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糖尿病的眼部病变

 zgx风清雨润 2014-05-05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平均寿命延长以及糖尿病检测方法的提高,我国被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日益增多。在国际上,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成为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严重疾病,成为危害公共健康的一大问题。因此,糖尿病的发病情况、并发症特别是糖尿病眼部病变引起的高致盲率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糖尿病是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常见全身病。我国人群发病率约为4%.我国1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5%,1型糖尿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儿童及少年期发病为多。世界各国2型糖尿病在糖尿病总数所占比例均高于90%。目前糖尿病患病率急剧增加,主要是由于2型糖尿病人数激增的结果。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很多,包括高血压、脑血管病、心血管病、大血管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的眼部并发症、神经病变、糖尿病合并感染、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酸中毒等糖尿病患者眼睛的各个部位均可产生病变,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白内障、晶状体屈光度变化、虹膜睫状体炎、虹膜红变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目前发达国家重要的致盲性眼病的病因之一。其发病率与病程、发病年龄、遗传因素和血糖控制有关。肥胖、吸烟、高血脂、妊娠、高血压、肾病等可加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代谢异常造成的眼部严重并发症,近年来,在我国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与病程长短有关。随着糖尿病病程加长而增多。病程<10年者,患病率为7.0%;病程为10-14年者,患病率为26.0%;病程>15年者,患病率为63.0%;病程>30年者患病率为95.0%。同时血糖控制不良者易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据统计,在病程大于十年的患者中,血糖控制不良者,患病率为100%,血糖控制较好者为61%。可见血糖控制好坏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关系也很密切。

  视网膜微循环异常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基础。在病变的早期,一般无眼部自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引起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视物变形、眼前黑影飘动和视野缺损等症状,最终导致失明。按其发病可分为:1、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变在内界膜之内,有微动脉瘤、视网膜内出血、硬性渗出、视网膜水肿、棉绒斑、静脉串珠状、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等。2、增生性视网膜病变:病变发展到内界膜之外,视盘上或视网膜的新生血管形成,视网膜前出血、玻璃体积血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3、黄斑水肿:可表现在任一期,局限性或弥漫性,可为囊样水肿,伴硬性渗出,危害中心视力,也就是病人经常诉说的看东西模糊。以上这些病变是病人来医院就诊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性白内障

  糖尿病患者中发生的白内障有两种,一种是老年性白内障,由于糖尿病的影响发生较早,成熟较快,一般在四十岁以上的患者比较常见。另一种主要是较重的糖尿病患者,以1型多见。也可见于年龄较大者,但临床上比较少见,约占白内障患者的1%-2%,这种白内障即称为糖尿病性白内障,多见于15-20岁糖尿病患者,双眼发病。可于数日达到完全成熟,很少超过数周。病人即视物不清,这时应积极治疗糖尿病。在糖尿病白内障早期,严格控制血糖,晶状体混浊可能会部分消退。当白内障明显影响视力,妨碍工作和生活时,可在血糖控制下行白内障摘除术和人工晶体植入术。如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宜在白内障手术前做激光视网膜光凝。手术后应继续治疗眼底病变。

  糖尿病与屈光不正

  本病的基本特点为突然发生,双眼发病,呈现波动性屈光不正,屈光变化的程度与血糖浓度的改变的急骤性有关。 当血糖急剧升高时,患者由正视眼可突然变成近视眼,或原有的老花眼症状减轻。发病机制为血糖升高、血液内无机盐含量降低、房水渗透压下降,导致房水渗入晶状体,晶状体变凸,屈光度增加。血糖降低时,又可恢复为正视眼,当阅读时又需要佩戴老花镜。

  治疗 由于糖尿病性屈光不正属一过性改变,且为波动性屈光改变,很难配戴合适的矫正眼镜,因此一般不急于验光配镜。对老年人突发的屈光变化应警惕糖尿病的可能,及时进行相关检查。

  糖尿病与虹膜睫状体炎

  多见于青少年型糖尿病。发病突然,表现为眼痛、眼红、畏光、流泪、视物模糊。此型虹膜睫状体炎对局部应用皮质类固醇及散瞳剂反应良好。

  虹膜新生血管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在20-60岁的糖尿病病人中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导致新盲的主要原因之一。绝大多数糖尿病失明是由于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但有5%是由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所致。原因是广泛的视网膜缺血,诱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刺激虹膜和房角新生血管形成。表现为虹膜上出现一些细小弯曲、不规则的新生血管,又称虹膜红变。房角的新生血管阻塞小梁网,或牵拉小梁网,产生粘连,引起继发性青光眼。引起眼胀、眼疼、头疼、恶心等症状。

  治疗:尽可能使患者血糖接近正常,可防止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生。一旦发生虹膜新生血管,要进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或者视网膜光凝加周边视网膜冷凝。如果是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可行睫状体冷凝术。

  眼球运动神经麻痹

  有些糖尿病人可出现眼球运动神经麻痹,从而引起眼外肌运动障碍和复视,如外展神经麻痹或动眼神经麻痹。较特殊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动眼神经麻痹时瞳孔常不受累。眼球运动神经麻痹可在1-2月或更长一段时间内恢复。

  此外,糖尿病患者常伴有泪膜稳定性的降低、球结膜小血管迂曲扩张并有微血管瘤、角膜知觉下降、视神经病变和星样玻璃体变性等。

  何谓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luorescent fundus angiography),是将荧光素钠从肘静脉注入人体后,利用装有虑光片的照相机拍摄眼底照片。观察荧光素在视网膜血管及脉络膜充盈的时间和形态,以及是否有渗漏及血管外潴留等现象,可以查明一般检眼镜检查不能发现的微循环病变,常应用于视网膜静脉阻塞、脉络膜肿瘤等眼科疾病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全身性疾病眼部病变的检查。

  对于早期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微血管改变、发现新生血管和无灌注区的进展情况,决定激光手术的时机起关键性的作用。根据造影的变化可以判断出疾病的好转与否,在最适宜的时机进行相关的治疗,阻止疾病的发展,保护视力。

  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机理

  激光光凝是目前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最有效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激光的热效应所致温度损伤。

  视网膜光凝术就是用激光破坏高氧消耗的外层视网膜,尤其是色素上皮和视细胞层,使更多的氧到达视网膜内层,降低或消除缺氧组织释放或刺激产生血管生长因子。改善未光凝视网膜的供氧状况,抑制新生血管的生成。

  总之,糖尿病随着病程的延长眼部的并发症也增多,这其中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为严重,在发达国家是国际上三大致盲眼病之一。故积极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是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的当务之急。这其中的关键除了提高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水平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外,现代化的诊疗手段的应用如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也使得这一目的成为可能。

转自:医学教育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