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引用】桂枝汤臆解+气解伤寒

 johnney908 2014-04-29

【引用】桂枝汤臆解+气 解 伤 寒  

2011-08-10 02:51:27|  分类: 顺从自然 |举报 |字号 订阅

本文转载自顺从自然《桂枝汤臆解》

桂枝汤臆解

主要功效是通过调和营卫而达到解表止汗目的。

卫气,为表部津液中所含之气,属边防部队;

营气,为里部血液中所含之气,属城防部队;

精气,为里部精液中所含之气,属卫戌部队。

俗话说“一滴精等于十滴血”,精,乃高浓度液化气。

边防部队、城防部队、卫戌部队,可以相互调动,故能够相互转化。就表证而言,需不着动用卫戌部队。

所谓营卫不和,是说营气和卫气不能很好地配合,营少卫多,比例不当。好比边防部队在边境作战,而城防部队未能及时增援,边防部队虽英勇战斗牺牲(自汗出),仍不能取胜。

对治之法——快速补充营卫之气(营卫之气,源于中焦脾胃之气),即脾胃之气,向表部调动,同时防止进攻太过。

桂枝辛温,助厥阴肝左升,负责调动营卫之气达表,增援卫气;白芍酸寒,助阳明胃右降,胃降肺亦降,防止营卫之气进攻太过。

姜枣草+热粥补充脾胃之气;覆被,防止体内热能散失,以利出汗祛邪。

整个方剂,补中气虚(增加兵源),助肝左升(调城防部队增援边防部队),助肺右降(驱敌于外,见好就收),让圆归正转。

人体之气液运行,好比太阳一样。左升是右降的前提,左不升则右难降T>。若升不到位即右降,是投降,边境失守,后患无穷,再要收复失地,代价就高了。

      三七生评:

解得好!

桂枝汤证不助其营气外达,反用清凉右降退热(所谓消炎清热之属)是以金克木(木为身体营气),热退后左路必然生发下陷,后患无穷。

形随运转解:

卫气收敛而营性发泄,卫气因风之伤而闭,郁阻营血,营郁而不得畅发,愈郁而愈欲发泄,故发热而汗出。桂芍条达营血,生姜开卫闭,此为和营卫。而营卫者,在经络则曰营卫,在脏腑则曰气血,皆赖胃气化生,故欲和营卫,必助胃气,此为草、枣、热粥之用也.此为一解。

以药度之,桂、芍实厥阴药也,姜、枣、草、热粥,实太阴药也,若再加附子,则桂枝汤加附子一方,已率三阴之药。故桂枝汤实为厥阴方。太阳病第一方竟为厥阴方,此需明理者方能解之。盖伤寒传经,由太阳始而终于厥阴,厥阴为合,合太少二阴而开太阳,太阳为开,今太阳病而不开,径合厥阴以开之,此实为“伏其所主,先其所因”也。此又为一解。

本人回复形随运转解:

我的理解是:脾随肝肾升,而肝脾俱不足,故用桂枝助肝气升,好比从下向上推,姜、枣、草补脾之气液,芍药收敛,好比从上往下拉,防肝升太过而伤正。

悠然子评:

很好!是我见过对桂枝汤  对营卫注解得最明晰的帖子  形象化讲解是最适合普及的方式

而营卫者,在经络则曰营卫,在脏腑则曰气血——用气血就比用营卫容易理解多了   利于传播

我也学习了

附:敢问路在何方解营卫

营气源于脾土,藏于肝木,行于脉内。卫气源于胃土,藏于肺金,行于脉外。脉者,非血脉之脉也,而是经脉之脉耳。
道法自然,营气氧气皆藏于肝木,乃肝木所吐,具运动势气主向外疏泄;卫气嗅氧皆藏于肺天,乃肺天所积,其运动势力主向内收敛。

桂枝汤.桂枝解肝木之郁,达营交卫.白芍助肺金收敛,敛卫交营.它药补中气以维系营卫.营卫交则病除.

麻黄汤.中寒邪,寒性收敛,收敛太过则伤肝木之疏泄.故以桂枝解肝木之郁,麻黄助肝木之疏泄以宣肺金之敛.杏仁入庚金以宣肺.甘草补中气翰旋营卫.诸药合用,寒气之敛除而病愈.

                                                       相关资料

                                   圆运动理论在开方中的应用——无中生有

不仅中医理论有定性和定量,药方也有。而且理、法、方、药一脉相承。

以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为例,来说明中药药方与中医理论一脉相承。中医药方数以万计,但组方原理却只有一个,那即是这个河图(或太极图),即:气机圆运动图。
桂枝汤:桂枝(去皮)(9克) 芍药(9克) 生姜(9克) 大枣(切)(3枚) 甘草(6克) 
主治:是治疗外感的第一方。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本方不单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证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等,都可酌情使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麻疹等属营卫不和者。)
变化:本方加饴糖,又名建中汤,是治疗内伤的第一方。


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凡病皆是人体一气流行之升降出入出了问题。导致一气运动不圆。治疗之法,不外乎调节气机的升降出入,恢复正常的圆运动,即河图运动(太极运动)。调节之法,不外乎转中轴,推外轮——推要注意方向性。从左要上推,从右要下拉。当然了,整个外轮360度,处处皆可着力,只要用力方向与调节目的不向反就行。
这不是用手推,而是用药物!
如上图所示,桂枝在左侧向上拉,芍药从右侧向下拉。甘草、生姜、大枣则转中轴,炙甘草补中气——相当于增加旋转之力,生姜大枣助胃气补胃液,相当于加润滑剂。
处合力,不愁气机不恢复正常旋转。而气机一转,疾病即散。什么细菌病毒,统统不在话下。
更妙的是,在不同的季节,大气对流的升降比例是不同的,适当调节桂枝和芍药的比例,可以控制左升右降的力度,即可实现天人相应。
本方是治疗外感的第一方,如果把桂枝换为肉桂。呵呵,会有什么变化呢?
为何本方加饴糖,又名建中汤,是治疗内伤的第一方呢?
中医中药的奥妙尽在其中%……

桂枝汤新用

"1 方意新解

桂枝汤是《伤寒论》第1方,有群方之冠的美誉,柯韵伯称之为“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方由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5味药可分为2组(或者说2对药),桂枝、甘草为温通阳气的一组药;芍药、甘草为滋养阴血的一组药。配以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以透表。药味精炼,结构严谨,内涵丰富,疗效广泛,体现了经方的可贵处。

深入究之,桂、芍均为血分药,桂枝入血通阳,芍药入血滋阴,甘草、姜、枣实为脾胃药。然其如何发挥调和营卫、解肌发汗的功效而成为解表的良方。这就应从桂枝汤的整体结构和生理、病理的角度来理解。因为血汗同源,表虚自汗不固,说明营卫之气不和,其汗因于风邪迫劫汗液外泄。所以,用桂枝、芍药通阳和血,配以姜、枣、草脾胃药,养胃气,使谷气充,气血生化之源充买,滋生汗液有来源,故服用桂枝汤后,辅以啜粥助汗,实为充养胃气,其汗(上执+下水)(上执+下水)而出,应为生理之汗,尤在泾说得好,桂枝汤是取正汗以祛邪汗,简单地说,桂枝汤所治表虚自汗的汗,是风邪迫使汗液外泄;而服用汤药之后的汗,是中焦水谷之精微所滋生之汗。此乃桂枝汤所以能发汗,以及其发汗的生理、病理机制的道理所在。

应当指出,姜、枣在方中并非是配角,所谓引经药而己。从方剂组合来看,桂、芍均为血分的里药,如果没有姜之辛的发散、枣之养胃调和营卫以透肌表,那桂枝汤是不能发汗的。笔者曾用桂枝汤因无生姜,服后非但不发汗,反而肌表郁热,燥而肌肤瘙痒,后配齐生姜的桂枝汤,服后全身温煦,汗出舒畅,可见取桂枝汤解肌发汗,姜、枣是主角,全方配齐,协同发汗,缺一不可。此外,笔者常以桂枝汤去姜、枣,加祛风湿药,治疗上肢关节疼痛,有可靠的疗效,并不发汗,亦可说明桂枝汤中姜、枣的作用。同时,还可以看出,桂枝汤与麻黄汤的发汗机理,从药物组合与病机都有本质的区别,此间的深意也就不言而喻了。

2 临证验案

2.1 治感冒 南方的春天,每多久雨低温,若素体阳虚之人,春寒雨季,终日身寒洒淅,周身酸痛,困重不舒,用桂枝汤佐以祛风药,每多获效。

病案举例:吴某某,男,47岁,干部,1980年3月10日就诊。病者入春以来,经常感冒,自觉周身不适,酸疼胀痛,关节胀痛,背部如冷水浇样,淅淅恶寒,不发热,鼻塞流清涕,舌苔白润,脉浮缓而弱。用桂枝汤加味:桂枝10g ,白芍10g , 炙甘草5g, 防风6g,秦艽10g ,威灵仙10g,生姜3片,大枣3枚。嘱服2剂,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服药后,病者有身如日浴之感,诸症若失。遂以原方加生黄芪15g、白术10g,再服2剂告愈。

按:桂枝汤治虚人感冒是首选方,加入祛风的防风、秦艽、威灵仙,既可疏风胜湿,又可达表祛邪。表证一罢,再合玉屏风散,使之益气固表与调和营卫共行,以求治本。

2.2 治肩周炎 肩周炎又称五十肩,多发于50岁左右的人,男女皆可罹患。究其病因不外气血亏虚,筋脉失于温养,并可兼夹瘀滞。用针灸、理疗等外治可获近效,但容易复发,如用桂枝汤之滋阴和阳,佐以活血温阳的姜黄、当归、川乌、草乌之类,临床疗效更为巩固。

病案举例:吴某某,女,51岁,家庭妇女,1979年11月10日就诊。患者左肩疼痛,不能抬举,手不能上头,不能后反,遇寒则痛剧,经用针灸、理疗3个月余,能缓解症状,但遇寒冷阴雨气候,则疼痛复发增剧,脉缓略弦,舌苔白润,用桂枝汤加味:桂枝6g,桑枝15g,白芍10g,姜黄10g,制川乌6g,当归10g,炙甘草5g,生姜2片,大枣3枚。服5剂后疼痛缓解,继服20余剂,临床痊愈。患者有慢性胆囊炎,经常来诊,2年余肩周炎未复发。

按:用桂枝汤治肩周炎,其机理是调和营卫,温通经络。临症可据病情而异,酌加秦艽、威灵仙祛风,加桑枝、安痛藤通络,加当归、姜黄活血,加川乌、草乌温阳镇痛;若经年久痛,尚可加桃仁红花等活血祛瘀之品。总以审症择药,增强原方功效为宗旨。

2.3 治夏日腹泻 夏暑酷热,外热内寒,人与天地之气相应,肌表热,脾胃寒。加之恣食生冷,常可诱发腹泻。习惯用药,霍香正气散治时行腹泻,是不成文的规矩。然而夏天的泄泻,尚嫌其表散太过,用桂枝汤健运脾胃,振奋中焦,拨乱反正,似乎有高于霍香正气散的所在。

病案举例:李某某,男,32岁,干部,1982年7月9日就诊。病者盛夏之时,恣食生冷,凌晨顿觉腹痛形寒,继之肠鸣泄泻,大便稀溏而薄,周身酸胀困倦,四肢清冷,肌肤凉润,脉缓而软,舌淡,苔白润。处方: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5g,广木香10g,藿香10g,神曲15g,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温服,并嘱其药后啜热粥一小碗。服1剂药后身暖如日浴,泄止大半,再剂其病如失。

按:桂枝汤健运脾胃,有其独到之处,桂枝配甘草温养脾胃之阳,芍药配甘草和脾缓急、止痛,伍姜、枣调和营卫。全方内可健脾胃,外可和营卫。既治在里之寒,又散在表之寒,其妙在温而不燥,无姜、附辛热之弊。泄泻剧者,加白术、茯苓,轻则加神曲、广木香;呕者,加陈皮、半夏。如此加减化裁,其效优于霍香正气散。

2.4 治肌肉痛 四肢肌肉疼痛,多责之于风湿痹痛,一般从活血祛风定痛求治。然而,临床上因于营卫不和、气血不足者,用桂枝汤调和营卫,稍佐通经活络的药物,亦为临床常法之一。

病案举例:王某某,女,39岁,干部,19S5年3月6日就诊。病者自述,四肢肌肉疼痛已多时,近四五天两上肢从肘关节至腕关节处,肌肉似抽搐样痛,用于不停地按摩疼痛始缓解。停不多久又似抽掣,肌肉跳动,两手无措。两膝以下至踝关节以上肌肉亦疼痛,并每隔一二天抽筋,屈伸不利,腓肠肌掣痛,其他无明显体征。六脉平和,舌苔薄白而润。无风湿病史,抗“O”、血沉均正常。病起于浆洗衣被之后,局部亦无红肿。权且从调和营卫入手求治。用桂枝汤加味:桂枝10g,白芍10g,桑枝15g,牛膝10g,安痛藤15g,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枣3枚。嘱服4剂,以观动静。

二诊(3月9日):服前方2剂后,自觉四肢肌肉疼痛明显减轻,4剂服毕疼痛基本消失。病者来诊谓无何不适,只求巩固。诊其脉和缓,舌苔薄润。遂守原方再进4剂。

半年后因感冒来诊,告之四肢肌肉疼痛未复发作,近期疗效甚著。

按:桂枝汤系为调和营卫剂,正因其有“滋阴和阳”、调和气血的功效,故肌肉疼痛亦可假调和营卫之功而获效。但必须指出,加桑枝通经活络,加安痛藤活血止痛,若下肢疼痛甚,加忍冬藤、晚蚕砂,既合桂枝汤调和气血以治本,亦可作引药下行以治标,临床有其独特之功效。

2.5 治身痒 身痒多责之于血热有风,或是阴虚血亏。其实不然,属于营卫不和者,亦不乏其例。其特点是,身痒无明显皮疹,搔抓之后亦无痕迹,亦无阴虚、便结等燥象。故身痒者,不能概以凉血祛风药统治,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治身痒,亦属正治之举,并非旁门左道。

病案举例:范某某,男,24岁,技术员,1985年4月1日就诊。患者自1978年起,每于打球或劳动后汗出,全身瘙痒,搔抓后局部起淡红色线状痕迹,有时随搔随消,日久搔后二三日渐消散。初起一二年间,服用抗过敏药有效。近来每每在活动后,身体发热瘙痒加剧,不畏风寒,口和,舌润,薄白苔,脉缓略弦。拟从调和营卫,佐以疏风入手。方用桂枝汤加味: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5g,桑皮15g,地肤子10g,路路通15g,生姜3片,大枣3枚。嘱服5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二诊(4月6日):服药后,自述瘙痒基本控制,劳累汗出舒畅,肌腠间的郁热感不复出现,诸身轻爽,脉息和缓,舌苔白润。要求服药巩固,仍依前方,再进5剂,此后未再复发。

按:桂枝扬是治身痒的良方。究其身热汗出身痒,且经年不已,脏无他病,实为营卫不和,风寒郁遏于肌表,故取桂枝汤调和营卫以治于外,稍佐桑皮、地肤子、路路通祛在表之风,药中肯壁,虽属固疾,尤可取效。诚然,用此辛温之剂,如系阴虚血热之身痒,或郁热于表之身痒,皆在所不宜,必须明辨。

2.6 治自汗 自汗出多属肌表不固,但久之可使卫外不固而阳虚,是汗出耗津伤气之故。用桂枝汤合玉屏风散,或桂枝加附子汤,应因人因病而异。

病案举例:郑某某,男,49岁,干部,1958年3月10日就诊。患者自述初则每夜汗出,没有介意。继之白天动则亦汗出,且容易感冒。感冒则鼻塞流清涕,诸身酸楚,淅淅恶风,但不发热,偶尔不药自愈,多数是须经药物调治才能康复。脉浮缓而虚,舌苔白润。拟用桂枝汤加味: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枣3枚,生龙牡各15g。嘱服2剂后再行酌定。

二诊(3月13日):服前方后,汗出略减,但好转不明显。自觉仍四肢清冷,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浮缓而虚。守上方,去龙、牡,加制附片10g,嘱再服3剂。

三诊:服上药后,身暖,汗出止,四肢回温,脉缓软有力,舌苔白润。拟用桂枝汤原方,药量如上,再合玉屏风散(生黄芪15g,防风10g,白术10g),服5剂后,一切如常。

按:论中有“发汗后,遂漏不止,其人恶风”的记载,用桂枝加附子汤主治。其宗旨是汗后阳虚。本例营卫不和,脏无他病,虽未经发汗而汗出不止,故取桂枝加附子汤获效。继之以桂枝汤合玉屏风散,一则调和营卫,一则温阳益气固表,两方合用各建其功,是阳虚表不固的有效调理剂,临床每多获效。

2.7 治盗汗 盗汗有阴虚,有湿热,有积热,亦有实质性病变,如肺结核、肺部感染均可盗汗。临床应区分病性、病位,不可以阴虚盗汗统辖之。

病案举例:曹某某,男,13岁,学生,1979年8月10日就诊。患孩以盗汗多来诊。询其病史,长期寝汗如洗,凡入睡后即遍身汗出,形体瘦小,饮食尚可,两便正常,脉缓弦细,舌苔薄白润。血常规:WBC 12×109/L,N 80%,L 60%。胸透:肺纹理增粗,左肺有条状阴影,诊断为肺部感染,拟用桂枝汤加味:桂枝6g,白芍6g,炙甘草3g,生姜3片,大枣3枚,桑白皮10g,生龙牡各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上药服2剂后,盗汗止,无任何不适,脉缓略弦。血象WBC 8×109/L,N 56%,L 17%。胸透:肺纹理增粗。药已见效,再进2剂,以资巩固。服完4剂后,血象正常,胸透肺无异常,停药观察。半年后随访病未复发。

按:盗汗之由系肺部感染,或肺门淋巴结核者并不少见,尤以3-5岁小孩多见。炎症,一般多用西药抗炎、中药清热治疗。但临床不能视炎症即清热。本案经诊断为肺部感染,病者证候为营卫不和,无热可稽,故用桂枝汤加味取效。笔者治小儿寝汗多例,以桂枝汤加生龙牡,或加浮小麦、凤凰衣均获良效。

2.8 治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多见于肺气虚、抵抗力差的体质,不受年龄之限,大人、小孩都可罹患。其特点是,鼻塞流清涕,语气重浊,不闻香嗅等,经常反复。

病案举例:李某某,男,17岁,学生,1994年1月10日就诊。病者患过敏性鼻炎多年,用滴鼻药、抗过敏药未能缓解,几乎每日鼻塞流清涕,不发烧,不闻香嗅,两鼻不通气,或两鼻孔轮流闭塞,有时流脓鼻涕,其他无任何不适,舌苔薄白润,脉缓有力。曾服霍胆丸类药无效。细察病情无肺胃热证,除偶尔前额有轻微胀感,别无他症。拟用桂枝汤加味:桂枝10g,白芍10g,防风10g,辛夷3g,白芷10g,葛根15g,前胡10g,杏仁10g,生姜3片,大枣3枚。服5剂,症状基本控制,鼻不流清涕,通气顺畅。

嗣后,因感冒又复发1次,仍守前方再进10剂,隔日1剂,巩固疗效。半年后随访,病未复发。

按:过敏性鼻炎多为肺气虚,卫外不足,用桂枝汤加宣肺药,加清透阳明药,增强其疗效,但不宜用更多的苦寒药。以桂枝汤调和营卫,使肺卫之气充沛,御外的能力加强,鼻炎自可控制。"

(医药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gl0101转载赵洪钧:桂枝汤新解

    尤在泾:后人不能尽桂枝之用,而求之人参、归、地之属,立意则同而用药悬殊矣!

    作者按:学中医到三年级,大约都已经学过桂枝汤。若问桂枝汤功用,大概没有人不知道“解肌去风,调和营卫”。作者认为,教材上这一流行了近半个世纪的说法,基本上是错误的。若问我怎样理解桂枝汤的作用,简单地说是“补中益气”。或问:那岂不是说可以用“补中益气汤”治疗桂枝证吗?答曰:不错,李东垣确实说过它可以治疗虚人感冒,而且补中益气汤确实是从桂枝汤悟出。同学们也可以参看上面尤在泾的话。不过,要想比较全面地说清拙见,则要说比较多的话。请看下文。

    总之,对桂枝汤这个中医第一方,有必要重新认识。欢迎同学们讨论。

    需说明的是,已经有人先我提出略同的见解。出处请参看拙作《伤寒论新解》。以下拙文曾经请正过上中医大的同道。所以也欢迎有关伤寒、方剂专家批评。

    桂枝汤新解

    桂枝汤为中医群方之祖,尤为伤寒诸方之魁,历来解伤寒者无不先于此方用力,欲新解此方似已无置喙之地。然而,伤寒诸方解法之纷乱莫如此方。窃以为历代诸贤,尚未得其精义。试先论今通行本《伤寒论》解法。

    一、今本《伤寒论》解法

    今伤寒本论已明言桂枝汤功用,惜乎纷乱特甚,计有以下8说或9说:(引用条文编号均以今高等教材为准)

    1、解肌说:见第16条。“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2、发汗说:见第53、54、56、57、234、240、276条。234条云:“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276条云:“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为免繁琐,暂抄此两条。读者需知,此7条中,后3条均非单纯太阳病。

    3、解外说:见第44、45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4、解表说:见第164条。“解表宜桂枝汤”。

    5、攻表说:见第3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6、救表说:见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7、调和营卫说:见第53、54、95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病人无它病,时发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求邪风者,宜桂枝汤”。

    8、和解(或亦属调和荣卫)说:见第387条“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9、救邪风说:见第95条。

    以上9说15条可分为3组:解肌、发汗、解表、解外为1组共11条,旨在“发汗”;调和营卫、和解为1组共4条(53、54条重出)旨在调和营卫;攻表、救表为1组共2条,其义待商。

    要而言之,以发汗说为主。仅明言发汗者即有7条之多。

    然而,浅见以为,以发汗为旨解桂枝汤必解不通。此汤之适应证即为发热汗出。既有汗出,何必再发?且第234条有汗出多,第25条有大汗出,何以仍用桂枝汤?又察桂枝汤服法需温覆、啜热稀粥,而仅求微似有汗。病家本有汗、汗多,甚且大汗,服药后仅求微似有汗。可知此汤非有发汗之功,而能止非常之汗。学者或因此放弃发汗说,而采“解肌”说。

    考仲景时代及稍后,“解肌”实与发汗同义。《名医别录》载“麻黄……通腠理,解肌。”陶弘景曰:“麻黄治伤寒,解肌第一药”,《千金要方》中之六物解肌汤、解肌升麻汤、解肌汤均含麻黄,《外台》有“麻黄解肌汤”、“葛根解肌汤”足为证。况且肌(肌肤之谓也)不解,何以有汗?故“解肌”实为“发汗”之同意语,固不宜用以明桂枝汤功用。

    解表、解外之说应与解肌发汗同义,似不必多费辞。

    然则调和营卫说或和解说可乎?试看第53、54条,知其仍系发汗。“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先其时发汗则愈”。是可知发汗即所以求得荣卫和。然调和荣卫说略有可采。今试论其所以。桂枝汤之荣卫不和旨在“荣气和”(见第53条)而“卫气不和”(见第54条)。和者,平和、正常之义。卫气不和在此特指卫气虚,实与表虚同义。然第95条却云:“荣弱卫强,故使汗出”,如此则荣气弱为表虚,此说颇牵强,不若直称卫气虚弱为妥。周扬俊即谓:“风既伤卫,则卫疏,故必汗出。”本文暂不深究。总之,不顾表虚,惟以营卫不和说解桂枝证仍不妥。试思麻黄证岂无“营卫不和”?古人或云其为寒伤营,或云其为营强卫弱,今教材谓其为“卫阳被遏,阴营郁滞”,则麻黄汤亦具调和营卫之功。故调和营卫之说未能揭示桂枝汤精义。

    此外尚有“救表”、“攻表”之说。容下文讨论。

    显然,上举计13条今伤寒本论所揭之桂枝汤方义为发汗解表,而不能自圆其说。笔者以为,此种逻辑混乱必非仲景之责,乃后人牵强附会所致,致使仲景心法千载难明。据文献载,王叔和首次编次伤寒论,则始作俑臆说桂枝汤者,应为王氏。然赵宋以来,伤寒学渐兴,解此方者不下数百家,而得其精义者绝少。谨试缕析诸家解法。

    二、历代伤寒学家解法

    古今解桂枝汤者,大略分为4类。

    1、强牵《内经》者:如成无已云:“《内经》曰:辛甘发散为阳。桂枝汤辛甘之剂也,所以发散风邪。《内经》曰:风淫所胜,平以辛,佐以甘苦,以甘缓之,以酸收之。”后世杜撰桂枝辛甘发散,芍药味酸性寒之说实滥觞于成氏。略同此说者有叶天士、陈修园、陈古愚、曹炳章等。

    2、总括本论者:如柯韵伯曰:“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方有执、吴谦、张隐庵、程郊倩等略同此说。

    3、专主去风者:创此说者为许叔微。《伤寒百证歌》曰:“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如鼎立”。许氏以桂枝证为风伤卫,桂枝汤主去风。至徐灵胎竟称“桂枝汤为驱风圣药。”略同此说者有周扬俊、喻嘉言、费伯雄等。

    4、专主表虚者:首创此说者亦为许叔微,但不甚肯定。至李东垣开始明确。李氏谓:“仲景制此方,以桂枝为君,芍药甘草为佐。小建中汤,以芍药为君,桂枝、甘草佐之。一则治其表虚,一则治其里虚,各有主用也。后学当触类而长之”。

    此外,尤在泾、吴谦以此方为“安内攘外”、“助正气,去邪气”之方。

    简言之,注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新近之《伤寒论》教材仍以此方治法为“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终不出旧说藩篱。

    浅见以为,李氏、尤氏、吴氏之说近乎经旨,惜仍有一层不明。盖桂枝汤非为发汗、非为解肌、非为去风、非为调和营卫、亦非为解表、解外,乃补中以固表之剂。补中即所以治外也。试申其说。

    三、桂枝汤新解

    桂枝汤治表虚(今教材亦主此说)约可为当代多数读者接受。然则表虚竟需发汗、解肌、解表乎?此岂非无视虚虚之戒?倘问,病家何以表虚?岂可谓中风表必虚乎?故尚需索解。旧说或云风伤卫则卫强,以牵经文。然则寒伤营应为营强。果然卫强属表虚,营强属表实,则营卫两伤何以仍为表实?且《内经》云:“营行脉中,卫行脉外。”据此卫强应属表实,不当有汗。故此种强解不可通也。究其实际,所谓风寒,实则一邪,和风无寒,不为邪风。故中风即是伤寒。倘读者细研经文,则必知不“中风”而常自汗,亦属桂枝汤证(第53条)。则所谓中风桂枝汤证,乃中气虚者中风寒之初证也。中气虚者表亦虚,是以患者有汗,甚或汗多。此时表已受邪,当先求补中,防邪入里。中气固,表自和。桂枝汤调和营卫,乃通过此种机理。因其补中而固表,实能减少汗出。故此方可用于有汗、汗多,亦可用于大汗。前人见及此者,惟谓芍药酸寒(酸寒说待商)敛汗,从无人论其主补中。程郊倩谓“桂枝胎建中之体”,而不敢再越雷池一步。但甘温以除大热,补中益气汤治虚人感冒则为东垣之重大发明。惜乎彼仅知桂枝治表,不知实乃由补中以治表也。然李氏不愧善读经者,故能触类引长。是可知果系虚人虚证(伤寒初起,非虚人无虚证,所谓正气夺则虚是也)之中风寒,参、术、归、芪亦可用。此乃东垣之发明也。

    再研经文,仍可知桂枝汤实为补中。前引“救表”、“攻表”经文两条,病理酷似,均因下利致里虚寒而仍身体疼痛。其治则为先温里,而后“急当救表”,“乃攻其表”。其实所谓“救表”、“攻表”不过是里寒已去,当救里虚所致之表亦虚。倘以此说牵强,请试解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较桂枝汤仅多一味胶饴(即饴糖),竟名之为建中。建中即补中,补中不远甘温,应无疑义。然则一味食品之加,方义即全变乎?非也。读者需知,所谓桂枝汤实应再加热稀粥。稀粥化为谷气,即等同于胶饴。此不必借助当代化学,古人亦知胶饴由稀粥化成。故二方之区别极微。小建中与桂枝汤之用即视患者是否急需谷气或兼腹疼。倘急需谷气(如第103条有心中悸而烦)或有腹疼(如第100条有腹中急疼),即径投小建中,否则用桂枝汤(加热稀粥)即可。或曰:小建中倍用芍药,功用自变。曰:非也。查《本经》芍药止疼、益气。则倍用芍药一为止疼,一为益气,此不过强化桂枝汤补中作用而已。是故,桂枝汤之精义非为发汗、解肌、解表、解外、去风、调和营卫也,实乃建中也、补中也。其固表止汗、调和营卫等端赖补中气。

    或问:服桂枝汤并啜粥、温覆后,是否可比治疗前汗多,或使无汗者见汗?答曰:可以。但须明白,此种汗较前多或无汗而见汗,实非单靠桂枝汤。其见汗之机理亦非因桂枝汤发汗,乃因此汤加粥纠正了中气不足所致之表亦虚,达到表里和(阴阳和之一)的状态。常人(无它病且表里和者)但啜热粥或温覆,不服桂枝汤,即可见汗(天热时不啜粥、不温覆亦见汗)。此种出汗,属于常态,即表里和或荣卫和者,在环境温度高至一定水平时应有之汗。桂枝汤治法即为达到此种状态。故无汗者(人体并无绝对无汗状态,所谓无汗只是说汗很少)可温覆以见汗,汗多者可不温覆减少出汗。总之是因其解决了中气虚,方使患者基本上恢复常态。

    或再问:尊见以补虚解桂枝汤,仲景何以不用参芪等治表虚证?答曰:参芪当然可用于外感初起之虚证,读者试看当代方剂教材不仅用参芪,而且用附子、当归等。学完中医,见外感初起只知用麻桂或桑菊、连翘,是仍不真通中医也。仲景用桂枝治表虚,固然有历史原因。然桂枝之补虚,实较人参为稳妥。因其仍属调动人体运化之功能,非若人参之强补。盖人参之补,仍需必要之物质(即各种谷气)基础。其补益作用仅在一时,倘谷气不能随时得以补充,人参便无以奏其功。古人亦有认识到桂枝汤作用者。尤在泾说“后人不能尽桂枝之用,而求之人参、归、地之属,立意则同,而用药悬殊矣!”(《伤寒贯珠集·太阳正治法第一·合论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三方》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年版,第21页)至于用附子治伤寒初起则首创于仲景,即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太阳少阴合病。传变后致虚,仲景用参、术、归、地等补益药的方剂甚多,上一章均已解过。黄芪补益与人参不同,本书不解。

    笔者如此解桂枝汤,必遭“尊经”者批驳。彼等或不知此说实可直接取证于《本经》也。

    四、据《本经》解方义

    历来解桂枝汤者,遵《内经》者不乏其人,竟无一人遵《本经》者,此殊可怪。《本经》载:

    桂枝:辛温无毒。主治上气、咳逆、结气、喉、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芍药:苦平无毒。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姜:辛微温无毒。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肠下痢,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大枣:甘平无毒。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久服轻身延年。

    以上系照抄经文。除姜可出汗外,其余无不能补气。而桂枝之功用竟有补中益气,而无辛甘发散,大枣竟能安中,养脾气;芍药不酸不寒,竟能益气。如此组方岂能发汗、解肌、去风、调和营卫?质言之,桂枝汤乃补中益气而固表之方也。然众说纷纭千余载,辨而愈晦,其中必有缘故。今试探讨之。

    五、误解桂枝汤之由

    1、仲景之前抑或仲景时代,庸医治伤寒仅汗下两法。彼等囿于前三日发汗,三日后泻下,但知初病必用汗法。仲景一改旧法,首用桂枝汤,后人不解其精义,遂以其为发汗方。

    2、仲景一云桂枝汤主中风,诸家既胶柱“风”字,不知风寒不可凿分,径谓桂枝专为去风。

    3、《名医别录》载麻黄主解肌,其中并无桂枝解肌之说。注家竟类推桂枝亦解肌。此约系解肌说之由来。

    4、调和营卫暂不可考其出处。大约不早于隋唐。《别录》中尚无此说。盖因求桂枝之义而不可解,遂反求于《内经》营卫之说。尤以卫气说便于联系体表,然此后有风寒营卫之争。

    以上理由,均非确证。此文不过为求仲景精义,无意指责千古后学。但愿欲驳拙论者不必求诸文献,而证诸实际。果然实验证明桂枝汤能发汗、去风、解肌、和营卫,而无补中固表之功,则拙论不攻自破。

    续伸桂枝汤新解

    上文新解桂枝汤,意犹未尽,故续作新解,并解桂枝类方。

    一、桂枝汤补中之通俗解法

    桂枝汤五味药,除芍药外,至今均仍常用为烹调佐餐品。凡佐餐品,均应能鼓舞胃气,调和诸味,刺激食欲,帮助消化。其中尤以姜桂为然。《论语》载孔子进餐不撤姜食;《老子》谓治大国若烹小鲜;伊尹以滋味说汤王,言及阳朴之姜,招摇之桂(见《吕氏春秋·本味》)。故中国人以姜、桂等调味佐餐历史久远,大枣亦为中国特产,至今国外罕见。伤寒注家如陈修园,以为单用姜枣治太阳中风亦为正治。民间自治风寒初起,常煎姜枣水或姜糖水热服、温覆、啜热流食以见汗,实则简化之桂枝汤法而立意相同。桂枝汤及服法不过为鼓舞胃气、补充谷气、保暖以得小汗。通俗解桂枝汤之补中,不过如此。并非意指其补中作用如补中益气汤、理中汤、四君子汤之大。其固表止汗作用亦不同于后世之玉屏风散。

    二、关于发汗与解肌

    经文明言桂枝汤“发汗”者共七条,另一条云“当以汗解,宜桂枝汤”。故经云桂枝汤发汗者共八条,而言“解肌”者仅见于第16条。若必遵经解桂枝汤,则发汗说不可废。今伤寒家取折衷态度,不取发汗二字,而云解肌属汗法。其用心良苦,情属可原。然据文献明证,解肌之初意即今麻黄汤法,学者不可不知。又仲景时代之汗法尚有火法、熏法、熨法(均可溯至《内经》),见今经文第6、48、110、111、113、114诸条。而仲景法服药后可见汗者,除麻黄、桂枝、葛根三类方剂(分别有19、6、3方)外,至少还有柴胡汤类。第23条,外不解用小柴胡;101、149条服小柴胡汤后蒸蒸发热汗出,足为证。然仲景从未言柴胡可发汗、解肌。

    细考服桂枝汤得以见汗,实主要不直接靠药物。服桂枝汤后须臾,啜热稀粥、温覆一时(二小时)许,不见汗则再三重复如上处理。苟非表寒实重,即或不服药,亦每可见汗。对看麻黄汤发汗,仅须温覆,毋需啜粥,说明患者毋需补充谷气。由此可知,桂枝证已见汗多、大汗、脉洪大(第25、234条),服药后即只须啜粥,毋需温覆。其结果仍为求得微似有汗,故枝汤适可止异常之汗。试思汗漏不止,用桂枝汤加附子,注家似无异辞。若桂枝汤果能发汗、解肌,此时何能再用之?此时用之,实因其补中以助附子扶阳也(自然仍需借助谷气)。

    前人亦并非均认为桂枝汤可发汗。徐大椿《伤寒论类方》云:“桂枝汤本不能发汗,故须助以热粥。”然麻黄汤虽不需啜粥,其发汗机理亦颇需新解,见下一节。

    三、表虚不当发汗、解肌

    今伤寒家均承认,太阳中风证为表虚,但经文本身无此说(可以据经文推出)。仲景仅明言发汗、过汗、误汗可致表虚,见缓、阳浮、阴弱、浮弱、浮数、浮虚、浮等,此多表示正气夺。但亦有洪大者,不宜指为虚,说见下文。

    以表虚说解桂枝证,实为一大进步。此说始自许叔微。彼云:“脉浮而缓表中虚,有汗恶风腠理疏”,见《伤寒百证歌·表里、寒热、虚实歌》。自此对中风初起治法,始有较本质之认识。吾等既承认此说,则表虚显然不当再发汗,腠理疏显然不当再解肌。

    许氏之歌诀为求简明,断表虚仅据脉浮缓,其实脉浮弱、浮虚等更可证表虚。由此可知所谓阳浮阴弱,亦毋需繁琐解释,即指脉浮而弱。唯脉洪大以表虚解不贴切,但今人治此证(第25条)必不再照用桂枝汤,而以白虎加人参汤为妥。按仲景法,此证再兼口渴方用白虎加人参汤。此不难解。盖大汗出,脉洪大者,应随时出现口渴。否则失治亡阳,必见汗漏不止,脉即浮数散乱无根,当用桂枝加附子汤。即或不亡阳而失治,当转属阳明或见厥逆等而不宜再用桂枝汤。

    四、桂枝汤类方新解

    徐大椿《伤寒论类方》,分仲景方为12类,后人多遵之,其中桂枝汤类计19方。若按旧说,桂枝汤主发汗、解肌、去风、调和营卫、解表,则诸方均难解通。即如小建中汤为桂枝倍用芍药加胶饴。芍药性寒味酸,倍用何能建中?单看倍用芍药,实不利于建中,唯胶饴(味甘性温)可有建中作用。然若全方他药均意在发汗、解肌等,加此一味仍不能一变而为建中。再如,此19方中组方最简之桂枝甘草汤,只两味,适应证为“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此证属虚无疑,原因为发汗过多。按旧说,桂枝辛甘发散,通阳温经,不当再用。何况以其为君!唯有以桂枝能补中益气方可解通此方。此证一派虚象危候,进而可见奔豚、上脱,岂可再发散。

    与桂枝汤最接近者有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葛根汤及桂枝加厚朴、杏仁汤,计六方。桂枝加附子汤前文已解过,以下试解其余五方。

    1、桂枝加桂汤:若按旧说,此方重用桂枝,必然发散作用(即发汗、解肌)更强。倘按新解,应系补中益气作用更强。查此方为治奔豚,其候为“气从少腹上冲心”。注家或谓此系肾奔豚,用桂枝可制肾气。浅见以为,此证既属虚,则肾气上犯,因中气下不足以制肾,上不足以安心,治之必须补中气。经文注云,桂枝泻奔豚气,亦不可从。试对看第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可知所谓奔证需茯苓桂枝等补气安神,而非利水。桂枝、甘草、大枣等补中气,必无攻泄之理。再对看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此属误下致里虚,经用桂枝汤方,故(腹内)气上冲为中气虚的证,尤可反证桂枝汤补中益气作用。再对看理中汤方后注“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亦应如此解。今似少见奔豚证,由其病理及治法逆推,必非实证。中西医结合理解奔豚证,极可能是较轻的低血糖(谷气之一)证。

    2、桂枝去芍药汤:按旧说,此方无芍药之酸寒敛阴,辛甘发散作用必较原方强。按新解,此汤去芍药,则缓急制痛,益气作用减弱。查其适应证为“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脉促、胸满为误下所致,本质属里虚无疑。再联系下一句“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则知虽因误下,并无恶寒等他证。是以不为大误。此处去芍药,因芍药缓急不利于中满,盖芍药虽可益气而不能治迟缓(芍药治腹痛,因其解除平滑肌痉挛,故胃肠弛张所致胀满,不宜用之)。此证之胸满(仲景所谓胸满,实则上腹部胀满,患者自觉胸腹满闷,病不在胸)无痛,实为弛张太过,故去芍药。又因其不属实证,而有脉促,仍用桂枝汤余药。总之按旧说解此方不可通,按新解则无滞碍。

    3、桂枝加芍药汤:此方应与上方及小建中汤对看。其较小建中仅少饴糖,较上方多芍药六两。治法应极接近小建中汤。考其适应证为“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279条)。与上方之适应证对看,均为误下变证,一去芍药,一倍芍药,指征即视脉促胸满或腹满时痛。病理均有里虚,二者一张一弛,芍药即一增一减,而补虚之法不变。倘联系此证之下一句“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此属虚实夹杂,即用桂枝补虚,大黄除实。或问,此证无大实痛时可否用小建中汤?笔者以为疗效亦好。然已有中满,不急需谷气,故去饴糖。

    4、桂枝加葛根汤:此汤证仅一条,有证无脉。其证较太阳中风桂枝汤证唯多项强几几,若不深究,则葛根之用便为解除项背强几几。注家或以为此证较桂枝汤证为邪益深,葛根为阳明经药,未见其可。查《本经》谓葛根甘辛无毒,主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则葛根便为身热、头痛而设。考上古时,葛根为日常用品,其纤维用于织布,其粉作食品以疗机,故无毒,其发汗解热作用必不与麻黄、柴胡相同。

    5、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此汤为喘家太阳中风或发汗后见喘而设,患者有(肺?)气虚无疑。久喘之人(有气喘病者),均非壮旺之体,不仅肺气虚也。喘家风寒初起,多应有汗。治则自应补中而兼顾喘。仲景法,见喘用杏仁。厚朴苦温无毒,主中风寒热,温中益气,消痰下气,见《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故喘家做桂枝汤,加厚补,杏仁理甚通。

    以上略解五方。本文共涉及桂枝汤原方外记八方。按旧说,此八方均难解通。今以桂枝主补中益气,则无往不适。桂枝汤类其余十方不再解。

                     桂枝汤在《伤寒杂病论》中的演化

桂枝汤是《伤寒论》第一方。对于桂枝汤,古人说它是“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和阴阳”。桂枝汤的演化方有很多。但就其在《伤寒杂病论》中的的发展演化无非这五个方面。

    一是用于表证及相关兼证的治疗,可以说这是桂枝汤本证的治疗。这方面的演化方有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新加汤、栝楼桂枝汤、乌头桂枝汤、桂枝加黄芪汤。

    二是用于肢体类病证的治疗。肢体也是人体的肌表部位,但是肢体类病证有其特殊之处,所以单列出来。代表方有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这风湿三方以及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芍药知母汤。

    三是脾胃类病证的治疗。因为桂枝汤最初治疗的是营卫不和证,营卫内在与脾胃联系最为密切,所以脾胃的一些疾病也可以用桂枝汤的加减演化方。这一类的演化方有小建中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

    四是心肾类病证的治疗,因为心经为手少阴经脉,肾经为足少阴经。太阳与少阴相表里,所以一些心肾类疾病可以用治疗太阳病证的桂枝汤的演化方来治疗。这一类的演化方有桂枝加桂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甘草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五是阴阳不和类病证的治疗。营属阴,卫属阳,所以调和阴阳是桂枝汤最深层次的方义。这方面的演化方是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小建中汤也算这一类中的演化方。

   总结桂枝汤的演化方其实不只是理论上的意义,这是它可以帮我们理清一些方剂的源流,以便于举一反三,对于经方应用的扩展有帮助。这也正是《伤寒杂病论》仅有经方300余首但却能被称为“方书之祖”的原因,因为知道其中演化之方向可以推演出方外之方。

桂枝汤为调治脾胃之要方

叶进

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用药情况来看,运用频次最高的前五味药依次为:甘草、桂枝、生姜、大枣、芍药,均有治脾作用,且正是组成桂枝汤的五味药。现在认为,桂枝汤的主要功效为:调和营卫、调和阴阳、调和脾胃。从作用机理分析,桂枝汤要发挥其功能,则首先在于调和脾胃。如桂枝汤解表,以水谷之海为化源,邪藉汗而散,汗又为津液所化,津液乃脾胃运化而来,脾运强健,则津液充沛,汗源丰富,使邪随汗出。故解表必资化源。方中桂枝、芍药调和营卫,解肌祛邪,草、姜、枣补益脾胃,并啜以热粥,助胃气酿汗源。“胃者卫之源,脾者营之本”,成无己指出:脾胃为荣卫之根,脾能上下,则水谷消磨,荣卫之气得以行;脾气虚衰,不能上下,则荣卫之气不得通营于外。营卫虚弱,因于脾胃,调和营卫,不离脾胃。观《伤寒论》解太阳表证诸方,皆用桂枝合姜草枣,其用心显然可见[1]。曹颖甫《经方实验录》:“盖桂枝汤一方,外证治太阳,内证治太阴”[2]。既能发汗解表治外感,又能温中补脾治内伤,其统治表里的作用机理主要在调和营卫、振奋脾阳。 桂、姜、枣、草皆是烹调的常用之物,有健脾开胃、促进食欲之妙。所以,桂枝汤实际上擅能调理脾胃。并因此达到振奋化源,滋养气血,调和营卫,协调阴阳之目的。
上海中医儿科泰斗董廷瑶先生特别善用桂枝汤以治小儿之纳呆厌食,因其能通脾胃之气,每可数剂而应[4]。另有报道,以桂枝汤加味治疗小儿厌食症46例,显效21例,有效2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5.6%[5]。还有医家从桂枝汤调和营卫、疏理脾胃的角度考虑,以该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35例,痊愈28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3%[6]。有关实验研究也已展开,如以桂枝汤调补脾胃而实现其调和营卫作用为理论依据进行研究,从实验角度证实了桂枝汤确能有效地调节脾胃机能[7]。另有研究表明:桂枝汤能通过多种途径(如下丘脑、血液、胃肠局部组织中的某些物质)对胃肠运动产生双向调节作用[8] [9] [10] [11] 。这些研究有助于加深对桂枝汤调治脾胃作用的认识。
桂枝汤变法的衍化方剂最多,其中大多与脾胃有关。如小建中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葛根汤(即桂枝汤加葛根、麻黄)、葛根加半夏汤、桂枝去桂(当是去芍之误)加茯苓白术汤、桂枝加桂汤、苓桂草枣汤、桂枝人参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新加汤等等,病证各异,但均以桂枝汤为基础,皆从调理中焦以壮化源,畅行营卫而收良效。
    可见,桂枝汤为“群方之冠”并非虚言,从脾统四脏来认识,亦是如此。由此也说明,调治脾胃实乃仲景最重要的治病法则之一。

                经方讲座:桂枝汤

孙海亮晶晶:今天我的学习桂枝汤证   
桂枝汤证其一 汤左二月十八日太阳,中风,发热,有汗,恶风,头痛,鼻塞,脉浮而缓,桂枝汤主之。
川桂枝三钱生白芍三钱生甘草钱半生姜三片红枣六枚
大论曰: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又曰: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大家可以交流   


橘子:老师,桂枝白芍调营卫,甘草生姜补中,这里的大枣起什么作用啊?   

孙海亮晶晶:桂枝汤,桂枝 白芍 甘草 生姜 大枣组成  

橘子:为什么用生甘草,不用炙甘草啊?   
woubaby:老师 喝热水 运动出汗 也算汗出吧  

孙海亮晶晶:桂枝 生姜 辛温发散为阳,以升左路,开太阳 ,达太阳丙火之气以解太阳之表邪。
老师 喝热水 运动出汗 也算汗出吧----------- 算出汗


山百合:用大枣是不是主收敛,不至于让生姜发散太过呢?  

孙海亮晶晶:芍药 甘草 酸苦甘以降甲木相火,行收敛 ,大枣以补中益气   

橘子:哦,左中右,思路很清楚 ,可是实际中,我看老师您开的关于感冒的方子都是有加减的   
山百合:那这个方子就是阴阳平衡了  

孙海亮晶晶:一开一合  ,感冒初起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      

毛豆宝宝:老师,刚刚流清鼻涕时算不算适用期呢  
华香儿:是否汗出是不是判断这个症的关键?  

孙海亮晶晶:流清涕、汗出、低热、怕风为主症  。
余尝于某年夏,治一同乡杨兆彭病。先,其人畏热,启窗而卧,周身热汗淋漓,风来适体,乃即睡去。夜半,觉冷,覆被再睡,其冷不减,反加甚。次日,诊之,病者头有汗,手足心有汗,背汗不多,周身汗亦不多   


心兰:这里的中风是指伤风吧?  
欣然:低热?  

孙海亮晶晶:抓主症   

华香儿:这里的出汗是不是出冷汗的感觉  

孙海亮晶晶:上述:受风后,汗多、怕风  ,要仔细体会这句的语句, 想像自己受风后的感觉   

华香儿:营卫失调  
橘子:感觉冻死了,怎么会有汗啊   

孙海亮晶晶:当予桂枝汤原方: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甘草一钱生姜三片大枣三枚又次日,未请复诊。后以他病来乞治,日:前次服药后,汗出不少,病遂告瘥。   

艾叶草:怕风和怕寒怎么区分?  

孙海亮晶晶;发热、汗出、恶风为桂枝汤证  ,发烧恶寒,无汗,麻黄汤证。皆为感冒   

爱暖:小儿怎么判断恶风呢  欣然:受风和受寒的区别是有没有汗?  
woubaby:流清涕、汗出、低热、怕风为主症 村姑:那风疹一般就是在吹风之后,就可以用桂枝汤了?   
华香儿:老师 小柴胡汤症又是什么 有时候容易跟桂枝汤症混淆  

孙海亮晶晶:感冒后,盖上被子,仍觉得冷,恶寒  

华香儿:寒热往来 有时候就是忽冷忽热 出冷汗  
橘子:桂枝汤是左中右,一开一合 ,小柴胡汤以走右路为主,花香

孙海亮晶晶:感冒后,门窗稍开一点,就觉得怕风不适  ,恶寒为伤寒重症,恶风为伤寒轻证  。大约夏令汗液大泄,毛孔大开,开窗而卧,外风中其毛孔,即病中风。流清涕、汗出、低热、怕风为主症。
治一湖北人叶君,住霞飞路霞飞坊。大暑之夜,游大世界屋顶花园,披襟当风,兼进冷饮。当时甚为愉快,顷之,觉恶寒,头痛,急急回家,伏枕而睡。适有友人来访,乃强起坐中庭,相与周旋。夜阑客去,背益寒,头痛更甚,自作紫苏生姜服之,得微汗,但不解。
次早乞诊,病者被扶至楼下,即急呼闭户,且吐绿色痰浊甚多,盖系冰饮酿成也,两手臂出汗,抚之潮,随疏方找病因,受风寒病史,用紫苏叶、生姜发汗后,病不解 ,都为表症。
桂枝四钱白芍三钱甘草钱半生姜五片大枣七枚浮萍三钱


心兰:里有寒饮   

孙海亮晶晶:治疗感冒先了解太阳病

艾叶草:浮萍此时作用——发汗,祛风,行水,清热,解毒

孙海亮晶晶: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有一分恶寒即有一分表证
浮萍,解表祛暑湿 ,因上病例发病是暑季
一病一证之成,其病因每不一而足。本案示风之外,更有冷饮,外为风袭,内为饮遏,故见证较前案多一吐字,可见病人之证随时变化,决不就吾医书之轨范。而用药可加减,又岂非吾医者之权衡,观本方用生姜五片可知矣。桂枝汤,增生姜、浮萍


橘子:看来桂枝汤是学习中医的最基本方之一啊
woubaby:且吐绿色痰浊甚多,生姜  温中止呕 ,用的好

孙海亮晶晶;因其人中焦湿浊不化,加重生姜 ,及服桂枝汤已,须臾,当饮热稀粥一小碗,以助药力。且卧床温覆。一二时许,将遍身漐漐微似汗出,(似者,续也,非似乎也。)病乃悉去 。服桂枝汤后,要饮热粥一碗,卧床盖被,避风 ,达到这个效果:遍身漐漐微似汗出,表邪一去,病乃悉去  

woubaby:恩 我深有感触,儿子感冒,老师一般用桂枝汤加减 ,孩子在家避风 挺好 一般外出受风后 病情反复  

孙海亮晶晶:若不汗,更服,……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仲圣谆谆垂教,再三叮咛,以求一汗而后已者,抑亦何哉  ,隔两小时,服一次, 不汗,再服 ,曰:盖惟借此药汗方能排除一切毒素故耳!
王右无表证,脉缓,月事后期而少,时时微恶寒,背部为甚,纳谷减,此为血运迟滞,胃肠虚弱故也,宜桂枝汤以和之。 桂枝汤除了治表虚汗出受风的太阳病,调达木气,温暖胃肠(太阳丙火之气)  对于女性的手足平时怕冷、怕风,不敢食冷饮等,有很好的作用  ,在冬日为甚。余逢此等证状,常投桂枝汤原方。病者服后,陡觉周身温暖,经脉舒畅,
   

多多:桂枝汤能常饮?当保健用吗  
艾叶草:手足怕冷,不是肾阳虚?  
骞骞妈妈:老师,那我平时经常在快入睡时后脖子发冷,怕冷怕风,冬天喝点热汤也容易汗出,是否亦可服桂枝汤调理。  
爱暖:女性手脚冰冷,月事不规律,大便不规律,不易怀孕也属此类吗  
心兰:木气不能升达   
麓羽:产后妈妈大多都怕风,可以作为保健方,吃一段时间吗?   

孙海亮晶晶:平素肠胃实热,血压亢进之人,究不甚宜  

心兰:适用于太阳丙火不足而的怕冷?   

孙海亮晶晶:若夫素体虚寒之老人及妇女服此,诚有意想不到之效力。故仲圣以本汤为温补主方,加桂即治逆气冲心,加附子即治遂漏不止,加龙骨牡蛎即治盗汗失精,加白芍饴糖即治腹中痛,加人参生姜芍药即治发汗后身疼痛,更加黄耆当归即泛治虚劳,去白芍加生地麦冬阿胶人参麻仁,即治脉结代心动悸,无一非大补之方。   

橘子:如何联系桂枝汤和太阳丙火的关系,我还摸不清   

孙海亮晶晶:小肠丙火 ,化气于太阳寒水   

麓羽:老师,怎样判断是肠胃实热,还是虚火?   懒羊羊:我因为肝气郁结和寒滞血淤,现在在吃中药调理月经失调,能同时服用孙老师的冬季养生调理方么  

孙海亮晶晶:素体虚寒之老人及妇女服此,诚有意想不到之效力。  
服汤药,就不用服养生汤
   

山百合:晚上躺下后感觉左侧腰部凉嗖嗖的,捂多少被子都觉得那个地方凉 ,只有放上热水袋才觉得舒服,  

孙海亮晶晶:大家就记住桂枝汤组成,主症就可以了   

橘子:太阳寒水有两路,其中一路小肠丙火  懒羊羊:白术4 党参4 干姜2 炙甘草2黑附片1熟地6 当归3 我女儿上周哮喘发作好了,庄医生开的就是这个方子去当归。

孙海亮晶晶:桂枝芍药草姜枣---桂枝汤   白术4 党参4 干姜2 炙甘草2黑附片1熟地6 当归3  ----这个方子,在急性期,是解决不了的 ,是个善后,治本之法   

深圳曾阿牛:桂枝生姜升左路以降右路,清上焦,鼻塞问题解决

孙海亮晶晶:一天学一个方子,感冒初期,鼻塞、流涕,应用及时一剂桂枝汤微汗出即可,当然针对小孩子,木气升发太亢者,更适合于柴胡桂枝汤,   

艾叶草:桂枝汤是万方之母  作何解释?  
山百合:我老公前天感冒,好像是桂枝汤证。喝了三七生在网上公布的小雪发热提示的中的桂枝二陈加减,今天好多了  

孙海亮晶晶:皆为桂枝法   

懒羊羊:我现在头疼就是一剂葛根汤,半小时就好了。  

孙海亮晶晶:我现在头疼就是一剂葛根汤,半小时就好了。 ---葛根汤=桂枝汤加葛根、麻黄   现在受风寒的人很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反复感冒呢,外感初起,有受风寒病因者,皆可用之 ,这是经典之方 ,受寒的根源是相火不藏  ,人体应该是内温外清,相火内藏  ,肾精充足  ,相火逆克肺,影响肺的收敛之力,致卫外之力减弱,所以晚睡、熬夜等,咽痛、上火者,是感冒的前奏   

山百合:精神内守,真气从之!所以就不容易感冒了,是吗  

孙海亮晶晶:人体的抵抗最强,是因为阳气藏的最深时 ,所以冬天适当的冻一冻,更利于阳气收藏 ,孩子为何易感冒,因为木气过亢,木气过亢,阳气不能收藏于肾水 ,小孩子体象厥阴,应对春天,木之象   
今天就讲到这里吧,明天讲麻黄汤 ,以四圣心源的医理,解读伤寒,为最好的学医方法!
收藏 分享

         桂枝解肌,就是损阳
李国栋

“桂枝本为解肌”。桂枝为什么要解肌呢?必是肌肉出现问题了。肌肉出现什么问题了呢?肌肉出现僵硬、疼痛、拘急、不仁,等等问题。如: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
“15.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2.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肌肉为什么会出现僵硬、疼痛、拘急、不仁等等这些问题呢?是因为阳气不通了,阳气被阻,不能运通,故出现了这些问题。那么用桂枝解决这些问题,就是解决阳气不通的问题。这样看来,桂枝解肌,就是通阳。“身体强,身体痛”,是身体表部肌肉之阳气不通。“少腹拘急,少腹不仁”,是少腹部位肌肉之阳气不通。用桂枝解肌,可以证明,桂枝不仅善于通行表部,也善于通行少腹部。用桂枝解决问题,就是解决阳气郁滞不通的问题。桂枝解肌,就是通解肌肉之阳气郁滞。阳郁就是阳气强,如“荣弱卫强”。阳强而郁,通阳必是损阳,使阳不强,而郁乃解。

本贴所说桂枝损阳,本意是强调,桂枝是温散药,而不是温补药。桂枝,是指单味药桂枝,而不是指桂枝汤。桂枝的药理作用是解肌通阳。通阳必有阳郁,解郁必损阳气。
桂枝汤治疗“营弱卫强”之证,芍药补营阴之弱,桂枝损卫阳之强,理法分明。
“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是指桂枝汤,而不是指单味桂枝。如麻黄汤证“阳气重”,是谓阳盛,此阳盛者乃阴阳俱盛,法当以麻黄汤“发其阳”,若误用桂枝汤,以芍药厚阴助阳,则犯实实之弊,邪重无从出,必致病势危殆。
再如白虎汤证里热重,法当清热泄阳,若误用桂枝汤,桂枝耗津助热,芍药补血助热,亦必致病势危殆。如“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大汗出,脉洪大,而没有烦渴,是热仍在表,脉洪大是阳浮阴弱,法当与桂枝汤损阳益阴。“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大汗出,有烦渴,是热已入里,不可与桂枝汤伤津助热。
“阳盛以毙”之外阳盛,不是用麻黄汤开腠理以发泄其阳,而误用桂枝汤,实其腠理反助其热,故“阳盛以毙”;“阳盛以毙”之里阳盛,不是用白虎汤清泄其阳,而误用桂枝汤耗津助火,故“阳盛以毙”。
有学者把桂枝作为补益药,用于胃虚证,这是错误的。《伤寒论》太阴虚寒和少阴虚寒胃气虚衰之下利,绝没有用桂枝的方剂。失精家营卫不和,内有营虚,外有浮热,“脉得诸芤动微紧”,脉芤动并见,芤是阳浮,如按葱叶,动是阴弱,阴弱生热,生热则动。脉芤而动与脉浮而缓之病机相类同。所以,失精家之上热下寒,用桂枝是用于解其浮热,而不是用于补气。如“四肢疼痛”,多为阳强阴弱,宜用桂枝汤。而“四肢沉重疼痛”,多为阳虚阴弱,宜用真武汤。

叶昌原:肌肉为什么会出现僵硬、疼痛、拘急、不仁等等这些问题呢?是因为阳气不通了,阳气被阻,不能运通,故出现了这些问题。.....................这观点好.但肌肉部位阳气被阻,不能运通可以认为是邪居其中.解肌是否可理解为祛邪呢?而祛邪必伤正,从这方面亦说明损阳一说是正确的理解.否则,桂枝汤或许不会用姜枣草补中益气以扶阳了.但我们又如何理解桂枝甘草汤证中之桂枝的作用呢?
     答:          桂枝甘草汤证,发汗过多,治不得法,阳气损于外。卫气顿失,荣气外渗以平卫虚。荣气外渗,就是血管中的津液(血浆)外渗。荣气外渗过快,致心血骤亏,引发“自冒心”,自冒心就是心悸。心脏跳动的厉害,象要冒出来,是心气虚的反映。其人不由自主的双手交叉按住心脏,感觉会好一点。凡按之不痛、按之则舒的病证,一般都是虚证。发汗过多,腠理空虚,邪必客表,致表部郁滞不通,胃气不得旁达而上冲,引发心下悸。胃气上冲,其性质还是热多寒少,浮热上冲。若寒多热少者,就没有上冲之力了。用桂枝还是外发邪气,邪气发出于外,正气得以运通,胃气才能旁达。胃气旁达,则不上冲,心下悸即止。甘草生津液,用甘草补气津、益营气,以充养心气。荣阴得充,自冒心得平。为什么不用人参?因人参滋胃液、助冲气,所以不用。怎知人参滋胃液,从白虎加人参汤、小柴胡加人参汤证中,人参止渴可以得知。人参为阳中之阴药,功在滋液摄阳,只有虚证才宜用之。而冲气为实,故不用人参。为什么不用芍药?因发汗过多,毕竟还是直接伤损了津液,津液伤损严重,自当先益津液,而甘草就是最佳“人”选。甘草益营中之阳津,芍药补营中之阴血。仲景用药,细致入微。
桂枝甘草汤方用大剂甘草补益气津,可见甘草为阴中之阳药,功滋血中之津,滋而不腻。
以上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372.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下利腹胀满,是虚寒下利。若是实热下利,下利邪去,腹胀满当缓解。虚寒下利者,胃气虚衰,失去温摄之功,虽下利而胃气依然虚滞不运,寒邪不去,“至虚有盛候”,故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为体表肌肤有水气。此证是里虚表实,当先温里,若攻表,必更伤胃气,致胃气愈虚,腹满愈甚,势必出现胃气衰败的脏厥之证。如“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少阴病脉沉者,就当急温之。此证下利腹胀满,胃气大虚,救阳都唯恐来不及,怎能再用桂枝解肌发汗而伤其阳气呢?
    桂枝是用于卫阳强,绝对不是用于卫阳弱。内外俱虚、厥逆下利者,能用桂枝吗?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大汗出,脉洪大而不见烦渴,是卫阳强,乃邪气仍在表部。与桂枝汤,如前法。如前什么法?啜热稀粥覆被微汗法。方证对比,脉洪大有汗热在骨髓者,可与桂枝汤,脉微细无汗寒在心肾者,能与桂枝汤吗?
    桂枝汤证有汗,是邪热迫汗,而不是阳虚自汗。阳虚自汗者,是动辄汗出,不动时不会有汗。桂枝汤证有汗者,静卧时也会有汗。
    桂枝是用于发散卫强而热的,阳虚发热者能用桂枝吗?

 气 解 伤 寒  

 作者:李国栋

伤寒论》是一部中医临床学的方法论。该书以组方严谨,变通灵活,方证相应效若桴鼓著称。然《伤寒论》成书年代久远,由于历史的原因,虽有历代数百位医学大家注解,学习起来仍有不少难解之处。对于有争论的条文,更是一家有一家的伤寒之解,令后学莫衷一是。怎样学习才能领会《伤寒论》的精神实质呢?笔者在学习和实践中,感悟到《伤寒论》全书都是以气的升降出入之变化机理为务,对人的病理过程进行论述。因此,以“气”为着眼点学习《伤寒论》,更易于理解经方方证的组方意义,从而准确、灵活地应用经方于临床,做到方证与实际相统一,取得如鼓应桴的临床效果。

何谓“气”呢?《黄帝内经–灵枢﹒决气篇》曰“上焦开发,宣五谷昧,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此之谓气,是指若雾露之性状的物质。把雾、露分开来解:雾,具有轻清升发之性;露,具有重浊降敛之性。这样来认识气,就可以得出“气”分阴阳的结论:雾是阳气,露是阴气。引《金匮要略》条文为证:“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此条之阴气即指血气,血气具有收敛之性,属阴。这样辨析,就明确了,人体内的血液属阴气,津液属阳气。

阴气与阳气就是人体内的正气。正气,是指在人体内运行通畅的血液和津液。正气降敛时就是阴气,如荣气、如尿液,正气升发时就是阳气,如卫气、如汗液。若正气在人体组织、脉络中运行受阻而出现郁滞的状态,即由正气变为邪气。邪气也有阳邪与阴邪之别。津液升发时运行受阻,热壅而致积滞变性,是阳邪。津液降敛时运行受阻,寒凝而致积滞变性,是阴邪。中医学的阴、阳、气、血,正气、邪气等,都是看得见和摸得着的。

明确了气的概念,对临床实际就有了指导意义。例如人参益气,实质上益的是什么呢?益的就是津液。承气汤攻邪,实质上攻的是什么呢?攻的是壅结的津液。邪热津液壅结于上,大便硬结秘闭于下。不攻除壅结的邪气,就不能清除结硬的大便。

鉴于对气的认识,笔者不揣浅陋,试以“气”解《伤寒论》条文之病机,旨在与同道交流。错误在所难免,敬请行家同道不吝斧正。

另据《伤寒论》文体应为论述文,因之对以问答形式出现的条文,均不附言。

《伤寒论》序曰:“…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仲师之思,在于“见病知源”,本此精神学习伤寒论,才能悟伤寒之方,师伤寒之法。

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脉浮,是人体的阳气与客居在体表的邪气分争,拒邪入内而发生的阳性反应。头项强痛,是邪气在头项,经脉津血运行不利,津液郁滞不运而发生强痛不舒的表现。恶寒,是邪气郁滞在表,表部津液运行不利,津液郁滞阻遏气血正常运行于体表,体表组织因之失养,所以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时病发,具有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等证候者,取名为中风。发热为卫气强郁,汗出为荣气弱郁,厥阴气弱则腠理开,腠理开则恶风,荣气弱则脉缓。脉缓是缓而无力,与脉紧相对比,而不是和缓之脉。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时病发,具有发热、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等证候者,取名为伤寒。发热,为津液郁滞在表、卫气壅滞不运所致;恶寒,为邪郁肌表,阻遏气血运行,给养不足所致;体痛,为正、邪气俱盛,邪盛客表,不能入里,也不能出表,刺激机体所致;呕逆,为胃气不得旁达于外而上逆;脉阴阳俱紧,为卫气壅滞而向荣气渗透,荣、卫气俱郁的表现。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一日,按一般规律是邪气客居人体的太阳部位。脉若静者,脉没有明显数、急,为不传于里。颇欲吐、躁烦是少阳证征象;躁烦,脉数急,是阳明证征象;少阳、阳明征象若见,为邪气传里。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此接上条,伤寒二三日,若阳明、少阳证征象没有出现,为邪气仍客居在表。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太阳病时病发,具有发热而渴,不恶寒之证候者,为温病。发热而渴,为里有邪热,热灼胃津而渴,表无邪所以不恶寒。若误用汗法,汗伤表津,里热熏蒸以致身灼热,取名为风温。里热炽盛熏蒸,迫汗外出,迫脉阴阳俱浮,呈现脉浮滑;身重,为热壅湿聚肌体;多眠睡,为热盛神昏;鼻息必鼾、语言难出,为热邪上涌所致;若误用下法,伤人阴血,阴亏则小便少即不利;血亏则目圆睁直视不瞬;误下邪陷则伤正,正气失去约束功能而发生大小便失禁;若误用火攻法,伤人津血,轻的会出现身体颜色发黄,重的会出现惊痫、瘛疭的热盛动风之状;若误用火熏法,这样一错再错,耗竭病人津血,一错还能延续时日,再错就会促进病人死亡。

此条说明,温病禁汗法、下法、火攻法。那么只能用清法。其义同白虎汤证,禁汗禁下,其性质即是少阳证。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发于阳,是发于太阳;发于阴,是发于厥阴。发热恶寒和无热恶寒,是医生对病人体质类型的辨别。古代没有体温计,发热和无热,当是指人用手抚摸身体的感觉而言。邪壅太阳,体表无汗温度热、甚或滚烫;邪郁厥阴,体表汗出温度不热、甚或发凉。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太阳病至七日,因时日推移而正气渐复,邪气渐衰,且七日为太阳经气行其经尽之期,正复邪去而自愈。若欲作再经者,是邪气客居太阳部位有欲再经之征。针足阳明,使胃气通畅,阳明正气充盈,以助太阳正气祛除客邪,使邪气不得再经,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太阳病病发时与病愈时,皆与太阳经气运行有关。太阳经气运行不利,太阳病时人之阳气难得天之阳气之助,易病发太阳病;太阳经气运行通畅,太阳病时人之阳气易得天之阳气扶助,太阳病易愈。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风家,指太阳中风即厥阴型体质者。此条印证了第7条:发于阴,当为发于厥阴。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此条是对第2、第3和第7条的解释。“太阳伤寒证”,病人阳郁无汗皮肤发烫,是为身大热。身大热却恶寒,为寒在骨髓之义,得衣恶寒不减,因之反欲得衣。麻黄汤中桂枝伍杏仁行血中之气,化骨髓之寒,桂枝伍麻黄行气中之血,泄肌腠之热,是之义。“太阳中风证”,病人一阵一阵汗出,汗出时皮肤发凉,体内闷热。汗出是虚阳外泄,所以皮肤发凉。虚阳外泄,客热邪气仍滞郁体内,津失则邪热更郁,因之体表虽凉反而觉体内闷热,是为热在骨髓之义。此时若近衣覆被,则汗出增多,郁热加重,感觉闷热有加,若揭开衣被,遂又感觉寒凉刺骨。既不敢揭开衣被,又不能近衣覆被,患者常常将衣被撑起,让身体与衣被保持一个适度的空间,此即“身大寒,反不欲近衣”的表现。意即“寒在皮肤,热在骨髓”。“身大寒,反不欲近衣”,是桂枝汤证的特有表现。桂枝汤中芍药行血化郁,泄骨髓之热,桂枝行气解郁,发肌中之寒,是之义。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太阳中风病,“阳浮而阴弱”,即卫弱则轻取阳脉虚浮,荣弱则重取阴脉缓弱。卫气虚浮者,虚热自发,荣气缓弱者,虚汗自出。

鼻鸣,为鼻腔粘膜及脉络拘挛不通,津液郁滞不行常道,外溢则为鼻涕,阻塞鼻腔通气不畅,呼吸时发出啸鸣音。鼻涕出与汗出同理,一为鼻腔组织拘挛不通而鼻涕外溢,一为肌表组织拘挛不通而汗液外溢。干呕,是气上逆,表现桂枝汤证的病机是向上向外。

桂枝汤的服法,“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此服法不可忽视。桂枝汤证荣卫俱弱,必然胃气不足,服热稀粥充养胃气,以助荣卫是其本意。“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邪客肌体,必是有隙可乘,以“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是以正气祛邪,源源外发,势将邪气全面外祛。若大汗流离,必伤津液,肌腠组织因以疏松,给邪气留有空隙可乘,必客居肌体。后续服法,也不可忽视,“若不汗,更服,依前法”,依前法,是依然啜粥、覆被。“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一鼓作气,不给邪气以喘息的机会。这里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服桂枝汤,有“一服汗出病瘥”者,有“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者,还有“服至二、三剂”者?究之是反映两个情况,一是体质较强或感邪轻者,一服则应,若体质较弱或感邪重者,一服药力不够,需再服或服“至二、三剂”。二是桂枝汤证的汗出,是一阵一阵汗出,而不是常自汗出。若常自汗出,就是荣气和,而不是荣卫俱弱了。所以桂枝汤证的服法,会出现一服不汗,更服、又不汗的情况。

桂枝汤方:桂枝9g、芍药9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4枚(擘)

用法:上五味,咀三味,三剂药同煮,共以水1400毫升,微火煮取600毫升,去滓,适寒温,服200毫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200毫升余,以助药力…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时病发,具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等证候者,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项背强,当无汗,一般为津气壅滞实证。此反汗出恶风,是为表部津液不足运行迟缓而致郁滞,项背部因邪气郁滞,阻遏津液疏布,呈现拘强不舒状态。葛根解肌兼益阴气,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葛根有益阴气之功,所以“不须啜粥”。

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12g、芍药6g、生姜9g、炙甘草6g、大枣4枚、桂枝6g

用法:上七味;每三剂药以水2000毫升,先煮葛根,减400毫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其气上冲者,是病机向上向外,人体正气欲祛邪出外。对于这样的病机,可以与桂枝汤;若不上冲者,是邪气不在上、不在表,或正气亏损,所以不得与桂枝汤。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用吐、下、温针法不解者,是治坏的病,不可与桂枝汤治之。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随证治之,是要把观察到的脉证即四诊情况,经过分析判断,弄明白是何部犯何逆,然后根据观察到的证候变化而治之。桂枝汤的作用是解散荣卫之邪气,用于表部虚邪证。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此为表部实邪证,不可与桂枝汤。桂枝汤中芍药能滋阴气兼泄脉中邪气出荣脉,桂枝能助阳气通脉络发解肌中邪气,若用于太阳伤寒证,因其证为表实腠理不开,桂枝芍药实阳厚阴,加重表实,犯实实之弊。必须常常牢记,切勿误用。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素嗜饮酒的人病发热、头痛、汗出,此有湿热蕴里,不可与桂枝汤。湿热壅上,桂枝助热,两阳相得必气上作呕。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喘家患桂枝汤证,胸腹水气上逆,迫肺而喘,加厚朴、杏子散水气降逆气、助正发邪而平喘。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桂枝9g、炙甘草6g、生姜9g、芍药9g、大枣4枚(擘)、厚朴6g(炙,去皮)、  杏仁7.5g(去皮尖)

用法:上七味,每三剂药用水1400毫升,微火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覆取微似汗。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素有内热者服桂枝汤,助热伤津,必生痈脓之变。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过汗亡阳,汗出不止。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均为津亏阳脱之变。以桂枝汤解肌调和荣卫,加附子温阳固脱止漏。

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9g、芍药9g、炙甘草9g、生姜9g、大枣4枚(擘)、附子6g

用法:上六味,每三剂药以水14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将息如前法。

 20条“桂枝加附子汤证”甘草用量三两,12条“桂枝汤证”甘草用量为二两,可见甘草益津气之用。z5;xPq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d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脉促为水气上冲,胸满为邪气入胸,阻遏胸中正气正常运行则胸满。此证是误下后,虚其里所致。芍药厚阴泄阳,有碍胸中阳气运行故去之;桂枝解肌发邪,以平冲气;生姜散水气助桂枝发邪出表;甘草滋阴气扶正,大枣养胃气固本,充实正气以防御邪气客留。将息如桂枝汤法,服药后啜热覆被,发汗祛邪外出。lQ
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9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4枚(擘)zdRn$
用法:上四味,每三剂药以水14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将息如前法。t=6-
 22.“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将息如前法。”&
此条应是接上条“太阳病,下之后”,若微恶寒者,是下后表阳微,里气也虚,因之去芍药加附子以扶阳祛邪,将息如桂枝汤法。zLJ&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桂枝9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4枚(擘)、附子6gz)7
用法:上五味,每三剂药以水14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chKe
如疟状,一阵热,一阵寒,“一日二三度发”,系定时发作,属桂枝汤证;“其人不呕”,是无少阳证;“清便欲自可”,是无阳明证; “脉微缓者”,是与脉浮紧相对比,稍微呈现缓弱的脉象,不是桂枝汤证的脉缓弱,比桂枝汤证的脉缓弱要有力,比麻黄汤证的脉浮紧要稍微缓弱一些,此为欲愈的脉象。脉微而恶寒者,此为荣卫俱虚,不可再用泻实的治法。“面色反有热色者”,是与“面色缘缘正赤”性质相同,为阳气怫郁在表,只是怫郁程度不同。面色反有热色者系麻黄汤证,定时发作系桂枝汤证,二证程度都较轻浅,属桂枝麻黄各半汤证。'o9Au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桂枝5g、芍药3g、生姜3g、炙甘草3g、麻黄3g、大枣1.3枚、杏仁3.1g>!{G
用法:上七味,每三剂药以水1000毫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360毫升,去滓,温服120毫升,将息如上法。2;lN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t
患桂枝汤证者,服桂枝汤后,反而出现烦闷的症状,这是卫阳郁滞较重,荣卫不得通透,桂枝助阳祛邪,邪热不能外越,则热壅上冲而发烦闷。此征象为正气欲祛邪气出表之证,因邪郁较重,阻碍药力扶正气通达。若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泄卫阳之郁,使津液疏动,再服桂枝汤即药力可达病所,祛邪出表则病愈。Dou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日再服,将息如前法。”-M
大汗出,伤人津液,腠理疏松,邪气乘隙客留于肌腠,病必不除。脉洪大,为病机向上,正气欲祛邪外出。大汗出不见烦渴,是汗出伤阳,气弱而大,必大而无力,系邪风仍在肌腠。若形似疟,是阵寒阵热。阵寒者属阳气郁,系麻黄汤证,阵热者属阴气郁,系桂枝汤证。一日再发者,属定时发作,系桂枝汤证。阵寒阵热,麻桂各半,一日再发,桂枝加半。此证属桂枝二麻黄一汤证。(Q`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桂枝7.7g、芍药5.6g、麻黄3g、生姜5.6g、杏仁3.6g、炙甘草4.9g、大枣2.5枚N
用法:上七味,每二剂药以水1000毫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4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日再服。将息如前法。0(i9%Y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FIu
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是汗出伤阴,热灼胃津,因之见脉洪大。阴津不足,阳气盛大,必大而有力。此脉洪大是邪热蕴蒸之征,是邪风入里变为实邪,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白虎汤证是脉见浮滑无津亏,津亏则见脉洪大,加人参益气生津以止渴。@_#
此条与上条,虽同为“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出现脉洪大,而见证却不同。一为没有烦渴,一为大烦渴不解。这是由于不同的人体质不同之故。体质有偏太阴虚寒者,大汗出后,不见烦渴,脉洪大是因为汗出伤阳,气弱而大,是邪风仍在表,故“与桂枝汤”。体质有偏阳明实热者,大汗出后,必见烦渴,脉洪大是因为汗出伤阴,气盛而大,是邪风入里变为实邪,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i>}"
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18g、石膏48g(碎,绵裹)、炙甘草6g、粳米18g、人参9g、':V
用法:上五味,每三剂药以水2000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200毫升,日三服。=^}_pA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lc
发热恶寒,是表部有邪;热多寒少,是表邪轻微,里邪稍重;脉微弱者,是与第23条中“脉微缓”相比较。此条中的脉微弱,就是比第23条中的脉微缓又稍微弱一些,微是稍微的意思,不是脉象微细又虚弱。若是微细虚弱的脉象,就不当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清里发表了。“此无阳也”,是说此脉证为表津亡失,不是脉阴阳俱紧的“太阳伤寒”阳气重的脉证,不可用麻黄汤发汗。“此无阳也”,也印证了第7条“发于阳”,是发于太阳伤寒证。Y%ECmk
表津亡失是因为大汗出造成的。大汗出不仅亡表阳,也伤里阴,所以热多寒少。热多是里热稍多,寒少是表寒稍少。对于此证候,不可再用麻、桂剂发汗,宜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小发其汗,并清半里之热。%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桂枝3.4g、芍药3.4g、麻黄3.4g、炙甘草3.4g、大枣2枚、生姜4.9g、石膏4.5g(碎,绵裹)、0%I@
用法:上七味,每二剂药以水1000毫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4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H'R?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5n~
服桂枝汤,应解除头项强痛;或下之,应解除心下满微痛;仍头项强痛,为太阳脉络虚邪郁滞,病仍不解;无汗为过汗亡阳,表津亏失;小便不利为过下虚胃,胃气虚则通降失职,发生小便不利的症状;心下满为胃气虚蓄水于胃,微痛为胃之脉络有虚邪郁滞所致。桂枝去桂以免更伤表部气津,留芍药以疏泄太阳脉络及胃络之虚邪,加茯苓白术以益气利水。Rl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芍药9g、炙甘草6g、生姜9g、白术9g、茯苓9g、大枣4枚AcD
用法:上六味,每三剂药以水16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Xt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本应无汗。此“自汗出、小便数”是为阳气虚;“心烦、脚挛急”是为阴血虚;阴阳气血俱虚,则脉虚浮,体表组织供血不足,则微恶寒。反与桂枝汤,误攻其表,阴阳气更伤,“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阳气不足,血液在四肢末端运行不利则手足厥冷;阴气不足,津液不能上行濡润咽喉,则咽中干;气阴两虚则烦躁;胃气虚寒则吐逆。作甘草干姜汤,温阳益阴,先复其阳,则咽中干、烦躁吐逆、手足厥等俱解,体现了《伤寒论》阳气为本的思想。待厥愈足温,阳气已复,再作芍药甘草汤与之,以通足胫之脉络虚滞,脉络得通,其脚即伸。若服甘草干姜汤出现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和其胃气;若反复发汗,又加以烧针误治者,出现了四肢厥逆的亡阳证候,以四逆汤主治。u"
甘草干姜汤方:炙甘草18g、炮干姜9g:>
用法:上二味,每二剂药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_9 +
芍药甘草汤方:芍药18g、炙甘草18goBe
用法:上二味,每二剂药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wDe*7
 30.“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hu

-=-=-=-=- 以下内容由 李国栋 在 2009年08月27日 01:36pm 时添加 -=-=-=-=-g`o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Q)h/
此条可分为四段来读:=HsS
第一段从“太阳病,得之八九日”至“一日二三度发。”此段说明太阳病得之八九日,经过治疗,出现的一种基本状态。这种基本状态是“其人不呕”,无少阳证;“清便欲自可”,也无里部证状;“一日二三度”,系桂枝汤证一阵一阵荣血失和的病机。反映了疾病在表的三种状况。这三种状况要从特殊的脉、证上来加以辨别。"}m&v
第一种是欲愈状况,即“脉微缓者,为欲愈也;”此脉微缓,是与脉浮紧相对比。“微”是“稍微”的意思,用以说明,脉稍微缓和,不浮紧了,且面色没有热色,是欲愈的表现。QE^2#
第二种是阴阳俱虚的状况,即“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此脉微,是与脉微缓相比,只微不缓,是脉象不紧了,但也不缓,不是脉微欲绝的脉微之义。按之脉虽不缓,但也无力,必身体表部津液不足,体表津液不足而又恶寒者,是荣气也虚,不及供应体表之义,属桂枝汤证的病机。<w_
第三种是“未愈解”的状况,即“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面色反有热色者”,是与“面色缘缘正赤”性质相同,为阳气怫郁在表,只是怫郁程度不同。面色反有热色者系麻黄汤证,与太阳病始得之时的病状相似,因之叫作“未愈解”,而定时发作又系桂枝汤证,因为无汗,所以热多寒少。二证程度都比较轻浅,属桂枝麻黄各半汤证。X)xU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X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5(B
-=-=-=-=- 以下内容由 李国栋 在 2009年08月27日 08:14pm 时添加 -=-=-=-=-1K
上面添加内容之倒数第七行“按之脉虽不缓,但也无力,”错误,修改为“按之脉虽不紧,但却无力,”JO_

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覆取微似汗。”

项背强几几、无汗,为太阳气实,厥阴气虚,葛根泄阳气、益阴气,能双向调节是为主药。

葛根汤方:葛根12g、麻黄9g、桂枝6g、生姜9g、炙甘草6g、芍药6g、大枣4枚(擘)

用法:上七味,每三剂药以水2000毫升,先煮麻黄、葛根,减400毫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阳明病病时,天气下行,人气也下行,所以太阳与阳明合病者,按一般规律,会出现表证同时兼有下利的症状。用葛根汤主治,葛根用以起阴气、发阳气,升清降浊而止下利。

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若人之阳气在阳明部位较强者,太阳与阳明病时合病,人之阳明正气与邪气分争有力,表现出不下利但呕的症状。葛根加半夏汤主之,葛根用以发表邪升清气预防下利。

葛根加半夏汤方:葛根12g、麻黄9g、炙甘草6g、芍药6g、桂枝6g、生姜6g、半夏9g、大枣4枚(擘),覆取微似汗。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太阳病时病发桂枝汤证,桂枝汤证为邪气客在人体厥阴表部,治法当顺应病势解肌发表、祛邪于外。医误用下法,迫使邪气下趋,经阳明病时,天气下行、人气下行,利遂不止。脉促者,为人体太阳部位正气不衰,与客表之邪分争,欲祛邪出表。喘而汗出者,是误下邪陷,阳明正气与邪气分争,虚邪上逆,有出表之机,故喘而汗出。葛根升清降浊发上焦,黄芩、黄连泻中焦,甘草益阴气和脉络,诸药合用,顺势发邪于表,清邪于里,益阴和络,诸药皆从病势,表里双解,邪去正安即病愈。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葛根36g、炙甘草9g、黄芩13.5g、黄连13.5g

用法:上四味,每二剂药以水1600毫升,先煮葛根,减400毫升,内诸药,煮取40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太阳病时病发,一身尽痛,恶风,无汗而喘的证候,即太阳表实证,恶风与恶寒互发其义。喘为荣卫俱实,邪实迫肺之象。当以麻黄汤发泄实邪。此为实证,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麻黄汤方:麻黄9g、桂枝6g、炙甘草3g、杏仁10.5g

用法:上四味,每三剂药以水1800毫升,先煮麻黄,减400毫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500毫升,去滓,温服160毫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麻黄汤证的病机,是体实之人感受外邪时没有及时采取保护措施,以致体表津液壅滞,不得外透,形成郁而发热的状态。以寒邪犯表为例,初始体表发凉,无热畏寒,是表阳轻伤之象。此时若及时增衣覆被或近火取暖温复表阳,就能解其寒。若不及时采取保暖措施,就会病发麻黄汤证,其表现会由无热畏寒发展至发热恶寒,再增衣覆被或近火取暖,已不能解其寒。发热恶寒的病机,是由表阳受伤,表部津液壅滞变为邪气,邪气郁滞阻遏正气运行,形成郁而发热的状态。太阳受邪,里阳外趋,津液集中于肌表,正邪交争。太阳气实不得宣透,正气欲祛邪外出,但太阳、厥阴俱实,实则腠理不开,津液愈加壅滞,体温愈加升高。邪气郁滞,正气运行不利,肌表组织得不到正常的温养,体表虽发热,肌体却恶寒。发热是邪气壅滞所致,恶寒是正气不达所致。人之身体,无论表里,何部正气不达,何部就会温养失给,出现寒凉的感觉。麻黄汤证体表肌肤发烫,焉有寒邪外束肌表之理?虽只是一字之差,可谓影响甚大。

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太阳与阳明病时合病,喘而胸满者,必无汗,是太阳邪实迫肺,不可误以为阳明热邪而用下法,宜用麻黄汤发泄在表之实邪。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脉浮细为表阳亏失,荣卫俱亏。脉浮细而嗜卧为外邪已解,正气虚惫之征。胸满胁痛,为邪气结于胁下,邪气郁滞则胁痛,邪气上壅则胸满。脉但浮者,为脉浮而不细,且无里证,必无汗,为邪仍客表。

小柴胡汤方: 柴胡24g、黄芩9g、人参9g、半夏9g、炙甘草9g、生姜9g、大枣4(擘)

用法:上七味,每三剂药以水24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温服200毫升,日三服。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大青龙汤方…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太阳中风,应汗出,不汗出因致脉浮紧而躁者,如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这是桂枝助阳,使卫阳郁滞增重,荣卫不得通透,正邪分争,邪热因表实不能外越则上壅、内迫,刺激身体发生疼痛并发烦躁。“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此“脉微弱”,是与“脉浮紧”相对比,比“脉浮紧”稍微弱一点,同时有“汗出恶风者”,即阳浮而阴弱之脉,仍为表虚证,当用桂枝汤。若误用大青龙汤,则致汗多亡阳,组织津亏,手足厥逆、筋惕肉瞤之变。

大青龙汤方:麻黄18g、桂枝6g、炙甘草6g、杏仁6g、生姜9g、大枣2.5枚(擘)、石膏48gO

用法:上七味,每三剂药以水1800毫升,先煮麻黄,减400毫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一服汗者”,为服药后汗出病瘥,或病不瘥,也不能再服大青龙汤;若再服,则为过汗,必亡失表部津液而致胃中津液不足,出现表阳虚、里阴虚的阴阳两虚证,必“恶风、烦躁、不得眠”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伤寒当脉浮紧,是因太阳部位阳气重,不得运通而致身体疼痛。此证身体不疼,是为阳气不重,所以脉浮而不紧,且身不疼,但重。若汗自出,当身体不重,即为表虚证。此证汗不出,脉虽浮缓,也是表实证,所以称作“伤寒,脉浮缓”。表虚与表实,以汗出与不出为鉴别点。汗出脉浮缓,是缓而无力,汗不出脉浮缓,是缓而有力。身重乍有轻时,是邪气虽停聚肌表,但不是壅盛聚结那么严重,严重了就当脉浮紧、身疼痛。邪气聚结没有壅盛那么严重,在肌腠就有流动的余地,当邪气乍有流动时,身重的感觉就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是无“脉细弱,但欲寐”之证,以确定为阳证。务必要避免以大青龙汤发虚人之汗。此条同时也印证,少阴病可以直接病发,疾病的病发部位和性质,是由人的体质因素决定的,没有先病阳位、后病阴位的顺序可定。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臣亿等谨按小青龙汤,大要治水。又按本草,荛花下十二水。若水去,利则止也。又按千金,形肿者,应内麻黄。乃内杏仁者,以麻黄发其阳故也。以此证之,岂非仲景意也。)”

伤寒,表不解,当表有邪实。心下有水气,即胃脘部有寒邪,干呕为胃中水气上逆,发热而咳,为寒邪犯肺。或渴,为胃中津少,去半夏辛燥加天花粉滋阴润燥;或利,为肠胃有水积,去麻黄外发加荛花利水祛邪出里;或噎,为胸阳不足,去麻黄伤阳,加附子温阳。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为下焦有蓄水,去麻黄升散,加茯苓渗利顺势祛邪从下分出。若喘,为虚邪上逆,当喘而汗出,去麻黄发阳,加杏仁降逆以助桂枝解邪出表。

小青龙汤方:麻黄9g、芍药9g、细辛9g、干姜9g、炙甘草9g、桂枝9g、五味子9g、半夏9g

用法:上八味,每三剂药以水2000毫升,先煮麻黄减400毫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9g;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6g,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12g;若喘,去麻黄,加杏仁9g,去皮尖。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有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此条述小青龙汤方的证候是:表实无汗,里有微饮。表实郁滞则发热,津液外越不得,即向里透压,迫使里饮上逆则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是胃中有饮。服汤已,渴者,是饮去欲解的表现。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太阳病,外证未解,应是发汗后,发热恶寒未解。脉浮弱者,是阴阳俱弱,即阳浮而阴弱,表阳不实,已不能再用麻黄汤,宜用桂枝汤法发汗。

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是气逆而喘, 下为误治。下后气逆上冲表示气机向上向外,喘是虚喘,喘而不满,不是麻黄汤证的实而喘满,是因下后引邪入里,且下致表虚,里邪乘虚上逆所致,故虽表未解,也不宜用麻黄汤。当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厚朴消散肠胃邪逆、杏子宣降上焦邪逆,协助桂枝汤祛邪出表。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太阳病,发汗后,外证未解,若兼有里证,也须先解表,若先下则为逆,欲解外者,宜用桂枝汤法。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太阳病,经汗、下之后,脉浮者,为病在外部,当须祛邪外出,宜用桂枝汤法。

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太阳病时病发,八九日不解,麻黄汤证仍在,仍当用麻黄汤发汗。服药已微除,感觉好一点了,但因阳气重,津液壅滞了八九天了,服药后,津液稍微疏动了一点,所以感觉好一点,但还是不能汗出,其人则烦闷,闭上眼睛,剧者必衄,衄乃解。因衄则津液得疏,表实得减,汗液得出,表病乃解。

47.“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患麻黄汤证者,阳气过重,气壅血外溢,鼻腔部位脉络、组织最薄弱,血热上壅则最易鼻衄。自衄者,表部津液得疏动,汗液得出,病则自愈。

48.“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透彻,或没有遍身出汗,或出汗时间不够,因而转属阳明。连续微自汗出,不恶寒,就是阳明证的表现。不恶寒即表明表证罢。若太阳病证不罢者,即有恶寒或身痛的症状,不可用下法,用下法是错误的;如这样可小发其汗,酌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等。设面色缘缘正赤者,满面正红,为阳气怫郁在表不得发越,当解之薰之,小发其汗或用药薰之;若发汗不彻,不用说了,是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邪气仍然客表,阳气郁而化热,其人则发躁烦;表郁不重,邪气可以流动,流哪儿哪痛,所以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则邪气流走,所以按之不可得,按不出哪里痛;其人短气但坐,邪气上壅则气喘短气,气不够用,躺下则邪气壅肺,更闷喘上不来气,只好但坐;这都是汗出不彻的原因,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

49.“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脉浮数者,是有表热,理当以汗法而愈病。若下之,身重、心悸者,是气血两虚,气虚不运则肌肤停湿,乃发身重,血少则心悸,虚人不可发其汗,当其正气复,而自汗出乃病解。所以这样,因尺中脉微,此是里虚,阴阳气俱不足,需待表里实,津液自然会平复,便能自汗出愈。

50.“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脉浮紧者,是表有实邪,必当身疼痛,宜以麻黄汤发汗;假使尺中迟者,不可发汗,尺中迟为迟滞不畅,必荣气不足,是血少的缘故。

51.“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脉浮无汗,为邪气郁表,宜用麻黄汤发汗。

52.“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发汗。”

脉浮而数无汗者,为太阳表实,宜用麻黄汤发汗。: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若不足,当为阵发性汗出,不能常自汗出,若常自汗出,当为荣气和。以荣气行脉中,卫气行脉外,卫不通荣,荣不渗卫,互不通透,气化失司,腠理常开,病常自汗出。复发其汗,通透荣卫,使荣卫谐和则病愈。宜用桂枝汤。

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病人无里病,时发热,自汗出,久不愈者,此为卫气不和,卫气不和,即津液在表部运行不利,运行不利则郁滞,津液郁滞则变为邪气,邪气阻遏卫气运行则郁而发热。发热时自汗出,自汗出后,卫气郁滞得到缓和,所以汗出热退。此卫气不和的表病,先其发热时2小时,服桂枝汤,发邪出表,使卫气通运,荣卫谐和则愈。

55.“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太阳表实证,不发汗,阳气重者必衄,有衄而自愈者,有衄而不愈者。衄而不愈者,脉浮紧无汗,麻黄汤主之。

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为邪热入里,胃热熏蒸,邪热上犯头部,故头痛,与承气汤泻其胃热。

里有邪气,小便当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宜桂枝汤。伤寒不大便六七日,若未传里,荣卫已伤,津血不足,所以不大便。头痛为荣卫缓弱不和,其气上冲的表现,宜用桂枝汤。桂枝汤证荣卫气俱缓,不当衄。必衄,是用麻黄汤发汗,更伤其阴气,以致阳热上灼,必衄血。

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发汗病已解,半日许反烦,烦为余邪未尽,荣气有热,脉则浮数,宜桂枝汤更发汗。

58.“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凡病,不论表里,或汗、或吐、或下后,若血少,津亏者,为正虚无邪,皆因治不得法,阴阳气顿失所致。若阴阳气自和者,见二便通畅,按常规必能自愈。!

59.“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太阳病,先下后汗,汗下失法,小便不利者,这是津液亏竭。应无余证,勿治之,不要再利小便,待津液恢复,得小便利,按常规必能自愈。!

60.“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太阳病,下之后,复发汗,必重伤阳气而寒战振寒、脉微细。脉微细,是说脉无力而细。脉微是卫气虚,脉细是荣血虚,所以会这样,是荣卫俱虚的缘故。

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下、汗失法,出现白天烦躁不得眠,夜间安静;不呕,无少阳证;不渴,无阳明证;也无头疼、身疼、恶寒的表证;脉沉微,是脉沉无力,为阳气虚。身无大热者,大热主阳热,无大热即无阳热证。身无大热即是阳虚身热,干姜附子汤主之。本证不用甘草,为阴气不虚。何以证之阴气不虚?以“夜而安静”可证。若阴气虚,当夜寐不安,虚烦不宁。按阴阳消长之理,此证是阳消阴长的变化,是新病顿伤阳气出现的阳虚阴盛的状态,甘草滋阴气,若用之,则犯实实之弊。若久病或危重病治不及时,才会出现阳虚阴亦虚的变化。本方之义,在于温阳消阴。

干姜附子汤方:干姜9g、附子18g(生用,去皮)

用法:上二味,以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顿服。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dUF

发汗后,是指用麻黄汤发汗后。身疼痛,是表未解,脉沉迟者,是气血俱虚。血少者不可发汗,桂枝汤加芍药以益血,加生姜以散寒解表,加人参以益气养血。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方:桂枝9g、芍药12g、炙甘草6g、人参9g、大枣4枚(擘)、生姜12g

用法:上六味,每三剂药以水24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这是倒装句,按理应是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不可更行桂枝汤,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此条“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当是与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相鉴别。太阳伤寒若喘,是身大热而喘,且无汗而恶寒;太阳中风若喘,虽汗出却是身无热而恶寒(古代没有体温计,身热与否,是用手抚摸身体的感觉,桂枝汤证是一阵一阵汗出。汗出时手摸身体是凉的感觉;汗不出时,手摸身体也不觉热。临证经常见到患桂枝汤证者,自述摸着身上不热,就是怕风寒,医生用手摸患者体表,也不觉热,但是用体温计一量,往往体温都在38℃上下。可证伤寒论第7条“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就是指无热恶寒是发于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是阳气实,性质属阳;太阳中风是阳气虚,性质属阴)。汗出无大热,必不是太阳伤寒证;汗出有热,也不是太阳中风证。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一证,将表证“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排除。示此“汗出而喘,无大热”是有里热,并示以治法: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汗出,是病机向外,无腹部症状,是热在上焦,用石膏以清里热,用麻黄发腠理伍石膏引邪外出,用杏仁宣降逆气助麻黄发表,用甘草益脉络扶诸药运气达邪。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麻黄18g、杏仁11.g、炙甘草9g、石膏36g(碎,绵裹)

用法:上四味,每三剂药以水1400毫升,先煮麻黄,减400毫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4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

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发汗过多,治不得法,阳气伤于外。卫气顿失,荣气外渗以平卫虚。荣气外渗,就是血管中的津液外渗。荣气外渗过快,致心血骤亏,引发“自冒心”,自冒心就是心悸。心脏跳动的厉害,象要冒出来,是心气虚的反映。其人不由自主的双手交叉按住心脏,感觉会好一点。发汗过多,邪必客表,致表部郁滞不通,胃气不得旁达而上冲,发心下悸。用桂枝助正气外发邪气,邪气发出于外,正气得以运通,胃气才能旁达。胃气旁达,则不上冲,心下悸即止。甘草滋阴气,用甘草滋阴津益血气,以充养心气。荣阴得充,心悸得平。为什么不用人参,因人参能滋胃液、恋邪气、助冲气,所以不用。怎知人参滋胃液,从白虎加人参汤、小柴胡加人参汤证中,人参止渴可以得知,人参为阳中之阴药,功在滋阴敛阳,有滋腻之性。

本证用大剂甘草滋养阴气,可见甘草为阴中之阳药,功滋血中之津,滋而不腻。

桂枝甘草汤方:桂枝36g、炙甘草18g

用法:上二味,以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顿服。

65.“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是脐下部位有邪气,水停脐下。因汗出伤阳,表阳受伤,里气必虚,致水气欲上冲。水气上冲,《金匮要略》叫作奔豚气。“欲作奔豚”,即是水气欲上冲还未上冲,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重用茯苓益气利水,以消病之源。重用茯苓是因为奔豚欲作还未作,水气还在下,故从下分消邪气。若奔豚已作,水气上冲,则当重用桂枝,用桂枝解肌发外,助里气透表,以平冲气。用甘草益心气防邪犯心。用大枣益胃气,御邪犯胃。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茯苓24g、桂枝12g、炙甘草6g、大枣5枚(擘)

用法:上四味,每三剂药以甘澜水2000毫升,先煮茯苓,减400毫升,内诸药,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日三服。

“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勺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以勺扬水,水气发动,动则轻灵,以利运通。

66.“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方二十九。    厚朴(炙,去皮,半斤)  生姜(切,半斤)  半夏(洗,半升)  甘草(二两)  人参(一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发汗后,腹胀满者,为汗后伤气,胃气虚则湿邪壅聚,气虚湿壅阻碍正气运行故腹胀满。厚朴消痰下气,生姜半夏散水燥湿,甘草益阴通脉,少加人参酌益胃津助正气运行,防邪气客居。此证不是久病脾虚气弱,是新病邪气实为主,所以重在下气祛邪,邪去则正安。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炙厚朴24g、生姜24g、半夏9g、甘草6g、人参3g

用法:上五味,每三剂药以水20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日三服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伤寒,或吐,或下后,误治伤胃,气虚饮停。水蓄胃中,则心下逆满。起则头眩,或转头就眩晕,是水气上逆的表现。脉沉主里水,吐、下伤阳,则水邪陷于里,水蓄不运,荣气郁滞则脉呈紧象。发汗则动经,卫气已经虚滞了,再发汗则更伤卫气,动摇太阳经气,虚不自持,必身为振振摇。茯苓益气利水,以消邪气之源。桂枝解肌发邪,以平水气上冲。白术助茯苓渗利水邪,甘草实阴气扶正祛邪。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药:茯苓12g、桂枝9g、白术6g、炙甘草6g

用法:上四味,每三剂药以水12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分温三服。

68.“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过汗伤正,阴阳俱虚,气血运行不及,则反恶寒。芍药甘草滋荣气,附子甘草益卫气,荣卫得养,气血得运恶寒则除。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芍药9g、炙甘草9g、附子6g

用法:上三味,每三剂药以水10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温三服。

69.“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为发汗,或误下伤及表里,病入阴而不解。烦躁者,为阴阳两伤,昼夜烦躁。若阳伤阴不伤,则为61条之“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当不用甘草。此证候用人参,也证心血不足。用茯苓是胃中有蓄水,若胃中无蓄水,当和385条之“四逆加人参汤”一样。四逆加人参汤若加茯苓,则与本方完全相同。本证为阴阳气俱虚,人参滋腻有碍正气运行,不宜多用。

茯苓四逆汤方:茯苓12g、人参3g、附子6g(生用,去皮)、炙甘草6g、干姜4.5g

用法:上五味,每三剂药以水10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140毫升,日二服。

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是汗出伤阳,阳气亏虚,而现虚寒;不恶寒,但热者,实也,是汗出伤阴,里有实热;与调味承气汤,是示治法。此条同为发汗后,汗出多而致或虚寒、或实热证的出现,也证明人的体质因素,是致疾病的病发部位和性质的根本因素。

调胃承气汤方:芒硝9g、炙甘草6g、大黄12g(去皮,清酒洗)

用法:上三味,以水600ml,煮二物至200ml,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煮令沸,少少温服之,或温顿服之。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发汗后,大汗出,不只是伤表津,也损胃气,阴阳气两伤必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须少少与饮之,少量慢咽,才能濡润胃肠,利于吸收。若暴饮入胃,大量水液骤灌胃中,胃气虚弱不足以运化大量水液,水蓄胃肠又加重胃气耗损,则胃肠中蓄水不得化为津液运行于周身营养人体组织,出现气虚脉浮,邪郁厥阴身发微热,水蓄下焦小便不利,气不化津则消渴等症状,此证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猪苓9g、泽泻15g、白术9g、茯苓9g、桂枝6g

用法: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6g,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如法将息,若不汗出,须覆被保温促汗。五苓散证身发微热,是表有虚邪郁滞,胃气旁达不利,须解肌发汗,分利水湿,促使胃气通透、水得运化,则病乃愈。

7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过汗伤正,必表不解,又病里,出现脉浮数,浮为表虚,数为里虚,若烦渴者,当小便不利,此为气虚郁于表、水蓄郁于里,表里俱郁,五苓散主之。

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伤寒,发汗后,汗出而渴,五苓散主之,必有小便不利,此为水蓄膀胱;若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也必有小便不利,若小便利者必心下悸,此为水蓄胃脘。茯苓甘草汤,方中生姜桂枝发散水郁,解肌透邪以助胃气旁达,茯苓渗利水邪,甘草通利脉络。

茯苓甘草汤方:茯苓6g、炙甘草3g、生姜9g、桂枝6g

用法:上四味,每三剂药以水8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温三服。

7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太阳中风,发热六七日表证不解而烦,渴欲饮水,饮不得法,喝水过多,胃气郁滞,水蓄胃肠,气不化津,因致水逆,水入则吐,此为表里俱郁。五苓散主之。

75.“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心悸、耳聋者,此以重发汗,虚其津血之故。发汗后,饮水多,必水蓄胃中,水气上冲,则心悸、气喘;以水灌之,腠理被束,气不得旁达,亦必上逆作喘。

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此条述两种情况:其一,发汗过多,过汗伤阳,导致虚寒之变,胃脘虚寒痞塞,水药不得入口,为逆治。若更发汗,重伤脾胃阳气,必吐下不止。其二,发汗、吐下后,伤人阴津,导致虚热之变,虚烦不得眠;这种虚热,是指没有象蒸蒸发热的承气汤证,续自汗出、身灼热的白虎汤证那样湿热胶结的实证,是表证过后,留有余热,热郁胸膈,热多湿少,烦懑不已的证候。若剧者,必反复颠倒,不得安宁,心中懊憹,烦恼不已,栀子豉汤主之,栀子泻火解郁,淡豆豉泄满除烦;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少气者,为热伤津气,气息不足,甘草滋气津,清虚火,缓解虚热迫肺因至的少气;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呕者为水气上逆,生姜温散水气止呕逆。

栀子豉汤方:栀子9g(擘)、香豉12g(绵裹)

用法:上二味,每二剂药以水800毫升,先煮栀子,得500毫升,内豉,更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甘草豉汤方:栀子9g(擘)、香豉12g(绵裹)、炙甘草9g

用法:上二味,每二剂药以水800毫升,先煮栀子、甘草,得500毫升,内豉,更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汤方:栀子9g(擘)、香豉12g(绵裹)、生姜22.5g

用法:上二味,每二剂药以水800毫升,先煮栀子,得500毫升,内豉,更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77.“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发汗,若下之后,津伤烦热较重,胸中有窒塞感,栀子豉汤主清热开郁。

78.“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表不解复用下法,大下伤津,必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有火灼的感觉,为火郁甚者,这个是“未欲解”的样子,栀子豉汤主之。

79.“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伤寒下后,卧起不安,是虚热内陷,胸腹热郁所致,虚热郁胸则心烦、虚热郁腹则腹满,栀子泄热开郁,枳实、厚朴破结气消胀满。

栀子厚朴汤方:栀子9g(擘)、炒厚朴18g、枳实12g(水浸,炙令黄)

用法:上三味,每二剂药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80.“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伤寒,大下之,伤津损脾,伤津则热,损脾则寒,栀子干姜汤主之,清上温中。

栀子干姜汤方:栀子9g(擘)、干姜9g

用法:上二味,每二剂药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81.“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栀子汤清热泄阳,病人素有脾寒便溏属于太阴型虚寒体质之人,不可与之。

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一作僻)地者,真武汤主之。”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是汗不得法,误发少阴型体质者之汗。其人仍发热,为表里俱郁。心下悸、头眩,是水邪蓄胃水气上冲所为。身瞤动,为邪气郁滞,正气运行受阻,血气供给筋脉肌肉组织不足所致。振振欲擗地者,为水气冲逆,病者虚不自持,出现振振动摇欲仆倒地之状。茯苓白术益气利水解里郁以救心下悸、头眩,生姜散水解表郁以助胃气透达,附子芍药温运血气已救身瞤动、振振欲擗地。

真武汤方:茯苓9g、芍药9g、生姜9g、白术6g、附子6g

用法:上五味,每三剂药以水16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140毫升,日三服。

83.“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咽喉干燥者,非系少阳即系少阴,少阳病、少阴病均禁发汗。

84.“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淋家,指素有小便不利、淋漓涩灼的病人。小便淋漓涩灼,下部津亏血弱,或实或虚,均不得发汗,发汗必伤津血,导致邪热下陷,出现尿血的变证。

85.“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

久患疮疡的病人,津血必亏,发汗必致痓病,出现动风证。

86.“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一作瞬)不得眠。”

久患鼻衄的人,鼻子常常出血,上部血亏在先,若误发其汗,必致额面脱水,肌肉下陷,脉急紧是血管里津液亏少,脉不柔和,现急紧之象,眼睛失去津液濡养,出现目直视不能眨眼,双目圆睁不得眠。

87.“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平素病有经常出血的人,如便血、尿血、衄血、咯血、妇女漏血、或身体其它部位出血者,不可发其汗。因汗血同源,血少津液就少。若误用麻黄汤发汗,必更伤其津血,阳虚则寒栗,血虚则振颤。

88.“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方本阙)”

平素经常出汗的人,无论自汗、盗汗,必损及少阴,心肾血气俱不足,若重发其汗,心血伤则恍惚心乱,肾气伤则小便已阴疼。

89.“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病人里有寒,复发汗,伤其阳,其下焦更冷,若有蛔虫,虫会往上钻。下寒上热是一般规律,虫畏冷要找温软的地方,往上跑到胃里,人呕恶,必吐蛔。

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本发汗,是病在表,先发汗,病不解,应继续解外,而反下之,会引邪入里,此为治疗错误。若先发汗,治不为错。如第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本先下之,是病在里,先下之,病不解,应继续攻里,而反发汗,是徒伤津液,此为治疗错误。若先下之,治不为错。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者,临床几乎不可能见到,于理也不符。伤寒是表阳壅滞,应里气不虚,若下之,当邪热入里,不当致虚寒之变。联系上条,当是本发汗,病不解,医反下之。伤寒先发汗,汗出表虚,里气也虚,医反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虚寒在里,当先温里,扶其正气,这是法理。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是温里以后,大便如常,外邪仍急,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虚寒下利,阴阳俱虚,所以宜用四逆汤温阳益阴。救表宜桂枝汤,同理,汗下过后,阴阳两伤,不可用麻黄汤发汗,再伤其津液,宜用桂枝汤扶正解表。

四逆汤方:炙甘草6g、干姜4.5g、附子6g(生用,去皮)

用法:上三味,每二剂药以水600ml,煮取240ml,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92.“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是麻黄细辛附子汤证。发热、头疼,若为阳病,脉应浮数,此证脉沉,当是阴病。脉沉为阳气不足,服麻黄细辛附子汤,若不瘥,身体疼痛,为表仍有邪,里部正气不足,无力祛邪出表,当救其里。因本已阳气虚,又发表伤津,阴阳俱不足,宜四逆汤方救之。

93.“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太阳病当发汗,先下为逆治,或兼有里证,也应先解外。先下而不愈,虚人里部,已不能再发汗。因复发汗,是先下虚其里,复发汗虚其表,以此表里俱虚。表里俱虚当为阴阳气俱虚,正气不及运达脑部,形成脑部缺血,“其人因致冒”,冒是眩冒,头昏眼花。“冒家”是头昏眼花不解者。“冒家汗出自愈”,是汗出者津液恢复,表邪已去,阳气能够通达于脑,所以汗出眩冒自愈。里未和,然后再攻里。本阴阳气俱虚,汗出虽表部气通达,然里部阴气仍弱,阴弱必火旺,阴弱火旺里部不和,当以承气汤复下之以求和。

94.“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一作微)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一作尺脉实)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此是接上条,太阳病未解,是说先下、后汗病未解。

脉阴阳俱停,病机未明,不解。临床见到一位脉阴阳俱停者,59岁男,瘦削,面色苍黄,无汗,喘息,神情呆滞,不欲饮食,大小便失禁,四诊还能配合,舌淡几乎无血色、苔薄白,按寸口脉两手皆无,至少有10分钟的时间,循不到脉搏。脉复出后,左濡、右细弦无力。家属述其夜间喜卧凉地。

必先振栗,是因先下、后汗致正气顿虚,气血顿虚是汗下丢失大量津液所致,大量津液的顿失,骤然带走了人体的热量,必发生振栗洒寒的感觉。振栗伴随汗出,“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但阳脉微者,是轻取微弱,重取仍紧的脉象。轻取微弱,脉管弹力不足,是阳气不足,重取有紧象,是阴气仍有郁,此系桂枝汤证荣卫不和的脉象,须通透荣卫,则病从“先汗出而解。”

但阴脉微者,是轻取有紧感,重取微弱的脉象。轻取脉紧,脉管有弹力,是阳气仍郁滞,重取微弱,是阴气不足,此系调胃承气汤证胃气不和的脉象,须调和胃气,则病从“下之而解。”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太阳病时病发,出现发热、汗出的证状,这是荣气弱、卫气虚所致的筋脉肌肉拘紧强急,导致津液不能循常道运行而溢出体表,“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救”是防止、治疗的含义,“邪风者”,当指“太阳中风”者。12条之“阳浮而阴弱”与本条之“荣弱卫强”病机是一致的,但12条证状有“恶寒、鼻鸣干呕”,是典型性桂枝汤证,所以“桂枝汤主之”,此条没有恶寒、鼻鸣干呕的证状,是非典型性桂枝汤证,所以“宜桂枝汤”。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伤寒或中风五六日,出现了半表半里的证候,往来寒热,是正气与邪气分争的表现,正气伸时,正胜邪退,正气祛邪退回表部,其人则恶寒;邪气盛时,邪进正退,邪气离表入里,其人则恶热。胸胁苦满,是邪热壅聚郁滞于胸胁部位,满闷难受,令人作苦,苦是难受的意思。嘿嘿不欲饮食,是邪郁少阳,肝气郁结不得疏,人即闷闷不舒不愿言语;气血壅滞不得疏,肝郁犯脾,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胃部水气不运则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是邪热扰乱心神、干预胃气的反应。若胸中烦而不呕者,是邪热偏客于上焦,未扰胃肠。若渴,是热伤胃津。若腹中痛者,是邪热偏客于下焦,损及腹中组织、脉络之荣气。若胁下痞硬,是有水气聚结胁下。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是水蓄于胃中,不得气化。若不渴,外有微热,是邪热偏居于外。若咳者,是虚寒上逆。服柴胡汤已,若邪气偏客于外者,则邪从汗出,病乃解;若邪气偏客于里者,则邪从便出,病乃解。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一云脏腑相违,其病必下,胁膈中痛)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此条是解释上条的病机,泻下损血则血弱,发汗伤气则气尽,血弱、气尽,是津液亏失,腠理津亏液少则松懈张开,邪气因而入里,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部位,“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已含胸胁苦满之义。正邪在少阳部位分争,就有了往来寒热。有时候也不分争,不分争的时候就不发作往来寒热。嘿嘿不欲饮食,是小柴胡汤证的特有症状。脏腑相连,其痛必下,少阳病位涵盖三焦,五脏六腑均相连,阳邪从外入里,由上焦迫压于下,其病痛必涉及到下焦。邪高痛下,故使呕也,邪气从上焦高处下迫,病痛下趋必致下焦正气分争于上,上迫下壅,胃受其累,胃气被郁外不得透发,内不得通下,故使呕也,“故使呕也”义即“心烦喜呕”是由上迫下壅所致。此条先述小柴胡汤证的病机,复述小柴胡汤证的病证,见此证,即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已”是“停止”,“没了”的意思,就是柴胡证没有了。渴者,属于阳明,其人若渴的话,属于阳明胃热,以法治之。

98.“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此条在误用柴胡汤后,是因人而异出现的两种逆证。一种是“不能食而胁下满痛”的阳明少阳合证且系在太阴,一种是“本饮水而呕”的水逆证。,;

得病六七日,出现“脉迟”为阴气不足,“浮弱”为无阳即表津亏,表津亏必引里热,“恶风寒”为表有虚邪,“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为正气不足并表有虚邪里有微热的证候,宜桂枝汤加人参、石膏小剂和之。医二三下之,竭其阴液致变为“不能食而胁下满痛”的阳明、少阳合病证状,“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此皆为医二三下之,耗竭其阴气以致为“瘀热在里”的变故,宜茵陈蒿汤和之。“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是因其津血已亏,瘀热在里,与柴胡汤复伤其津亏血少之阴气,则阴气更亏,阴亏火灼,必下重。柴胡是血中之气药,耗散阴气用于少阳气壅实证,《金匮要略》之:“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必无“脉迟浮弱”的气血俱亏之证。“本渴饮水而呕者”,乃五苓散证,与柴胡汤,更伤其胃气,以致食谷者哕。

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此条与上条之不同点在于,此条是少阳实热证,没有“脉迟浮弱”。

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当脉阴阳俱紧,此证阳脉涩,阴脉弦,应是在伤寒治疗后出现的一种状况。浮取脉涩,为阳气虚滞,沉取脉弦,为阴气实滞,此为厥阴、少阳合证。脉弦与脉紧均主气郁,然脉弦是阴气不足而致郁,由虚变实,须以芍药泄实益虚;脉紧是气壅致郁,无虚象,须以柴胡疏散实邪。“阳脉涩,阴脉弦”首先是荣卫不和,阳气运行无力,阴气虚滞脉络,引发脉络、组织拘急挛缩,所以“法当腹中急痛”。此痛部位虽在腹中,然不关乎消化道,只痛不泻,实质还是厥阴问题,所以不应视为太阴腹痛,腹痛有少阳、阳明腹痛,有少阴、太阴腹痛,各具特点。阳脉涩阴脉弦为厥阴腹痛,宜先与小建中汤温和中焦以利荣卫;不瘥者,再与小柴胡汤泄肝实脾。与小柴胡汤,应注意去黄芩加芍药,否则腹痛如故。若先与小柴胡汤,柴胡彻其阳气,荣卫愈加失和,病必不除。

   小建中汤方:桂枝9g、芍药18g、炙甘草6g、大枣4枚(擘)、生姜9g、胶饴18g

用法:上六味,每三剂药以水14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以上解之100条,是为抛砖引玉,希望能探《伤寒论》“中医病理”之端倪,明晰中医之本。欢迎批评指正!

本贴虽名为“气解伤寒”,其实也没有突出“气”的解说,难怪有网友批评是在“玩文字游戏”,话是不好听,意见还是需要认真考虑的。经重新审视此解,更觉有加以修改使之趋向缜密细致的必要。

此解贴出,只是发出一个新的见解或者说不成熟的暂时还没有硬件支持的认识,即人体内的阳气是指津液所含的热量,津液的盛衰决定阳气的盛衰;邪气是指津液运行受阻(由于体外或体内的原因),发生变性不运,由津液变为水、饮。比如太阳证,若寒邪袭表,人体正不敌邪,表部的部分津液就会因寒邪外袭而变为水液停蓄体表,这时必须以发汗的方法把水邪从体表祛除。六证之邪皆仿此。基于这种认识,来解析《伤寒论》,是本解的基本思路。

底牌亮出了,相信若有认同者,会作出比我更明白的解说。我也在期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