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兼呕利证: 原文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参考原文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提要:太阳伤寒兼邪犯胃肠致呕利的证治。 语译:太阳伤寒表郁不解,影响到阳明,而致下利,当以解表为主,同时兼顾阳明,用葛根汤主之。若不下利但呕者,用葛根加半夏汤治疗。 本证的典型表现为太阳伤寒症状兼下利,或不下利而但见呕吐。 分析:太阳阳明合病——指既有发热恶寒,头项强痛,无汗之表证,又有下利或呕吐之里证。 下利——主要为寒性下利,其因有二:A表郁太过,胃中津液不能布达,郁而为水湿,下注为泻。B表寒太甚,伤于太阳阳明,寒凝津停,下注为泄。 但呕——外邪不解,内迫阳明,上逆于胃,胃失和降。 病机:外邪不解,内迫阳明,伤及胃与大肠,使肠失传导(利),胃失和降(呕)。 治法:辛温发汗,升津止利。呕者辛温发汗,降逆止呕。 方药:葛根汤,呕者用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加半夏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现代用法用量:葛根20g,麻黄15g,桂枝10g,生姜15g,炙草10g,芍药10g,半夏20g,大枣4枚。 上药先煎麻黄、葛根去白沫,后下诸药,水煎取汁,分3次温服,覆取微似汗。 方解:葛根汤——发汗解表 加半夏——降逆止呕。 3、兼内热烦躁证:
原文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原文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解词:(1)厥逆——即手足厥冷。 (2)筋惕肉瞤——惕,动也;瞤,眼睑跳动也。此句指肌肉不自主跳动。 语译:太阳中风若汗出很少,又见脉浮紧,应视同太阳伤寒。若太阳伤寒出现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为太阳伤寒阳郁重证,当用大青龙汤治疗。大青龙汤发汗力强,典型的太阳中风见汗出恶风,或脉微弱者,不可服用,误用则严重损伤阳气阴津。阳气伤不能温煦则四肢厥逆;筋肉失于温养则筋肉不自主跳动,如此,病情就要恶化了。 参考原文39、伤寒,脉浮缓,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解词: (1)但重——只身体沉重。 (2)乍有轻时——指身体重,偶尔有所减轻。 提要:太阳伤寒兼郁热证证治和大青龙汤的禁忌。 成因:38条为寒闭肌表,阳郁化热;39条为湿郁肌表,阳郁化热。 本证典型表现为伤寒表实证兼烦躁。 分析: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伤寒表实证。 脉浮缓,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无汗——湿郁肌表,表气郁遏。 烦躁——素体阳热亢盛,复为外寒闭郁,热无宣泄之路,热扰神明。 本症外有寒邪闭郁或湿邪郁遏而成表实,内有阳郁化热而成烦躁。 辩证要点:恶寒发热,身痛或重,不汗出而烦躁。 病机:风寒外束,内有郁热。 治法:外散风寒,内清郁热。 方药:大青龙汤。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个(去皮尖),生姜三两 (切),大枣十枚,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解词:温粉——指炒热的米粉。 现代用法用量:麻黄30(10-15)g,桂枝10g,炙草10g,杏仁6g,生姜15g,大枣4枚,石膏15g。 先煎麻黄去沫,后纳诸药,水煎取汁,分3次温服,取微似汗。若服1次出汗,后即停服。 郝万山说:“本方麻黄剂量是《伤寒论》中最大者,为发汗之峻剂,应用时要注意:取微微汗出为佳,切勿过汗。若汗出过多,用炒热的米粉扑身止其汗。之所以要用炒热的米粉,因本证原为寒邪闭表,在汗出之后,若突然用冷米粉敷体,犹恐冰伏余寒。这就像我们今天给发汗后的病人擦汗,常用热毛巾而不用冷毛巾的道理是一样的。且本方服一次药汗出邪解,就不要再服第二次,即使有病证反复也不可再用。再用就容易过汗,乃至亡阳”。 余泽润注:仲景本方为3次剂量,即1次量麻黄为30g,剂量是麻黄汤的2倍。因本方剂量太大,仲景在用本方时反复告戒说:“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临床应用时要根据病人体质的强弱、感邪的轻重、南北的差异、发病的季节等因素而选择用量大小。一般为10-12g为宜。 方解:麻黄汤——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石膏——宣泄郁热 生姜——助麻黄汤发汗 草枣——补中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共奏外散风寒,内清郁热之效。 药后汗出表解,热除烦解,犹如龙升雨降,郁热顿除,故名大青龙汤。 现代应用:适用风寒表证见高热烦躁而无汗者。 大青龙汤禁忌证: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分析:脉微弱,汗出恶风——表里阳虚,禁汗。 预后:表里阳虚误服大青龙汤,必大汗亡阳,而见: 厥逆——阳衰四末失温。 筋惕肉瞤——阳虚肌肉筋脉失于温养而跳动。 注意事项: (1)本方煎服法类似麻黄汤; (2)汗出即止:本方是峻汗之剂,要求在服用后一段时间内持续微汗即可,汗出后即停服。若连续服用,会导致汗多伤阳的严重后果。 (3)护理:若汗出过多,当用温粉扑撒,使汗液不在体表蒸发,减少人体阳气的损失。温粉的主要成份为米粉,起吸收汗液的作用。 (4)禁例:大青龙汤为发汗峻剂,凡脉微弱、畏寒肢冷的少阴病,汗出恶风的太阳中风证,及阳亢、阴虚、血虚等证,均不宜用。 临床体会:刑锡波说:“大青龙汤适用于中风、伤寒初起,内有郁热,发热恶寒无汗伴烦躁不安或面色正赤,脉浮大滑数,或伴轻度谵语。此时若不用大青龙汤疏表邪而宣郁热,往往很快即转入阳明。至于大青龙汤的用法,要根据病势之轻重,年龄之大小,在剂量上适当调配。如表邪重,麻黄量可稍大,成人一般8—12 g,必须配以大量之石膏。麻黄与石膏同用,能宣散内郁之热从表而透出。热邪外达,不但可疏邪外出,更可阻病势之发展。石膏之用量,常为麻黄3倍,如热势盛者,石膏量还可加大。麻黄为辛燥之品,若内有郁热,服之每感烦躁不安,而佐石膏则无此弊”。 案13——流感: 患者张某,男,35岁,2004年2月30日诊。 3天前因劳累后感寒,突发恶寒身痛,发热无汗,服安乃近2片后汗仍不出,又增咽痛口渴烦躁,特来门诊治疗。刻诊T39.2度,咽部稍充血,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辩为风寒外束,邪热内郁。选大青龙汤外散风寒,内清郁热。 麻黄12g,桂枝12g,炙草12g,杏仁12g,生姜12g,大枣10枚,石膏50g,二花30g,板兰根30g。水煎服,2剂。 服1剂,汗出热退而咽痛减,2剂服完,诸证消失。 按:本证为素体阳热亢盛,复感风寒之邪,致风寒外束,邪热内郁,故外见恶寒发热无汗,内见口渴烦躁咽痛。大青龙汤能外散风寒而内清郁热,故投之立效。(余泽运医案)4、兼水饮内停: 语译:太阳伤寒外有表证不解,可出现恶寒、发热,无汗等证;内有饮停心下,可出现背寒冷如掌大,心下悸、干呕、咳嗽等表现。水饮为病,临床表现变异性大,可出现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等不同表现,提示正气尚有向外抗邪之势,当因势利导,在辛温解表的同时,重用温散以化水饮,用小青龙汤主之。 参考原文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本条为倒装文法,“小青龙汤主之”应在“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后。 解词:心下有水气——即胃脘有水气停留。 噎——指咽喉有气逆阻塞感。 提要:风寒表实兼水饮内停的证治。 本证的典型表现为:发热、恶寒、无汗,咳嗽,气喘,干呕。 分析:伤寒表不解——即发热恶寒,无汗等证不解。本证无汗是水饮阻滞津液不能布散,并非表闭太甚。 咳喘——A、寒邪外束,肺气不宣;B饮邪内停,肺失宣降。这样的咳喘,常见咳吐大量白色泡沫样稀痰,落盂成水,或吐冷痰。 干呕——水停心下,干犯胃腑,胃失和降。 发热——是表证的互词。 或然证: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由于水饮之邪变动不居,常随三焦气机的升降出入,而随处为患,或雍于上,或积于中,或滞于下。因此就有了或渴,或不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等诸多见症。这些症状在一个病人身上,不一定都出现,但一旦出现,也都反映了水寒邪气为患的基本病机。 或渴或不渴——水饮内停,一般不渴;但饮停不化,津液缺乏,或可有口渴,但为渴喜热饮,饮量不多。 或利——水饮走肠道,清浊不分则下利。 或噎——水饮内停,雍塞于上,阻碍气机。 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水饮蓄于下焦,气化失职。 服汤已,渴——服小青龙汤后寒去饮化,津尚未生。 注:刘渡舟教授对本证领悟很深,独创临床五辩,可录而用之。 1辩气色:本证为心下内伏寒饮,水寒射肺。寒饮为阴邪,必伤阳气,而使心胸之阳不温,营卫涩而不行,不能上华于面。故患者面部呈现黧黑之色,称之为“水色”;或两目周围呈现黑圈,互相对称,称为“水环”;或在患者的头额、鼻柱、两颊、颏下的皮里肉外显现黑斑(如同妇女妊蝶斑),称之为“水斑”。 2辩脉:本证为寒饮之邪,故其脉为弦,弦主饮病;抑或脉浮紧,则为表寒里饮俱在之征;如果寒饮内伏,浸循日久,其脉则沉。沉主水病。然须注意的是,凡尺脉迟,或尺脉微,抑或两寸濡弱不力,是为心肾先虚,营气不足,血少故也。这样就不要滥用小青龙汤而发虚人之汗。 3辩舌:本证为水湿凝滞不化,肺寒津凝,故舌苔多见水滑,舌质一般变化不大,惟阳气受伤以后,则舌质淡嫩,此时用小青龙汤必须加减化裁,而不能原方照搬不变。 4辩痰涎:本证为肺寒金冷、津凝气阻之证,故咳嗽必然多痰,咯痰较爽。因系寒性水饮,故其痰清稀不稠,形如泡沫,落地则顷刻化水。然亦有咳出之痰明亮晶彻,形同鸡蛋清状,痰冷如凉粉,触舌觉凉为辩。 5辩兼证:如水寒上犯,阳气受阻,则兼噎;水寒中阻,胃气不和则兼呕;水寒滞下,膀胱气化不利,则兼少腹满而小便不利;若外寒不解,太阳气郁,则兼发热、头痛等证。 辩证要点:寒热咳喘,痰稀色白,舌苔白滑,脉弦紧。 病机:风寒袭表,寒饮内停。 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 方药:小青龙汤。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瓜蒌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解词:熬——指炒、烘、焙。《说文解字》:“熬,干煎也”。西汉.杨雄《方言》:“凡以热干五谷之类,自山而东齐楚以往谓之熬;关西陇冀以往谓之焙”。仲景居南阳是楚人,故熬为楚之方言。 现代用法用量:麻黄15g,芍药15g,细辛15g,干姜15g,甘草(炙)15g,桂枝15g,五味子8g,半夏20g。 上药先煎麻黄去沫,后下诸药,水煎取汁,分3次温服。 方解:麻黄配桂枝——发汗平喘,通阳利水 桂枝配芍药——调和营卫 干姜配细辛——散寒温肺,化痰涤饮 五味子——敛肺止咳 半夏——降逆止呕,燥湿祛痰 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则解表涤饮,表里双解。 注意事项: (1)本方煎服法与桂枝汤类似,若用麻黄,则麻黄先煎。 (2)伤寒论原书加减: A、渴者,去半夏,加花粉,至于半夏,有化饮之用,可以不去; B、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荛花功效类似芫花而力缓,今已不用,可用芍药、(重用)、郁李仁、二丑、皂荚代之; C、噎者去麻黄之升散,加附子之温阳化水; D、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之升散,加茯苓之健脾利水; E、喘者,去麻黄(可不去),加杏仁以降气平喘。 加减歌: 小便不利少腹满,下利除麻共入苓,噎麻易附喘加杏,渴加花粉减半平。 临床体会:刑锡波认为:本方临床上一般用于两种疾患:一为表不解而内有停饮;一为风寒性喘促及哮喘病,尤以治哮喘者更多。本方治支气管哮喘效果很好,但应辩证准确,如遇挟热而烦躁者,可加生石膏以清热。若脉滑数而痰雍盛不能平卧的,为热哮,也可用小青龙汤加石膏、葶苈子、蒌仁之类。 郝万山说:本方麻、桂、姜、辛并用,虽有芍药、五味养血护阴,但毕竟偏于辛温燥烈,久服则易伤阴动阳,所以仅适用于水寒射肺的咳喘急性发作时救急应用,服用3-5剂,急性咳喘平息后,水饮邪气不可能化尽,还当用温中健脾,化饮祛痰的平和之剂善后,一般可选苓桂剂。 案14——哮喘: 内子周某,50岁,2005年11月20日诊。 自幼罹患哮喘,每遇感冒、气侯突变、冬季而发作。叠用西药抗感染、祛痰镇咳、解痉平喘、激素等,虽可暂缓病情,但屡发不止。近因气侯变化感寒而咳喘痰鸣,夜间加重,动则尤甚,不能平卧,咯大量清稀痰涎,伴无汗形寒怕冷,腰膝酸冷,脘闷纳差,舌淡苔白滑,脉弦紧。听诊双肺满布哮鸣音及少量湿罗音。辩为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肺失宣降,兼肾阳虚衰,摄纳失常之本虚标实证。治以散寒宣肺,化痰蠲饮,佐以温肾纳气平喘。方用小青龙汤合参蛤散加减。 炙麻黄10g,白芍药12g,细辛12g,干姜15g,附片15g,仙灵脾15g,甘草10g,桂枝12g,五味子9g,炒故子20g,胡桃仁15g,炙冬花15g,白果仁(连壳打碎)15g,红参6g(冲),蛤蚧6g(冲),半夏15g。3剂,水煎服。 服完三剂咳喘明显好转,形寒怕冷消失,痰量减少。二诊去附子,减麻黄量,加龙牡、赭石、熟地。继服3剂,咳止喘平,以培元固本散善后,致今哮喘稳定。 按:笔者体会:小青龙汤对风寒外袭,水饮内停之咳喘取效甚捷,但必是正盛邪实者方可。若病久正虚,或正虚邪实者,虽有是证,选用本方时必须加入扶正固本之剂,以防汗出后突发喘脱之变。(余泽运医案) 案15——小儿暴喘: 郑某,男,3岁,1976年10月8日夜半,突然暴喘痰雍,面色乌暗,无汗,喉间痰鸣漉漉,唇青,四肢欠温。询知下午食肥肉两小块。症属寒喘夹食,予小青龙汤加味: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半夏、云苓、干姜、五味子、麻黄、细辛、莱菔子、炙紫苑、炙冬花、带壳白果各5g,白芥子(炒研)10g,鲜生姜5片。 上方服一剂即愈。凡小儿喘症,喉间痰鸣,服上方立效。若经年累月不愈,必肾元不固,加肾四味(兔丝子、补骨脂、仙灵脾、杞果)各10g,胡桃2枚,三服可以除根。(李可医案) 证侯鉴别: (1)大青龙:风寒外束,邪热内郁—有风寒表实证,兼有烦躁-发表散寒,兼清郁热—以治表为主 小青龙:风寒外束,水饮内停—有风寒表实证,咳喘为主-发表散寒,温化水饮—以治里为主 (2)、小青龙汤——喘——表实兼寒饮喘——无汗而有水饮内停 桂加厚杏汤—喘————表虚兼喘——有汗而无水饮内停。
(三)表郁内热证: 原文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解词:无阳——指阳虚。 提要:论表有小邪,内郁轻热的治法。 分析:本条为倒装文法,“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句,应接在“热多寒少”后。 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可能还有头痛、无汗等)。——太阳之邪未解, 当有口渴、心烦,面赤等证——热郁于里之象。 无汗或汗出不畅——表郁较重之象。 郝万山说:文中之“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是为进行类证鉴别而设。脉微弱为肾阳虚,鼓动无力所致。此时宜回阳救逆,禁用汗法。由于肾阳虚,虚弱的阳气勉强和强盛的阴寒邪气相争,争而不胜的时侯,常会出现肢体躁动不宁的躁烦证。而本条所述,小寒闭表,阳气内郁,阳郁化热,郁热扰心,就应见到烦躁,这就需要和躁烦证相鉴别。故本条也当有烦躁证。 辩证要点:发热恶寒如疟状,发热重,恶寒轻,兼见口微渴,心微烦。 病机:外感风寒,内兼郁热(轻)。 治法:微发其汗,兼清郁热。 方药: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去皮),芍药,甘草(炙),麻黄各十八铢(去节),大枣四枚,生姜(切)一两二铢,石膏二十四铢。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折现代量:桂枝5g,芍药5g,炙甘草5g,麻黄5g,大枣2枚,生姜5g,石膏6g。 上药先煎麻黄去沫,后内诸药,水煎取汁,早、晚2次温服。 方解:桂枝汤——解肌以疏表 越婢汤——辛凉以宣郁热 诸药合用,微汗兼清郁热。 方剂鉴别: A、麻杏石甘汤—疏表清热,降气定喘——配杏仁———治热邪袭肺,诱发喘咳。 桂二越一汤—疏散表邪,宣散郁热——配桂芍姜枣—治外邪不解,内蓄郁热。 B、大青龙汤———风寒外束,邪热内郁——配杏仁——病重无汗而兼咳嗽、烦躁 桂二越一汤——风寒外束,邪热内郁——配桂芍——病轻而有时有汗有时无汗。 C、桂麻各半、桂二麻一、桂二越一证三证异同: 同:三者均属表郁邪微,均见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及面赤、无汗、身痒,治法均用辛温微汗。 异 桂麻各半—表郁稍重,见寒热一日二三度发—小发其汗 桂二麻一—表郁更轻,见寒热一日不超两次—微发其汗 桂二越一—表寒内热,见热多寒少兼有微烦—微汗兼清微热。 第四节、太阳腑证:
原文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一、蓄水证: (一)膀胱蓄水证: 原文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语译:太阳病发汗后,由于消耗津液,会导致胃中一时性干燥而出现烦躁不得眠。若患者渴欲饮水时,可以少量与之,使胃燥得润,胃气调和,则病可自愈。若病人脉浮,小便不通利,身有微热,口渴饮水不止者,此非胃津不足,而为膀胱气化不利所致,用五苓散主治。 分析:太阳病汗不得法或发汗太过,可出现两种机转: (1)、汗后胃津不足: 胃中干——汗为津液所化,胃为津液之腑,汗多损伤胃津,故干燥。 烦躁不得眠——由于胃中干燥,口中大渴欲饮水所致。 处理方法: 欲饮水者,少少与饮之——由于汗多伤津,复伤阳气,若暴饮胃阳不及游溢,可致水停胃中。故可少少与饮,使胃津得复,胃气因和,其病自愈。 (2)、汗后表邪随经入腑,影响膀胱气化,致蓄水证。 参考原文72、发汗后,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7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解词:(1)胃中干——指津液耗伤,胃中阴液不足。 (2)消渴—指口渴能饮,且饮不解渴的一种病症,非指后世的消渴病。 (3)烦渴——指口渴心烦。 (4)表里证——表指太阳证,里指蓄水证。 (5)水逆——因下焦蓄水而致小便不利,渴欲饮水,水入即吐的证侯。是因下窍不利,水无出路,水邪上逆,进而导致胃气上逆所致。 提要:论述蓄水证的证治。 成因:1、太阳病治不得法,致表邪不解,循经入腑,膀胱气化失常; 2、太阳表证,太阳之气抗邪于表,膀胱气化功能相对低下,此时饮水过多,致膀胱气化功能失常,水液内留。 主证与病机: 1口渴,消渴,烦渴,渴欲饮水——膀胱气化不利,津液不能输布上承。 特点:(1)饮水量多,饮后不能止渴,故有“消渴”之称。 (2)饮水不能消受,伴心下痞满,水入则吐,故称“水逆”。 (3)喜热饮; (4)无里热现象。 2小便不利、小便少(只是小便少,并不是小便点滴不畅,尿道涩痛)——膀胱气化不利,水液排泄失常。 3发热、恶风,脉浮或浮数——A外有表邪;B水蓄下焦,膀胱气化不利,致卫气闭郁。 4渴欲饮水,水入即吐——水热互结,津不上承,故渴欲饮水;水饮内停,上干胃腑,胃失和降,水入拒而不受,故水入即吐 辩证要点:小便不利,小腹硬满或胀满,渴欲饮水但饮后欲吐,或兼发热恶寒,苔白滑,脉浮或浮数。 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未罢。(本证不一定有表证。) 治法:通阳化气行水,兼散表邪。 方药:五苓散。 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杵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解词:白饮——即白米汤。《周礼》郑玄注:“稻曰白”。 方寸匕——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大小约1寸见方,故名。秦汉1寸约2.3cm。今取边长2.3cm的正方形药匙,取五苓散以不落为度,称重为5-6g。 现代用法用量:猪苓5g,泽泻6g,白术5g,茯苓5g,桂枝3g。 上五味,杵为散,以白米汤和服5-6g,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方解:桂枝辛温——解太阳之表,化膀胱之气 白术甘温——健脾胃之阳,化中焦之气 二苓泽泻——甘淡利水,疏通水道。 白术配桂枝,通阳之效捷;泽泻得二苓,利水之力足。合用则解表温阳,化气行水。 微热汗出或兼表,心烦水逆消烦渴,少腹里急溲不利,心下痞满脉浮数。 化气行水兼解表,二苓桂枝泽术和,白饮和服饮暖水,太阳蓄水用此药。 注意事项: (1)本方服后宜多饮热水,帮助药物发挥作用。虽说多饮,每次饮水亦不宜过多。 (2)本方服后汗出,主要是膀胱气化已行,全身津液得以布散的反映。 (3)本方略有解表作用,主要作用是化气行水,恢复膀胱功能。其解表作用主要是通过利尿而解表,并无单纯解表作用。 案17——水肿(水钠潴留): 患者,张某,女,80岁,2007年4月10日诊。 因患慢肝,医以甘利欣静滴2个月,致下肢水肿,尿量减少,血压升高,出现钠水潴留。诊其苔白滑而脉微浮,辩为水蓄下焦,气化不利。方选五苓散以化气行水。 猪苓15g,泽泻20g,白术15g,茯苓30g,桂枝10g。水煎服,5剂。 服3剂尿量增多,5剂服完,诸证消失。复查血压、电解质正常。 按:本例患者年高肾元本虚,气化无力,复因过用甘草甜素类药,使水钠潴留而水肿。五苓散温阳化气行水,以复膀胱之气化功能,故五剂而愈。(余泽运医案)(二)、饮停心下证: 语译:伤寒汗出后,出现水液停蓄之证,如果口渴特别突出,当用五苓散治疗;若口不渴或口渴不甚,当用茯苓甘草汤治疗。 参考原文127、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解词:苦里急——因小便不畅利,致少腹有急迫不舒之感。 提要:蓄水和水停于胃的鉴别。 成因:太阳表证期间,正气抗邪于表,里气(尤其胃气)相对不足,饮水过多,不能纳化,致水停胃脘(心下)。 分析:饮停心下的典型表现为:心下悸,口不渴,小便利,舌淡苔水滑,或伴见四肢厥冷。 心下悸——水停于胃,水气上逆,干扰于心。 口不渴——胃阳不足,水停胃中。必伴心下悸。 汗出而渴——表邪不解,随经入腑,水停下焦,气化不利,津不上承。 必伴小便不利。 小便利——指饮水后很快出现小便,且量较多。提示: A膀胱气化正常; B脾阳虚升清能力不足。 里急——水停蓄于膀胱,气化失职,故见少腹急迫不舒。 四肢厥冷——水饮阻遏阳气布达。 鉴别: 水蓄膀胱—表邪入里,水热互结—下焦膀胱—口渴,小便不利—化气行水—五苓散。 水停于胃—胃阳不足,水饮不化—中焦胃腑—不渴,心悸肢厥—温胃化饮—苓甘汤。 辩证要点:心下胃脘部悸动不宁,推按之则水声漉漉,口不渴,脉弦而舌苔白滑。 病机:胃阳不足,饮停中焦。 治法:温胃化饮,通阳利水。 方药:茯苓甘草汤。 茯苓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三两(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现代用法用量:茯苓10g,桂枝10g,炙甘草5g,生姜15g。 水煎取汁,分3次温服。 方解:桂枝——辛温通阳; 茯苓——健脾利水 甘草——补虚和中 生姜——温胃散水。 重在温中健运,而不重利水。 现代应用:用治充血性心衰、心律失常、肺心病、产后尿潴留等病,以心下悸、口不渴、手足不温,小便不利为辩证要点。 临床体会:刑锡波认为,本方系扶阳温胃利水之剂。凡属胃阳不足,心下停水之证,不论有无表邪,都能用之。而水邪上逆,心中不烦者有效,即心中躁烦不安者亦效如桴鼓。二、蓄血证: 表邪不解入里,结于下焦血分,称“蓄血证”。 (一)轻证: 原文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解词:(1)如狂——指神志错乱,较发狂轻。 (2)少腹急结——指少腹疼痛、胀满或拘急不舒。 语译:太阳病不解,邪热内传,结聚于膀胱所在的下焦,出现较严重的心神不宁,是为太阳蓄血证。证属初起,若能自行下血,祛除瘀血,使热邪无所依附,则病可愈。若不能自行下血,则须治疗。因其为蓄血初起,若有表证当先解表;表证已解,只有以少腹急结为典型表现的蓄血证者,可用桃核承气汤治疗。 提要:论述蓄血轻证的证治。 成因:太阳表邪不解,循经入腑化热,和血结于下焦。 分析: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A表邪尚存;B邪热随经入里,与血相结于少腹而见少腹急结;C心藏血,血舍神,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邪热入里,结于血分,心神被扰,故神志如狂。D病在下焦血分,膀胱气化正常,故小便通利。 少腹急结——血、热互结于下焦,致少腹拘急。 以上病情,有以下两种转归: (1)血自下,下者愈——邪结较浅,血热亦轻,蓄血自下,瘀血随血泄而自愈。 注:关于“血自下,下者愈”的机转:是哪里下血?前贤较少论及。郝万山说:“个人推测,或病人原有痔疮,此时因热邪所迫而发生便血;或病人适逢经期来潮,因有热邪所迫而经量增多;或原有泌尿系病变,因热邪所迫而见尿血。这都可能出现热随血泄,病可自愈的机转”。 (2)血热互结较深,血不能自下,蓄血已成,当治以活血攻瘀。但需注意: A、表证不解,不能攻里,恐外邪内陷。当先解表; B、表证解,但见少腹急结,小便自利等里证,可攻下,用桃仁承气汤。 辩证要点: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或发热,午后或夜间为甚,舌红苔黄或有瘀斑,脉沉涩。 病机:血热互结于下焦(注:下焦——泛指膀胱、胞宫、小肠、大肠) 治法:泻下瘀热。 方药:桃核承气汤。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大黄四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芒硝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先食——即饭前空腹之时)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现代用法用量:桃仁7g,大黄20g,桂枝10g,炙甘草10g,芒硝10g。 上药水煎取汁,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饭前空腹温服,日三服。当微利。 方解:硝黄草—通下瘀热 桃仁——化瘀活血 桂枝——温通血脉。 诸药合用,通瘀泄热。 现代应用:用于治疗周期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脑血管意外、脑外伤后遗症、糖尿病、高血脂、慢性前列腺炎、盆腔瘀血等,以少腹急结、神志如狂、小便自利、舌紫暗为辩证要点。 临床应用: (1) 正用:太阳蓄血证;以小腹急结,小便自利,至夜发热、心烦、谵语,脉沉涩有力为典型表现。 (2)借用:用本方的活血化瘀作用治疗各种瘀血证。如用本方治疗妇女血瘀痛经,瘀血头痛,失眠等神经精神疾病。 临床体会:刑锡波说:“伤寒热邪陷入下焦,常见的有两种证侯:一为热结膀胱,一为热入血室。从条文的叙述,可以看出论中的热结膀胱,即热入血室的变文。膀胱之部位,与血室同属下焦。如热结膀胱其人小腹痞硬,小便不利。今患者小便通利,其人如狂,如狂之侯与《伤寒论》145条之暮则谵语,如见鬼状相似。凡如狂、谵语、如见鬼状等,都属于热入血室。热血凝滞而成死血,方产生这种精神错乱的症状,故用桃仁承气汤以活血破瘀,即可霍然而愈。如果热血结瘀膀胱,小腹蓄水,决不会有神经症状出现。因此,热结膀胱,其人如狂,乃热入血室之变文。从临床实践中,可以证明这个问题”。 本法除此以外,尚能治跌打损伤,内有瘀血停留,以及一切因瘀血而造成之疾患,用此方加减施治,都有较好的疗效。 案18——腰扭伤后便秘 戴某,男,70岁,2007年2月诊。 因不慎摔倒,扭伤腰部,疼痛难忍,在五里川医院X光摄片腰椎正常,经常规治疗后疼痛减轻出院。一天后感小腹拘急胀满,大便秘结。在本地输液、服药(药不祥)3天不见好转,其女邀余诊治。 刻诊:大便3日未行,小腹拘急胀满,夜尿次频而量不多,舌质暗红,苔微黄,脉弦滑。辩证为腰扭伤后瘀、热互结于下焦,大肠传导失职。治以通下瘀热。方用桃仁承气汤。 桃仁10g,大黄10g(后下),桂枝12g,甘草10g,芒硝(分2次冲服)10g,地鳖虫10g。水煎服,2剂。 服1剂大便得通,夜尿减少,小腹胀满减轻。2剂服完,证若失。 余泽润按:急性腰扭伤后突现便秘、少腹满、夜尿频多,舌暗红苔黄。为腰扭伤后瘀、热互结于下焦,瘀阻气机,影响大肠传导则便秘;前列腺充血增生,压迫尿道则夜尿频多。用桃仁承气汤通下瘀热,使下焦蓄血除而诸证皆愈。(门生曹建朝医案) 案19——肩周炎 李某,男,64岁,2013年8月2日诊。 主诉:左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一天。 患者自诉:“一天前干活后,突感左肩关节剧烈疼痛,上臂不能抬举,晚上翻身都感到困难”。询其既往没有类似病史,平素体健无病,饮食、二便正常。 刻诊:型体健壮,肤色黑黄,肌肉坚紧,语音洪亮。左肩部红肿,疼痛,活动受限,局部肌肉紧张有压痛,舌质红,苔薄白,脉和缓。 诊断:肩凝症。 先用西药治疗。 强的松龙针2ml,局部封闭一次。 龙血竭胶囊4粒,3次/日,用4天。 芬必得胶囊2粒,2次/日,用2天。 伸筋丹5粒, 3次/日,用7天。 8月4日二诊:患者诉疼痛难忍,稍一活动即喊叫疼痛,上臂仅能抬25度左右。因用西药不能控制,要求用中药治疗。 余根据其劳动后肩部疼痛,病起突然,局部红肿有压痛、肌肉紧张,辩证为:肩关节周围纫带损伤,瘀热互结,经络阻滞不通。治宜化瘀泻热,通络止痛。方选桃核承气汤化裁治之。 桃仁12g,桂枝15g,赤芍12g,大黄15g,甘草12g,芒硝(烊化)10g,当归12g。3剂,水煎服。每日1剂。 8月7日患者找我治疗胃病,余问及其“肩凝症”,患者喜形于色说:“上次的药真是神效,服2剂就减轻大半,3剂服完疼痛全失,就是服药后每天拉稀便3次”。 按:桃核承气汤治疗肩凝症不是我的经验,是当时看了《经方论剑录》里的验案才知道本方能治疗肩凝症。本案患者因病起突然,无证可辩。余据其剧痛,体健,病程短,应为干活时用力不当,使肩关节周围纫带损伤,致局部瘀热互结,经络阻滞不通所致。因其与桃核承气汤病机相类似,不妨用桃核承气汤用来一试,果收意外之效。分析本方对肩凝症出现奇效的原因,个中道理,余不得而知。可能正如著名临床家余国俊先生所说的“无论经方时方属高效者,其间药味及剂量的排列组合,化合协同之妙处,尚属于必然王国,现在还难以彻底窥见其奥秘”。这也许这就是经方的神奇吧?还望同行高人予以分析点评。 (学友余传广医案)(二)重证: 原文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解词:太阳随经,瘀热在里——即外邪随太阳经深入于里。 提要:蓄血重证的证治。 语译:太阳病六七日表证未解,脉象微沉,患者出现发狂,又可排除结胸等中焦病证,当考虑为热邪内陷下焦之证。太阳表热随经入里,与瘀热交结,出现小腹硬满,小便自利的典型表现,当以攻逐瘀血为治疗重点,用抵当汤治疗。 成因:太阳表邪未解,邪气随经入里化热,热与血结于下焦。 分析:本条为倒装文法,“抵当汤主之”,应接在“下血乃愈”后。 蓄血重证典型表现为:发狂,少腹硬满,黄疸,脉沉结或沉伏不显。也可半出血。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A尚有表证;B表邪虽入里,但无心下及胸满硬痛,说明不是结胸;C虽未经误下,表邪亦入里。 脉微而沉——表邪未解而内陷,与血相结,气血受阻,故脉沉滞有力。 其人发狂——邪热亢盛,与血相结,神明被扰。 少腹硬满——少腹硬(触之腹硬,是有形瘀血已成)少腹满(是患者自觉症状,为气血瘀滞所致)血热互结于下焦,以形碍虚则满。 小便自利——膀胱无邪,气化不受影响,故小便正常。 参考原文125、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諦也,抵当汤主之。 解词:諦——确实之意。 提要:补述蓄血的脉证及蓄血发黄与湿热发黄的鉴别。 分析:脉沉结——沉主里,结为气血受阻。 身黄——瘀热内结,肝失疏泄,胆汁不循常道,溢于肌肤所致。 湿热发黄—小便不利,小腹硬满——————湿热蕴蒸,肝胆疏泄失常—身目小便俱黄。 瘀血发黄—小便自利,小腹硬满,脉沉结,发狂—血热互结,血不荣肌表—身暗黄,目及小便不黄。 治法:湿热发黄——清热利湿,茵陈蒿汤类。 瘀血发黄——破血逐瘀,抵当汤类。 出血——瘀血内结,损伤脉络所致。主要为下部出血。出血特点为反复不止,色泽紫暗,中夹瘀块。 辩证要点:少腹硬满,其人如狂,小便自利,脉沉涩或沉结,舌质紫或有瘀斑。 病机:瘀热互结于下焦。 治法:破瘀泻热。 方药:抵当汤。 水蛭(熬),虻虫各三十个(去翅足,熬),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洗)。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现代用法用量:水蛭(熬),虻虫各十个(去翅足,熬),桃仁4g,酒大黄15g。 水煎取汁,分温3服。 方解:桃仁——活血化瘀 大黄——通下瘀热 蛭虻——破血消徵 合用,破血逐瘀。 现代应用:用治顽固的瘀血证,如徵瘕积聚,月经不调或闭经、痛经、证见少腹满,甚则疼痛,喜忘烦躁者;瘀血或瘀热互结所引起的精神分裂症,癫痫,顽固性偏头痛案,脑外伤后遗症,跌打损伤后瘀血凝滞等。以少腹急结或硬满疼痛,其人如狂发狂或健忘,小便自利,脉沉涩或沉结,舌质紫或有瘀斑为辩证要点。 证、方鉴别:蓄血: 表邪循经入里,结于下焦血分-轻-少腹急结,其人如狂—里证未急—新瘀浅而轻-当先解表,表解攻里-逐轻-桃 表邪循经入里,结于下焦血分-重-少腹硬满,其人发狂—里证已急—久瘀深而重-虽有表证,但先攻里-逐重-抵 使用注意:本方破血作用强烈,应中病即止。且年老、体弱、孕妇及溃疡病者慎用。 临床体会:刑锡波说:“抵当汤之破血化瘀,不论在机体何部用之皆效。而于妇女经闭用之效果更著。水蛭的用法,大都生用轧成细面,药汁送服1.5g较煎服效好,若水蛭服后胃中不适,可佐以和胃之品”。 19——癃闭(前列腺增生) 2012年10月22日。 本人年轻时患有慢性前列腺炎,近十年来渐感夜尿频多,尿等待,尿股变细,排尿困难,会阴部胀痛,小腹部有拘急感,平时常伴足部怕冷,阳萎早泄等表现。因患有糖尿病,对此病并不在意,最近常有尿不出之感,担心发展为癃闭,于半年前在南阳市中心医院B超检查诊为重度前列腺增生。因畏惧手术痛苦,决定用中药治疗。考虑既有前列腺增生之有形实积压迫尿道致排尿困难,小腹部拘急感等下焦蓄血症;又有夜尿频多,足部怕冷,阳萎早泄等肾阳不足之象,病机虚实错杂,本虚标实。拟以抵当汤(桃仁、大黄、水蛭、虻虫)、三七、甲珠、蜈蚣攻其下焦蓄血,化铁丸(威灵仙、楮实子)协助之以消其有形之积;五子衍宗(构杞子、覆盆子、兔丝子、五味子、车前子)、肾四味(仙灵脾、兔丝子、构杞子、炒故子)、鹿茸、虫草、紫河车温补下焦真元,参、芪补脾益肺培其水之上源,合用肺脾肾通补以扶正固本;并以滋肾通关丸(黄柏、肉桂)以助膀胱之气化。制丸以缓图之,使徐徐生效,以攻顽克坚,期其顽疾得除,而免于手术之苦矣。 桃仁50,大黄50,水蛭50,虻虫30,土元50,山甲10,肉桂30,黄柏30,党参100,黄芪180,威灵仙60,楮实子60,三七粉30,构杞子100,覆盆子100,兔丝子100,五味子60,车前子60,仙灵脾60,炒故子60,沙菀子60,鹿茸30,冬虫草50,紫河车100,蜈蚣20条。 上药制成水丸,每服6g,每天2次,开水冲服。 上药用完,排尿通畅,夜尿减少,足寒怕冷、阳萎早泄等疾俱愈。 |
|
来自: johnney908 > 《伤寒论精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