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若干次读这一首诗,都被感动。 这是杜甫的爷爷杜审言的一首诗,题为“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我猜想,杜甫的祖父的时代,不是刻意写诗的时代,至少不是要以诗去牟利的时代。 因而,他们都会有闲情去潇洒、自在地生活着自己的生活。他们才会有时间去会友人,去看风景。 没有了干扰,没有了杂念,他们才有可能对生活中的细微变化产生独特的感受。 朋友在春天刚刚到来的时候,写了一首诗。我们无法知道,这诗是不是专为杜老爷子写的。但我们可以知晓的是,那一首诗写了春天,而且是“早春”。 早春,会和后来的春天有什么区别,有什么不同吗?读诗,你能感觉到。 “独”和“偏”,就这两个字,已经见出了泪水,看到了血痕。不是生活中有了太多的感触,不容易用出这两个字来。“物候新”是自然,是常态。年年如此,处处如此。当常人已经习以为常了的时候,就会出来一个敏感敏锐之人了。他,因为身份特别,经历独特,而“独”了。又是一年春来到,对他来说,不是享受,不是快乐,而是痛苦的煎熬。“竟然,又是一年了!”这是诗人的感受,也是一个“宦游人”的感受,这是独特的。因而,一个“偏”,意蕴深远。不是有言,“字字血,声声泪”?这就是血和泪写出来的。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你是要用心去品味的。先说的是一天的变化,多少有些“太阳下山,明天依旧爬上来”的意味,但诗人写出这样句子的时候,已经是有了太多的苦痛了,“太阳又出来了”,我还在这个地方。而一个“梅柳渡江春”则将这苦痛更深入了一层。首先,你得佩服诗人对生活,对物候的观察细致,只有在意时间,在意季节转换的人,才会那样地在乎物候变化,那春色,已经随着春风,从江南渐渐地转移到江北,转移向北方了,可是,我呢?还是依然故我,“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呢。这,当然伤痛。 说到这,我想问一下,你,读此博的人,读这首诗的人,你注意过,你身边的柳是每年的什么时候绿?你注意过窗外的鸟是什么时候开始在枝头啼晓?我承认,年青时候的我,也没注意过,也就是说,并没有真正读到这一位诗人这一首诗或是另一位诗人另一首诗的意味。 诗人,总是敏感而且敏锐的。他不仅注意到了一天的细微变化,一个季节的细致变化,更是用心去看了,细细地注意到了身边更多了。“淑气”,用得好啊。这一切的美好,能催发小黄莺的歌喉,却不能改变一丝我的命运;“晴光”,真美!你连那无根的浮萍都能让它发生了变化,使之有了新生,怎么就不能让我也有些改变?这是抱怨,这是极其深重的怨气。 人的感情很复杂的啊。有许多的时候,极其无理的话语,透露出来的却是极其浓郁的深情。这里,这样的话语,不也是一份情?只不过是怨情。 这样的感情发展变化,自然而然就会将怨之所生点出来了。若不是听到了你的“古调”,我又怎么会产生那样浓郁的的思归之情?这一来,就让豁然了!原来,没你陆某人的这首歌,我的日子倒也过得安稳呢;你一唱,你一咏,我不安生了啊! 许多的时候,只有老友好友才可以去怨去说的。这里,这样的怨,恰好是一种深情的流露。 中国人,“睡不着觉怪床歪”是特别有意思的一种情感。但,这样的责难与怪罪,又不是可以随意发泄的。只有“无疑”了的友人才可以去怪去怨。 如此说来,读这诗,是不是可以读到了杜、陆二人之间特别的情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