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读起来

 天下小粮仓 2014-04-29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读起来

福州市瀛江小学  唐晓光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就我所任教的年级中,几乎每篇课文后都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这也充分体现了新教材对朗读在语文中作用的重视。

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是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朗读就是“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的主要训练形式,是语言内化的必要条件,因为朗读并不是单纯发音器官的运用,而是口目耳的综合参与。见于目,出于口,发于心,让学生把所学课文熟记于心,把课文中的规范语言变为其思维的工具。其教学效果较之只重视文章分析会更好一些。朱作仁教授曾说:“讲解是死的,如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使人感受。”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读在语文课堂中的重要性,课堂上要让学生读起来,要尽可能多地安排学生读书,要以多种形式反复进行读的训练。

一、培养朗读兴趣,让学生想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做到口到、耳到、眼到、心到。

1、教师声情并茂朗读,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小学语文课本里的课文图文并茂,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师的范读除了声音的传递外,表情及体态也会作为一种信息,直接传递给学生。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往往能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去,使学生产生一读为快的感觉,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

2、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引起学生朗读兴趣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小学生易于接受形象感染,电化教学手段正适合儿童的这一心理特征,因此易于被他们接受。小学语文教材中,安排了一些看图学文,教学时可以用电教手段映出画面,引导学生观察色彩鲜艳,内容丰富的画面,边观察、边叙述图意。当学生感受到自己现有的语言无法完整地表达一幅幅有山有水、有景有情,有动有静,内容丰富的图画时,内心就产生了渴求知道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有条理地、生动形象地表达图意的心理。此时引导学生朗读,学生积极性高。他们会图文对照,弄懂图意,学到规范的书面语文。

给课文配乐,制作相关课件,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各种特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诱发其朗读的兴趣。

二、循序渐进,体验感悟,让学生会读

1、读通: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读通,就是要读得正确、流畅。让学生读顺每一个句子,读通每一篇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走一个来回。传统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就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缺少阅读实践,缺少朗读感悟。所以,我们应该以教师的导读代替讲与问,以学生的朗读代替听和答。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通过多读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去感悟和体验。一位著名的特级教师曾经这样说:“朗读,是符号言语化的过程。这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做到能理解、流利就不容易了,更不要说读得有感情,读出语感来了。”所以,课堂上老师首先就要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要求学生读书时先要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读破句,把句子读流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要做的事就是指导学生读好,帮助学生矫正读音,理解某些词和句子的意思,疏通阅读中的障碍。

2、读懂: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就是要读出文意,品味赏读。教师指导阅读,不是生硬地要求学生读得高些,重些,慢些等等,而是让学生用心去读,读出感悟,受到感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记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进行朗读时,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与理解,要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在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大胆地进行个性化朗读。读,也是理解。要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让学生读中去悟,悟中读好,以读促思,读中悟情,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朗读,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学会阅读,在读中获得表现的能力。

3、读熟:背诵,积累语言。《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并对各年级的积累背诵提出了具体要求。因此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多读促进背诵、积累。对于文章中的描写精彩之处,引导学生赏读后要求他们熟读成诵,积累语言,并在学习中能够学以致用。

三、朗读训练形式多样,让学生乐读

小学生的兴趣一般是不容易维持长久的,学生喜欢新鲜多变的教学方式。如果教学时总是采用一种朗读方式,一成不变地教学,就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多读并不是机械地、无目的地一遍又一遍地念读,读的形式要多样。

新异的刺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因此,根据教材的内容,我力求做到朗读方式多样化。如齐读、范读、指名读、自由读、分角色读、串读、分合读、创设情境读、接力读、轮读、分组读、分段读等等。至于采用哪一种方式读,这要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来选择不同的方法。(1)有些课文的段落中有因果关系的句子,可师读因,生读果。通过读,让学生抓住要点,深入理解课文,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2)人物较多的课文,适合分角色读。有些课文还可以在朗读中创设情境,进行配乐读,配画读等,如《丑小鸭》这篇课文就可以配乐配画地进行朗读,这种方法能够给学生强烈的真实感,启发学生观察、思维、感受、表达,有目的地把学生引向智力发展区,唤起形象思维。(3)分合读。像《精彩的马戏》可以按段有分有合地读。(4)对照读。有些课文的段与段的内容相近,让学生分组对照读,知其含义,悟其意蕴。如《泉水》一课中的第2345自然段可以这样读,把全班分成四组,一组读一段。这样分组对照读,不仅学生感兴趣,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5)课本剧表演法。低年级的学生喜欢表现自我,如《小猫钓鱼》这篇课文,在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掌握语调的抑扬顿挫、朗读的速度、轻重音和长音等技巧。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更加深理解了文章作者的思路和情感,陶冶了思想情操。

另外,根据各个教学环节的不同需要,也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朗读。如检查预习和理解课文的情况,可以单人读;训练语言素质差的同学读长句子、难读句子时,可以采取轮读的方法;为读出气势,并满足全班同学读的愿望,可以全班齐读。为指导背诵课文,可以男女生分开读,也可以一个在前面读,其他的同学在下面背诵。

以多种形式让学生多读,充分地读、读熟,在读中体味文章的精文妙理,体味作者的神思妙笔,达到古人所说“文章读以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之文,我之文也”的境界。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没有朗朗读书声的阅读课不是好的阅读课,因为文章,要一遍一遍地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在“以读为主”的语文课中,老师应当为学生安排好各种方式的读书时间,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按照初读、细读、精读的环节去训练学生,引导学生多读,做到读通、读懂、读熟,培养朗读的耐心和恒心,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能取得朗读的最佳效果。读书要人人读,反复读,让学生在阅读课堂上真真正正读起来。

 

参考文献:

1、吴庆麟《教育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