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找到好中医?

 悟道修行慧能 2014-04-27
 想写这个话题,是源于和朋友的一次聊天,他老婆生病了,去了西医院,中医院,同仁堂坐医,都看过,还没好利索;通过聊天,他提了三个疑问:
1.怎样分辨良医和庸医。
2.对比西医,感觉中医也不便宜。
3.为啥找不到好的中医呢?

  第一个,我想结合以前看病的经历,和现在学习中医后的感受,来说说怎样识别一个中医医生是否在忽悠你,或者说你遇到了一个庸医或纯粹就是骗子。
 
一。如何识别良医和庸医呢?

   中医的流派很多,都是从不同的角度阐释医学,无可厚非。我学《伤寒论》,那就从《伤寒论》讲起。我们一般去看病,遇到的中医有几种:
a.经方家。
b.时方家。
c.中西医结合。

1.先讲中西医结合。
  现在电视上的广告多的很,呵呵。我是不太赞同啦。以前写文章讲过,中西医看病的理念,原则,方法,手段等都差别很大。个人觉得无法结合,特别是药物上。但先中后西,或先西后中,在治疗中有。

2.“经方”与“时方”。
    “经方”:《伤寒论》上记载的方剂,出于《汤液经法》,《汤液经法》出于《神农本草经》,都是经过千 锤百炼的“经验之方”,其特点是:方药简而专,药效迅速。
    相对的,宋、元以后,或唐以后,医家创制的方剂,一般叫“时方”,其特点是:方药繁而杂,药效较缓(当然不排除有些很好的时方,但相对较少)。

3.“经方家”与“时方家”
    “经方家”:是指运用六经辨证体系,本经方之意施治者;
    “时方家”:往往将各种辩证方法并列参合运用(但也没有脱离八纲辩证,即表里阴阳寒热虚实),并根据中药的药性进行方剂的组合而施治者。

4.我的看法是,用邓小平的话来说“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但是,对于初学者,我认为,一定要先从“经方”学起,或者说先从《伤寒论》学起。
  第一,它有逻辑明晰,条理清楚的辩证体系;
  第二,《伤寒论》里的方剂,“用之多验,效如桴鼓”;
  第三,上手难度低;如果上来就让你去分析表里阴阳寒热虚实,晕死你。
  第四,我个人觉得很重要的是,条文中有很多禁忌,中药能救人也能杀人,记住禁忌,可以帮助你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或少犯大错误。同时,也可以提高你的自信心。
   
5。《伤寒论》治病的方法。
  不管“经方派”还是“时方派”,都是需要辩证的。如何看病呢?,“时方派”的我不会,那就用《伤寒论》中的方法来理一下流程。当然离不开那四个字,即“望闻问切”。
  a。望:如看脸色(面赤、黧黑等),看舌苔(厚薄、白黄等)。
  b。闻:这个字不仅仅是闻味道的意思,更主要是听的意思;比如听咳嗽的声音(干咳、呼噜噜的咳等)。
  c。问:小便多少、清黄。大便次数、干稀。身冷身热,吃饭咋样,喝酒不,平常渴不渴,有汗无汗;怕冷怕热;胸闷不闷;心烦不;心悸不;气上冲不头疼不,脖子背僵不,恶心不,头晕不;等等,一堆的问题。
  当然不同的人、有经验和没经验的人、细心的和马虎的人问的东西也是
有多有少。
  d。
切:即把脉。双手,寸关尺,浮沉,数迟,紧缓等。
 
  为啥是这个程序,我们看伤寒论就知道。每篇的标题都是“XXX脉证并治”,就是说通过你的脉和你表现出来的症状,来确定用何种方剂治你的病。
  那如何知道你适合哪个方剂呢?其实是一个逐步缩小范围的一个过程。
  1.辩病位。表、里、半表半里。
  2.辩阴阳寒热虚实。表阳(太阳),表阴(少阴),里阳(阳明),里阴(太阴),半表半里阳(少阳),半表半里阴(厥阴)。三阳为热,三阴为寒。三阳三阴皆有虚实。
  3.辩方证。如太阳病,在表,阳性,热性,还要辩属于桂枝汤证(表虚),还是麻黄汤证(表实)。
  4.根据具体症状确定方剂。如桂枝汤证,还需辨出使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方,还是桂枝加葛根汤方。
  当然合病和并病,辩证和用药就更复杂一些。

6.关于中药的价格。
  《伤寒论》形成的年代为东汉末年,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仲景写成《伤寒论》后,分给周围的人,希望他们能够据此治疗自己的病。《伤寒论》中所包含的方剂,其用药均为当时可以在房前屋后都能找到的,所费无几,目的是能够尽量的拯救更多的人。
  除个别药味(很少),如人参,即使在今天,基本上全书药物都很便宜。1剂3服的药,大多是几块到10几块钱。那为啥我们现在开药1服就是几十块钱呢?
  有几种原因:
  a。不是采用经方治病的。
  b。利益驱使。开药时加入几种贵药,但对你的病没啥影响。比如徐文兵讲过一个笑话:有的医生开了人参,使用时要烧成灰用,呵呵。
  c。不管你死活,纯粹骗钱。良心被啥吃了的。

综上所述,值得怀疑的医生可以总结如下:

1.只凭脉象就能看病的。
  看伤寒论就知道,脉和证必须同时看,才能确定使用何种方剂。比如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如果只凭脉浮,是无法断定就是太阳病的,必须同时有头项强痛而恶寒才可以。如果仅凭脉就知道你所有的病,并开药,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

2.把脉的态度和时间。
  首先,脉象有很多种:脉有来自脉动方面的,如 数、迟;脉有来自脉体方面的,如大、细;脉有来自血行方面的,如滑、涩。把脉需要静下心来,慢慢体会其中的变化。一边把脉一边说话、聊天的,呵呵,基本上可以认为只是做做样子而已。
  其次,把脉有左右手,每只手有寸、关、尺三部脉,每部脉都有浮取,中取,沉取。还有一堆脉象去区分,没有个30秒到1分钟,得出的结论一定不是很详细。把个几秒钟就ok的,基本上也可以认为只是做做样子而已。

3.只讲理论,不问问题的。
  有些医生把完脉,就说,哎呀,你的肾不好啊,肝有问题啊,通则不痛,通则不痛啊,治应该补脾,补肾,并扯上一堆理论的,也不问你病症的。那他如何辩证用药呢?估计就是一堆补药给你,反正吃不死。

4.问诊不详细的人。
  看完《伤寒论》,你就会清楚,如果不问清楚病症及日常的习惯,很容易出问题的。比如你符合桂枝汤证,但桂枝汤证有三条禁忌,并且包括桂枝汤在内的所有发汗剂,还有另外十条禁忌,如:
  《伤寒论》第86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如果你常流鼻血,医生没问你,就给你开桂枝汤?

5.一开就10味20味药的,并且药味重复的。
  《伤寒论》中的方剂,大多3-7味药,超过10味的很少。当然有一种情况例外,就是合方,比如表里双解,葛根汤+小柴胡汤。葛根汤7味药,小柴胡汤7味,除去共有的生姜、大枣、甘草,共11味药。有可能会超过10味。
  老婆治荨麻疹的时候,去找过同仁堂的一个老中医,开的药方写了3列,每列6种药,共18味。我看了一下,知道不是经方。里面有一味白蒺藜,去湿的,有一味茯苓,去水的,也没有发汗药;这倒也无所谓,最好玩的是,里面有人参、红景天,还有一味参是啥忘了,三味药药性几乎相同,当然,都是比较贵的药,呵呵,出来后我和老婆直接就走了。

6.一服药的价格。
  上面已经讲过了,举几个例子,桂枝麻黄各半汤+赤小豆白蒺藜,1.78元,麻黄连翘赤小豆汤,6.34元,桂枝汤+荆芥防风白蒺藜,5.38元。人参:1g,1元。比较贵。

7.吃药的天数,每次都是一开就是2星期或一个月以上的药。
  中药治病,即使是西医所说的慢性病,只要对症,大都1剂即可改善,若有变证,就需依证换药。很少有吃一个月也不再辩证或换药的。看网上有的人开药后说,先吃半月看看。呵呵。

8.一个药方包治很多病的。
  上面讲了那么多,这个我想大家应该会区分吧。

  当然,以上只是我自己的理解,每个医生看病的习惯不同,只凭一次也未必会看的出来,所以,题头写的是“可以怀疑的”。也有可能一次你看不出来,多去几次应该就可以看出来了。

二。为啥找不到好中医?

1.中医的内斗。
  现在中医的流派很多,经方时方是一种,还有啥扶阳派(包括火神派),温病派,补土派(脾胃论)等,还有师承的,学院的,中西结合的。学医的也大都是谁都不服谁,造成内斗不止,导致看病的人无所适从。

2.打着中医幌子的败类。
  昨天看到一则新闻,一个凳子加一个棍子,再加一双手拍打,包治百病,那凳子和棍子卖出上千上万的价钱,还那么多人信,还有那些神化中医,招摇撞骗的人,这种人也能够横行于世,哎,现在的人都怎么了,为何基本的常识都没有了。
  狼来了,喊多了,自然没人再信中医了。
 
3.西医的冲击。
  这个冲击不是指坏人打败好人。我们去西医院看病时,通过一系列检查,医院会给你一堆数据来告诉你(虽然你可能看不懂),但至少你知道这个多了是啥病,那个少了是啥病,或者说多了少了,你都有病,呵呵。你哪里有问题,拍个照给你看,有理有据。西医也有一套比较好的标准,也有一套比较好的体制或裁判(虽然这个裁判和运动员是一个人)。
  中医呢?数据在哪,标准在哪,裁判在哪。“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你身体有问题了,邪才会进来。你本身没有弱点,或者能及时修补,谁又能冲击你呢?

4.体制的问题。
  看看我们的中医院,看病先化验血,这是什么中医?
  发生法律纠纷,中国的法律只以西医的诊断为依据,这是中国吗?
  现在的中医院校,都是中西医结合,能出来什么样的中医?
  看看全国的医院,有多少中医院和中医科室?我是指比例。 
  以药养医制度,既然检查费、卖高价药才能养活医院,哪个赚钱就发展哪个喽。
  西医抢救死亡无责任,中医就有,什么道理啊。
  采用西方对西药的规范、法规,来管理中药,都啥事吗。
   
  哎,讲到体制,越写越生气。

5.利益的驱使。
  中医用望闻问切检查,西医用各种仪器检查,哪个赚钱?
  中医用《伤寒论》中的方剂治病,西医用西药治病,哪个赚钱?
  中医1剂2剂药就治好了,西药天天吃,不吃就犯病,哪个赚钱?

  那中医如何翻身?看上面的5点,其实还真挺难的。呵呵。
 
  中医目前的现状是:名医易寻,良医难求。
  不过,按上面的方法去分析,找出庸医相对还容易些。那采用排除法,只要肯去试,应该还是能找到好中医的。
  其实,这个问题想说清楚,或者说能说服多少人,不是太容易。不过,对我来说,这都无所谓,我只是想说说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已。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 法;同一个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得到的结论也不一样;过一段时间,同一个人再去看同一个问题,可能结论又不一样,我觉得都是正常的。
  所以,以上仅是一家之言啦,看看就算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