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这样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

 黄斌图书馆 2014-05-05
有这样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

作者:董文华    文章来源:教育边缘人的博客    点击数: 1261    更新时间:2012-4-14

“小旭(化名)同学,请你回答这个长方体最前面的一个面的面积怎么计算?”在教学完“长方体的认识”这一知识点之后,董文华老师叫起了一个后排的学生回答问题。小旭站了起了,支支吾吾答不上来,急得周围的同学一再给他提示,但他最终还是没说出答案。老师示意他坐下后,前面有个同学扭过头很生气地对小旭说:“真丢人!”

这是记者日前在鹤壁市山城区实验小学听董文华老师的随堂课时看到的一个课堂细节。和董老师的交流也从这一细节开始。

种一棵“育人为乐”的心灵之树

认识董文华老师,是从她发表的一篇篇有思想深度的文章开始的。后来看到她给《教育时报》的投稿,方知她是一位农村教师(20067月以前,她一直在鹤壁市山城区石林乡中心小学任教),这又让我多了一层敬意和感动。3月底的一天,我走进了山城区实验小学,和董老师简单地打过招呼后,到教室听了一节随堂课。

整节课气氛很活跃,学生通过探究和合作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到快下课时,出现了上面所提到的情境。谈到这一细节,老师说她当时看到了小旭注意力没有在黑板上,就提了一个以前学过的问题让他回答。由于讲台离后排远,她并没有听到“真丢人”这句话。不过,老师说,对这一细节,她其实挺感动的,因为她从中能感受到学生对自己的爱——在学生眼中,有人来听课,自己就要表现得更好,绝不能给老师丢脸;而如果谁回答不出来,就是给老师摸黑了,就该受到谴责。这就是学生简单而质朴的逻辑,他们可能并不完全知道,在老师的眼里,上课走神是可以谅解的,回答错误是正常的,甚至那一句“真丢人”也是饱含爱意的。

老师1992年分配到鹤壁市山城区石林乡中心小学,在这所农村小学一干就是14年。老师说,她很仰慕名师,钱梦龙、吴正宪、斯霞等名师的教学艺术和育人风格给她很多启示,其中使她受益最多的,还是他们共有的那种敬业、乐业精神,他们的心中都有一棵“育人为乐”的心灵之树。在石林乡小学工作的14年中,除去休产假那一年,她做了13年的班主任,其中,在新课改开始前,她带的都是毕业班。老师说,每当她送走一届毕业生,当最后一个学生离开教室,望着学生离去的背影,面对空荡荡的教室,她都会流下眼泪。

种一棵“研究型教师”的信念之树

老师把自己的教育生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2001年以前,她在教学上像许多老师一样,吃透教材,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逐步小结,力求讲深讲透。那几年,她的教学成绩一年比一年好,学校毕业班升学成绩达到了顶峰。再加上连续4年参加区、市优质课评选并获奖,多次参加区、市教育系统组织的演讲比赛并获奖,董老师在石林乡乃至山城区教育系统已是小有名气。那时,她真的有点沾沾自喜,认为书教到这份上就算可以了。2001年,由于教学成绩突出,董老师被评为河南省首批骨干教师,在商丘师院参加培训。3个月的时间里,每天上完课后,她都呆在图书馆,倾听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诲、与杜威交流……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她发表了自己第一篇教育教学方面的论文。董老师说,骨干教师培训对自己来说其实是一种新的启蒙,它让自己清醒地认识到了无知和浅薄。

2002年,鹤壁市整体推进了新课程改革。董老师毅然从高年级“撤”下来,走上了一年级的讲台。这就是她教育生涯的第二个阶段。董老师说,要否定近10年来形成的教学方法和风格,其实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以前教学考虑较多的是如何把教学任务顺利完成,而现在设计教学时,总是提醒自己多想想孩子们想知道什么,他们在生活中可能遇到什么。谈到这里,董老师如数家珍地讲了她的几个教学案例:教学“生活中的数”时,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认识100以内数的知识,她带孩子们到校园外面的南岗上“玩石子”,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数,并培养他们的数感;教学“方向与位置”时,她带领学生在校园里开展“寻宝”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统计”时,她把学生分成六组“赶”出了教室,让他们去统计四年级三个班的学生人数,体会统计方法的多样化,体验探索的乐趣。

“如果说以前认为自己是个不错的老师,那只能算是个不错的‘教书匠’。”比较教育生涯的两个阶段,老师说,以前的教学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自己的思想,教得再好,充其量只是教材编写者的传声筒,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提升和深化,就容易固守在重复旧经验、照搬老方法的巢穴里不能自拔。

种一棵“专业写作”的发展之树

农村老师走出去学习的机会很少,为了了解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老师每年都要自费订阅多种报纸杂志,每学期摘抄的读书笔记不少于4万字。在老师的书架上,摘抄本已经累了厚厚的十几本。2001年,骨干教师培训回来后,老师和同在石林乡小学任教的丈夫商量自费8000元买了一台当时配置最先进的电脑和打印机。当时为凑够买电脑的钱,他们还借了5000元。“不为别的,就是觉得电脑是迟早要学要用的。”事实证明,这台电脑后来为她们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平日的工作中,不管再忙,老师都要抽空坐在电脑前,梳理自己的教学思路,记下课堂中的精彩小插曲或倏忽而至的灵感。老师说,面对一些教育现象,她习惯这样思考问题:为什么会这样?我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在这个问题或现象的背后还隐藏着什么?“记录下这些,才不会淹没在日复一日的教育常规中,才不会被表象所迷惑。”

2002年至今,老师在《人民教育》《教育时报》《小学青年教师》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并承担了3个省市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带动了石林乡中心小学一批教师的成长。近几年,她相继被评为河南省数学学科骨干教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全国首届优秀班主任“百名之星”等荣誉10余项。2005年,她被评为鹤壁市“111人才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全市各条战线共评25人,她是唯一一个在农村工作的。老师说,能有这些荣誉,与搞课题研究和发表文章这些“硬件”是分不开的。

种一棵“平平淡淡”的幸福之树

老师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丈夫程富军是石林乡中心小学的数学教师,并担任教导主任。老师也获得了许多荣誉,连续带毕业班。在老师发表的几乎每一篇文章中,都融入了丈夫的心血。采访中记者也见到了老师,当问起写作时的分工时,老师憨厚一笑:“我比较心细,她性子急一点。文章的构思、收集材料我给她出些主意,校对的活一般都是我来做。有时候她要赶一个稿子或研究一个课题,家里洗衣做饭的杂务就都归我管了。”他们有一个“和新课程一起成长”的儿子——新课程在鹤壁推开的第一年,他们的儿子刚好上小学一年级,后来一直在老师带的班上,和董老师一起上课、放学。

20068月,董老师家从石林乡搬到了鹤壁市,工作也调至山城区实验小学。从课改至今,她一直从一年级跟班走带到五年级,到新的学校后,她还任五年级的数学课。“新的学生、新的同事、新的学校,这些对我来说也是新的、更高的起点。”董老师说,她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只是选择了一条自己认为正确的路:爱自己的家庭、爱自己的职业、爱自己的学生,并坚持不懈地默默走着。走着走着,就收获了幸福、收获了荣誉、收获了心灵的宁静。

有人说,语言的精细程度其实是就是心灵的精细程度。从董老师细腻的表达中,我感受到了她的精致的心灵。她说,她总是埋怨语言这东西何以如此苍白,竟表达不出一个教师激动而幸福的心情;我也觉得,转述一个人的幸福和激动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那么,就让我们直接走进老师的心灵,从她的文字中去感受她的幸福:

我真的很知足:一个人能有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是幸运;一个人能遇到理解你、关心你的领导,是幸运;一个人在成长的路上,有许多人在支持、帮助你,是幸运;生活中能有一个体贴你的丈夫,我们在教育战线上比翼双飞,更是幸运。在10多年的工作中,当我主持的课题实验方案在全国交流时,当我被评为国家课改优秀实验教师时,当我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百名之星”时,当我被评为鹤壁市优秀教师、市“111人才工程”学术带头人时,当我获得市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市课堂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时,当我看到自己的文章不时地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时,当昔日的学生已成为自己的同事,和我一起交流教学方法时……我总是埋怨语言这东西何以如此苍白,竟表达不出一个教师激动而幸福的心情!

成长的日子是美丽的,我觉得自己的生活充实而快乐,虽然一路走来,难免会平坦一阵,坎坷一段。抱着一颗平常心,干着自己喜欢的事,为它牵肠挂肚,为它如痴如醉,为它无怨无悔。相信人生就应该平平淡淡、实实在在地一路走来,只要自己内心充实,先不要问结果,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了自我,享受成长的过程就是幸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