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申鸣城与申鸣

 文山书院 2014-04-27

  临澧是楚国的旧地,境内有两座楚城,除宋玉城以外,还有申鸣城。

  该城址坐落在临澧县新安镇李溶境内,俗名古城堤,即今新安镇古城村。方圆约20余万平方米。由于年代久远,历经变迁,城基已自然毁圮。现保留一段残迹,长约300米,宽4米,高2米。断断续续,隐隐约约,殊难明辨。城址毗邻九里楚墓群,“秦砖汉瓦”,时有所见。城址内有申鸣墓。据申氏族谱记载:“申鸣公墓,按《湖南通志》谓,葬于安福县北五十里之合口寿光寺,即今之五通寺。”也就是现在临澧二中所在地。

  申鸣何许人也?为什么要为他筑城修墓?

  《直隶澧州志·人物志》作了明确的回答:“申鸣,以孝闻,为楚惠王相(确切地说是左司马——笔者注)。白公胜作乱,命辞父而往,以兵围胜。胜劫其父惧鸣。鸣曰:‘始,吾父之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遂一战而杀白公;其父亦死。王大赏之,鸣曰:‘食禄避难非忠,定国杀父非孝。’遂自刎。”这段话包含了一个流传久远的历史故事。

  原来,出生在临澧的申鸣,是一个以孝道闻名遐迩的草民。当他的孝行被同族长辈、楚国的贵族申包胥知道以后,立即向楚惠王推荐。楚惠王即刻下了一道圣旨,命令申鸣进京辅佐朝政。可是申鸣却婉言谢绝,他说:“我身为一介布衣,才疏德浅,怎能担此重任呢?何况双亲年近古稀,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我只能尽孝,不便尽忠了。”楚惠王被他的孝行所感动,只好作罢。不久,楚国发生了一次宫廷政变,楚平王的孙子白公胜,其父太子建(楚平王长子)因被陷害而出走,他随伍子胥出走到吴,后被召回,任巢大夫。楚惠王十年(公元前479年),他起兵发动政变,占领了楚都郢,杀死了令尹子西与司马子期。这时,朝廷急需人才,楚惠王连发三道圣旨,催促申鸣进京。正当申鸣左右为难的时候,他的老父亲义正词严地说:“儿子呀,眼前国难当头,理应先尽忠国君,后行孝道。你赶快赴京救国吧!”申鸣只好离别年迈的父母,马不停蹄地赶赴郢都。惠文王封他为左司马(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并任平叛大军副统帅。由于申鸣年青时习文弄武,熟读兵书,加之军纪严明,百姓拥戴,经过几次浴血奋战,把白公胜打得落花流水。眼看京城就要被申鸣占领,白公胜的部下向他建议说:“申鸣是个闻名天下的孝子,您不妨把他的父亲抓来,要挟他投降,可以不战而胜。”白公胜采纳部下的建议,把申鸣的父亲用囚车推到城楼上示众,并亲自喊话:“如果申鸣愿意退兵,等我夺取政权以后你我平分天下。如不退兵,立刻杀死你父亲!”申鸣大义凛然地说:“过去我是父亲的孝子,现在我是国君的忠臣。我要先尽忠,后尽孝。”说罢,命令士兵抬来一面战鼓,两口棺材,放在两军阵前。老父亲看到手握鼓槌的儿子,大声喊道:“儿子呀,你千万不能顾及我老朽的生命,赶快击鼓进攻吧!”申鸣深知“受其禄就要敬其忠、忠孝不能两全”的道理,毅然决然地擂响了战鼓,以排山倒海之势进攻京城。白公胜气急败坏,凶残地杀害了申鸣的父亲。申鸣化悲痛为力量,奋勇出击,一举攻下了城池。白公胜走投无路,只好逃到城外的森林里,自缢而死。这场叛乱很快被平息了。楚惠王以重金赏赐申鸣,申鸣辞而不受。他跪在父亲的尸体旁,边哭边说:“食禄避难,非忠臣也;定国杀父,非孝子也!名不可两立,行不可两全。”于是抽出宝剑,自刎而死。楚王为了表彰其忠孝节义的高尚情操,特地为申鸣举行了隆重的国葬,并将灵柩运回临澧,葬在合口虎耳垱附近。

  这个故事,与正史的记述虽不完全吻合,但其生平事迹在诸多典籍中均可找到,如刘向的《说苑》、《新序》,韩婴的《韩诗外传》,孔鮒的《诰墨》和《东周列国志》等书,都或详或略的有所记载。至于申鸣城和申鸣墓,在明清方志中更是屡见不鲜。总之,申鸣尽忠国家,尽孝父母,不为利诱、不为孝移的高尚品质,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广泛传颂。今天,当我们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时候,踏访申鸣遗址,追思申鸣的生平事迹,无疑也能给人以启迪与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