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梅柳渡江春

 品茗客人 2022-03-10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是初唐诗人、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中的句子。
  我很喜欢这两句。
  唐代的诗人咏梅的诗作不算很多。咏梅,将梅花与柳条结合起来写的,更少。在这些不太多的咏梅诗作中,杜审言的这一首是无论如何要读一读的。
  这首诗,曾入选《唐诗三百首》。本世纪初,又被选进了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
  这是一首和诗,是酬答他的朋友的。
  这个时候的杜审言,仕途上并不得意。有才华的他,只能远离家乡,到远在江南的江阴任职,做个小小的地方官。晋陵,是现在的江苏常州,与杜审言做官的地方靠得近。这位姓陆的晋陵县丞叫什么名字,没能保留下来。是这位陆县丞写了一首诗给杜审言,杜才写下了这首五言律诗唱和的。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这开头就很有意味。
  通常,人们会盼望春天,就像是“夜半三更盼天明”一样。春天来了,春风吹过,物候呈现出新的样子。这多好啊。这个时候的杜审言在江南最靠江边的地方,他却因为“物候新”而心惊了——又是一个新春来到了吗?
  杜审言看到的新春景色,与我们今天盼望着的新春风光是相同的。寒冬里的孕育着的梅花开了,河边的柳树也渐次萌出新芽了。这是早春的景,这是新春先于北方到来的江南。这个时候,应该不是“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而是早春,还不是立春前后的春,是应该在雨水节气之后春色。十多年来,我有过两次在三月初、雨水节气前到江南的经历,梅花进入到了盛花期,甚至已经开过高潮期,接近于尾声了。而柳树,只是整个的枝条显现出黄色,微风吹过,柳枝轻摆,一粒粒的新芽明显地鼓起,却还没有挣脱而发出新绿来呢。“东风报春春未彻,紫萼迎风玉珠裂。杨柳未黄莺结舌,委素飘香照新月。”(唐·李绅《过梅里之早梅桥》)
  杜审言游望新春景色的感受,是与我们今天期盼着去赏春赏梅的心情是不一样的。
  (我很喜欢听宋祖英《爱的史诗》中的这一首。她将昆曲《牡丹亭·皂罗袍》演绎出另一种感觉。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太阳一次次地从东边升上来,日子一天天地过去,梅花开了,柳树绿了。而且,这梅花、柳树似乎有脚,在一路北上,让那原是寒梅未吐蕊,杨柳未回青的北岸,也呈现出了春的气息。诗人似乎在目送着梅花柳色渡江北上。可是,他自己却只能立于江畔,在这个江南的小地方为官。这感觉,就像后来苏东坡在《洞仙歌》里所唱的:“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要知道,古代的中国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过了长江,就已经是到了偏远的地方了。江边所见的春色让诗人吃惊。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诗人在继续游望。诗人听到了黄莺在歌唱,觉得她在用啼声催促着早春暖风的到来,抑或是江南早到的暖风引发了黄莺的歌唱。小鸟的歌声很美好,可是诗人没有心思欣赏。他赶紧低头垂目,却看到了池沼里野萍在漂浮,好像晴朗的阳光也被它转动了。
  江南的春天,真的是好美啊!可是,诗人觉得这景色越是美好,他的内心就越“惊”,写这些美景,美的声音、美景色,都是为了表现他的“惊”。就像是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中的一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大好的一个春光美景,怎么会让诗人觉得心惊的呢?全是因为他的朋友给他寄来了一首诗。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杜审言很客气地将这位姓陆的县丞写来的一首诗称为“古调”。这首诗已经无存了。或许,那只是一首极平常的诗作,但在那首诗里,肯定有打动了杜审言的句子。“谁不说俺家乡好”嘛。他乡再美,总不是我的啊。诗人肯定觉得在江南这个小地方为官,实在是一天天地煎熬着度日。偏在这个美好的春天刚刚到了江南的时候,读到了朋友的诗作,他想出去走走、看看。他想到早春的江南去游望一番,以消解自己因为读了诗作之后的思乡之情,哪晓得,走进早春的美景之中,反而更加心惊了。
  在准备写这一篇的时候,南京长江边上的柳树恰好在一天天地由黄而绿。每天晨跑的线路上,河畔的柳枝也在一天天地绿得更浓些了。

  相关文章:

结香花开了

春来了!放风筝去!

惊蛰: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蟆也出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