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生外语词汇应规范在流行之前

 庸庸学馆 2014-04-28

新生外语词汇应规范在流行之前

2014-04-27 09:12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我有话说10人参与

作者:木须虫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外来语的使用日益广泛。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外语词的过度使用现象日趋严重,甚至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正规出版物和正式文件中,引起公众不满。专家表示,“零翻译”的外语词,既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严整与和谐,影响了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使语境支离破碎,从深层次来说,也消解了中国文化精深而丰富的内涵。

语汇是表达与会意的载体,有关语言的任何现象,都离不开实用与传播两个要素。外语词被广泛运用,造成汉语“土洋夹杂”的现象,首先还是证明这些词语的出现,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并被人们接受,需要对他们进行表达。其次,怎么表达,有一个从陌生到熟悉,再到依赖的过程,而这些与传播过程的频度、周期有很大的关系。

这样的现象,就好比盘里的中餐里放着面包片,不伦不类却又能吃得下去。正因为如此,在已经造成的局面面前,总是充满足争议。有一种观点认为外语词影响汉语的纯洁性,这是个伪命题,这个观点的前提是拒绝外来语汇。而这并不是维护汉语纯洁性的初衷。

汉语顺应发展的潮流,需要包容并蓄,需要对外来的语汇进行融合为我所用。语言的实用性,始终都是语言生命的基础。但是,对待外来语不能照单全收,应当运用汉语的特色,给予适当的改造,达到浑然一体的要求。这方面并非没有先例,从古代的狮子、石榴,到现代的幽默、显微镜、电脑等等,不胜枚举。这说明,汉语在外来词面前有强大的同化基因。

简而言之,我们需要外来词,但我们反对外来词对汉语环境协调性的破坏。那么问题出在哪里?专家给出的答案是“零翻译”,显然这只是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出现“零翻译”的状况,根本在于我们对语言传播环境的把控和介入能力的式微,特别是在全球化语境下,在信息网络化的传播环境下,外来词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从引入到普遍知晓,再到运用依赖,周期越来越短。相反,留给语言规范的空间越来越小,难度越来越大。现实是,这些词语一旦被公众所习惯和牢记,就扎下了根,再用英释词来替代,几乎是不可能的。如,“NBA”一词,前些年要求媒体一律用“美职篮”来表述,基本没有什么效果。类似的,还有“VCD”、“MP3”之类的。

显然,合理地让外来词为我所用,维护汉语言文字的严谨与和谐,不能总是等泛滥之时再来规范,也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公众,靠他们去翻译与净化。现代的传播特点,决定了对外语词规范要提速,应有专门的机构来做这件事情,建立常态的监测机制,主动加强对网络、电视等大众媒体的引导和干预,将每个新生的外词规范于流行之前,给汉语与外来语之间安上“整型器”。(木须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