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梦回伤寒四大金刚(4)

 johnney908 2014-05-06
第三回:初看经方显奇效
原文再续,书接上一回,上回讲到孟飞跟易巨荪回到集易草庐,给易巨荪当伙计,他天天跟着易巨荪看病,过上了跟中医学徒一样的生活。
这天,来了一个五大三粗,长得跟李逵差不多的中年男子,一进门就大声嚷道:“这里有大夫看病吗?我要找大夫。”
孟飞怕他影响其他病人,马上迎了过去,陪笑道:“这位爷,易先生正给人看病,劳您架,先等等。”
那个男子一副气急败坏的样子,继续嚷嚷,“我女儿病了,等不及了。”他等易巨荪看完那个病人,便一手抓着他,把他拉了回家。
这个男子住在龙津桥,离集易草庐所在地小半甫并不远,他姓梁。他的女儿,大便溏泻三天了,每日要拉十几次,完谷不化。梁氏夫妇看着女儿都瘦一圈了,简直是心如刀割,所以特别着急。
易巨荪一边劝慰梁氏夫妇,一边上前摸摸女孩的肚子。腹部并不硬,按着也痛得呱呱叫。但这孩子全身皮肤干瘪,舌红而干,几乎无苔,脉细,看样子都有点脱水了。
女孩的母亲着急地说:“孩子每次拉大便前,肚子总会叽叽咕咕地响。因为肚子不舒服,这几天吃饭也比以前减少了很多,所以瘦得快不行了。”
易巨荪问:“还有其他不舒服吗?”
女孩的母亲答道:“人的精神还可以,就是晚上老是磨牙,心中烦闷,不能入睡。”
孟飞看来,这确实是一个急症,这个病人已经开始脱水,如果不马上止泻,后果不堪设想,怪不得孩子的父亲会那么急。要是在急诊科,孟飞肯定首先是赶紧给小孩补液,马上查大便、血常规,排除感染就用西药止泻,如果有感染就要用抗生素。易巨荪所处的年代,虽然有像我们前面所说的孙中山先生和朋友陈少白开的冼基中西药局,还有基督教在沙面的福音船可以提供医疗服务,但当时还没有静脉补液。中国老百姓病了,依然习惯于吃中药。中药对急症的疗效,孟飞将信将疑,他很为这个女孩担心。如果按照中医辨证,这个应是脾肾阳虚,中阳不运,清气下陷而致暴泄,用参苓白术散之类。如果出现阳虚的表现就可以用理中汤、四逆汤了。
而易巨荪却不慌不忙,一边安慰家属,一边开了一剂生姜泻心汤的原方。
孟飞回头一想,这个病人确实有热象,但应以脾肾阳虚为本,虽然不能单用参苓白术散、理中汤之类,但他怎么会想到用生姜泻心汤这样辛开苦降,寒热错杂的方?多年来,孟飞一直想不明白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这些寒热并用的方是怎么回事。寒热本是两个极端,怎么可以一起用呢?
第二天,他们再去看的时候,女孩已经止住泻了。不过还是磨牙,睡不好,易巨荪又开了一剂黄连阿胶汤,也治好了。
在孟飞看来,这个虽然有失眠,也有伤阴的表现,可一下子又改用黄连阿胶汤,黄连黄芩苦寒,阿胶更是滋腻之品,刚刚止住泄泻的脾肾阳虚的病人用此方,甚为不妥。
但易巨荪竟然治好了,实在让孟飞怎么也想不明白,这肯定是凑巧而已。
他问易巨荪:“易先生,这个病人您怎么不用参苓白术散之类,而用生姜泻心汤?后来又改用黄连阿胶汤?”
易巨荪答道:“你别看她下利完谷不化,但是她每次拉肚子前肚子都会叽叽咕咕地响,其实虚证不是很明显,关键是水气。生姜泻心汤是仲师治疗痞证的五泻心汤之一,《伤寒论》第157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胁下有水气’,肠鸣漉漉,故不用半夏泻心汤而用生姜泻心汤。泄泻止住以后集中精力解决睡眠的问题,她是泻利伤津引起的阴虚,虚烦不得眠。所以用‘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易巨荪停了一下又说:“孟飞,你可知道,生姜泻心汤是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加一味生姜;半夏泻心汤则是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还有旋覆代赭汤是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去柴胡、黄芩,加旋覆、代赭;麦门冬汤是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去柴胡、黄芩、生姜,加麦冬、粳米。仲师用药加减变化之妙,你要仔细地体会。”
似乎是这个道理,但是“完谷不化”竟然不是脾虚,孟飞还是头一回听说。还有,半夏泻心汤、旋覆代赭汤、小柴胡汤竟然有亲缘关系,他也是头一回听说。他想了一下,继续问易巨荪:“易先生,为什么仲景会用那么多寒热并用的方呢?”
易巨荪答道:“寒热并用是仲景的一大法门,针对寒热并见的病机,用半夏泻心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乌梅丸等。其实很多病证的病机并不单纯,往往寒热虚实并见,就像我们今天这个病人,所以所选的方也很多是寒热并用。有一些是阴盛阳格,这时候就需要反佐,如白通加猪胆汁人尿汤。还有很多是为了监制温药,佐以寒药,使病人更能耐药。如小青龙加石膏汤,桂枝芍药知母汤,还有续命汤中的石膏。”
孟飞听了,觉得还是有一定道理的,首先:临床所见的证并不是那么单纯,往往寒热虚实并见,临床选方就应该根据证的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方。其次:伤寒方里面确实有很多温燥的药,使医生在临床使用的时候望而生畏,有凉药的监制确实可以使病人更能耐药。
不过,这可能都是易巨荪自圆其说的说辞,要不然,为什么除了他们这少数几个人,其他人都不这么用药呢?教科书总不会错吧,哪本教科书这么写?哪个学院派的教授会这么解释这些方呢?
孟飞天天跟着易巨荪在集易草庐看病,表面上依然装得恭恭敬敬,心里却很郁闷。心里想着,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能到头。可是日复一日,时间过得特别慢。
这天,又来了一位让孟飞印象很深的病人。那是一位姓李的营长,上吐下利,所以差人来请易巨荪。
这些天,天气其实很热,可到了李营长家,却见他发冷得厉害,还要盖被,面目青,胡言乱语,昏不知人。
易巨荪摸摸的四肢,四肢冰凉,打了脉,脉细欲绝,便认为这是阴证无疑。
准备订方的时候,突然听见患者在呻吟,自己掀开衣被,恶寒转而恶热,面青转而面赤,吐利也逐渐止住了。
易巨荪向家人贺喜道:“病已由阴出阳,自内而外,为将愈之兆”。开了一剂桂枝汤,一服就全愈了。
李营长这么重的病,已经徘徊在生死边缘了,幸好得易巨荪的准确判断,才好得这么快。家属对易巨荪感激不已,激动地拉着他的手说:“易大夫,您真是神医啊!”
孟飞被易巨荪对病情的准确判断震撼了,他开始怀疑自己对易巨荪的辨证思路是否存在偏见。
离开李营长家,易巨荪对孟飞说:“广州霍乱盛行,从阳化者热多,口苦渴,舌红,古法用五苓散,广州很多大夫用纯阳仙方也多能取效。然入阴者死,出阳者生。阳证轻,还有不药自愈的。惟从阴化之证寒多,不欲饮,即饮亦喜热水,古法用理中汤,且有吐利一刻紧一刻,手足冷,声嘶目陷或手足拘急,复大汗出则死矣。古人嫌理中汤力薄用通脉四逆汤或四逆汤。我通常也是按此法治疗。附子有用至二两,干姜有用至两以上者,存活的也很多。但此证内霍乱外伤寒,从阴从阳瞬息不同,用药亦当方随证转。”
孟飞问道:“易先生,由阴出阳和真寒假热或里寒外热有什么区别?”
易巨荪回答:“这里的由阴出阳,不同于真寒假热或里寒外热。《伤寒论》第12条:‘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这就是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