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罩是个负责任的华侨富商,他要耀祖荣宗,封妻荫子,振兴“美瑞”堂号,让所有的儿孙都过上好日子,他于1916年归国与家人团聚,准备做六十大寿答谢佛祖天神。
乐极悲来,玉罩不幸染上毒痢顽症,泄泻不止,于十月十五寿终正寝。庆寿钱因延医请神花去差不多了,速从宿务商行调银回国使用。既是十四都(南安金淘清代的行政区名)首富,头顶二品衔,葬礼岂能马虎。延请数名资深道士,设坛宣经超度,四十九日功德完满。风水先生择定“佳城”在眉山乡海拔600余米的顶山后,山岭重重,距尾厝20余公里,无路可通,专门雇工开路,至今仍留“棺材崎”的地名。宏大的陵墓,大片石庭,青石雕刻的碑石、华表和守陵人物、花鸟、兽类,至入葬时尚在施工。其挥金如土,令人咋舌。可惜荒山野岭,不久即被人盗墓,棺中随葬细软黄白饰物悉被掠走,再久之石料亦被窃去造屋。 1916年的丧事基本搞垮了宿务王氏的商业资产,由于没有直系子孙在彼掌管,玉罩逝后即清盘结束,取回唐山银两寥寥可数。 幸有太夫人黄氏主持,大姑爷黄奕相管家,将八房大家庭拉扯在一起,表面维持到老祖宗1932年(72岁)去世。 八房儿孙既无南洋侨汇可盼,凝聚力大大下降,闹分家潜流日渐公开化,最终完全拆产。三幢大厝由四房嫡子独得一幢,余下两幢由八房均分,每房得三间,四房照得一份。田有百余亩,大约作十份分配,最好的一份作为祭祀公田,每年轮流由各房掌管,负责祭祀和扫墓;次好的两份归四房,尚剩七份分配给七房。其时每丁平均二三亩,收租够吃,自耕富足。但多数人“大锅饭”吃惯了,不在乎这些田地,而要追求更容易的挣钱门路,先祖出洋挣大钱便是榜样,这就形成了“出洋热”,导致家族的分崩离析。宿务已无遗产可继承,各房只能各显神通,自找门路,投奔6个国家。 长房尔榜守土,两个儿子相继去了缅甸,长子音桂回国成亲,留下一根独苗(朝长)。 二房尔篆好读书,捐了一个“贡生”衔,可惜25岁夭折,太夫人为寡妇买了一个儿子(念祖),弱冠去菲律宾怡朗谋生,后来迁全家于厦门购屋居住。 三房安国本人卒于马六甲,3个儿子分赴菲律宾、柬埔寨,尾子音球最后归宗照料老母。 四房儿孙全部入学读书,高者留洋回国当教授,最低初中毕业,直到第三代也没有一人务农,分别当了小学教师、修表匠、电影师、上校军官,到第四代还有人在教书。在国内虽丰衣足食,仍有两子(太华、少华)去菲从商,娶了菲女为妻。 五房王文章去安南(今越南),1916年生下独子音签后,携全家出洋。1935年文章去世,留音签转泰国谋生,遗孀黄氏携六个女儿回乡定居。 六房文举去怡朗,子女四代60多人全在海外。 七房是惟一不沾侨的户。 八房三代相继旅菲,现17人在国外。 第二代旅外4人,占本代男丁57%;第三代旅外14人,占本代男丁74%;第四代旅外15人,占本代男丁58%;第五代旅外29人,占本代男丁72%。玉罩的子到玄孙四代人,共男丁92人,出洋者62人,华侨比率67%,是一个典型的华侨家族。 玉罩家族的败落,指的是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的低落,特别是后代经济实力再也不能赶上先祖,而人丁却绝无败落之势。从王玉罩1858年出世,按“翁山派”昭穆“腾为金玉尔音朝祥仲文国章”排列,到他的裔孙王文浩2000年出生,刚好传到了七代,当初一个人,而今总人口已达210多人(不计嫁出的女儿及其眷属),其中在境外(菲、泰、缅、柬、加、美、洪以及我国的港、台)140多人,旅外的比例67%。其中一半聚居于菲律宾。 玉罩家族在对待螟蛉子的关系上,与中华民族是一致的。既然螟蛉子担负传衍香火、延续家谱、侍奉双亲、赡养家眷之重任,自然应与亲子一视同仁对待。如果同时存在亲子与螟蛉子、螟蛉子与亲女,父母必在生活上偏向亲生子女,这是人伦之必然。但是在原则问题上,如受教育和分遗产,则不能违背民俗通例。如六房文举亲生女儿7人,遗产却全部分给两位螟蛉子。全族在教育上也是一视同仁,不管亲子养子,谁能读书则全力供之。(三)□李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