氧气适中时,二氧化碳浓度越高,生长越好,蔓延越快。链孢霉的菌落初为白色粉粒状,后为绒毛状,橙红色,条件适宜时2 3 天可完成一个生活周期。成熟时产生大量的成团成块的橙红色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耐高温,湿热70 ℃4 分钟才会失去活力,而干热可耐130 ℃。它是空气中最常见的杂菌之一。土壤中、含淀粉高的食物上,特别是夏秋两季丢在场院屋角的熟玉米芯上,往往长满了此菌的分生孢子团。此菌大量发生时,还能散发出酒的味道,走进培养市若问到一股酒味,则十有八九是发生了链孢霉污染。夏秋两季制种或栽培时,要预防这种杂菌污染,一旦被此菌污染,将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并且很难彻底清除。
   
防治方法:封口纸受潮最容易被污染。为了预防封口纸受潮,可加一层薄膜封口;培养室局部发生链孢霉时,最忌用喷雾器等药械直接向污染处和培养室内喷射杀菌药物,因为第一,此时表面喷洒用药,效果欠佳;第二,会引起分生孢子扩散,污染环境,造成更严重的污染;第三,还会增加培养室内的湿度,引起部分棉塞、木架吸潮而反复感染。这时应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并立即用纸或塑料薄膜把污染部分包扎紧,拿到远离培养室的地方深埋或烧掉。若培养料污染得不太严重,平菇菌丝还有很强的生活力,可将污染的菌袋拿到阴凉的地方,挖土坑30 50 厘米深,把菌袋放入后再覆盖湿土,10 15 天后链孢霉即消失,而平菇菌丝在地下可以恢复生长,等菌丝长满袋后再放到发菌室出菇。菌床栽培发生局部污染时,用石灰粉撒在被污染部位,并用5% 的硫酸铜水溶液浸纱布或报纸覆盖,防止分生孢子扩散。料内用注射器注入5% 的煤油或柴油,能有效的抑制链孢霉菌丝生长。最后用烟雾消毒剂一消灵百菌清进行室内密闭熏蒸消毒。

 蘑菇白腐病的防治方法

  发病症状 蘑菇受害初期在菌盖及菌柄表面发生褐色肿瘤,后逐渐增多,并在病菇表面形成一层白霉。受害严重的蘑菇开始长出就呈畸形,成为一个不定形的白色团块。有些病菇的菌柄极粗,菌盖畸形,最后病菇皱缩、软化,病部常有褐色的黏液流出,具恶臭味。

  浸染来源 由半知菌亚门疣孢霉属有害疣孢霉(蘑菇腐病菌)浸染所致。病菌初浸染源主要来自覆盖的土壤。

防治方法 1.及时铲除病菇。将病菇及10厘米深处的培养料一起挖除,扔出床外。2.喷药保护。在菇长出之前用波尔多液(1:1:300)喷洒覆土表面,可以减轻发病。3.加强通风换气,降低菇房内的温湿度。

 

 

 

 

 

食用菌虫害的防治——褐腐病

别名

 

 

形态特征

 

 

为害症状

褐腐病主要危害草菇、蘑菇等的子实体。子实体受到轻度感染时,菌柄肿大成泡状畸形。子实体未分化时被感染,产生一种不规则组织块,上面覆盖一层白色菌丝,并逐渐变成暗褐色,常从患病组织中渗出暗黑色汁滴。菌盖和菌柄分化后感染,菌柄变成褐色,感染菌褶则产生白色的菌丝。

 

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初发病时, 立即停止喷水, 加大菇房通风量, 将室温降至15℃以下;病区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也可喷1%-2%甲醛溶液灭菌。如果覆土被污染, 可在覆土上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杀灭病菌孢子。发病严重时,去掉原有覆土, 更换新土, 将病菇烧毁, 所用工具用4%甲醛溶液消毒。

 

又称白腐病、水泡病,主要危害草菇、蘑菇等的子实体。若覆土被污染,在覆土上喷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可杀灭病菌孢子。发病时立即停止喷水,加大菇房通风量,将室温降至15;病区喷洒50%多菌灵500倍液,也可喷1%~2%甲醛溶液灭菌。发病严重时,可去掉原有覆土,更换新土,将病菇烧毁,所用工具用4%甲醛溶液消毒。

 

染病老菇棚重新使用前,掀去上覆物,铲除一层墙皮后,堆上秸秆点火焚烧,然后再重新扣棚,每100平方米菇棚使用50%的多菌灵纯粉1千克、36%的甲醛2-4千克,对水80千克左右,均匀喷洒,闷棚2天以后启用。发病菇棚要清除病菇,清理料面,采取昼盖夜开方式使棚温降低。刮除料面0.2-0.3厘米,地毯式喷洒100倍的蘑菇祛病王溶液。预防性措施,可在菌袋进棚后或播种后,喷洒150倍蘑菇祛病王溶液,出菇前再加强一次,发病初期可连续喷洒两遍。常规药物主要使用单倍波尔多液,或者喷施500倍代森锌溶液,但要慎重使用。
褐腐病又称水泡病、湿泡病等。主要危害蘑菇、草菇、平菇等。该病是由一种名叫疣孢霉的病菌引起的。主要特点为:疣孢霉的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只感染子实体,不感染菌丝体。子实体受到轻度感染时,菌柄肿大成泡状畸形,故叫湿泡病。但在子实体发育阶段不同,病症也不同。子实体未分化时被感染。则有一种如硬皮马勃状的不规则组织块,上面覆盖一层白色绒毛状的菌丝,并逐渐变成暗褐色,常从患病组织中渗出暗黑色汁滴。菌盖和菌柄分化后感染,菌柄变成褐色,感染在菌褶上则有二种白色的菌丝生长物。
 
  传播途径:疣孢霉是一种普通的土壤真菌,菇房周围的土壤和废弃物是它的病源。因此,疣孢霉病菌主要是通过覆土,空气、操作人员、工具及昆虫、老鼠等携带传染给菌床及菌块的。
 
  防治措施:如果覆土被疣孢污染,可采用巴斯德灭菌法(60℃)处理一小时,也可用4%的甲醛消毒覆土。还可在覆土中喷1:500的多菌灵药液或托布津药液灭菌。开始发病时,应该立即停止喷水,加大菇房通风量,往培养架上、墙壁上、地面上喷洒1%2%甲醛溶液或1:500多菌灵药液灭菌。发病严重时,需要除掉原有的覆土,更换新土;并且销毁病菇,把所有的工具在浓度为4%的甲醛溶液中消毒。

{褐腐病病菇幼时受侵染,无法进行分化,后期则形成不规则的灰白色疙瘩头,如菌盖极厚如拳,或菌柄菌盖难以区分等,且在表面着生一层白毛,温度在20℃以上时,45天病菇色泽变暗,继之腐败,渗出褐色、酱油状液汁,并腐烂、发臭;若棚温低于20℃,该过程变长,约需7天以上。子实体生长中期受侵染,则在菌盖表面出现褐色病斑,菌柄呈粗胖状,继之菇体变软,亦渗出暗褐色液滴。切开病菇其内部组织由原来的白色变为乌白色,菇体软腐后则变为乌褐色,并发出臭味。
   
褐腐病主要是病菌孢子通过空气及人体、工具等渠道传播。
   
防治措施:清理环境卫生,去年的染病老菇棚重新使用前可铲除一层墙皮,继之堆上秸秆点火焚烧,然后再重新扣棚,喷洒一遍多菌灵溶液,其用量为每100平方米菇棚使用50%的多菌灵纯粉1公斤,对水80公斤左右,均匀喷洒,闷棚2天以后即可启用。在温度低于13℃时,可抑制病菌危害。刮除料面0.20.3厘米厚,地毯式喷洒70100倍的百病去无踪溶液,可有效抑制或杀死部分病原菌。作为预防性措施,可在菌袋进棚后或播种后,喷洒100150倍百病去无踪溶液,出菇前再加强一次,发病初期可连续喷洒2次,效果很好。
}

褐腐病:病原物为半知菌的疣孢霉菌。感病菇柄肿大成泡状,菇盖发育受阻,严重时发生畸形,组织中渗出恶臭味的褐色液滴。病原物只感染子实体而不感染菌丝体,最后菇体腐烂。

 

褐腐病病菇幼时受侵染,无法进行分化,后期则形成不规则的灰白色疙瘩头,如菌盖极厚如拳,或菌柄菌盖难以区分等,且在表面着生一层白毛,温度在20以上时,45天病菇色泽变暗,继之腐败,渗出褐色、酱油状液汁,并腐烂、发臭;若棚温低于20,该过程变长,约需7天以上。子实体生长中期受侵染,则在菌盖表面出现褐色病斑,菌柄呈粗胖状,继之菇体变软,亦渗出暗褐色液滴。切开病菇其内部组织由原来的白色变为乌白色,菇体软腐后则变为乌褐色,并发出臭味。

  褐腐病主要是病菌孢子通过空气及人体、工具等渠道传播。

  防治措施:清理环境卫生,去年的染病老菇棚重新使用前可铲除一层墙皮,继之堆上秸秆点火焚烧,然后再重新扣棚,喷洒一遍多菌灵溶液,其用量为每100平方米菇棚使用50%的多菌灵纯粉1公斤,对水80公斤左右,均匀喷洒,闷棚2天以后即可启用。在温度低于13时,可抑制病菌危害。刮除料面0.20.3厘米厚,地毯式喷洒70100倍的百病去无踪溶液,可有效抑制或杀死部分病原菌。作为预防性措施,可在菌袋进棚后或播种后,喷洒100150倍百病去无踪溶液,出菇前再加强一次,发病初期可连续喷洒2次,效果很好。

 

 

 

 

食用菌虫害的防治——褐斑病

别名

干泡病、轮枝霉病

 

为害症状

不侵染菌丝体,只侵染子实体,但可沿菌丝索生长,形成质地较干的灰白色组织块。染病的菇蕾停止分化;幼菇受侵染后菌盖变小,柄变粗变褐,形成畸形菇;子实体中后期受侵染后,菌盖上产生许多针头状大小、不规则的褐色斑点,并逐渐扩大成灰白色凹陷。病菇常表层剥落或剥裂,不腐烂,无臭味。病程约14天。

 

分类属性

轮枝霉引起的真菌病害

 

发病特点

覆土带菌为最初侵染源,菇房中的传播主要是喷水、溅水、昆虫、工具、操作和气流等

 

防治方法

搞好菇房卫生,防止菇蝇、菇蚊进入菇房。菇房使用前后均严格消毒,采菇用具用前用4%的甲醛液消毒,覆土用前要消毒或巴氏灭菌,严禁使用生土。覆土切勿过湿。发病初期立即停水并降温至15℃以下,加强通风排湿。及时清除病菇,在病区覆土层喷洒2%的甲醛或0.2%多菌灵。发病菇床喷洒0.2%多菌灵溶液,可抑制病菌蔓延。

 

常用药剂

多菌灵

 

菇棚的处理可参考褐腐病。双孢菇生产提倡二次发酵技术;对覆土材料应进行常规杀菌处理;菌袋进棚后或鸡腿菇、双孢菇覆土后,地毯式喷洒一遍150倍蘑菇祛病王;发病初期,连续喷洒100倍蘑菇祛病王2次以上;危害比较严重时清理所有病菇,停止用水,通风干燥,将病菇于坑内焚烧,继之清理料面并涂刷5%甲醛或2%蘑菇祛病王;对所有可能带菌的工具、材料等均使用600倍多菌灵溶液洗刷;同时对害虫进行一次彻底杀灭处理。
病原及发生条件

    引起食用菌细菌性褐斑病的细菌为托拉氏假单孢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该病菌在高温、高湿栽培场所、通风不良等情况下极易繁衍。温度在18℃以上或空气相对湿度在85%以上繁殖加快。在出菇期间向子实体喷洒带有病菌的水及菇床通风不良、湿度过高,菇盖表面及培养基表面长时间积水,大棚几年重复种植同一菇类、同一品种,棚膜聚集冷凝水滴至菌袋或菌体上等均能引发该病。该病也可在空气中飘浮,由菇蝇、线虫和工作人员传播。

    二、主要症状

    1.基质污染。被细菌污染的琼脂培养基表面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菌落由表至里呈皱状不规则凸起,后腐烂霉变。被细菌污染的袋料培养基,初期含水量加大,有酸臭味,后期培养料腐烂,酸臭味加重。

    2.菇体污染。被病原体侵染的菇体,菇盖表面形成不规则的褐色斑点,呈圆形或菱形,大小较一致,边缘整齐,中间稍凹陷,表面有薄层菌脓,用指甲轻刮病斑,可见下面菌肉仍为白色。严重感染病时,子实体单个菌盖上有几十个至上百个病斑,子实体干皱,停止生长,水分过多时即腐烂。

    三、综合防治

    1.保证菇房卫生。栽培场远离鸡鸭禽舍,四周严禁乱抛肥料及被污染的菌棒,保证环境清洁。对菇房内设施定期消毒,床架及支撑材料应拆下喷刷漂白粉再晒干,菇房地面撒浓度为150mg/L的漂白粉进行消毒。菌袋入棚前用1015g/立方米硫磺熏蒸菇棚并闷23天,相对湿度保持在85%以下。出菇期间菇房内相对湿度不宜过大,要加强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此外,大棚最好覆盖无滴塑料棚膜。

    2.选择优质培养料。选择无病虫杂菌、无霉变的培养料,高温季节培养料配方中麸皮应不高于10%,最好不加玉米面,并加适量石灰。培养料含水量不高于65%,菌种培养期间菇房空气相对湿度不高于70%,覆土材料要用甲醛消毒。

    3.选择良种。选择抗杂能力强的优良品种,掌握好栽培季节,适时接种发菌,做到春栽不宜过迟,秋栽不宜过早。

    4.加强出菇期水分管理。出菇期菇房内要偏干,在保证适宜的湿度时加强通风。菇蕾期不要往小菇蕾上喷柱状水,要雾状快过,最好喷用前1天存放的用漂白粉消过毒的水(浓度为150mg/L),要避免培养基或子实体上积水。

    5.发病菇的处理。棚内菇体一旦感染病菌,要及时摘除,包括已感染的幼小菇芽。摘除病菇时要剔除菇根,培养基表面要清理干净,以保证不消耗基质内营养。

6.化学防治。病情轻微时可用2000倍液的农用链霉素喷于病斑处。 150mg/kg有效氯喷洒染病菇体以降低发病率。3000菇卫士液喷洒料面或子实体,每隔710天喷1次,并用3000倍液的菇卫士拌料,预防整个生长期感染病菌。2000菇病克星液喷洒菇体。

{褐斑病早期发病时,可使蘑菇原基发生畸形,侵染幼菇时,可使菌柄或基部出现褐色条纹,菌盖上布有褐色斑点,病菇向一侧生长,切开病菇观察,其组织内部呈黄褐色、干燥、松散状,菇体不腐烂、无臭味。
   
该病初发时可能由于土壤中残存的和空气中飘浮的病原孢子萌发所致,而发病后的迅速蔓延则是通过人体、工具、虫类甚至喷水时溅水传播。
   
防治措施:菇棚的处理可参考褐腐病。双孢菇生产提倡二次发酵技术;对覆土材料应进行常规杀菌处理;菌袋进棚后或鸡腿菇、双孢菇覆土后,地毯式喷洒一遍150倍百病去无踪;发病初期,连续喷洒100倍百病去无踪2次以上;危害比较严重时清理所有病菇,停止用水,通风干燥,将病菇焚烧,继之清理料面并涂刷50倍百病去无踪;对所有可能带菌的工具、材料等均使用600倍多菌灵溶液洗刷。
}

褐斑病:病原物为真菌轮枝霉菌。感病菇体在菌盖上产生不规则的针头状褐色斑点,斑点扩大并产生凹陷,凹陷处呈灰白色,为轮枝霉孢子,后期感染菇柄,使菇柄变粗,外层组织剥裂,菇盖变小,歪斜畸形。

 

褐斑病早期发病时,可使蘑菇原基发生畸形,侵染幼菇时,可使菌柄或基部出现褐色条纹,菌盖上布有褐色斑点,病菇向一侧生长,切开病菇观察,其组织内部呈黄褐色、干燥、松散状,菇体不腐烂、无臭味。

  该病初发时可能由于土壤中残存的和空气中飘浮的病原孢子萌发所致,而发病后的迅速蔓延则是通过人体、工具、虫类甚至喷水时溅水传播。

  防治措施:菇棚的处理可参考褐腐病。双孢菇生产提倡二次发酵技术;对覆土材料应进行常规杀菌处理;菌袋进棚后或鸡腿菇、双孢菇覆土后,地毯式喷洒一遍150倍百病去无踪;发病初期,连续喷洒100倍百病去无踪2次以上;危害比较严重时清理所有病菇,停止用水,通风干燥,将病菇焚烧,继之清理料面并涂刷50倍百病去无踪;对所有可能带菌的工具、材料等均使用600倍多菌灵溶液洗刷。

  软腐病又称霜霉病等,发病后,菇床上被病菌灰白色菌丝覆盖后,变为暗灰绿色或暗褐色,食用菌菌丝缺乏氧气和受病菌分泌物侵染而失去活力,此后很难出菇,病害严重危害前发生的子实体则先从基部发病,并向上伸延至菌盖,菌盖初期出现淡褐色大小不一的水渍状病斑,继之即被病菌所覆盖、死亡,继尔腐烂,手触即倒。

 

 

 

 

食用菌虫害的防治——黄菇病

别名

 

 

为害症状

黄菇病主要通过土壤、水源、虫害、空气、病菇传播的一种假单孢杆细菌。该细菌无论低温、高温季节都适应繁殖生长,由其是舂、夏季节。发病初期局部呈微黄菇体生长缓慢僵化直至菇体整株被感染成菇菌褶扭曲萎缩干巴属典型的干腐病。另一种发病初期局部出现淡黄色斑点发病部位有粘湿感 菇体腐烂并有粘稠状分泌物散发出恶臭为典型的湿腐病。还有一种主要是因温度、湿度、通风等管理不当造成人为的黄菇病。

 

分类属性

 

 

发病特点

 

 

防治方法

黄菇病简单治疗方法:

    1.降低空气湿度加大通风量。

    2.药物冶疗

    1黄腐消;发病期按每袋50克加水50-150斤喷洒病菇2---3天喷一次;连喷2-4次。

    2.万消灵;按每片加水2-3斤喷洒病菇每天1-2次连喷2-3次即可防治。(喷治前应停止喷水2---8小时)

    3.细菌杀; 发病期按每袋50克加水50-150斤喷洒病菇2---3天喷一次;连喷2-4次即可防治。防病期7-10天喷一次。

 

常用药剂

 

 

 

 

 

食用菌虫害的防治——软腐病

别名

 

 

为害症状

发病时,菇床上出现白色菌丝,并迅速蔓延,若不及时控制,可扩展至整个菇床。在湿度较大的情况下,可把子实体全部吞噬而只看到一团白色的菌丝,后期白色菌丝变为水红色。

 

分类属性

 

 

发病特点

 

 

防治方法

1、覆土消毒。2、该病局部发生时应减少在菇床喷水的次数,加强菇房通风,降低湿度。在患病部位喷2%5%的甲醛溶液或甲基托布津500倍液进行防治,也可撒生石灰粉进行防治。

 

常用药剂

 

菇棚处理可参考前述。改善菇棚通风条件,尤其在人工喷水后;将基料pH值调至7左右,对耐碱品种可调至9左右;发病初期,喷施100倍蘑菇祛病王;发病较重时,在病区撒施少量石灰粉覆盖;大面积发生危害时,将病菇摘除并清理料面及覆土材料,喷洒100倍蘑菇祛病王后,更换新处理过的覆土材料,然后再喷施150倍蘑菇祛病王溶液。
一、症状表现:发病时,菇床上出现白色菌丝,并迅速蔓延,若不及时控制,可扩展至整个菇床。在湿度较大的情况下,可把子实体全部吞噬而只看到一团白色的菌丝,后期白色菌丝变为水红色。
  蘑菇在整个发育期都会受到这种病菌的浸染,被浸染的子实体逐渐变为褐色直至腐烂。
  二、发生特点:软腐病菌广泛存在于土壤中,在覆土或菇体表面形成菌落,并在短期内产生孢子,这些孢子借助气流、喷水时溅起的水滴及菇体渗出的汁液进行传播。在覆土过湿及低温的情况下易发生此病。这种病在菇房经常是小面积发生,很少大面积流行。
  三、防治方法:1、覆土消毒。2、该病局部发生时应减少在菇床喷水的次数,加强菇房通风,降低湿度。在患病部位喷2%%5%%的甲醛溶液或甲基托布津500倍液进行防治,也可撒生石灰粉进行防治。

{软腐病又称霜霉病等,发病后,菇床上被病菌灰白色菌丝覆盖后,变为暗灰绿色或暗褐色,食用菌菌丝缺乏氧气和受病菌分泌物侵染而失去活力,此后很难出菇,病害严重危害前发生的子实体则先从基部发病,并向上伸延至菌盖,菌盖初期出现淡褐色大小不一的水渍状病斑,继之即被病菌所覆盖、死亡,继尔腐烂,手触即倒。
   
软腐病的病原菌通过覆土材料、水、虫类及人体和空气流动而传播。
   
防治措施:菇棚处理可参考前述。加强菇棚通风条件的改善,以尽量降低菌畦或菌墙的表面湿度,尤其在人工喷水后,更需及时通风;将基料pH值调至7左右,对耐碱品种则可调至9左右;发病初期,可见菇床表面有病菌菌丝时,可喷施100倍百病去无踪;病害发生较重时,可在病区撒施少量石灰粉覆盖;大面积发生危害时,可将病菇摘除并清理料面及覆土材料,喷洒100倍百病去无踪后,更换新处理过的覆土材料,然后再喷施150倍百病去无踪溶液,用以预防病害的发生。
}

 

软腐病的病原菌通过覆土材料、水、虫类及人体和空气流动而传播。

  防治措施:菇棚处理可参考前述。加强菇棚通风条件的改善,以尽量降低菌畦或菌墙的表面湿度,尤其在人工喷水后,更需及时通风;将基料pH值调至7左右,对耐碱品种则可调至9左右;发病初期,可见菇床表面有病菌菌丝时,可喷施100倍百病去无踪;病害发生较重时,可在病区撒施少量石灰粉覆盖;大面积发生危害时,可将病菇摘除并清理料面及覆土材料,喷洒100倍百病去无踪后,更换新处理过的覆土材料,然后再喷施150倍百病去无踪溶液,用以预防病害的发生。

 

 

 

 

食用菌虫害的防治——褐皮病

别名

褐色膏药霉菌病、褐色石膏霉菌病

 

为害症状

病灶初为白色,渐扩展成1560厘米直径的病斑,病斑渐变为褐色、颗粒状,后病斑干枯成褐色革状物。染病的菇床菌丝生长受抑,影响子实体的形成。喜腐喜湿。

 

分类属性

丝核菌引起的真菌病

 

发病特点

传播方式是培养料和覆土带菌

 

防治方法

培养料发酵要适度,谨防过熟,并行二次发酵,严格覆土消毒。一旦发病要停水通风,降温降湿,并在病斑上及周围撒石灰粉控制蔓延。

 

常用药剂

 

 

 

 

 

食用菌虫害的防治——胡桃肉状菌

别名

小牛脑病、假块菌,主要危害蘑菇。

 

为害症状

多发生在覆土前后的料面和土层中,先出现短而浓密的白色菌丝,继而形成一粒粒酷似胡桃肉状的子囊果,子囊果群生于覆土表面及料层中,与蘑菇争夺养料,阻碍蘑菇子实体形成。子囊果成熟,子囊破裂放出大量子囊孢子。蘑菇菌种瓶内发生该菌时,瓶内会有漂白粉气味。

 

分类属性

 

 

发病特点

形态特征;菌丝白色粗壮,有隔膜,分枝。子囊果有菌丝组成,致密,有脉络及空隙,外形呈胡桃肉状或牛脑状,表面有不规则皱褶,初为奶白色小圆点,逐渐成为不规则块状,成熟时为暗红色。子囊果内着生子囊,子囊卵形至球形,排列不规则,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近球形。

 

 

发生规律 主要存在于土壤中,并借助场地、培养料、覆土或菌种进入菇床。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630℃,子囊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427℃,适宜的pH4.57.5,高温、高湿有利于该菌发生,子囊孢子耐高温,后发酵的高温对孢子无杀伤力,若菇房温度控制在18℃以下,可避免此病害发生。

 

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 严格检查菌种,防止菌种带菌;一次发酵必须在水泥地上进行,避免病菌污染;注意菇房通风换气,菇床发病后,床面停止喷水,待覆土稍干后,挖除子囊果,将室温降至16℃以下,再按常规管理,仍可正常出菇。

 

常用药剂

 

 

 

 

 

食用菌虫害的防治——萎蔫病

别名

 

 

为害症状

萎蔫病菌主要浸染菇柄,菇柄感病后萎缩变为褐色,使菇体不再长大,最后变成僵菇。病菌还可分泌一种毒素,毒死蘑菇菌丝和菇蕾。

 

分类属性

 

 

发病特点

发生特点 该病主要是由覆土带菌引起的。

 

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
  

  (一)覆土消毒。用70℃的蒸汽对覆上进行消毒。
  

  

  (二)覆土层不宜过厚,加强菇房通风。
  

  

  (三)最简单的方法是:可在患病部位喷高效绿霉净溶液液进行非常有效的防治。

 

常用药剂

 

 

 

 

 

食用菌虫害的防治——枯萎病

别名

 

 

为害症状

 

 

分类属性

 

 

发病特点

 

 

防治方法

     又称死枯病,是一种生理性病害。主要危害蘑菇、平菇、凤尾菇、灵菇、滑子蘑等。主要特点为:菇蕾形成后,大小不等的子实体都可以发生此病。发病后停止生长,变黄、逐渐萎缩、变软、变干,最后枯死或腐烂。
 
  病因:发生此病是生理上受阻的结果。主要原因是原基形成后培养料过干,而使菇蕾枯萎;或者是出菇过密;营养供应不上,使部分小菇死亡;或者是菇房温度过高,温度过大,通风情况又不好,缺少氧气,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过多所造成的;还有采菇时不慎碰伤了小菇蕾、或者是出菇过量,产生药害而造成的。
 
  防治措施:子实体出现枯萎时,首先要弄清发病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切忌在出菇后的菇房内喷药,否则容易产生药害。特别是平菇和风尾菇,在出菇期间绝对不可以喷洒敌敌畏。

猝倒病 又称枯萎病,属于真菌性病害。主要是由镰包霉和菜豆镰霉所引起。主要病症是子实体被侵染后,菌柄髓部萎缩变成褐色,菇体变得矮小不再生长。此病发生早期和健康菇在外形上不易察觉,只是菌盖变暗,菇体不再生长,最后变成僵菇。
 
  传染途径:因为镰包霉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所以通过土壤传染是主要传染途径,另外通过空气和一些使用器具也可以传染。
 
   防治方法:对覆土进行灭菌是防治此病的主要方法。一般用1:500的多菌灵或托布津药液喷洒,进行消毒。

 

常用药剂

 

 

 

 

 

食用菌虫害的防治——小菌核病

别名

 

 

为害症状

 

 

分类属性

 

 

发病特点

 

 

防治方法

 

 

常用药剂

为害症状:受侵染的菇床变成黄褐色,双孢蘑菇菌丝逐渐消失,只剩些许较粗的菌索,出菇量大大减少甚至不出菇。在覆土表面出现许多白色小颗粒状物,大小如小米粒,颜色后渐变暗。在2530℃下生长很快。该菌自然存在于稻草或粪块中,培养料发酵过程中如料温过低很难将其杀死;如遇发菌期高温高湿,残存于料中的病原菌就会生长蔓延。

分类属性:伏革菌引起的真菌病

发病特点:传播方式是培养料带菌传播

防治方法:发酵期料温要超过65℃,实行二次发酵,以彻底消灭病原菌。发菌期严防高温,确保料温低于25o一旦发生立即挖去病料补料补种。也可用1%石灰水处理

 

 

 

 

 

食用菌虫害的防治——菌盖斑点病

别名

 

 

为害症状

 

 

分类属性

 

 

发病特点

 

 

防治方法

 

 

常用药剂

症状表现  发病初期菇盖表面凹凸不平,后呈圆形或不规则病斑。湿度大时菇床上病菇长有白色子实体,严重的菌褶粘连在一起。
  二、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一般由覆土带入菇房,经气流传播。菇房空气相对湿度高于95%时利其发病。
  三、防治方法
  (一)发病后要加强菇房通气,降低空气湿度,防止病害蔓延。
  (二)及时挖除病菇,并将其进行集中处理。
  (三)发病初期喷洒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的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的防霉宝超600倍液进行防治。

 

 

食用菌虫害的防治——锈斑病

别名

 

 

为害症状

 

 

分类属性

 

 

发病特点

 

 

防治方法

 

 

常用药剂

菇棚启用前应彻底进行消毒处理;覆土处理采用多甲溶液喷洒;采用发酵料栽培时,基料应腐熟均匀;初期发病,喷洒150倍蘑菇祛病王溶液,亦可喷洒1000倍漂白粉溶液或400倍链霉素溶液;发病较重时,清除病菇,清理料面,兑制150倍蘑菇祛病王溶液连续喷洒2次以上;日常管理时,应保持空气湿度在85%左右,并坚持科学通风,尤其在喷水后,使菌盖表面水分在1小时内蒸发掉。

{锈斑病危害症状是在菌盖表面形成圆形或椭圆形铁锈色病斑,病斑边缘整齐,其中间凹陷,斑点干缩后,菌盖裂开,形成不对称的子实体,菌柄上较少染病,菌褶上基本没有感染。
   
锈斑病为细菌性病害,各种原辅材料、覆土材料、水中均有其病菌潜伏,在15℃以上、空气湿度大于85%时病菌即极为活跃,通过人体、空气流动、虫类潜入、工具携带等渠道传播,尤其在湿度大、通风不良时,更易诱发该病。
   
防治措施:菇棚启用前应彻底进行消毒处理;采用发酵料栽培时,基料应腐熟均匀;发菌及出菇期间坚持喷洒百病去无踪以达预防目的;初期发病,喷洒150倍蘑菇杀病灵溶液即可;发病较重时,可清除病菇,清理料面,对制70倍左右蘑菇杀病灵溶液连续喷洒2次以上;日常管理时,应保持空气湿度在85%左右,勿过高,并坚持合理通风,尤其在喷水后,应使菌盖表面水分在1小时内蒸发掉,否则,停留时间过长易诱发该病。
   
黄斑病染病初期菌盖上有小斑点状浅黄色斑,随着子实体的生长而扩大范围及传染其它子实体,继之色泽变深,并扩大到整个菌盖,染病后期菇体分泌出黄褐色水珠,病株停止生长,继尔萎缩、死亡。
   
该病菌喜高温高湿环境,尤其当温度稳定在20℃以上、湿度95%以上而且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条件下,极易诱发此病;在基料及菇棚内用水不洁时,该病的发病率也很高。
   
防治措施:加强通风,使棚内二氧化碳浓度降至0.5%以下;降低棚湿,尤其在需保温的季节或时间段里,控制空气湿度在85%左右;发病初期,喷洒70倍蘑菇杀病灵或黄菇一喷灵溶液2次,即可有效抑制;发病中期以后,应摘除病菇,结合清理料面并打扫卫生后,对制5070倍蘑菇杀病灵溶液连续喷洒24次。但应注意,喷药后封棚12小时,然后加强通风,降低棚温。
}

锈斑病危害症状是在菌盖表面形成圆形或椭圆形铁锈色病斑,病斑边缘整齐,其中间凹陷,斑点干缩后,菌盖裂开,形成不对称的子实体,菌柄上较少染病,菌褶上基本没有感染。

  锈斑病为细菌性病害,各种原辅材料、覆土材料、水中均有其病菌潜伏,在15以上、空气湿度大于85%时病菌即极为活跃,通过人体、空气流动、虫类潜入、工具携带等渠道传播,尤其在湿度大、通风不良时,更易诱发该病。

  防治措施:菇棚启用前应彻底进行消毒处理;采用发酵料栽培时,基料应腐熟均匀;发菌及出菇期间坚持喷洒百病去无踪以达预防目的;初期发病,喷洒150倍蘑菇杀病灵溶液即可;发病较重时,可清除病菇,清理料面,对制70倍左右蘑菇杀病灵溶液连续喷洒2次以上;日常管理时,应保持空气湿度在85%左右,勿过高,并坚持合理通风,尤其在喷水后,应使菌盖表面水分在1小时内蒸发掉,否则,停留时间过长易诱发该病。

 

 

 

 

 

食用菌虫害的防治——蝼蛄

别名

 

 

为害症状

 

 

分类属性

 

 

发病特点

 

 

防治方法

 

 

常用药剂

黄斑病染病初期菌盖上有小斑点状浅黄色斑,随着子实体的生长而扩大范围及传染其它子实体,继之色泽变深,并扩大到整个菌盖,染病后期菇体分泌出黄褐色水珠,病株停止生长,继尔萎缩、死亡。

  该病菌喜高温高湿环境,尤其当温度稳定在20以上、湿度95%以上而且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条件下,极易诱发此病;在基料及菇棚内用水不洁时,该病的发病率也很高。

  防治措施:加强通风,使棚内二氧化碳浓度降至0.5%以下;降低棚湿,尤其在需保温的季节或时间段里,控制空气湿度在85%左右;发病初期,喷洒70倍蘑菇杀病灵或黄菇一喷灵溶液2次,即可有效抑制;发病中期以后,应摘除病菇,结合清理料面并打扫卫生后,对制5070倍蘑菇杀病灵溶液连续喷洒24次。但应注意,喷药后封棚12小时,然后加强通风,降低棚温。

 

 

 

 

食用菌虫害的防治——蝼蛄

别名

 

 

为害症状

 

 

分类属性

 

 

发病特点

 

 

防治方法

 

 

常用药剂

 

 

 

 

 

食用菌虫害的防治——蝼蛄

别名

 

 

为害症状

 

 

分类属性

 

 

发病特点

 

 

防治方法

 

 

常用药剂

 

 

 

 

 

食用菌虫害的防治——蝼蛄

别名

 

 

为害症状

 

 

分类属性

 

 

发病特点

 

 

防治方法

 

 

常用药剂

 

 

 

 

 

食用菌虫害的防治——蝼蛄

别名

 

 

为害症状

 

 

分类属性

 

 

发病特点

 

 

防治方法

 

 

常用药剂

 

 

 

 

 

 

 

食用菌虫害的防治——蝼蛄

别名

 

 

为害症状

 

 

分类属性

 

 

发病特点

 

 

防治方法

 

 

常用药剂

 

 

 

 

 

食用菌虫害的防治——蝼蛄

别名

 

 

为害症状

 

 

分类属性

 

 

发病特点

 

 

防治方法

 

 

常用药剂

 

 

 

 

 

食用菌虫害的防治——蝼蛄

别名

 

 

为害症状

 

 

分类属性

 

 

发病特点

 

 

防治方法

 

 

常用药剂

 

 

 

 

 

食用菌虫害的防治——蝼蛄

别名

 

 

为害症状

 

 

分类属性

 

 

发病特点

 

 

防治方法

 

 

常用药剂

 

 

 

 

 

食用菌虫害的防治——蝼蛄

别名

 

 

为害症状

 

 

分类属性

 

 

发病特点

 

 

防治方法

 

 

常用药剂

 

 

 

 

 

食用菌虫害的防治——蝼蛄

别名

 

 

为害症状

 

 

分类属性

 

 

发病特点

 

 

防治方法

 

 

常用药剂

 

 

 

 

 

食用菌虫害的防治——蝼蛄

别名

 

 

为害症状

 

 

分类属性

 

 

发病特点

 

 

防治方法

 

 

常用药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