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药须使邪有出路”刍言 +还中医药理论本来面目+邪气只是假想敌+敲胆经副作用

 johnney908 2014-04-28

作者:舒灯红
“用药须使邪有出路”,语出清?周学海《读医随笔?卷四?证治类?用药须使邪有出路》[1]。这一名言传承百余年矣。于今已成为中医治疗学说之一。读书临证有感,不揣浅陋,刍言管见。 
   
1读医心得 嘉来学奖后进 
   
夫该书卷一“升降出入论”[1]先论及:大抵治病,必先求邪气之来路,而能开邪气之出路。病在升降,举之、抑之;病在出入,疏之、固之。于卷四?证治类,以“用药须使邪有出路”篇名出现曰:凡治病,总宜使邪有出路。宜下出者,不泄之不得下也。宜外出者,不散之不得外也。斯一治疗学说也,就笔者案头所及:王新华《中医历代医论选》,施杞、顾丁《历代中医学术论语通解》,黄自立《中医百家医论》,邢玉瑞、张喜德《中国医术名家精华之二?中医治法精华》等医著均有辑录,名之治疗学说、治病准则、用药心得、治法精华,无不对这一学说以高度评价。《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一书则在“扶正与祛邪的运用”节引用之,并指出“选择具体的祛邪方法时,要注意使邪有出路。”[2]笔者浏览中医院校教材经典科目及有关名著,窥及“用药须使邪有出路”这一治疗学说,确有其理论依据。如《内经讲义?治则治法》[3];《伤寒论》:“当以汗解,宜桂枝汤”,“可发汗,宜麻黄汤”,“当和胃气,宜调胃承气汤”,“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当温之,宜四逆辈”[4];《金匮要略?绪言》:对于某些邪实之证,原书特别注重“因势利导”的治则这一段落[5];《温病学?温病的治疗》[6];叶天士《温热论》、《三时伏气外感篇》;《温病条辨?中焦篇》“凡逐邪者,随其所在,就近而逐之”,“逐邪者,随其性而宣泄之,就其近而引导之”[7];张子和“汗、吐、下”三法;吴又可治疗疫症理论等等论述,咸可征之乎。据《中医大辞典》记载,是书撰于1891年,为作者研读古医书的心得,有一定参考价值[8]。仅中医治疗学而言,其嘉来学奖后进之心可谓切至。 
   
2名医经验 发前人所未发 
   
无庸违言,中医治病,大凡当分有邪无邪,有邪者宜祛邪。欲去邪,必使其有逐出之路,邪之出路不外三途:一是从肌表透散,二是从二便而去,三是从口中排除[9]。对此,近代当代名医经验(包括医案医话)谈及的正復不少。例如《近代名医学术经验选编?叶熙春专辑》推荐:一肺痨挟感者,病体骨瘦如柴,肌肤甲错,加以形寒怯冷,高热鸱张,旧恙新感,正虚邪实,辨证并不费事,用药动则掣肘,叶老略加衬思,则处以大剂透表,发汗解肌之品,嘱多加水煎,略滚数沸,趁热倒入面盆,头盖面巾,任凭药气熏蒸,令药性从口鼻毛窍而入。两剂后患者邪却热退[10]。《朱良春医集?通下疗法在温热病中的应用》记录:朱老为外地会诊一陈姓患乙脑的8岁男孩,原已服大剂白虎汤及注射抗惊厥,解热等药,症情日剧,辨之为病在气,阳明热盛,径投通下为主之剂。一剂而腑通神清,三日渐复。曰此通下排毒,使邪有出路之捷效也[11],由江苏省中医院中西医结合肾病专家余承惠主任医师指导,丁德经氏执笔的“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思路与方法”一文,介绍了以基本方清热利湿,解毒泄浊以祛邪,在此基础上宏观调整机体阴阳平衡,又多途径给药,如配合药浴、灌肠等方法,促进毒素的排泄[12]。《名老中医医话?魏长春医话》曰:治病需从生理自然,用药当视病势所趋。祛邪应乘势利导切忌截病出路云云[13]。凡有这一些,发前人所未发者也。至于从口中排除一法,是指邪在胸脘上部,如痰涎壅塞、宿食停滞或食物中毒等采用的涌吐法。窃以为现代科技方法拿来为我所用已成中医界共识,若乃掌握象《现代中医急诊内科学》所示之气管插管术、洗胃术及其中的涌吐胃毒法[14],则既保持了中医特色,又能应手取效也夫。 
   
3日新其用 赋予时代气息 
   
读《中华中医药学刊》[15-18]近年报道的有关文章,知不乏此类佳作。李巧颖“通因通用”与肾炎蛋白尿的治疗一文认为:肾炎蛋白尿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免疫复合物及其介导的炎症,故蛋白尿的清除用“堵”的方法是不行的,应强调从根本入手,通因通用,在治疗上要重视免疫复合物的及时排出(在辨证论治基础上贯穿清热利湿,化瘀通络),以免闭门留寇。童舜华,陈祖皋“治疗肠伤寒经验”言及:古训“湿温以便干为邪尽”在临床上有一定指导价值,然而湿温便干也常可因湿热蕴结胃肠,湿郁气滞,腑气不通,宿垢不得下达而致,此非邪尽之征,(仍宜)行气导滞,通利肠腑,给邪气以出路。李战炜“伏邪临床治思路探讨”例举运用伏邪理论指导临床,自拟“麻杏二三汤”即麻杏石甘汤、二陈汤、三子养亲汤三方基础上加减变化,于每年三伏天坚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其中“麻杏”走上焦,向外,向上透邪,“三子”出下焦,其势向内向下,“二陈汤”走中焦,化中焦脾之痰湿,三方合用,使上中下三焦气机调畅,鼓动了整体的功能,以驱除体内的伏痰。张会永“解读李玉奇教授脾胃病临床经验”,谈到李玉奇论脾虚泄泻时说:泄泻严重时,可酌情加入芡实、石榴皮等,不可过早收涩,以免关门留寇,反生呕吐等。赵育芳、魏佳平总结葛琳仪主任医师经验:“清”法治疗邪热内盛的慢性胃炎患者,在清的基础上,强调保持大便通畅非常重要,大便通畅则气机通畅,邪有去路,并寓急下存阴之意。以上各家之言,真是见仁见智,各有千秋,且日新其用,赋予时代气息。 
4方论方解 拓宽用药视野 
   
温习教材《方剂学》之方解及文献摘要中的方论,知其不少古方含“用药须使邪有出路”之义[5],散寒祛湿,益气解表的败毒散,方解云:方中人参亦属佐药,用量虽小,却具深义:一是扶助正气以驱邪外出;二是散中有补,不致耗伤真元。主治寒积腹痛的温脾汤,附《成方便读》方论:参、甘以培其气,当归以养其血,“病因寒起,故以姜、附之辛热,使其走者走,守者守,祛寒散结,纤悉无遗,而后硝、黄导之,由胃入肠,何患乎病不去哉?”蒿芩清胆汤,则采撷《重订通俗伤寒论》之点睛句:使以赤苓,俾湿热下出,均从膀胱而去”。“青蒿脑清芬透络,从少阳胆经领邪外出。”《宣明论方》防风通圣散,附文献摘要《医方考》云:“风热在皮肤者,得之由汗而泄,风热之在巅顶者,得之由鼻而泄,风热之在肠胃者,得之由后而泄。风热之在决渎者,得之由溺而泄。”主治热入营分证的《温病条辨》清营汤,点明:佐以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轻宣透邪,使营分之邪透出气分而解。此即叶天士所说“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理。谓治肺痈成脓之苇茎汤:“桃仁活血逐瘀,且润燥滑肠,与瓜瓣配伍,可泄痰瘀从大便而解”。破血下瘀的桃核承气汤,引《医门棒喝?伤寒论本旨》之说:“此即调胃承气汤加桂枝、桃仁,引入血脉而破瘀结也。硝、黄、桃仁,咸苦下降,佐桂枝、甘草辛温甘缓载之,使徐行入于血脉,导瘀血邪热由肠腑而去……大黄得桂枝辛甘而不直下,庶使随入血脉以攻邪也。”燥湿行气,软坚化痰的指迷茯苓丸,释之:本方较二陈汤少橘红、甘草、多枳壳、风化朴硝。……加入风化硝则不仅软坚消痰,而且能荡涤中脘之伏痰,使痰浊从大便而下。以上摘录之方论方解,诚究心于平昔,斟酌于临时,则对拓宽给邪以出路的用药视野必有得益焉。 
   
笔者曾于1983—1984年跟上海奚九一教授进修,蒙奚老亲炙口授,“因邪至瘀,祛邪为先”诊疗脉管病方法,迄今记忆犹新。近年来外科每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应邀会诊,急性期选用其所创经验方清营解瘀汤口服加大黄糊剂外敷,亚急性期合用下瘀血汤,加野葡萄根Ampetopsis brevipedum cuiata(maxim)捣烂外敷。结果:急性期15例临床治愈,亚急性期20例中,12例治愈,显效7例,改善1例[19]。会诊妇产科“包块性异位妊娠”的患者以《中医妇科学》宫外孕Ⅱ方加减,同时用消癥散加水杨梅根[20]外敷,红藤汤保留灌肠,10天为1疗程,临床观察到用药2个疗程后包块大多数能吸收。由于气候多变,冷暖不齐,加之饮食失调,门诊遇热痧,寒痧之痧症者不少,谨按《实用中医内科学》的处理方法[21],外治:刮痧、刺痧,内治:清热解毒、化浊除秽;散寒除湿、芳香祛秽。门诊随访50例,全部有效,发作次数减少乃至症状消失。因上呼吸道感染,迭用抗生素后菌群失调致咳嗽,又腹泻的患儿,投理中化痰丸合麻杏甘石汤加车前草6~10g,马鞭草3~6g,黄毛耳草10~15g,(palib) chum 嘱胡萝卜汁佐餐,宣肺理中,果获咳止泻停之效。由此可见用药须使邪有出路,这一治疗学说,宜其指导临床各科治疗也哉。 
  
中医治疗学是治疗原则与治疗方法的综合,内容甚为丰富,以第7版教材中医内科学为例:治疗原则可概括为辨证论治,治病求本,动中施治,医护结合和八法运用。治疗方法包括内治法和外治法两大类,其中各含有具体的方法[22]。矧《读医随笔》中关于中医治疗学的论述,上面言及的《中医历代医论选》[22]第六章治疗学说篇即有综述节:用药须使邪有出路,新病兼补,久病专攻说;治疗原则节:补泻参用,发明欲补先泻夹泻于补之义;治疗方法节:和解法说,敛散升降四治说略,敛散并用,敛降并用诸篇。盖用药者,治法也,须,须要也,使邪有出路,治则也。“用药须使邪有出路”,此乃对中医治疗学的重要贡献。医者苟能揣摩该书上列诸篇,参合各家治疗学说,庶几悟其真谛,识其临床实践意义云耳。 
   
  
参考文献 
  
[1]郑洪新.周学海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98,240. 
  
[2]王新华.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40. 
  
[3]程士德.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内经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65-171. 
  
[4]段富津.方剂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3. 
  
[5]李克光.金匮要略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5,34-35,58,66,73,86,196,264. 
  
[6]孟澍江.温病学?温病的治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31-36,45,58,66,73,86,196,264. 
  
[7]清?吴鞠通.温病条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59,66. 
  
[8]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319. 
  
[9]刑玉瑞,张喜德.中国医术名家精华之一,中医治法精华[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52. 
  
[10]浙江省中医药学会、浙江省中医药研究所,近代名医学术经验选编?叶熙春专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1. 
  
[11]朱良春.朱良春医集?通下疗法在温热病中的应用[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132. 
  
[12]丁德经.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思路与方法[J].中医杂志,2007,48(1):108. 
  
[13]刘强,王维澎选辑、周凤梧审订,名老中医医话[M].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5:666. 
  
[14]陈镜合,岑烈芳,梅广源,等.现代中医急诊内科学[M].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546,553. 
[15]马淑然.刘燕池教授从湿论治肥胖病经验[J].中医药学刊,2006,24(2):219. 
  
[16]李战炜,王秀莲.“伏邪”临床治疗思路探讨[J].中医药学刊,2006,24(9):1686-1687. 
  
[17]张会永.从《脾胃论》发挥到萎缩性胃炎以痛论治学说——解读李玉奇教授脾胃病临床经验[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2):208-212. 
  
[18]赵育芳,魏佳平.葛琳仪主任医师“清”法治疗慢性胃炎经验[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2):274. 
  
[19]尚德俊,王嘉桔,张柏根,等.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96,498. 
  
[20]欧阳惠卿.中医妇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49. 
  
[21]方药中,邓铁涛,李克关,等.实用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72,73. 
  
[22]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8-43. 
 
[23]王新华.中医历代医论选[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590,601,627,628,666,708,709. 
   
来源:《中医药学刊》

还中医药理论本来面目

   中国中医药报  2011-2-16 4版
□ 顾植山 安徽中医学院教授 
  ●近现中医药理论创新和科研发展缓慢的症结,主要在于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深入了解和准确认识,尤其是对中医药文化中最核心的天人相应思想和阴阳五行理论的曲解。
  ●中国古人观察日影和昼夜的长短就会产生阴阳的概念,五行是对不同时段的五类自然气息的概括和表达。二者讨论的是自然变化的“象”和“理”,是古代的自然科学模型,在中医学中是具体的医学理论,而非“古代自发的、朴素的辩证法”和“朴素的唯物论”。
  ●将被湮没的传统文化进行发掘,就是创新;将被后人曲解的中医药理论重新解读,修正现行错误模型,就是创新,而且是首要的、更重要的创新。必须还中医阴阳五行自然科学模型的本来面目。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中医药的继承复兴,首先是对中医药文化的继承和复兴。我认为中医药文化在近现代没有被很好地继承发展,许多重要的概念已经被严重曲解了。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认识。以下就拿中医药文化中最核心的天人相应思想和阴阳五行理论来说明这个问题。
  对阴阳五行理论的曲解
  我们现在教科书把阴阳的起源解释为根据日光的向背和日月、男女、水火的相对而产生的阴阳,因而把阴阳概括为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把阴阳学说定性为“古代自发的、朴素的辩证法”。对五行的解释则是“古人认为构成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或基本元素”,五行学说也就成了“五种物质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学说,是“朴素的唯物论”了。
  其实,仅据日光的向背,日月、男女、水火的相对,不足以形成阴阳学说;仅仅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也产生不了五行学说。阴阳和五行都是古人对天地自然运动变化规律的理解,首先是古代的自然科学模型,讨论的是自然变化的“象”和“理”,在中医学中是具体的医学理论。必须还中医阴阳五行自然科学模型的本来面目。
  中国古人观察日影和昼夜的长短就会产生阴阳的概念。冬至白天最短,夜晚最长,日影也最长;随后白天不断增长,到夏至白天最长,日影最短。通过观察日影并结合自然气息的变化,容易得出冬至阴极而一阳生,夏至阳极而一阴生;冬至到夏至的上半年为阳,夏至到冬至的下半年为阴的概念。这一概念的形象表达就是太极图。河图、洛书是太极图的数字表达,是数字化的太极图。阳和阴首先是气化运动的不同状态,教科书强调“阳是功能,阴是物质”,概念不准确。
  五行是对不同时段的五类自然气息的概括和表达。《汉书·艺文志》谓“五行者,五常之形气也”。把一年分作五个时段,就会依次出现木、火、土、金、水五大类自然气息,也就产生了五行。时令的顺序是春→夏→长夏→秋→冬,所以五行相生的顺序是木→火→土→金→水。
  阴阳和五行强调的是动态、时态。古人把宇宙的动态节律描述为“离合”运动,气化阴阳的离合过程产生开、阖、枢三种状态,形成三阴三阳六气。三阴三阳说是中医阴阳学说的精髓,指导中医辨证意义重大。阴阳被蜕化为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后,中医教科书中的三阴三阳已不知所云,失去了其应有的地位。把五行说成是“构成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就更没有继承发扬的价值了。
  上古的许多思想是用图、物来表达的,如山西吉县柿子滩1万年前岩画反映的河图、河南濮阳西水坡6400年前墓葬显示的八卦方位图、安徽凌家滩出土5300年前玉龟中所夹玉版图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出土文物已证明这不是传说。河洛—太极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源,河洛—太极文化也是中医药理论的根本。读懂了太极图,中医理论的道理都在里边。
  对天人相应理论的误解
  天人相应的关键是要把握天地阴阳动态节律中的盈虚损益关系,“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和“七损八益”等都是对天地阴阳动态变化盈虚损益的描述。《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提出调和阴阳的大法是“知七损八益,则两者可调”。现在的教科书把“七损八益”解释为房中术,还能成为中医调阴阳的大法吗?谓“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的说法,是根据祖国的地理形势”而分的,变动态为地域,变时间为空间,这样的“文化”已经不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了。
  中医的“藏象”讲的是天地自然五行之象在人体的表现,《黄帝内经》讲“各以其气命其藏”,自然界有五行之气,故人有“五藏”。近贤恽铁樵先生讲中医之五藏是“四时之五藏”,也强调了五藏的时态概念。现在将基于时间的藏象学说代之以基于空间解剖实体的脏腑器官,如何在藏象研究中继承发扬天人相应的思想,又如何体现中医学的文化特色?
  中药讲究的是药性。《汉书·艺文志》云:“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因气感之宜”是讲药物的性能受天地阴阳五行之气的感应,与自然生态环境密切相关;“辨五苦六辛”是辨药物的阴阳五行属性。这是从中华文化天、地、人、物大一统的观念建立的理论。现在的中药药理学与西药一样只讲有效成分,只讲物质的结构功能,不再重视药物的气味厚薄、升降浮沉、归经等性能,中药成了西医理论指导下的天然药物。
  刘长林先生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偏向于以时间为主,讲求认识活动的主体与客体相融”;“阴阳五行的实质是昼夜四时,这使中医学成为真正以时间为本位的医学。”
  《史记·天官书》:“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阴阳五行“皆系于斗”,就是皆出于时间的律历之数。《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云:“候之所始,道之所生。”“道”是阴阳五行,“候”是时间(五日为一候)。就是说,阴阳五行之道,依据的是时间的象态。“候”的变化规律是五运六气。背离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以时间为主的思想,中医药理论中就不再讲五运六气。已故中医名家邹云翔先生说:“不讲五运六气学说,就是不了解祖国医学。”
  必须重新解读中医药理论
  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胜枚举。中医药理论植根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根深才能叶茂。近现代学术界热衷于以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医药,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没有在中医药领域得到很好的阐述,与民族文化脱离了,中医学的许多道理都搞不清了。这是中医药理论创新和科研发展缓慢的症结所在,也是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的首要障碍。
  所以笔者认为,将被湮没的传统文化进行发掘,就是创新;将被后人曲解的中医药理论重新解读,修正现行错误模型,就是创新,而且是首要的、更重要的创新。中医药不是像有些人讲的停留在2000年以前,而是跟2000年以前的中医药相比走样了,退化了,所以,一定要先回到正道上来。
  史学界提出要重视考古研究的新成果,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整个中国古代文明作出重新估价,开拓历史文化研究的新局面,走出疑古时代,恢复被破坏的古史系统和古史面貌。中医界也必须超越以文献证文献的窠臼,恢复被破坏的古医史系统和古医史面貌,重建中医理论模型。(本文摘编自2011年1月23日作者在中医影响世界北京论坛会上的发言,题目为编者所加)


邪气只是假想敌
邪:气血郁滞的病因推测
□ 张英栋 山西省晋中市第三人民医院

  ●中医学中“邪”的含义广泛,《黄帝内经》中就有病因、诊断、治疗三个层面。在“治疗层面”的“邪”,是古代医家对造成气血不正常状态原因的一种推测,治疗的方法为“攻邪已病”,即用最直接的方法破坏气血郁滞的病态平衡,使人体有复正之机。

  ●多数情况下,人体与微生物之间在“正”的状态下是和谐共生的关系。只有在人体已经陷入“邪”态的时候,微生物无法“安其位”,才被误认为“病原微生物”。治疗的目标应该是使人体气血的状态复“正”,使人体的内部环境回复到微生物可以“安其位”的状态。

  清代临床家王孟英曾谓“亘古以来,善治病者,莫如戴人”(《续名医类案》卷二十一)。戴人即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其最大的学术成就在于创“病由邪生,攻邪已病”之攻邪学说,临证多获奇效。欲学攻邪之法以提高临床疗效,就必须对于“邪”的本质做深入的探讨。

  “不正”才有邪

  攻邪为“已病”

  《辞海》中对“邪”的解释为:“邪,不正当,不正派……中医学上指一切致病因素为邪。”“邪气,中医学名词。指六淫以及疫病之气等外邪。”《中医大辞典》中的解释为:“邪,又称邪气。与人体正气相对而言。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和病理损害。”“虚邪,致病邪气的通称。因邪气乘虚而侵入,故名。”面对以上文字,以及如“真气不正,故有邪干”(《素问遗篇·刺法论》)、“真气稽留,邪气居之”(《灵枢·根结篇》)、“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及“邪气盛则实”(《素问·通评虚实论》)之类的经典表述,笔者对于“攻邪已病”中的“邪”,有以下2点理解:一为发生了疾病,才会讨论“邪”;二为只有正气发生了问题,才有“邪”的进驻或者稽留。

  这与一些学者认为的邪可以不致病而独立存在于人体内或外显然不同,他们认为“邪属不正当、不正常的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人体以外,也可以进入人体成为可能导致疾病的因素;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引起人体疾病,而成为致病因素乃至病因”(张光霁《论中医病因、致病因素、邪气、邪之关系》)。

  笔者认为,造成不同理解的原因在于中医学中“邪”使用的广泛和其含义的灵活,《黄帝内经》中“邪”字出现441次,有“病因、诊断、治疗三个层面”(烟建华、张俐敏《〈黄帝内经〉‘邪’概念内涵的学术解读》)的含义,本文重点讨论“治疗层面”的“邪”。

  气血“非其位则邪”

  可“还以为正气”

  《素问·五运行大论》“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以“当其位”和“非其位”来分辨“正”“邪”。《内经》原意为对气候变化中的“客主加临”的分析,我们借用于对于体内气血状态的判断,其义亦通。人体不外气与血,气血畅通则为“正”,为“当其位”;如果气血的运行状态在某些状况下发生了变化,郁滞于某部、某经、某些脏腑,则不再“当其位”,变“邪”致病;治疗就是要攻其郁滞,疏其血气令条达,此即“攻邪已病”。“邪”的实质为气血的“非其位”——即郁滞状态,而非在人身气血之外另有独立的“邪”存在。解除郁滞,则气血的状态由“邪”复“正”。

  《医方集解》中的一段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气血状态与“邪”“正”的关系:“盖气之亢而为火,犹民之反而为贼,贼平则还以为良民,而复其业矣,火退则还以为正气,而安其位矣。”人身不外气血,并没有多出什么“邪”来,在此“邪”只是古代医家对造成这种气血不正常状态原因的一种推测,“攻邪”就是解除气血的郁滞。也可以理解为:汗、吐、下三法是对体内气血郁滞状态给予一个较强的刺激,为气血恢复“正”的状态创造条件。也就是说,表面上看是“给邪以出路”、“攻邪”,实质上是通过这些方法,调动机体的自愈能力。

  找出致病之“邪”的方法为“审证求因”,“邪”是造成体内气血郁滞的最直接原因的推测,治疗的方法为“攻邪已病”,即用最直接的方法破坏气血郁滞的病态平衡(与一般意义的理气活血截然不同),使人体有复正之机。

  “攻邪”只为“通”气血

  《汉书·艺文志》云:“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这段话对经方的作用作了定位,即“通闭解结,反之于平”。该书作者认为经方治病的第一步是“通闭解结”,即解除气血的“闭”和“结”,这与我们理解的“攻邪已病”的第一步是改变气血的郁滞状态是一致的。

  清代医家何梦瑶认识到“子和治病,不论何证,皆以吐、汗、下三法取效,此有至理存焉。盖万病非热则寒,寒者气不运而滞,热者气亦壅而不运,气不运则热郁痰生,血停食积,种种阻塞于中矣。人身气血,贵通而不贵塞,非三法何由通乎?”(《医碥卷之一·杂症·补泻论》)何氏可谓深得“攻邪”之深意者。“攻邪”是为了“通”气血,适用于“邪气盛则实”者,对于“精气夺则虚”者,无论食补、药补,均旨在使气血充盛。《内经》中讲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状态应该是气血充盛而疏通。

  微生物不等于“邪”

  一些中西医结合学者把微生物误认为是中医的“邪”,这是不正确的。如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在人体“正”的情况下,并不致病,不仅不能叫作邪气,反而是“正”常秩序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病态状况下,这些微生物多数情况下也不是“病原”,而是“受害者”。如很多医者把痤疮的原因归结为螨虫,于是使用杀虫治疗,而忽略了正常人皮肤中也有适量的这些微生物存在却并不发病的事实。螨虫在皮肤油腻的不正常状态中,数量超过了正常值,是因为环境适合其生长所以数量增多,经过综合治疗,面部出油减少,螨虫数量自会恢复适量。如果一味地针对螨虫治疗,是治标而不及本,有害而无益。

  多数情况下,人体与微生物之间在“正”的状态下是和谐共生的关系。如目前已经取得的“有益菌群”的共识即是此意。只有在人体已经陷入“邪”态的时候,微生物无法“安其位”,才被误认为“病原微生物”。治疗的目标应该是使人体气血的状态复“正”,使人体的内部环境回复到微生物可以“安其位”的状态。


敲胆经副作用(转自百度)_经络—神奇的东东
敲胆经的副作用
在长期的中医实践中,我对中医的经络学说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尤其是对于胆经经络和穴位,除了循环于头部的某些穴位因为自己针刺不方便,没有针刺过,几乎凡是手能针刺到的胆经穴位,我都针刺过。许多穴位我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
胆,奇恒之府,内寄少阳之火,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凡十二经取决于胆”。这是传统中医书籍上的记载,结合现代医学疾病,对于胆和胆经的认识,我有一些更多的体会。归纳如下:
一,胆与心神息息相通。《内经》中描述勇士与懦夫的分别,除了目光神气,三焦纹理的横或纵,肝的坚与缓,气的盈虚等以外,其主要判断,在於「胆满」和「胆横」与否而定。反过来说,从其勇怯的不同表现,也就可以推论胆气的虚实。而人的勇气与心气的强弱关系更密切,心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胆主决断也与心的功能相辅相成,二者都对人的精神思维有着主持的作用,当然,是以心脏的功能为主。
二,胆与睡眠息息相关。
胆既然与心脏关系密切,而睡眠与心的功能联系最紧密,故胆肯定与睡眠关系甚大,有关失眠的中医内科学论述,有一个类型就是心胆虚怯型。尤其是多梦,与胆气的关系更大。我在实践中体会到,针刺某些胆经穴位,确实能够增加人的睡眠,例如风池、完骨、本神、侠溪等。真正能睡的人,往往是心胆气旺盛的人。
平常胆经没有淤滞的人,在短期的敲胆经内,胆经骤然受到刺激,会增加一些睡眠,敲胆经论者正是这点来唬人。但是,由于敲胆经不是刺激穴位,而是按压胆的经络,而经络没有像穴位那样的活血化瘀的功能,长期的敲击,必然逐步形成经络的淤滞,而胆经一有淤滞,睡眠就会出现问题,表现的症状是夜半而醒,醒后很难入睡,甚至彻夜失眠。此外,胆经热,是失眠的原因之一,而长期的敲胆经,久之必然造成胆经热,最初睡眠增加一点,时间久了就会陷入失眠的痛苦中。
三,胆经所过,与现代医学关于人的大脑、延髓、脊髓、颈椎、腰椎、坐骨神经、股骨头有关,这些疾病的成因,可以说都脱离不了胆经病变的干系。就是截瘫病也于胆经关系密切。我诊过截瘫病人的脉搏,胆经淤滞很明显,当然,还有肝经肾经等其它经络的病变。
假如敲胆经形成了胆经淤血,老年者完全可以成为患中风的原因。
.
84年我曾治疗过一个王xx的腿痛病人,50多岁他患腿疼,他认识我市许多的名医,治疗未果,他的儿子与我是朋友,介绍让我看,那时我只有三十多岁,初他对我不太信任,我检查他所服用的方剂,多是治疗风湿疾病的药物,全虫用到了15克,我诊脉后,发现其左关涩滞,其疼痛都在腿的外侧胆经所循的部位,断为胆经淤血,用身痛逐瘀汤加减治疗,8剂痊愈。而后过了20多年,其病人70多岁的时候,又患了中风不遂,其儿又找我诊治,病源仍在胆经淤血,重剂活血化瘀药加熄风化痰药而见效,又辅助以针刺胆经膀胱经等穴位治疗,较快的能行走了。为什么胆经的淤滞会造成中风病?我认为一是胆经络脑,二是胆经的风池等穴位正是椎动脉所过部位。
颈椎腰椎之病,可以肯定地说,与胆的经络有关,胆经上有许多的穴位,例如风池、肩井、能治颈椎病,而环跳、风市、阳陵泉、旋锺能治疗颈腰椎病和坐骨神经疼,胆经如果有了淤血,完全可以逐步形成颈椎腰椎病和坐骨神经病。当然这是个较长的时间形成的。
股骨头坏死,虽然病根在肾,但是,肯定与胆经有关。
四,肝胆能够疏泄协调脾胃的运化功能,现代医学认为胆汁分泌能助消化脂肪性食物。我通过自己针刺胆经穴位,得到的认识是这样的,初针刺胆经穴位,如阳陵泉、丘墟等,稍有增加食欲的功能,而大量的针刺胆经穴位,食欲反而减少,而且还有容易恶心的现象,探求所以然,胆经五行属木,木旺能克制脾胃土气,这是根本,此外,胆气主升,胃气主降,胆气旺上升太过能妨碍胃气下降,故易恶心甚至呕吐。临床上见胆病多呕吐,这是其因。所以,欲求敲胆经而治疗食欲不佳、脾胃疾病,实属南辕北辙。
        
另外,我在医疗实践中发现,许多的长期便秘的病人,经常是属于胆经火旺,用清胆泻火的的方法治疗,效果很快。曾经本地有一个冷饮厂女老板,患10余年便秘不愈,我用清胆泻火法,10余付药取得了痊愈的效果,她送了一块匾额。
长期的敲胆经,可以说必然产生胆火,便秘形成是自然而然的事。
五,胆经与胆囊本身的关系。
经络的状态,决定脏腑的状态,胆经的病变,必然要影响到胆府,敲胆经如果造成了胆经淤滞,久而久之,完全可以造成胆囊息肉病,胆囊息肉增大到一定的程度,有转化为胆癌可能。胆道淤滞还可以造成胆囊壁增厚,慢性胆炎,胆结石。胆结石的治疗难度大家是知道的,直径超过1厘米以上,形状畸形,排石基本不可能,只有手术或轰击疗法。
六,胆与肝的影响,互为表里,功能协调,胆病可以涉及到肝,长期的胆血淤滞,造成胆汁排泄不畅,影响消化功能。肝内的胆管淤滞,也可以造成胆汁阻塞性肝硬化,只要一蛋白倒置,治疗起来就非常麻烦,多为不治,我的一个朋友患这种病,经我治疗有些好转,但是,拖延了四年还是走了。|
临床所见的乙肝病人中,多有胆道的淤滞。随便敲击是添病。抱薪救火而已。
六,胆经与耳病的关系。
胆经洛耳部,胆火亢盛,可以造成耳聋耳鸣,胆经淤塞。可以造成耳窒如塞,在临床中有许多耳病的病人,我都是通过治疗胆而取得了疗效。而敲胆经造成的胆火和淤滞,完全都可以成为耳病的病因。
七,胆经与冠心病的关系。>
肝胆之经与心经,联系非常密切,九十年代时我曾经有过轻度的心肌供血不足(后来治愈了),曾经想试探穴位,寻找治疗心血管的穴位,在按压胆经的穴位时,我发现,只要穴位稍偏一点,胸闷的程度就加大许多,我认识到胆经的通顺是与心血的流畅密切关联的,后来在治病中发现,有些胆结石的病人也同时有类似冠心病的症状,现代医学叫“胆心综合症”吧,可以说如果冠心病人按压敲击胆经,肯定会加重心血管的病情。
八 ,胆经与人体情志的关系。
肝胆主怒,是个中医都知道,但是大多数人不知道肝气郁滞之怒,怒而能忍,为何?肝脏为阴,乙木也,在卦属巽,有柔顺的之质。胆府为阳,甲木也,性中正刚烈。胆经郁滞之怒,怒而必发,为何?阳气刚而暴烈也,真正脾气大的人,都是胆气亢盛而郁滞的人。
敲胆经造成了胆经淤滞,生成了胆火,必然使人的脾气暴躁多怒,胆经之怒,其轻者常欲发脾气,与人吵,其甚者吼而摔物,甚至干出不冷静之事。即便不怒之时,心情也经常处于郁闷之中,甚至无故而自己生气,苦不堪言。
九,胆经淤滞与肩、腰、腿的关系。
胆经所过,路经肩腰与腿,肩周炎、腰痛、腿疼,其病因都可以寻及到胆经病变。以前所述的腿疼病人是一例,这样的例子还能举出很多。例如我曾经治疗过一个本市的女病人黄xx,患膝盖以下腿疼激烈,彻夜哀号,西医理疗无效,求治与我,我为其针刺环跳、阳陵泉、悬钟、外丘等胆经穴位,并施一定的手法,二周后痊愈。肩周炎病人,我采用胆经的穴位治疗,效果好的例子很多,不例举了。
十,胆经与皮肤病的关系。
带状疱疹,人常认为是肝胆湿热造成,其实与肝的关系不大,主要是胆。胆经湿热淤滞,造成此病,敲胆经的人经常有皮疹发生,这是为什么?是因为胆经热而淤滞,热气欲外散,而淤滞使之外散不畅,故发疹病,这是给敲胆经的病人造成了新病,而敲胆经论者一律冠以什么排病反应来解释,这是胡说八道。糊弄不懂医术的芸芸众生。
此外,胆经病变还与眩晕、精神分裂、脱发、牙病、三叉神经疼、癫痫、脑瘤、面瘫、鼻渊、眼病、脊髓侧索硬化、周围神经炎、末梢神经炎等等疾病的成因有关。不一一叙述了。
想要寻求健康而乱敲胆经的人们,该醒醒了!
昧而不知,其情可悯,知而忸之,临渊而蹈,所为何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