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氏锦囊··2

 隐士的书屋 2014-05-05

郭氏锦囊··2

郭氏锦囊··2



      【原文】                          八卦拳中真理 -- 拳中动静之理 

 

       夫掌之变也,由于手足。而其所以动者,发于静而不动之腰脊也。盖掌发于手,根于脚,收纵于膀腰。故其动静之变也,快如掣电,重如山岳,轻灵如荷珠。其用时,人重我轻,人快我慢,人慢我走。有羽毛不能加,飞虫不能遇之势。

      不知者恒求之杳茫,求之不得,辄以为怪异。殊不知人一球形,击之必求其中心;我亦球形,遇击则圆转以走。实则其不动者,静以伺机而发也。其动者,动而后求静也。

      拳法中大小门户,历经诸先进之精研,各宗一派,各有专攻。不得拘执己见,妄为批评。不过得其真传,用尽苦功者,方为上选耳。

      【詮說】

      见此章以三节阐述动静之理,可知动静之说,实则指阴阳柔刚之实际应用也。故掌法之窍与妙,均由动静兼备真理而来。真理所指者,该动则动,该静则静。其实质即为动中寓静,静中蕴动,动静合一,是为混元大法。

      故掌法内外兼修,其所欲者,乃求混元归一,由而统之,率归吾使。由混元动静之兼备,阴阳刚柔随机而使。动则必求发向于球形之中心,静则圆转以避来力之正着,此动静之诀窍也。一言以蔽之,动则以向敌也,静则以持己也。此不只以练习而言耳,若以执掌实操为用,更应于动静兼备,浑然一体趋势。随演而出,向真而用简求捷也。      原文中所言掌之变由于手足,动者发于静之腰脊,掌力之出根于脚、收纵于膀腰,皆已道明掌法之内在机窍也。其若掣电之快、重如山岳、轻灵似荷珠,均乃掌法习有所得,入于窍门之奥妙也。是掌法之研用,以细琢于磨砺,求之可得哉。不知者既求之杳茫,未得者以为怪异,乃喻肤浅而未知,亦必以为怪异耳。故习掌法者,宜于自身找寻其不足处。欲得其实在,则于诸先进之前辈所授,循法而识入于真传,以用心下苦功为上选耳。

      【原文】                  拳中之方向       

      八卦转掌之运行,无论何时何地,虽具行云流水之状,亦非游离散涣,漫无定则。故其出动,必有一定之方。

      此之谓方向,按卦象之正体言:坎(北)、离(南)、震(东)、兑(西),乃四正方也。凡出手盘掌,任择一方以周旋之,则身之外部以正。然后将手斜出,向其斜角,即:乾(西北)、坤(西南)、艮(东北)、巽(东南),四斜角也。此所谓四正方步,而四斜角手是也。

      方向既定之后,则不拘一定之向。但遇敌时,无处非正,无处非斜,均须成犄角之势,功守皆便宜也。此乃正己,以制人之道也。

      若论己身内部之正方而言之,转时须紧背空胸,扭胯合膝,身成结绳之形势。两手虽分前后,前手向前,松沉膀根,垂肩坠肘,扬掌揭腕;后手则迭肘折肱。直掌细看,两掌纯为斜势。而遇式发招之时,或开步、或上步、或掰步、或扣步、或冲步、或忖步、或倒步、或跟垫步,手随步变,手到步亦到。

      若当换式变招之时,无论如何招势,皆要发之以正。且须人高我低、人曲我直、人偏我中、人斜我正。总合此四种之力,皆是以我之正,制人之不正也。故称此为八卦转掌之正方,亦即言拳中混混元元,周而复始,无一非正。即或有斜方之时,亦不过一刹那之暂式,一流注之取姿而已。

      习练有得者,须法悟圆通,两足如转轮,一身浑是手。手则上下翻飞,左右逢源,忽焉在前,忽焉在后;伸而则前,屈之则后。亦且伸而能屈,屈而变伸,以二手作千般之用,以一人学万人之敌。坦然无惧色,胜敌无骄容,方为上乘。

      【詮說】

      此言方向,实说欲身正矣。以我之正向敌之不正,是为临机掌控制敌主动权也。虽不免有未正被动之时,却由功法练就使然,我可复归原署,自应其复元也。

      若功法之练达其致,内则以心意统帅于外,外则以相配合成其法。明说身成结绳之势,内蕴混元之机,功就身势浑然一体。周而复始,审时度势,无一非正。所言之功至其达,所谓法悟圆通,则不须以法为用矣。无法即是法,应对裕如,其法用之妙,天机地利人合,存乎一心,乃确其然乎。

     故一身浑是手,二手千般之用,譬万人之敌,坦然无惧色矣。由此而知,达其致者,成竹于胸,修维于内外。既胜敌且无骄容,必乃上乘之所为也。

     掌法之运用,研习以琢磨,积功入奥识于微妙。既具行云流水之状,其发向未失于偏用也。无论所出之斜正,均以向敌中心而施哉。以我之圆转灵便,攻守皆便宜而为之。周旋于敌无拘于方式,无固定不呆板,不以迟滞僵势守身,只以功势承载掌法,随演就为也。以步法带动身形,以功法演于实用,松沉垂肩以坠肘,扬掩挥拓均在于自然耳。手以随步而变,手步齐到,是为浑身上下以成整体灵转一致也。则沉蓄以宜,欲于发用,出掌以向于妙至而实达矣。

     既步动随以身势,千变万化于用,亦有掌法一定之方。其定则,仍在于掌法功求,致于真持实在而得也。是掌法之研练以琢磨于用,窍机皆在于日常恒持久习而执哉。

郭氏锦囊··2

       【原文】                     八卦轉掌之內功真訣    

       八卦转掌之动静外形, 前已具言之矣。兹所言者,转掌之动象与内功,以及应敌之法也。

       动象者何?凡一伸手,必须气沉丹田,全身俱要轻灵。走则只用足动,换式则手足腰俱动,且要手足腰一齐动作。总而言之,须记:未从使梢先使根,未从转身先转步,未从正人先正己也。故欲进时前步先进,欲退时后步先退;欲伸先屈,欲动先静。种种动作,无一非颠倒连环变爻之象也。

       至其用力之理,虽刚柔纵横之不同,要皆以低击高,以高制低;以横制直,以直荡横;以斜挫正,以正镇斜。柔以制刚,硬以服重;人疾我往,人来我走。各劲之发,须视来势如何而施之。勿使有勉强处,且不容有骄矜气,无有漏空处。

      一动步则前瞻后窥,左顾右盼中定。仰观俯察,务须六路通明,精神贯注。所重要者,能使人就我范围,我超象外。

      【詮說】

       此内功真诀节,虽仅以外在形式规范而论,未俱言内在细节与实质,实亦拳中内功窍诀也。盖八卦掌内功之练,非以细说所能图之者。须以实际练习,则不只有所感悟,亦可以求上进矣。

       八卦掌行圈之练功法,乃集各种拳法内外之所长,熔于一炉。故必以功法之向,以循之规范而练,方见成效。练功之首要者,必须严格以师授为之。非视书摩描、照猫画虎以摩仿,所致其向者。

       所谓内外兼修之拳法,必先以外在形式砺规为之,恪守以求之归矩。且恒持以练,则内功可不期而出也。内功以出,应用于实演操练,则气沉丹田。因而掌法灵就,持重若轻;掌法沉蓄,持轻亦可以于重。足动步法随于机势而灵活以身为,上下一齐动作合于整体浑然气势。进退根梢之使,手足屈伸发用,自呈其巧示妙得。刚柔趋向往来无拘于束,出于自然,既不勉强以用,亦使无漏空处出破绽。是则六路通明,神智达观,前后左右上下,随机明察掌握于中。至敌入范,我超于象外也。

       掌法之內功,實亦在於此耳!

       【原文】                  转掌之用劲         

           凡手所以制人,其身必先入,使人时更入。故其手之发也速,其效也大。但人之制我也,虽以手御之,而我身已先离之。待彼发招也,己先为之备。

      故手之根在于腰,身之本在于足。盖定在腰,而动亦在腰也;动在足,而静亦在足也。且动之力,由斜以求正,由屈以求伸。至其发也,发之以力。力之来也,成之于手,主宰于腰,辅助于足。

      发之时须有存力,不宜使全力尽泄出。故人来我泄之,人拒我柔之;人变我亦变,人走我亦走。人侧我趋正,人前我直穿;人高我低,人低我斜。务使人不得力于我,我要得力于人。

      【诠说】

      内家拳法所发劲力之妙,乃由浑然整体一势,凝聚于倏然陡出。力之所向,向然一瞬,发人于数十米外跌扑。因而欲以束控,不使寸力伤人。

      其力之所出,如涛推浪涌,洪大而柔隐,又而强盛迅猛不测。虽预以劲力硬抗,对相扛顶,亦难为支拒。其力由来乃自下而上,以成一体势力一统,由脑脊而率之,所谓主帅指挥将兵。临机入用,强势以致出人意料。故内家拳法多有奇异之妙处,非其练则不易知,亦非识其致也。

      虽各家拳法,练以至上,皆可出此奇妙之力。然缘其各自分练之步骤,延练斥繁,不免多有求练于外式,未循向于内修,至使有未循达于期冀之阶者在耳。故拳法其求练,博大而精深,实艺无止境,须一生修维之矣。

      既力之由来,缘于练就,力之发用,循求得随入于时机,当以腰腿功夫求向研琢,以内气修炼催动向达。再加以身法步动趋向,胸腰腹适时沉蓄而伸缩吐用。是发则发于强势,用则留有存蓄,斜正、高低均求向以得力、得势、得机、得法,自必呈现其妙用矣。于实演驾驭而用,则功法在于身为以俱备也。

       【原文】                       拳械相通法     

 

     尝言拳脚与器械,外形虽各有不同,而其运转动作,理则一致。故八卦掌中,习之日久,功夫纯练。则彼此相通,互相彻悟。

     各种械器,豁然贯通。有非他门所可及者,因拳为百兵之母故也。

       【詮說】

     旧有拳为百兵之长一说,乃指有拳脚基础者,方可再学兵械技法,实其言不虚也。而郭古民先生此说,亦属真言。

     尝多见老拳辈操用兵器,不分长短,信手拈来即可应用裕如。且招架格拒、闪展进击各种招法,应有尽有。此不足奇,其有殊异者在于,亦多见并无拳脚基础者,于兵械更无所知练。其习练掌法数年后,确乎自然而然,操用于器械自成其演,圆通转化,随而自熟矣。

     此即八卦掌之奇妙处也,盖掌法之妙,以内气趋使,以心意趋向。掌以兵练,势以圆为,浑然上下一体,挥洒本以自如,又何不执器若手其演用哉。故知前第一章第七节,所谓“以转掌为体,以器械为用”,“综兵器、兵法、拳法而冶出一炉”,实乃恳挚之言也。

     掌既练以发用,可若持有兵器,其窍机必在于与持器应用之法,相互通也。是知任何兵器,直出直入之外,多有圆转抡回环演动作。而掌法之出,因非以拳为用,手势以掌为形演技,自然亦必直向来去之外,多有辗转圆活迎拒之法。且不以力硬顶,而以顺势入于机会为用。故而,掌与械器之练法,多有相通之处。是用掌与兵器相同,“习之日久,功夫纯练”,则必然“互相彻悟”,“彼此相通”于用也。即不足为奇,亦知其妙耳。

      【原文】                對敵三法 

      手法与械击,彼此对敌之术,约分三种。

      一曰人来我解,而后还击,此之谓互击法也;二曰人来我接,此所谓之堵截法也;三曰人来而我以步法化之,此即所谓脱身化影法也。

      三者之中,一法深似一法,一法妙似一法。惟第三者,其法最难,非至火候纯青,不易作到。若非老于功夫,不克臻此。

      【詮說】

郭氏锦囊··2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