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护国寺小吃(专辑)

 老北京的记忆 2014-05-08
目录





        小吃俗称茶食或“碰头食”,最早屈原就有过描述,足见其历史悠久。北京小吃可分为清真、汉民、宫廷三大系列,制法丰富。

  蒸、炸、煮、烙、煎、爆等,品种繁多约有百十样,舒乙先生将北京小吃称之为“小 吃大艺”。老北京清真小吃发展最盛、品种最丰。而论起当今京城著名的清真小吃店,当然还得提护国寺小吃店。

  说起护国寺小吃店,还得从老北京的护国寺庙会说起。

  据史料记载,护国寺始建于元代。旧时,每月阴历初八有庙市,汇集了京城有名的绝活小吃摊商。据老辈儿人回忆,护国寺庙会最招人的是拿绕世界的小吃浮摊。摊主们支个布棚,亮出字号,摆上条案、长凳,有的索性把肩挑的担子或手推独轮车找个地儿,庙里一停,边安炉边坐锅,锅旁摆上调料罐、碗筷,这就拉开了“阵势”准备开卖:“豆面糕来,要糖钱!”、“滚糖的驴打滚啦”……庙会上的小吃、茶食等是最受欢迎的食品。年糕、灌肠、煮羊霜肠、扒糕、凉粉、爆肚、茶汤等小吃品种在食摊上应有尽有。护国寺庙会在20世纪30年代十分热闹。各式京味小吃食品在此争奇斗艳,各展风姿。

  1956年政府部门将庙会上颇具名气的茶汤英、扒糕年、白薯王、经营羊霜肠的张大户等十多位摊商组织起来,在紧邻护国寺的93号现地址(人民剧场对过儿),开办了护国寺小吃店,聚集了京城小吃之精华,经营艾窝窝、豌豆黄、豆面糕、蜜麻花、豆汁、焦圈、面茶等100多个品种的北京传统小吃。

  50年来,护国寺小吃店保留着老店的京味传统品种,但店容店貌随着北京城市改造而应时,就餐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而且出售的小吃也既保持老北京风味,又要调整适应现代人口味变化的需求。特聘请老技师杨伯儒进店传授技艺,将原有的大、黑、粗、糟的食品改变为小巧玲珑的精美小吃。虽然环境改变了,但经济实惠为百姓服务的宗旨没变。由于就餐环境变化,小吃质量上乘,品种繁多,吸引了大量的中外食客。2001年,护国寺小吃店进一步装修改造,不仅突出老北京风格特色,还让顾客在品尝老北京小吃的同时,领略老北京风情。将店内房顶四周装饰了绿瓦房檐,墙壁挂上护国寺庙会画框,屋内四柱挂有小吃典故和名人影迹,专设了老北京面人张的面塑展框。

  另外,华天饮食集团也对旗下小吃店给予了特殊政策,包括斥资对小吃店门脸、环境进行统一装修、统一标志等,并不断挖掘、改良传统品种:豌豆黄过箩加细、驴打滚加层儿,螺丝转、萨琪马、蛤蟆吐蜜规范工序,精工准料不走味。小吃讲究应时入季,于是春季的豌豆黄儿、艾窝窝,夏季的“冰碗”扒糕、漏鱼儿,秋天的牛筋儿窝窝、脆麻花儿,冬季的盆糕、碗糕、果料年糕、元宵等都应季入市。同时根据顾客口味变化让小吃也赶“时兴”,黄油口儿的糯米糕、什锦炒疙瘩儿、麻辣鸡丝面、牛眼包、奶油炸糕、姜汁排叉儿、鸳鸯酥、蝴蝶卷、牛肉烧饼、兰花盏等干稀甜咸荤素应有尽有。目前,经过挖掘、引进和创新,护国寺小吃的品种已经达到100个,可谓琳琅满目、精彩纷呈。

  1999年春节在新加坡举行的“第十三届春到河畔北京民俗展”,护国寺小吃十几个品种的经典小吃绝活儿一亮,新加坡人眼睛“亮了”。当天的电台、电视台的头号新闻:北京小吃很精彩!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参加了活动,当即预订100个“驴打滚儿”上国宴。而后的几年,护国寺小吃渐渐名气大了。但凡北京举行大的国际性的、有政治意义的活动,都特请华天护国寺专供小吃。(作者: 王俊玲)

  

(2)老北京护国寺小吃名堂多

说起护国寺小吃的由来,恐怕要追溯到元代。当时护国寺作为元丞相托克托故宅,初名崇国寺(北寺),明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更名为大隆善寺。到了清代,每月初八护国寺都会举行一场庙会,人们每逢逛庙会之时都会顺便品尝当地特色小吃,故而口口相传到今天。1956年,政府部门将庙会上颇具名气的茶汤英、扒糕年、白薯王、经营羊霜肠的张大户等十多位摊商组织起来,开办了护国寺小吃店。1999年护国寺清真小吃的技艺也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精美的小吃吸引了无数中外宾客,已故香港巨星张国荣就曾两次来到护国寺小吃店品尝小吃宴,并且在此合影留念。在新加坡举行的13届春到河畔北京民俗展上,十几种护国寺经典小吃品种一亮相,立即引起轰动,电台、电视台、报纸、杂志争相报道:北京小吃很精彩!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当即预订了100个驴打滚用于国宴。

护国寺小吃以庙会经典品种为主。经过多年的发展品种也有变化。日常经营的品种有各种黏货。有各种细馅元宵,清真汤圆,艾窝窝,豆面糕,芝麻年糕,果料年糕,豌豆黄等,炸货有蜜麻花,开口笑,薄脆,焦圈,流食有豆汁,面茶,小豆粥,杂碎汤,鲜豆浆,杏仁豆腐,莲子粥等。该店制作的豌豆黄,艾窝窝,豆面糕,果料糕,蜜麻花,蜜三刀,焦圈,糖火烧,豆馅烧饼,糖油酥,咸麻酱烧饼等,干稀、甜咸,蒸炸煮饺烙等近百个品种。

面茶是护国寺清真小吃的特色品种之一。过去一般在下午售卖。有诗说:午梦初醒热面茶,干姜麻酱总须加。” 喝面茶很讲究吃法,吃时不用筷、勺等餐具,而是一手端碗沿着碗边转圈喝,非老北京人恐怕无此吃法的。为什么要用这种吃法呢?这与品尝面茶的风味有关。

馓子麻花是护国寺清真小吃的精品。工艺流程繁杂。先将矾、碱、红糖、糖桂花放在盆内用温水溶化,再将面粉倒入和均匀,和好后挫长条盘起来饧一会儿,然后揪成40克一个的小剂。将麻仁用开水拌起来,将小剂粘上拌好的麻仁,挫成10厘米长的小条码在盘中,码34层再饧着。饧好后,拿起两小条用手挫成均匀的长绳条2根,对头折两个来回成8根,两头捏在一起,成两头尖、当中大的枣核形或扇形状,用油炸熟即成。炸时锅内花生油五成热,拿着馓子麻花的捏头处,将坯子下入油锅来回摆动使其定型,待坯子稍硬挺后,整个入油中炸,炸成棕黄色即成。馓子麻花的质量特点是颜色棕黄,质地酥脆,香甜可口。

护国寺的每一样小吃的背后都有一段传奇的故事。比如艾窝窝,原是元代蒙古族的小吃,后来传到了明代宫廷,又从明代宫廷传到清代宫廷,清代宫廷里给皇上做这个的恰恰是回族的厨师,所以现在吃到的艾窝窝都是清真小吃。一粒艾窝窝虽小,却是蒙、汉、满、回四个民族,数百年文化交融的产物呢!

北京人喝豆汁儿,始于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前后。有种说法:北京豆汁儿,旗人的命根儿不无道理。豆汁儿最初是清宫御膳的一种饮料。虽味儿个别,但有保健的功效。夏天可消渴解暑,冬季能清热温阳,四季喝它,益于开胃健脾、去毒除燥。喝豆汁儿有讲究,得配上焦圈、咸菜丝儿。人们说,豆汁儿是味在食外的特色小吃。为了保持特色,自五十年代至今护国寺小吃店坚持经营不断档。一些国外侨胞,港澳同胞来特地到护国寺小吃店一品豆汁,感受浓郁的北京地方风情。19978月份在原国内贸易部、中国烹饪协会等组织的首届中华名小吃认定活动,护国寺小吃的豆汁儿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

老北京护国寺小吃名堂多

老北京护国寺小吃名堂多

老北京护国寺小吃名堂多

(3)护国寺小吃:细品京味儿记忆

有人将北京小吃比做千年都城史的“活化石”;著名作家舒乙先生以“小吃大艺”四个字,言简意赅地概括了北京小吃的内涵。有段歌词中唱到“北京小吃九十九,样样叫你吃不够”。老北京的小吃有股“胡同儿”的味道,总会让食客们联想到由味觉组成的时光记忆。 

老北京中数清真小吃发展最盛、品种最丰。论起当今京城著名的清真小吃店,当然还得提护国寺小吃店。因为生活在“老北京胡同里”的人,对护国寺的小吃总能存着那么点儿“迷恋”之情。    

胡同里的味觉诱惑 

吃北京小吃一定要讲究正宗、地道,这就少不了要到京味儿最浓郁的胡同里去寻找了。位于新街口的护国寺小吃店,对于初到北京的游客并不好找。22路公交车护国寺站下车,谁也想不到这家老字号会在一条并不宽敞的胡同内。记者试着向路人打听,多数人并不清楚具体在哪,只有问上点年纪的老北京人,才会得知是在紧邻护国寺的93号——人民剧场对过儿。 

古色古香的店面,将店内房顶四周装饰了绿瓦房檐,墙壁挂上护国寺庙会画框,屋内四柱挂有小吃典故和名人影迹,专设了老北京面人张的面塑展框。护国寺小吃店的装修与现代酒楼的豪华相比显得有些“古板”,甚至有些时代气息也不相称。 

“一开始会觉得挺不习惯,不过等吃到地道京味儿美食的时候,就会觉得很值得,甚至觉得只有这样的气氛才和这样的小吃搭调。”一位正在用餐的食客对护国寺小吃感慨道。 

“这是2001年在原址上重建的,面积没扩大多少,又是在胡同内,是不好找。”护国寺小吃店经理李秋华介绍说,“但我们因为品种全,价格便宜,依旧吸引了不少顾客。” 

 50年来,护国寺小吃店保留着老店的京味传统品种,就餐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而且出售的小吃既保持老北京风味,又要调整适应现代人口味变化的需求。特聘请老技师杨伯儒进店传授技艺,将原有的大、黑、粗、糟的食品改变为小巧玲珑的精美小吃。虽然环境改变了,但经济实惠为百姓服务的宗旨没变。由于就餐环境变化,小吃质量上乘,品种繁多,吸引了大量的中外食客。
    
“碰头食”登“大雅之堂” 

清代《都门竹枝词》写道:“三大钱儿买好花,切糕鬼腿闹喳喳,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凉果糕炸甜耳朵,吊炉烧饼艾窝窝……”这就是当年北京小吃的真实写照。也许是由于北京小吃属“碰头食”,它太大众化了。老北京的小吃摊小吃店都是一家两户单练,经过几代人的操持,的确练出了许多地道的玩意儿。 

据史料记载,护国寺始建于元代。旧时,每月阴历初八有庙市,汇集了京城有名的绝活小吃摊商。曾为京师城西庙会之首,由于小吃精美,颇受达官显贵和黎民百姓的赞赏,吸引了京畿四九城的食客。 

按老辈儿人回忆,护国寺庙会最招人的是小吃浮摊。摊主们支个布棚,亮出字号,摆上条案、长凳,有的索性把肩挑的担子或手推独轮车找个地儿,庙里一停,边安炉边坐锅,锅旁摆上调料罐、碗筷,这就拉开了“阵势”准备开卖:“豆面糕来,要糖钱!”、“滚糖的驴打滚啦”……庙会上的小吃、茶食等是最受欢迎的食品。年糕、煮羊霜肠、扒糕、凉粉、爆肚、茶汤等小吃品种在食摊上应有尽有。 

“护国寺庙会在20世纪30年代十分热闹。各式京味小吃食品在此争奇斗艳,各展风姿。1956年政府部门将庙会上颇具名气的茶汤英、扒糕年、白薯王、经营羊霜肠的张大户等十多位摊商组织起来,开办了护国寺小吃店,聚集了京城小吃之精华。”李秋华说。 

据了解,1999年春天,聚德华天护国寺小吃4名厨师赴新加坡参加“春到河畔迎新年”活动,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参加活动后当即预订了100个驴打滚送上国宴,精美的小吃已登上“大雅之堂”。但凡北京举行大的国际性的、有政治意义的活动,都特请华天护国寺专供小吃。 

浓郁京味儿的小吃宴 

如果说护国寺小吃品种丰富,形成了浓郁的京味气息,那么集小吃精品和清真特色美食于一宴的“小吃宴”则由于极具北京地方风味特色,且文化底蕴丰富,被京城名人雅士和市民百姓所眷爱,成为京城饮食界的一朵奇葩。 

“小吃宴”以品种丰富、宴式别致而著称。席间艾窝窝、驴打滚、豌豆黄、象鼻子糕等风味小吃,选料精细、造型美观,技法多样,蒸、炸、煮、烙俱全,或绵软或酥脆,或咸鲜或香甜,秉承了几百年北京宫廷和民间小吃的精华。同时,“小吃宴”讲究荤素搭配、营养合理,精选了芫爆散丹、红烧牛尾、它似蜜等具有清真饮食特色的宴席菜肴。 

“其实‘小吃宴’的有名还和香港明星张国荣有渊源。”李秋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还记忆犹新。 

据悉,2002年张国荣曾两次来到护国寺小吃店品尝“小吃宴”,并且在此合影留念。如今,“荣迷”们经常会光顾护国寺小吃店,并专门点“小吃宴”加以怀念。而当年张国荣品尝美食的护国寺小吃店内惟一包间,也成了“荣迷”们聚会的场所。
 
小而精做出大买卖 

过去,日子不富裕,小吃也不能随意就吃,现在,吃小吃已经变得不算一回事了,但护国寺凭借精湛的小吃制作技艺和小吃文化,不仅使中外宾客品尝小吃风味特色的同时领略到了老北京风情,而且做出了大买卖。 

据了解,聚德华天集团经过挖掘、引进和创新,护国寺小吃的品种已经达到100个,可谓琳琅满目、精彩纷呈。 

改良传统品种:豌豆黄过箩加细、驴打滚加层儿,螺丝转、萨琪马、蛤蟆吐蜜规范工序,精工准料不走味。小吃讲究应时入季,于是春季的豌豆黄儿、艾窝窝,夏季的“冰碗”扒糕、漏鱼儿,秋天的牛筋儿窝窝、脆麻花儿,冬季的盆糕、碗糕、果料年糕、元宵等都应季入市。 

同时根据顾客口味变化让小吃也赶“时兴”,黄油口儿的糯米糕、什锦炒疙瘩儿、麻辣鸡丝面、牛眼包、奶油炸糕、姜汁排叉儿、鸳鸯酥、蝴蝶卷、牛肉烧饼、兰花盏等干稀甜咸荤素应有尽有。 

“吃不了苦,就干不了小吃这一行当。”李秋华说,“小吃的制作目前还主要是靠人工操作,利润又薄,日复一日的起早贪黑地干,才能有收益。像我们的寿桃篮,要经过九道工序才能完成,所以都要提前一天预订才行。” 

然而,记者了解到的信息却出乎了大家的意料,护国寺小吃店目前的小吃经营已占据同行业之首,这一家店在去年腊月二十九当天的销售额就实现了5.7万元。“相比其他餐饮酒楼我们的成绩并不算什么。人家一顿酒席就可能是那么多,但小吃通常只卖几元钱,算算要做多少个焦圈儿、豌豆黄卖出去才行呀!”这也许就是护国寺小吃持续不衰,盛名传遍京城的秘诀。 

特色推荐 

豌豆黄:是用白豌豆去度精做而成,是民间典型的春令食品。它与云豆糕、小窝头同称宫廷小吃。 

爱窝窝:在元代即已有之。因明代皇室喜食,就成了明宫小吃,称“御爱窝窝”。后来传入民间,就演变为“爱窝窝”,亦称“艾窝窝”。 

豆汁:豆汁历史悠久,据说早在辽、宋时就是民间大众化食品。北京人爱喝豆汁,并把喝豆汁当成是一种享受。因为豆汁富含蛋白质、维生素C、粗纤维等营养成分,并有去暑、清热、健脾、开胃等功效。 

油茶:是北京小吃中的滋补佳品。油茶味道甜美,可作为早餐或午点,很受百姓喜爱。 

驴打滚: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它以黄豆面为其主要原料,故称豆面糕,又因制成后要放在黄豆粉面中滚一下,如驴儿在尘土中打滚,所以又称为“驴打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