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念刘和珍君》的表现手法

 昵称122638 2014-04-30

《纪念刘和珍君》的表现手法

中心突出

全文紧紧围绕着对北洋军阀政府及其帮闲文人的揭露和抨击、对爱国青年的哀悼和赞颂、对猛士和民众的激励和呼唤,中心非常明确。

结构谨严

  全文用序号标出,分作七个部分,但是形散神聚,浑然成为一体,并无割裂之感。

线索分明

  全文以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为线索,是爱的大纛,是憎的丰碑,贯穿全文,感人至深。

叙事、议论、抒情熔为一炉

  全文在精要叙事的基础上,加上深邃的议论,再以强烈的感情贯穿其间,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巨大的说服力,把事实、哲理和诗情完美地统一起来。

修辞巧妙

  作者巧妙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诸如照应、反语、排比、对偶、反问、引用、比拟、反复、对比、摹绘、比喻、警语等等,叙事则历历在目,议论则深邃有力,抒情则炽烈深沉。  

语言精辟生动

  作者运用最精炼、最有力而又蕴藏着深沉意义的一句话或一段话,来表达最丰富、最凝炼的思想,透辟地阐发一个道理,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并留下深刻的印象,简直如诗一般,让人永世不忘。 

记叙、议论、抒情熔为一炉

  《记念刘和珍君》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把记叙、议论和抒情交错起来,熔于一体,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高度的说服力。如对刘和珍生平和死难时的情况,作者都作了简要的叙述,描绘了刘和珍坚毅英勇、和蔼可亲的形象;对烈士的悲哀与尊敬,对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的凶残下劣,则抒发了非常悲痛、愤怒的感情;对斗争的方法和烈士死难的意义,也有深刻的议论和分析。这三者,在文章的各个部分,虽有所侧重,但基本上是三者交错运用的。如第五部分,先记叙了刘和珍等遇难的情景,描绘了爱国青年英勇斗争的形象,揭露了反动派的凶残。接着写出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一句。这是在记叙之后,作者悲极愤极的感情的总的抒发,强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的憎恨,对死难烈士的悲痛。而在记叙和抒情中又交错着议论,增强了对反动派凶残下劣揭露的深刻性。由此看来,记叙可给抒情和议论作基础;而在记叙基础上的抒情,可引起读者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以事实作根据的议论,则把记叙的内容加以深化和升华,从而把读者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余颂玲《〈记念刘和珍君〉试析》)

哲理和诗情的和谐统一

  把哲理和诗情和谐地结合起来,在诗歌里尚且是困难的,在其它形式的文学作品里,就更不容易了,但《记念刘和珍君》却确实体现了哲理和诗情的和谐统一。

  哲理来自生活,鲁迅正是在深入思考生活的过程中得出了真知灼见,形成为深刻的理性认识。诗情也来自生活。诗的生命是内容的凝炼集中和充沛的激情。把闪耀着哲理火花的思想,予以诗意的表现,这样的语句,既警辟、深刻,又具有真切感人的魅力。鲁迅反对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在他的文章里,思想深邃的哲理常常是融合着丰富的感情展现出来的。

  请看下面这段文字: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这些议论所表述的哲理思想是深刻的,它同时又蕴含着多么强烈的激情呵!鲁迅从刘和珍的牺牲,看到了真的猛士的伟大精神,并进而作了深刻的概括:真的猛士是充满了正义感和勇气的,不仅不回避黑暗的现实,而且在血腥的屠杀面前毫不畏惧;他们对爱国青年们的牺牲怀着深切的哀痛,又为自己在革命斗争中能贡献力量而感到无比的幸福。鲁迅用一个询问句,启发了读者对人生态度和人生意义的思考,阐述了革命者的幸福观。但这绝不是在演绎政治理论,这警策性的箴言是用浓烈的感情和深刻的思想熔铸出来的,读之不仅使人深受教育,而且令人感动。紧接着,鲁迅又对比着剖示了庸人的人生哲学和他们在社会上所起的消极作用,他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了苟且偷生的庸人们在反动统治下,是怎样时常把悲痛的旧迹忘却,是怎样不思反抗、得过且过的,正因为这样的人多,因而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才得以维持这些,都是作者从生活中悟出的道理,短短几句话,痛切地强调了唤醒人民群众思想觉悟的重要性。在这些深刻的见解里,凝聚着思想家的智慧和诗人的热情,表达了作者对革命真谛和社会前途的思索与探求。这些格言诗一般的语言,有着震撼人心的巨大的艺术力量!

  鲁迅是不主张徒手请愿的,因为采取这种斗争方式,对敌人的打击作用很小,而革命力量的损失往往却很大。这个见解是鲁迅在实际斗争中总结出来的。鲁迅在表述自己的这种见解的时候,他是怀着对革命青年的战斗精神深为感佩的心情,怀着对他们付出了过多的代价深为痛惜的心情,采取自己独特的分析生活的角度与方式来展示的: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这是诗化的政论。

  作者本身是一位战士,他深切地为革命前途感到焦虑,为战友们付出了过大的代价、作出了过多的牺牲深感痛心;作者本身又是一位思想家,他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反动派的本质,对敌斗争需要有高度的策略性,否则,即使牺牲了许多青年的宝贵生命,这似人非人的黑暗世界却照旧维持着,其根深蒂固的统治也并不会因此而动摇,更可悲的是,青年们的牺牲竟然还成了无恶意的闲人”“饭后的谈资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我们必须从中汲取教训!鲁迅在表现这些思想深邃的哲理时,倾注了自己的满腔热情,我们可以感受到字里行间奔腾着的感情波涛,燃烧着的爱与憎的熊熊烈火。这里的议论是精辟的,比喻是新颖的,富于哲理性的语言是闪射着思想火花的,同时,流泻在这些语句中的激情更是炽热的!鲁迅融情入理,寓理于情,他确实把政论所需要的哲理思想和诗所需要的动人感情融合为一体了。

  至于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更是早已众口传诵的名句了。这句话不仅语言警辟、深刻,从感情上看,也是十分凝重、强烈的,有如火的喷射。

  当时,由于反动军阀政府的残酷镇压,人民被压得默无声息了,形成了一种万马齐喑、令人窒息的沉默局面。鲁迅指出,沉默的前途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一味忍受,苟且偷生,终于国家和民族陷于灭亡;另一种,在沉默中积蓄力量,酝酿革命风暴,总有一天爆发革命。鲁迅强调了要在沉默中爆发,又告诫了在沉默中灭亡的可能性正在威胁着我们,这些话在当时,真象声声警钟,促人猛醒!鲁迅用动人心魄的诗一般的语言,发出了响彻苍穹的战斗呐喊,呼唤仁人志士和革命青年奋勇前进。鲁迅对革命高潮的期待和呼唤,用这一唱三叹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就更具感召力了。

  就是这样,鲁迅善于将强烈的诗情渗透于深刻的议论中,使他的哲理思想成为情与理交互融合的统一体,这样的议论,不仅能启示读者加深对事物的认识,而且又能有力地叩动他们的心扉,使他们深受感染。

  (卢今《〈记念刘和珍君〉的艺术特色和一些疑难词语》)

反复重迭,回旋起伏

  在《记念刘和珍君》中,有些语句反复运用,重迭出现。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鲁迅对刘和珍形象的描写。作者反复地运用同样的或相近的词语来写刘和珍的某些特征,使刘和珍的这些特征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同样的语句重迭出现,难道不使人感到单调吗?没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同样的描写每一次出现,都有它独特的作用,而且唯其运用了反复的描写,烈士的形象才更鲜明突出。

  刘和珍的形象特征是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类似这样的描写,文中先后出现了五次之多。

  第一次作这样的描写,是在刘和珍因领导女子师范大学的革命学生运动而横遭迫害的时候,作者赞美了她不为势利所屈的反抗精神。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这正表现了她对斗争的前景是充满了信心和希望的,她沉着,乐观,有勇气,在这样危难的时刻,能表现出这样的风度,是多么不容易呀!

  第二次的描写是这样的: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这里面包含着一个鲜明的对比:在困难中她能看到胜利的前途,不气馁;从暂时的胜利中她看到放弃斗争所潜藏着的危险后果,因而她感到忧虑。两相对照,写出了她的卓识远见,也突出了她不顾个人得失,处处为集体事业着想的崇高品质。

  在文章的第四节里,作者写到了自己在三月十八日那天,下午便得到了噩耗,得知刘和珍也在遇害者之列——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竟然无端在府门前喋血了!微笑、和蔼,多么善良的一个青年女子,然而她却被杀害了:这就更证明了反动军阀政府的残暴!

  第四次写到刘和珍的形象特征,是在叙述了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三位女子不幸伤亡之后,鲁迅用悲怆的笔调写道: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作者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但毕竟是真的,在这里,再次重复刘和珍的形象特征,很自然地唤起了读者对她的深切的回忆,从而更加强烈地撼动了读者的心。

  最后一次写到刘和珍的形象特征,是在论述刘和珍等革命青年牺牲的意义和影响时。鲁迅指出,她们的血不会白流的,她们的血记载了反动政府屠戮中国人民的血腥罪行,而人民,也将永远地怀念她们,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激励革命者勇往直前,继续斗争。

  如果说,反复地写刘和珍的某些特征,主要是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来影响读者的思想感情的话,那么……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还有要说的话我说不出话我实在无话可说等词语的反复重迭运用,则是抒情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

  文章一开头,作者写自己在开追悼会时遇见程君,程君催促说:先生还是写一点罢……”于是引出了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那样发自肺腑的由衷之言。这是十分自然的。但紧接着,鲁迅却写道: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又道: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从表面上看,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实在无话可说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是互相矛盾的,实际上,这正表明了作者内心的极度不平静。在悲痛、愤怒之极的时候,人虽觉得有满腹的话要倾吐,一时却是什么话也说不出来的,更何况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阴森的社会环境令人窒息,更把作者的悲愤感情推到了无以言状的地步。沉浸在巨大的哀痛中,使人实在无话可说,那并不是真的心中无话,而是痛苦得无法用言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了。

  到第二节里,笔锋又调了转来: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不是文章开头处同样词语的简单重复,因为这里是针对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而言的。鲁迅表明,自己要写一点东西,不只是为了哀悼死者,更重要的,是出于激励生者。社会上有许多没有觉醒的庸人,他们会因为时间的流驶而渐渐忘却惨案,忘却牺牲的烈士,并且苟且偷生下去。为了唤醒这些麻木不仁的庸人,为了使人们永远牢记军阀政府的惨绝人寰的暴行,把英勇牺牲的烈士们的斗争事迹永远铭记在心头,他觉得的确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就是说,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促使那似人非人的世界早日走向它的尽头!

  刘和珍等烈士明明是被军阀政府所虐杀的,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至此,鲁迅的愤怒达到了无法遏止的程度,于是,他激愤异常地写下了这样的语句: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这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并非无话可说而是面对无耻的军阀政府和助纣为虐的御用文人,简直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了。然而,激愤的感情终究是压抑不住的,所以,接着写道: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郁结在胸的悲愤感情和满腔热血终于冲开了心房的闸门,汹涌奔腾而出。下面,鲁迅便滔滔述说了刘和珍等革命青年遇难的经过,揭露和控诉了军阀政府令人发指的罪行,驳斥了御用文人们的无耻谰言,并热烈地讴歌了三位女子互相救助、殒身不恤的勇毅精神。第五节的文字,从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起始,便以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奔泻而下……

  文章最后的一句是: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再次地用了我说不出话这句已重复过多次的话。鲁迅已经说了这么多话,最后却又说我说不出话,可见他有倾吐不尽的言语呵!作者对反动派的憎恨,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对刘和珍烈士的挚爱和怀念之情,实在是难以尽述的。这种感情,最后都包裹在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这句无限深情的话里了,并且久久地萦回在读者的脑际,激动着人们的心。  

  (卢今《<记念刘和珍君>的艺术特色和一些疑难词语》

把抽象的事物和议论具体化形象化

  要把抽象的事物和议论化为具体的形象,那是不容易的。

  鲁迅却很有办法,在《记念刘和珍君》里,我们就可以找到不少这样的实例。

  第一节里有这样一段文字: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鲜血洋溢在自己的周围,以至艰于呼吸视听,这都是可感觉到的,这样,就不仅把青年流血之多,自己郁闷、悲痛之深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而且把非人间令人窒息的特点,活生生地具体化了。

  第六节里有一段文字写烈士的形象将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是这样写的:

  ……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血痕的扩大浸渍人心,具体描绘出了烈士的血不会白流,将产生深广的影响。时间会渐渐过去,人们对惨案的印象会愈来愈淡薄——这样的内容本来是很抽象的,鲁迅用流驶洗成绯红来表现,一下子就具体化了。至于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则更让人感到亲切可见了。

  这一节里有一段重要的议论文字,是表达作者对于徒手请愿的看法的: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鲁迅用一个浅近的比喻,便具体、形象地阐明了一个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这个比喻很浅近、很生动,读者易于理解,易于接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把抽象的事理予以形象化的表现,能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含蓄的文字引人深思,让人们在反复的咀嚼中求得答案,因而,它也是增强语言表现力的一种好的手段。

  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这段话看上去只是平平淡淡地叙述了一件普普通通的事,但它却能攫住读者的心,并引起读者的思考。一是为什么鲁迅编的期刊,往往有始无终、销行寥落呢?二是刘和珍预订了《莽原》全年,鲁迅为什么要如此大加称赞呢?这些都是需要读者思考的。鲁迅在这里,含蓄地控诉了反动当局的迫害。鲁迅所编的都是进步刊物,常常受到反动派的摧残。难以持久地办下去,所以有始无终。读者订阅进步刊物要冒风险,而刘和珍果断地预订了《莽原》全年,这不正表现了她无所畏惧的革命坚定性吗?用毅然一词来赞扬她,并不为过。而一个读者订阅进步刊物需要毅然的勇气,这不正是对反动政府的高压政策的有力揭露吗?这些看上去平平淡淡的叙述,它所包含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刘和珍和鲁迅的关系,不仅是师生关系,而且是战友和同志的关系,他们有着一致的思想倾向和斗争目标。正因为这个缘故,鲁迅对刘和珍的遇害就不能不尤为悲愤,尤为哀痛了。

  鲁迅在赞扬刘和珍时,曾经这样说: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这段文字也写得十分深沉感人,尤其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一语,它蕴含着多少发人深思的内容呵!这表现了鲁迅对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壮烈捐躯的革命者极大的尊敬和崇高的评价。她的牺牲,是为了中国!中国现在怎样?军阀统治当局,又是为什么要置刘和珍于死地?……这些问题,自然会在读者的脑海里盘旋开来,并要尽力去寻求解答的。

  第六节中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一语,也是含意甚深的。且不说在反动派眼里,杀死一些请愿者不当一回事,就是在一些没有觉醒的群众看来,也算不得什么,这能促使他们醒悟吗?这能使社会因此而有所变革吗?都不可能。革命青年赴难了,牺牲了宝贵的生命,作者深感悲愤、哀伤,尤其使他痛惜的是,这样死去,并不能对社会变革产生什么影响,因而,今后非改变斗争方法不可。

  含蓄的、发人深思的话语所给予读者的东西,要比字面上的多得多,而且愈咀嚼愈有所得,这正是它富于表现力的地方。  

  (卢今《<记念刘和珍君>的艺术特色和一些疑难词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