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之第一章太阳病脉证并治(一)

 恬静的日子 2014-07-09
  六经病欲解时:   少阳病欲解时:寅至辰(3点——9点)   太阳病欲解时:已至未(9点——15点)   阳明病欲解时:辛至戌(15点——21点)   太阴病欲解时:亥至丑(21点——3点)   少阴病欲解时:子至寅(23点——5点)   厥阴病欲解时:丑至卯(1点——7点)   六经病的欲解时与病情加重时间相同:由于在该时段经气最旺,易驱邪外出,可以通过助正祛邪的办法驱邪外出。如果正气无力驱邪外出,由于该时段经气最旺,正邪斗争激烈,因此表现为病情加重。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分析:七天表邪解除,体质弱者还须五天正气恢复,才能康复。   太阳病的传与不传(原文4、5)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太阳中风 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 治疗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桂枝汤 桂枝3两、芍药3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枚   一、桂枝汤适应证   ①太阳中风证(原文2、12、95、45、56、15)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分析:   发热——风阳伤卫阳,两阳相争,卫阳出现病理性亢奋。(卫强)   汗出——风阳伤卫阳,卫外失司,风性开泄(风主疏泄)使营阴外越而为汗。   恶风——(当风则恶,无风则缓)风寒邪气伤表阳,表阳被伤,温煦失司。   脉缓——(脉浮而缓,形态松驰而柔软)没有寒邪,汗出伤营,脉道松驰。(营弱)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分析: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   治疗: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青(一云:大便青)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分析:其气上冲——太阳的阳气上冲,仍可向上向外抗邪于表。   ②太阳病,无论已治未治,只要症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寒。(原文13、24)(抓主症,对症用方)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分析:反烦不解者——(烦:烦热),病重药轻,不足以祛除邪气,反而激惹了邪气的势力。   ③表证兼里实,先解表,宜桂枝汤。(原文44)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④表证汗下后,正气受挫,表邪未解者。(原文57、45、15)   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分析:半日许复烦——余邪未尽。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⑤表证兼轻度里虚者。(原文42)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⑥非外邪所致营卫失和。(原文53、54)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分析:病常自汗出者——卫阳不足,卫外失司。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分析:先其时——有规律者在发热前1.5小时左右用药;不规律者在发热间歇期间用药。 注意 药轻病重,易出现激惹现象,激惹邪气的势力。   二、桂枝汤禁忌(原文16、17、19)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汤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分析:湿热内盛者禁用桂枝汤。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分析:有内痈的病人——毒热内盛禁用桂枝汤。   (17、19)湿热、毒热内盛禁用。   桂枝汤、承气汤使用禁忌: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   三、桂枝汤加减应用   1.桂枝加葛根汤(原文14)(葛根4两、麻黄3两、芍药2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枚、桂枝2两)本方是否有麻黄有争议。   14.太阳病,项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分析:葛根:助桂枝汤升阳发表、解肌祛风解表;疏通经络、经脉,祛除经脉邪气;升津液、起阴气、滋润经脉。本方应用于肩颈强痛,葛根40g、白芍30g左右,可加威灵仙、秦艽、鸡血藤等。   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原文18、43)(桂枝3两、甘草2两、生姜3两、芍药3两、大枣12枚、厚朴2两、杏仁50枚去皮尖)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新感引发缩喘)   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新感引新喘)   分析:厚朴、杏子——宽胸利气,宣肺平喘。   3.桂枝加附子汤(原文20)(桂枝3两、芍药3两、甘草3两、生姜3两、大枣12枚、炮附子1枚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分析:汗出太多,阴阳两伤。遂漏不止——汗出不止;小便难——阴液被伤,化源不足,阳气被伤,气化失司;四肢微急,难以屈伸——阴伤或阳伤都会出现的症状。本方的治疗思路:固阳以摄阴。附子:固阳以摄阴。   4.桂枝去芍药汤(原文21)、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22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桂枝3两、炙甘草2两、生姜3两、大枣12枚)   分析:功用:温振胸阳,驱邪达表;去芍药因白芍敛阴,不利温振胸阳。脉促——表邪内陷胸中,胸中阳气抗邪的表现。邪陷胸中,胸阳不足。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桂枝3两、炙甘草2两、生姜3两、大枣12枚、炮附子1枚   分析:附子用于肾阳不足。微寒——脉微恶寒。    5.桂枝新加汤(桂枝汤加人参3两,生姜、芍药加1两)(原文62、50)功用:营血不足,肌肤失养。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桂枝3两、芍药4两、甘草2两、人参3两、大枣12枚、生姜4两)   分析:脉沉迟——沉主里,迟主营气不足、血虚。身疼痛——营血不足,肌肤失养。   50.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关于疼痛:虚则痛、失养则痛、不荣则痛、不通则痛。 太阳伤寒 寒邪闭表,卫闭营郁 治疗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麻黄汤 麻黄3两、桂枝2两、炙甘草1两、杏仁70个去皮尖   一、麻黄汤适应证   ①太阳伤寒表实证(原文3、35、51、52、37)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分析:   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寒邪闭郁阳气,阳气郁积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发热。   必恶寒——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气被伤,温煦失司。   体痛——寒邪伤表,肌肤气血涩滞,经脉拘挛,不通则痛,拘挛则痛。   呕逆——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升降失调(或饮食不振、或呕逆、或下利、或不大便)。   脉阴阳俱紧——(浮紧)浮主邪在表,紧主寒盛。(少阴病的脉阴阳俱紧——沉紧)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分析:麻黄八证,可归纳为⑴发热恶寒。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所被伤,温煦失司,恶寒先见而且较重,寒闭阳郁,才见发热。⑵诸痛。寒主收引,寒主痛,寒伤肌表,使肌肤气血涩滞,筋脉拘挛。⑶无汗而喘。寒邪闭表,肺失宣降。(寒邪闭表,卫闭营郁。)   51.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2.脉浮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分析:(51、52、37)在符合麻黄八证的前提下,脉浮,表现正气不衰,可用麻黄汤。(37)中脉浮细表明病邪已去。脉大病进,小则平。《黄帝内经》关于脉象:大则病进,小则平。设胸满胁痛者——少阳经所过的部位。   ②太阳与阳明(阳明经表)合病,喘而胸满者(原文36)   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分析:喘而胸满——肺气宣发肃降失调的表现。   阳明经表受邪: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痛,发热恶寒身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③太阳伤寒与衄解(46、47、55)   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47.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55.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分析:太阳自解:自汗,自衄,战汗。⑴伤寒日久,可自衄而解。⑵伤寒日久,不愈,用麻黄汤发汗,汗不出而见衄而愈。(以衄代汗)。⑶伤寒日久,自衄,但衄血点滴不畅,表邪未解,用麻黄汤发汗。(以汗代衄)。⑷伤寒日久,鼻衄不解,高热不退,可能是表寒入里化热,热迫血妄行所致,应当用凉血止血治疗。   二、麻黄汤使用禁忌(麻黄九禁)泛指辛温发汗方九禁(83、84、85、86、87、88、89、50、49)   83.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84.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85.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86.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87.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88.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粮丸。   分析:恍惚心乱——气血两虚,心神失养而造成。   89.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逆。   50.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49.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分析:身重——可邪气重,或正气虚。尺中脉微——阳气虚,鼓动无力。表里实——表里正气恢复。   (咽、淋、疮、衄、血、汗、寒、尺脉迟、尺脉微)   凡阴阳气血诸不足、或湿热、毒热、虚热、内盛者慎用或禁用辛温发汗。   三、麻黄汤的加减应用(伤寒兼证)   1.葛根汤(原文31、32)(葛根4两、麻黄3两、桂枝2两、生姜3两、甘草2两、芍药2两、大枣12枚)葛根疏通络脉,麻黄发表,加桂枝方底。经脉痉挛的证候都有经脉得不到滋润的因素,因此用药上要防药伤津,因此不用麻黄汤作底方。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分析:必自下利——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升降失常。   2.葛根加半夏汤(原文33)(葛根4两、麻黄3两、甘草2两、芍药2两、桂枝2两、生姜2两、半夏半升、大枣12枚)   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分析:阳气抗邪于表而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升降失常。但呕——胃气上逆,加半夏。   3.大青龙汤(原文38、39)(麻黄6两、桂枝2两、甘草2两、杏仁40枚、生姜3两、大枣10枚、石膏如鸡子大 大青龙汤发汗力最强,得汗后,止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烦躁,不得眠——弱阳勉强和邪相争,争而不胜,人体会出现躁动不宁。阴邪盛则躁,阳邪盛则烦)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分析:太阳中风——从后面的症状描述看,可理解为太阳伤寒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寒邪闭表,阳郁化热,郁热扰心。脉微弱——真阳虚衰。汗出——阳不摄阴;恶风——表阳不足,温煦失司。筋惕肉瞤——肌肉失去了阴液的濡润,也失去了阳气的温养而造成。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分析:脉缓,身不疼,但重——湿郁肌表。无少阴证——表明有不汗出而烦躁症状。   观点:风伤卫(桂枝汤),寒伤营(麻黄汤),风寒同病大青龙。但风伤卫也伤营,寒伤营也伤卫阳。   4.小青龙汤(原文40、41)(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各3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  细辛含黄樟醚,致癌,不能常用。小青龙汤温燥,不能常服,证状缓解后应用苓桂剂善后。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分析:   干呕——水邪犯胃,胃气上逆。   发热——外有表邪。   干呕发热而咳或喘——外寒引动内饮,内外合邪,水寒射肺,肺失宣降。咳吐大量白色泡沫痰,落盂成水。   水饮内盛:面部庞肿——水气;面色黧黑——水色;面部色素增多——水斑。   水饮变动不居——或见证:或渴——水饮内停,津液不化;或利——水寒邪气浸渍肠道;或噎——水寒邪气阻滞胸中气机;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水邪下流膀胱,膀胱气化失司。   不渴——寒饮内盛,阳气不运,不能消水。服汤已,渴者——寒饮得以温化,阳气通达,津液一时不足,病情向好。 方剂比较 桂枝汤:发表中兼养阴敛营。   麻黄汤:发表中兼宣肺平喘。   葛根汤:发表中兼升津舒经。   大青龙:发表中兼清里热(清热除烦)。用于外寒里火,主发表。   小青龙:发表中兼温化寒饮(水饮)。用于外寒里水,主化寒饮。 表郁轻证 (原文23、25、27)   1.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1两十六铢、芍药、生姜、甘草、麻黄各1两、大枣4枚、杏仁24枚)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分析:其人不呕——说明邪未入少阳。清便欲自可——大便正常,说明邪未入阳明。此阴阳俱虚——表里阳气俱虚。身痒——寒邪重则身痛,寒邪轻则身痒。   2.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1两17铢、芍药1两6铢、麻黄16铢、生姜1两6铢、杏仁16个、甘草1两2铢、大枣5枚)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3.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芍药、麻黄、炙甘草各18铢、大枣4枚、生姜1两2铢、石膏24铢)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太阳腑证 (太阳本证:太阳蓄水证,太阳蓄血证)(原文71)   1.五苓散(猪苓18铢、泽泻1两6铢、白术18铢、茯苓18铢、桂枝半两) 外疏内利,表里两解。 开鬼门,洁净腑。外疏内利,表里两解。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分析:小便不利,消渴(口渴多饮,饮不解渴)——邪入膀胱,膀胱气化不利,津液不能化生,津液不能输布上承。微热——外有表邪。 太阳蓄水证 胃虚水停、水停中焦、下焦蓄水(72、74、73、127、156)   7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74.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2.茯苓甘草汤(茯苓2两、桂枝2两、甘草1两、生姜3两)温中化饮,通阳利水   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分析:不渴者——胃虚水停证,胃气虚水停胃中。成因是太阳表证期间饮水过多。   127.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分析:心下悸——水停胃中,胃阳和水邪相搏的一种表现。上腹部有振水声,并可见手足厥冷(水阻中阳,阳不外达)。小便不利,必苦里急——饮水过多,膀胱来不急气化,水停下焦,进一步影响了膀胱的气化功能,造成小便不利,小便少,水蓄下焦,下焦气机不畅,因而出现少腹苦里急的感觉。   15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鉴别:中焦水停——口不渴,小便利,用茯苓甘草汤;下焦停水——口渴,小便不利,用五苓散。   太阳蓄水成因及主证(五苓散证)   ①太阳表邪不解,邪气循经入腑,使膀胱气化失司。   ②患太阳表证期间,膀胱气化功能低下情况下,饮水过多,不能气化,水液内流,阻遏膀胱气化功能。   ①②都会造成膀胱气化不利,A、津液不能输布上承,口渴,消渴,烦渴,渴欲饮水。B、废水不能外排,小便不利,小便少。   水蓄下焦,气机壅遏:少腹苦里急,水邪上逆,阻滞中焦气机,可见心下痞——水痞;水邪上逆,使胃失和降,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水逆;此外还会有身热,脉浮或浮数等表证。   证属外有表邪,内有蓄水,治疗用五苓散外疏内利,表里两解。   临床应用:凡是有水邪内结的,不管结在什么部位,都可考虑用五苓散治疗。举例:两例儿童脑积水轻症,长年用五苓散治疗,基本恢复正常。 太阳血分证 (太阳蓄血证)(原文106、124、125、126)   1.桃核承气汤(桃仁50个、大黄4两、桂枝2两、炙甘草2两、芒硝2两)桃仁化瘀;大黄清热;桂枝温开,开血热之结,开结气。   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分析:当先解其外——解外宜用桂枝汤。如狂——太阳经别散布于心,太阳蓄血证,热扰心神,发狂,如狂。   应用举例:妇女月经期间的精神狂躁证,经血有块状,月经快来前几天服桃核承气汤,经期停药,经后补气血兼化痰防桃核承气汤伤正气;术后排出肠道病理产物。   2.抵挡汤(水蛭熬、虻虫去翅足,熬、各30个、桃仁20个、大黄3两)破血逐瘀。组方思路:从不同的生态环境选药,增强药力。水蛭水中最善吸血;虻虫空中最善吸血;桃仁树种仁中最善化瘀;大黄草本中最善化瘀。   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挡汤主之。(发狂)   分析:发狂——热瘀结于下焦,下焦瘀热上扰心神,出现发狂。少腹当硬满——瘀热互结。小便利——病不在气分。   125.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挡汤主之。   分析:身黄——水邪内流,血热互结阻滞气机,影响肝胆疏泻,都可引起发黄。脉沉结——瘀血阻滞。   3.抵挡丸(水蛭、虻虫各20个,熬、桃仁25个、大黄3两)化瘀、缓消。   126.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挡丸。   太阳蓄血证:瘀热互结于下焦,太阳表邪循经入里与血结于下焦。   桃核承气汤:血热初结,热重势急,瘀初成轻浅,证见少腹急结,其人如狂而表邪已解者用,泻热化瘀。   抵挡汤:血热瘀结,成形势重,热已敛而势缓,证见少腹硬满,如狂或发狂,或身黄脉沉微或沉结,小便自利者用,破血逐瘀。   抵挡丸:血热互结,瘀成形而势缓,热虽有而势微,证仅见有热、少腹满、小便自利者用,化瘀缓消。   膀胱蓄血与蓄水同病,可用五苓散与桃核承气汤合方运用。合方治难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