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练架是一种传统练法,乃是与用架相对而言,一般称之为行功架,如今广泛普及的太极拳运动即指此而言。然而行功练架中又有定势、连势之分,此两者从形体动作看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在连贯程度上有所区别。定势要求在每一动作完成后停一至六个呼吸,而连势则要求如行云流水,不能有丝毫停顿。然而这种认识是仅仅停留在表象上的。实际上两种练习方法在太极拳的修炼上,既有表面的分别,又有内在的侧重。两者修炼的内容,既有分别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大家应该在练习时用心体会,在闲暇时深人探讨,正如吴图南老先生所说:“若嚼橄榄,细细品味之。” 通过对太极拳定势、连势的多年练习,我个人略有所悟,现简述如下以供大家嚼蜡,或许对于有的太极拳爱好者有所裨益,即为我著述之初衷。 一、定势 太极拳的定势乃为太极拳传统的练法之一。吴图南先生曾说:“定势是吴家练习太极拳基本功的功架,其目的在于加强对于自身毅力、体质的修炼,使太极拳内功得到不断的增长。”定势的练法,要求每一个动作后保持姿势不变、停一至六个息。所谓息者,初为一呼一吸为一息,逐渐随着呼吸的深、长、细、匀而形成内呼吸。保持姿势的不变,本身就如同站桩,全套拳架共有三百多个动作,犹如几百个桩法。然其相同的姿势,在不同的时期又要有不同的注意要点。 (一)先求开展与蓬松 传统太极拳的要求是先求开展、后求紧凑的。我在当初练习拳架时,每一动作要求关节、肌肉、韧带尽可能地松开,这种心开是强调在每个姿势一定要将全身关节最大程度地放开,这个阶段我们称之为对拉拔长。人体的运动是由六百多块肌肉、二百多块骨骼来协同完成的,这种运动无疑对于肌肉、韧带和骨关节都是十分有益的训练。 同时人体的每一动都是由舒张肌的放松与收缩肌的紧张共同完成的,类似这种运动,医学界习惯称之为“拮抗运动”。无疑,拳势的动作越开展,筋骨越要拉开,相应地拮抗运动越强烈。而强烈的拮抗运动是导致动作僵硬的根源。有些人为了避免这种肌肉的紧张,从形体上改变了传统的拳势套路,没有遵照古训去先求开展,而是从开始就将拳架打得拘拘谨谨、松松懈懈的,或者故意做出软绵绵的架势,以为这就是太极拳的“松”了。其实此并非是松的本意。所谓“松”,一方面要求关节、肌肉能够放开,也就是其柔韧性一定要强。另一方面,再在动作正确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放松肌肉之间的拮抗运动,即《拳经》 中所谓的“似松非松,将展未展”,久而久之,身体内自然开始产生蠕动和微微抖动等等微妙的体感。由寂然不动的静态中,去寻找那蓬松的感觉。蓬松之后,肢体及身躯,自骨至筋至皮,即会慢慢地层层松开,甚至可以觉出体内气血的流动,如此则可感觉“虚灵在中”的妙趣了。此即吴图南师爷“无一处不通畅,无一处不顺遂”之谓也。 (二)太极存于每动中 太极势为传统太极拳对拳架预备势的称呼,不知曾几何时被约定俗成地改称为起势。我们在细细斟酌以后隐约地感觉到古人称其为太极势的真正含义是那么深远。仅从预备势的角度看,在每套拳开始之时,要平心静气将心猿意马收回到准备练习的太极拳套路中,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因为太极势的做好与否直接影响着整套拳的练习。
然而若从气的角度上讲,道家讲求“守一”之术,其主旨在于守住精气神,使之不外逸,而使其充盈体内,与形体抱而合一。太极者“一”也,为人之元气。元气是“道”在人体的体现之一,其内涵阴抱阳,阴阳之气相合相荡,则为《道德经》 中所云的“冲气以为和”。事物在阴阳相荡,大气冲和的状态下,才能有变化,才能在相对的平衡中不断地顺利发展。 养生长寿首要的条件是人体内环境中的阴阳平衡,假如人整体的阴阳失去了平衡,则会造成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失调,出现相应的疾病。故而《 黄帝内经》 中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决。”太极拳中的太极势实际_L 是由形体的十六关要渐求体内的“阴平阳秘”的“冲和之气”, 并在练拳之中以“太极”状态抱而守之,静养真元。即道经云:“专守精气使不乱,则形体能应质而柔顺。”通过不断的修炼感悟,使之四肢百骸气血通畅无阻,脏腑经络协调无谬,则百病不生矣。 从技击角度来说,太极拳从后发先至到发于机先,都是以静制动的。因为心静如水,方能显现出对方的变化和目的,不用通过大脑的思考随机而变,方能赢得时间,稳操胜券。然而以静待动一定要具备阴阳冲和的太极状态,以及随之而应的虚实、开合、刚柔以及进退、抽添等等的阴阳之变化。这两点是太极拳修炼者必须掌握的应敌之要。 由太极势的初步练习到“冲气以为和”的太极状态,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修炼过程,这一过程首先是由太极拳定势开始的。细细推求,这大概正是太极拳先贤们将太极拳的预备势称之为“太极势”而不叫“起势”;将练拳结束称之为“合太极”而不叫“收势”的缘故吧。
关于太极拳的场,倘若我们对蓬松和太极势有所了解,在这里就不难体会了。我们知道定势在每一动后要将动作停顿一至六个呼吸,在停顿的时间里我们的知觉运动并没有半点儿懈怠,而是在这段时间里随着呼吸以太极势为核心,以蓬松为基础,逐渐用意向外扩展出前后、左右、上下六个面。六个面随意气的开合扩大缩小,不知不觉中自然成为一个浑圆的球体,随着功夫的增长蓬松出来的气场也不断地增大,以致功夫深厚者有将其“放之则弥于六合,藏之则密于内”的能力。 太极拳由三百多个动作组成,其中不同的动作很多,不同的定势,犹如不同形式的桩功,经过这样诸多的桩功,修炼功夫的增长自然是不容忽视的了。 (四)定点的变化 经过一番脱胎换骨的训练渐臻浑圆之气,这时有可按照自身的要求不断调整太极十三势在周身内外的感觉。如一掌推出后可将意随着劳宫、涌泉的开合,进行劲气的进退抽添,并能根据自身的要求不断地调整周身意气开合的定点。其点的设定可按照用法的着力点、经络穴位、关节肌肉,随棚、持、挤、按,采、例、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十三势变化而确定。久而久之,随着意气的开合,一身筋肉任我所用,自可练就“一处自有一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的纯正功夫。 这种知觉运动渐渐由身体内部延续到体外,综合以上所述的蓬松、六个面的练习统称为“蓄外意”,用于养生可随体呼吸而吐纳,不断养蓄正气使之浩然。用于技击可随敌势而变,做到我独知人,同时用十三势接彼来手,则彼焉能不处处受制于我。 总体来说,定势犹如桩功,是着重于自身劲气量与质的修炼,通过练习以修得太极之气,并使其气场在修炼中不断加大,因此有别于其他气功。故昊图南师爷称太极气功为“通过练习太极功而成的气功”。 二、连势 连势,有人称之为“联势”,这是取其一势一势联合而成之意。但吴图南先生认为:连势者,进退抽添,势势相连;开合虚实,变化不断,拳势应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韵趣白然,故为连势。 (一)动中的太极状态 连势不.单单是外表上的连贯和动作上的开合,更主要的是要在连绵不断的动作中始终保持着自身的太极状态,从而做到动中有静。记得少年时,吴图南师爷教我连势。我只求势上的连贯和形体上的优美,却忘记了太极拳更主要的是内涵,动作竟愈练愈快。师爷为人祥和,对我的不足未一语道破,只持髯笑道:' ‘小李子,你这拳有个别名,叫太极花拳。”我不解,愣呆呆地追问其意,师爷指点道:“你虽势势相连,但其中缺乏内容,在练习连势时细细地体会太极势的状态,自会有收获。”不知什么时候,经过多少次的反复摸索,我终于领悟到了在连势中保持太极势的重要性。 太极势中“冲气以为和”的混元状态,自然而然相应地产生了势中的中定与动作中气的中正安舒。随着气的运转,逐渐超越了动作的轻灵圆活,而达到了更深层次的轻灵圆活。古人形容其“节节贯穿”“如盘走珠”“随曲就伸”。我体会则如山中之溪水,如千初之游云,随势而行,连绵不断。这种轻灵圆活可以说基于筋骨韧带的变化,又高于筋骨韧带的变化;初之于筋骨,终之于气。二者相合,自令动作协调,应用时亦得心应手。 由老子云“专气至柔,能如婴儿乎”的提示,以及多年修炼太极拳的感悟,认识到太极拳中所追求的能克刚的“柔”,是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结果。也就是说“气”是“柔”的基础,只有“气”得到养蓄后,方能产生出相应的“柔”。 (二)听连势中的韵律 在蓬松的基础上,肢体及身躯,自骨至筋至皮,通过训练会层层松开。人体就如同运输的管道,其中包括气血的流动、劲气的进退抽添,虚实开合的折叠转换,如此也可感知“虚灵在中”的奇妙。此即吴图南先生所说的“无一处不通畅”。由于其始是用意念指导身体的变化,故称之为“以意导体”。那么为什么不在一开始时就以意导气呢?(拳经》中总结道:“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这里说的“意”实际上是“以意导体”的意;而这里所说的“气”是在习拳之始,还没有基础,就讲求以意导气,反用意太过而造成的气滞。太极拳劲气的运行,即如流水就势而行,若有用意太过之处,即若水中有闸,断其流而使其滞。此时宜虚其意,可遵《黄庭经》 所云,寻求“体虚无为身自闲”的境界。这里所说的“自闲”, 是劲气顺拳势动作而自然流动。对此吴图南先生指出练习太极拳要“无一处不顺遂”。 在“无一处不通畅”“无一处不顺遂”的基础上,随着有序的动作,人体的劳宫、涌泉,及皮毛自会开合,使人体的气机与外界自然息息相通。用意通过动作形体的变化,诱导体内劲气虚实、开合、刚柔等阴阳的变化,此即所谓“以体导气”。太极拳的劲气变化源于形体动作,又超于形体动作,随着流畅的动作,意趣变换,气若水云,流动无间,而且在变化消息的瞬间去感悟其折亚转换。 (三)动作的升降与起伏 升降是修炼者在打拳时,动作随气上下而起落的一种形式,是人体气机变化的过程之一。由于《 拳经》 中有云“勿使有起伏”,故有人机械地取消了太极拳中动作的高低变化,打起一套拳来动作外形始终保持着一定的高度,即使是下势、金鸡独立等姿势也不例外。我个人认为,《拳经》 中所述的“起伏”,其实是对在气不稳定的状态下,动作与气不协调的一种形容,而不是泛指动作的高低变化。气以太极势为基础而结合动作的升降起落,升起则犹如万壑之云生,降落则犹如千初之云归,自涌泉顺势而出人,从而保证了行功中太极势的始终稳定。缺乏气机稳定的可称之为“起伏”。起伏在行功中会使动作转换不连贯,而出现凸、凹、断、续,使动作缺乏稳定性、协调性。在具体应用上则自然会有顶、丢、瘪、抗,而令对方有机可乘。因此在太极拳练习的时候讲究“根起根落”是非常重要的。 (四)精细慢中求 回想起自己当年因年少气盛,竟然把太极拳行功慢架打得很快,而且自以为得意,却被吴图南师爷警示为“太极花拳”, 其原因就是把行功慢架中的关键一个“慢”字忽略了。在连势的练习中,首先要把练拳的速度慢下来,在缓慢的动作中体悟松柔气感,寻求中正安舒、轻灵圆活。细细地品味意、劲、气的虚实、抽添、开合、升降· 一在慢中才能用意或导阴经、或导阳经;或用梢带根,或用根带梢,继而在每一动中体悟面、段、条、点的连续运动。持之以恒的修炼自可达到虚空粉碎这一高级境界。 通过对太极拳、太极功的修炼,心性渐渐具有杜甫《江亭》 诗中所云“水流心不变,云在意俱迟”的志趣,在行功练拳时有着心意超然物外、悠然自得的感受,且能由静而悟、而练,以道悟拳,以拳证道,勤求精进,进而明道立德,成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有着高尚道德的人。 本文来源于太极网:http://www./article-20065-1.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