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梦拾零(11)山东省教育厅---专题五课程研修未来:“包装”?偏颇?——谈阅读教学对学生人格的培养

 清华书文 2014-05-02

来:“包装”?偏颇?——谈阅读教学对学生人格的培养  


昨天上午聆听了三位专家的专题报告,他们就阅读教学的方方面面,做了深入透彻的剖析和指导 ,令人茅塞顿开,大开眼界,受益匪浅。那么,阅读教学除了感受和理解外,是否还有一种长远目标需要关注呢?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应时时刻刻贯注着对学生人格的塑造, 下面就此谈点自己粗浅的认识。

         首先,用美的眼光欣赏自然,热爱自然。现在的教育教学提倡以人为本,即人文的教育,我们的语文教学具备并可以承担起这方面的教育,但不是唯一的教育。语文教学可以以其独特的审美教育方式,“灌溉”这还未成人的少男少女们,给其以性情的陶冶,让他们逐步的学会欣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从而去热爱生活,并铸造美的心灵。在阅读教学中有很多的诗词歌赋、散文,就可以把学生带进美的境界之中。

        岑参的咏雪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想像奇特;《世说新语》中也有“未若柳絮因风起”等等,这无疑不只是冬天的色彩,还会给人一种:“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向往和感觉,一种妙不可言的感觉。

        朱自清先生的《春》每每读起来,都会给人一种清新隽永的感觉,真是“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这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只有通过对如诗语言的欣赏和对画面的体验,才能从中领悟到《春》所隐含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含蓄美,也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好的审美效果。可以说整篇文章带给读者的效果都是这样。摘下一粒“璀璨”来品读:“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前者写出了初春小草独有的特点,后者写春天的花更美,那花儿开得多么的热闹,色彩又是多么的美丽啊,描写得真是惟妙惟肖,这比喻、这拟人的运用,更是让人感到美不胜收。

        再来看看冰心的《荷叶 母亲》,文中这样写道:“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小船般散飘在水面。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天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这段话虽然是写花落的那一刻,代表着一种心境,可它还是会给读者带来想像的美的空间。

        这些大自然的美妙,天籁般传给人以美的享受,又怎能不让学生陶醉于这美的大自然当中,去感悟大自然,去热爱大自然呢?从而去更爱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其次,要学会用真情去爱他人、感恩他人。课堂上让我亲身经历了无数次这样的情境,在教学中我也是这样教他们的。回顾一下我们课本上就有好多这方面的文章,足以让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情感的丰富,从学习中不断的去体会那浓浓的情意,学会用真爱去感恩他人。

        鲁迅先生《风筝》中展示出的那浓浓的手足情;《羚羊木雕》中描述出来的友情;《散步》、《荷叶 母亲》、《爸爸的花儿落了》都表达出了浓浓的亲情;读时更让人潸然泪下的《斑羚飞渡》,同样是表达出了那浓浓的亲情。这些文章能感染教育人,给人以巨大的力量,这样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就会让学生逐渐的学会理解他人,感恩他人,并去帮助他人。

        还要学会热爱祖国,学会坚强,对英雄有敬佩之情 。在不断学习中既学得知识,又学会做人, 只有这样,他们的未来才是一个健全而不偏颇,也不需要包装的未来,而是一个真正的德才兼备的中国人!

        最后把清华大学的校训送给正在成长的青少年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让我们共勉。

 

 

未来的绿色,绿色的未来!未来的希望,希望的未来!

相关评论

共有13条评论,第1页,共1页,每页20条

2009-8-3 11: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教育深层次的目标,而这种精神的培养需要从细节抓起,不靠简单的说教。看来你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2009-8-2 21:时刻刻贯注着对学生人格的塑造,这话说得有哲理,掷地有声!这应该也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2009-8-1 15:欣赏着x老师的方块字小屋,美景,美照,美文,让人美不胜收!

2009-8-1 08:别样的题目,别样的理论,一样的精神,值得学习。

2009-8-1 08:感谢指导老师的指点,感谢老师们光临我的方块字小屋。 向大家请教一个问题:刚才我在“发表文章”栏目里,写了一篇文章,写完之后点“保存”,什么都没有,这是怎么回事?难过死我了。要想发表还要重新来写。

2009-8-1 07:x老师的目光深远,阅读确实是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奠基的,有了高尚、丰富、诗意、完美……的人格,学生能不幸福吗?而这些人格的塑造确实应该来源于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和语文阅读的……

2009-8-1 00:其言真,其情纯,其意深!

2009-7-31 22:怎一个“美”字了得,佩服,学习了!

2009-7-31 22:x老师的文章也是令我“茅塞顿开,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2009-7-31 21:图美,人美,文更美!向您学习了!

2009-7-31 20:既学习知识,也学习做人,这是每一个学生努力的目标。

2009-7-31 19:真知灼见,远见卓识,实在是高!

2009-7-31 19:图美文更美,在这唯美的空间里让人流连忘返!

  评论这张
编辑 |删除 |推送 |置顶
阅读(20)| 评论(0)
|      
转载


原稿原样:

我的作品(暑期培训200981

专题五:未来:包装?偏颇?

——谈阅读教学对学生人格的培养

莒南县实验中学  刘辉 200981 11:23

浏览:140 专家浏览:0 | 评论:13 专家评论:0

收藏

 
 

昨天上午聆听了三位专家的专题报告,他们就阅读教学的方方面面,做了深入透彻的剖析和指导 ,令人茅塞顿开,大开眼界,受益匪浅。那么,阅读教学除了感受和理解外,是否还有一种长远目标需要关注呢?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应时时刻刻贯注着对学生人格的塑造, 下面就此谈点自己粗浅的认识。

         首先,用美的眼光欣赏自然,热爱自然。现在的教育教学提倡以人为本,即人文的教育,我们的语文教学具备并可以承担起这方面的教育,但不是唯一的教育。语文教学可以以其独特的审美教育方式,“灌溉”这还未成人的少男少女们,给其以性情的陶冶,让他们逐步的学会欣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从而去热爱生活,并铸造美的心灵。在阅读教学中有很多的诗词歌赋、散文,就可以把学生带进美的境界之中。

        岑参的咏雪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想像奇特;《世说新语》中也有“未若柳絮因风起”等等,这无疑不只是冬天的色彩,还会给人一种:“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向往和感觉,一种妙不可言的感觉。

        朱自清先生的《春》每每读起来,都会给人一种清新隽永的感觉,真是“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这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只有通过对如诗语言的欣赏和对画面的体验,才能从中领悟到《春》所隐含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含蓄美,也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好的审美效果。可以说整篇文章带给读者的效果都是这样。摘下一粒“璀璨”来品读:“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前者写出了初春小草独有的特点,后者写春天的花更美,那花儿开得多么的热闹,色彩又是多么的美丽啊,描写得真是惟妙惟肖,这比喻、这拟人的运用,更是让人感到美不胜收。

        再来看看冰心的《荷叶 母亲》,文中这样写道:“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小船般散飘在水面。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天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这段话虽然是写花落的那一刻,代表着一种心境,可它还是会给读者带来想像的美的空间。

        这些大自然的美妙,天籁般传给人以美的享受,又怎能不让学生陶醉于这美的大自然当中,去感悟大自然,去热爱大自然呢?从而去更爱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其次,要学会用真情去爱他人、感恩他人。课堂上让我亲身经历了无数次这样的情境,在教学中我也是这样教他们的。回顾一下我们课本上就有好多这方面的文章,足以让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情感的丰富,从学习中不断的去体会那浓浓的情意,学会用真爱去感恩他人。

        鲁迅先生《风筝》中展示出的那浓浓的手足情;《羚羊木雕》中描述出来的友情;《散步》、《荷叶 母亲》、《爸爸的花儿落了》都表达出了浓浓的亲情;读时更让人潸然泪下的《斑羚飞渡》,同样是表达出了那浓浓的亲情。这些文章能感染教育人,给人以巨大的力量,这样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就会让学生逐渐的学会理解他人,感恩他人,并去帮助他人。

        还要学会热爱祖国,学会坚强,对英雄有敬佩之情 。在不断学习中既学得知识,又学会做人, 只有这样,他们的未来才是一个健全而不偏颇,也不需要包装的未来,而是一个真正的德才兼备的中国人!

        最后把清华大学的校训送给正在成长的青少年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让我们共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