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1、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风寒外束,太阳经输不利证);2、治太阳阳明合病下利(风寒袭表,胃肠传导失职证);3、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金匮要略》
【变化方】1、本方去麻黄,即桂枝加葛根汤,治前证汗出恶风者;2、本方加半夏,名葛根加半夏汤,治太阳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3、本方加黄芩,名葛根解肌汤,治发热恶寒,头痛项强,伤寒温病。
【用药禁忌】1、外感风寒表虚证者禁用; 2、温病初起而见发热重恶寒轻、口渴、脉浮数、舌边尖红者忌用; 3、有报道4例感冒患者服葛根汤后,发生急性胃粘膜病变;4、《圣济总录》有同名葛根汤,由葛根、甘草、半夏、黄连组成,功用清胃止呕,应注意区别。
【现代临证】本方除应用外感表实证、胃肠型感冒之外,广泛用于结肠炎、支气管炎、肺炎初起、猩红热、中耳炎、副鼻窦炎、慢性牙痛、三叉神经痛、肩背痛、风湿病、荨麻疹、夜尿症、高血压、乳汁不足等而见本方证者。
一、偏头痛(刘渡舟医案):李某,男,38岁。患顽固性偏头痛两年,久治不愈。主诉:右侧头痛,常连及前额及眉棱骨。伴无汗恶寒,鼻流清涕,心烦,面赤,头目眩晕,睡眠不佳。诊察之时,见病人颈项转动不利,问之乃答曰:颈项及后背经常有拘急感,头痛甚时拘紧更重。舌淡苔白,脉浮略数。遂辨为寒邪客于太阳经脉,经气不利之候。治当发汗祛邪,通太阳之气,为葛根汤:麻黄4克,葛根18克,桂枝12克,白芍12克,炙甘草6克,生姜12克,大枣12枚。麻黄、葛根两药先煎,去上沫,服药后覆取微汗,避风寒。3剂药后,脊背有热感,继而身有小汗出,头痛、项急随之而减。原方再服至15剂,头痛、项急诸症皆愈。按语:本案脉证病机,切合葛根汤证,临床服用本方后,常有脊背先见发热,继而全身汗出,这是药力先作用于经输而使经气疏通,邪气外出的反映,为疾病向愈之佳兆。阳明经循行经前额头面,前额眉棱到后脑太阳膀胱经的头痛、僵硬,用葛根汤加引经药白芷,再加荆芥、川芎扩张血管,可达到通者不痛的止痛效果。
二、肩背痛(余泽润医案):陈某,男,49岁,商业。1957年10月21 初诊。证见颈项肩背酸痛,拘急不能转侧。病起仓卒,实证为多。方:葛根6克,麻黄1.8克,桂枝1.8克,白芍9克,生甘草4.5克,生姜9克,大枣6枚。一剂痊愈。为巩固疗效,继服一剂。按语:肩周炎多伴有外周循环障碍,治疗宜与活血化瘀剂合用。伴有便秘者,可与桃核承气汤、通导散合用;无便秘者,可与桂枝获苓丸合用。伴有疼痛的肩周炎,单独给予葛根汤稍嫌力量不足,须加独活、地黄(独活葛根汤)增强温通散痹之力。对风湿性关节炎发病初期所出现的颈项部酸痛等症状葛根汤有效,但仅局限于轻症,短期内病情迅速恶化者效果不明显。
三、颈椎病:患者,刘某,男,53岁,2001年11月27日诊。因颈痛颈强伴右上臂疼痛麻木一个月就诊。患者素体健壮,一月前进袋料棚浇水后初感颈部强痛不适,渐至右上臂麻木痛,右臂肌肉无力,天气变阴疼痛加剧,西药治疗无效,特到本所就诊。经X线检查发现颈3、4、5椎体骨质增生,切其脉浮紧,舌淡苔薄白,辨为风寒外袭太阳,经输不利。方用葛根汤加减:葛根50克,麻黄15克,桂枝15克,生姜15克,炙草10克,芍药15克,大枣12枚,姜黄20克,木瓜15克,桑枝30克,灵仙20克,鸡血藤30克,全虫(冲)6克,蜈蚣2条(冲)3剂,水煎服。二诊:上药服2剂,身出微汗,疼痛大减,3剂服完,颈痛颈强感消失,唯感上臂麻木,后用葛根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又服7剂,诸证消失。
四、落枕(李红亮医案):胡某某,男,64岁。于2008年7月就诊。三天前睡觉起床后出现颈项、肩背拘紧不舒,渐至颈项不能自主扭转。症见:颈项强直,不能扭转。形体壮实,畏寒无汗,口淡无味。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证属风寒外束,经气不利,治以发汗解表,升津疏经。方:葛根60克,麻黄45克,桂枝30克,白芍30克,炙甘草30克,生姜45克,大枣12枚(掰)。3剂,每剂以水2000毫升,先煮葛根、麻黄,减400毫升,去上沫。将其他药物纳入,煎至600毫升,每次服200毫升,日3次。服完1剂,全身发热,但未出汗。服完2剂,全身微微出汗,病去大半。3剂服完,颈项活动自如。按语:“落枕”之名首见于《素问·骨空论》,又名失颈、失枕。多因睡卧姿势不当,或颈部感受风寒,或外伤引起。症见颈部酸痛不适,俯仰转动不灵,重者疼痛延及患侧肩背及上肢,头向一侧歪斜,并有患侧颈部压痛等。
五、太阳阳明下利案:
1、朱某,男,12岁。发热恶寒,头项强痛,汗不出,大便泄泻,苔白。此太阳阳明合病,拟葛根汤:葛根9克,麻黄3克,桂枝4.5克,白芍4.5克,炙甘草3克,生姜6克,红枣5枚,服2剂,病即告愈。
2、小儿腹泻(石宜明医案):刘某,男,4岁,1984年3月5日诊。患儿前日汗后受凉,昨日起发生肠鸣腹泻,大便清稀带风泡沫,日数次,伴见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涕,纳呆,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证属外感风寒腹泻,拟解表散寒为治。用葛根汤原方:葛根12克,麻黄5克,桂枝6克,白芍10克,大枣3枚,生姜2片,炙甘草3克。 药进1剂腹泻减,表证除,再剂则泻止而痊。按语:由外感所致之小儿腹泻(肠胃型感冒),其治但须解表,表解则里自和,葛根汤对此有较好疗效,但如属病毒性感染,则用葛根芩连汤为佳,因为黄芩、黄连都有清热解毒杀菌效果。
六、眩晕案(李玉海医案):阎某,女,38岁,1985年1月2日初诊,患者患眩晕年余,多方求治无效,症见头晕目眩,不能抬头,呕恶厌食,恶风畏寒,头项强痛,背部痠楚,舌淡苔白,脉弦紧,此次卧床已达十余天。治拟疏通经气,升举清阳,方用葛根汤:葛根30克,麻黄6克,桂枝6克,白芍12克,生姜6克,大枣12枚,甘草6克。迭进4帖,病苦若失,随访至今,眩晕未再复发。按语:风寒之邪外袭太阳,太阳经气不疏,清阳阻遏,不能上承清窍,故而引发眩晕。头项强痛,背部痠楚,恶风畏寒,脉弦紧等,皆葛根汤之征,故原方投之,药到病除。
七、重症肌无力案:某女,42岁。发病已3年,眼睑下垂,眼球不能活动,复视,饮水噎呛,说话困难,手足无力,握力减弱,不能采取坐位。诊断为肌无力症,进行胸腺手术,针灸等治疗无效。服桂枝加葛根汤后,症状反加重。加服麻黄后见好转,10个月后握力增加,可操持家务,体重增加。按语:重症肌无力会造成眼皮下垂,西医的看法是胸腺瘤引起,治本的方法是切除胸腺瘤。我们用葛根汤为主方,效果很好。有一空军少校罹患此病,服用葛根汤后痊愈。
八、口噤(咀嚼肌痉挛症)(杨德明医案):刘某某,女,45岁,1986年10月6日就诊。口噤不语20余天,某医院诊为咀嚼肌痉挛症,用西药治疗5天,症情依旧,即来我院就诊。诊见:右颞颌关节僵硬,疼痛,不能咀嚼食物,张口约4.5厘米,舌淡,苔薄白,脉紧。处方:葛根、白芍各60克,甘草30克,桂枝12克,麻黄4克,生姜、大枣各10克,水煎温服,同时用药渣热敷患处(每日3次,每次约30分钟)。5剂后,口噤不语减轻,颞颌关节僵硬、疼痛明显缓解,张口约0.5厘米。守方续服4剂,即张口自如,诸症消失,随访至今未发。按语:《金匮要略》指出:“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据报道,本方用于咀嚼肌痉挛症,疗效满意。使用时,须重用葛根、白芍至60克,甘草至30克,方能达到舒经缓急解痉之功。
九、腰腿痛
1、坐骨神经痛(卢自昌医案):莫某,男,34岁,1986年8日1日入院。患坐骨神经痛已三年余,多次住院治疗,顽固不愈。刻见表情痛苦,执杖行走,步履艰难。诉右腰臀部疼痛,向下放射至右踝部,向前弯腰和行走时疼痛加剧,伴有麻木重困感。检查见患者不能做弯腰活动,抬腿、拾物试验阳性,局部未见红肿,右臀部环跳和承山穴有明显压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诊为坐骨神经痛,此风寒湿邪侵袭膀胱经脉所致,用葛根汤加味:葛根15克,白芍18克,麻黄10克,桂枝12克,生姜5克,大枣12克,甘草12克,丹参12克,附子10克,牛膝12克。服6剂,弃杖行走。守方稍作加减,服18剂痊愈出院。3年随访未见复发。按语:足太阳膀胧经脉“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是主所病,则 “项背腰尻腘踹脚皆痛”。本案腰腿痛同项背强几几一样,均是足太阳膀胱经脉拘急而发,故均可用葛根汤治疗,加丹参、附子、牛膝,以加强温经活血作用,并可引药力直达下肢。
2、椎间盘突出、强直性脊椎炎、背痛:蔡某,男,椎间盘突出,强直性脊椎炎、背痛,来诊时,曾在某诊所花了近六十万,病还没治好,痛苦不已。我们以葛根汤、小续命汤及走督脉的钩藤、骨碎补、续断、延胡等药治疗,第二诊服三周药,告之痛感减轻很多,负担也减轻,并请我在处方内不必用椎间盘突出及强直性脊椎炎、背痛等药,而专治右手手叉部、手掌两侧鱼际的神经痛。原来他的职业是水泥灌浆工,在灌浆完毕还要用空压机打实,因此手掌被机器长期振动,造成神经痛伴肌腱炎。我以黄芪五物汤合佛手散加丹参、竹茹、桑枝、姜黄等药治疗,症状也减缓。按语:现代医学对强直性脊椎炎常用类固醇治疗,别无他法。临床上,我常用葛根汤、小续命汤加鹿茸粉,效果很好。本病年龄有下降的趋势,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有关。葛根汤用于强直性脊椎炎,也可搭配小续命汤加减,或搭配右归丸、龟鹿二仙胶等加减运用。因为小续命汤也是麻黄汤、桂枝汤的变方,至于右归丸、龟鹿二仙胶的鹿茸走督脉,龟板走任脉,或单独加鹿茸粉,因为鹿茸粉走督脉,有温阳而缓解僵直效果。但因鹿茸粉价格较高,非不得已不使用。运用这些方剂时,可另加钩藤、秦艽以止痉挛,再加填髓壮筋之黄精、骨碎补、狗脊等药,临床观察,效果显著。但处方用药之外,更要叮咛患者禁食香蕉或冰品之类,因为香蕉内含钾离子,对筋骨病症有不利影响。
十、痤疮(胡学曾):冯某某,男,21岁,1983年6月25日初诊。患者于二年前面部患痤疮,时多时少,多则由两颊波及耳后及颈部,痒痛难忍,抓破则有脓液溢出,数日或十几日不能愈合,且常有黄水渗出。曾在某医院用散风清热、解毒凉血、泻热利湿、清泻阳明郁热等法医治,服药近百剂均未获效,故来我院求治。诊见患者面部痤疮以两颊部为多,有已破溃者结痂,有新生者红肿,痒痛难忍,夜卧不宁,甚则难于入睡,口苦,心悸,得厚味痤疮即生,大便干燥,舌红,苔白而糙,脉来滑数。综观脉证,处葛根汤加味:葛根24克,麻黄4 克,桂枝8克,杭芍8克,生姜3片,大枣5枚,生石膏30克,丹参30克,通草2克。前方服用4剂,痤疮已有部分愈合,无新生者。舌红苔白,脉滑数,继以前方服用30余剂,面颊仅留有愈合之瘢痕,其余无不适,痊愈。按语:《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汗出见湿,乃生痤痱”,阳明、太阳之经循于面颊,风寒之邪侵入,不得散解,郁而化热,日久郁结成毒面成痤疮。治当以葛根汤疏解太阳、阳明之邪,又佐以凉血通络之品,则起效更捷。还有,酒糟鼻用葛根汤疗效很好,阳明经上升头面,头面症状,包括头痛、鼻过敏、酒糟鼻都可用葛根汤加清热药。酒糟鼻,我从《内经》“热伤阳络则吐衂”为辨症思维,用葛根汤加凉药如连翘、元参、桑白皮、丹皮等药冶疗,效果很好。
十一、气喘(叶桂亭医案):一商妇,一至秋间,则常大苦喘息,动作不自由,有如废人,求治于余。往诊之,支臂于炉架而坐,已数十日不动,亦不能睡。若将此坐形稍倚侧之,则立即喘悸,食仅碗许。问其发时,自脊至颈如板状,回顾亦痛。以一医之劝,用八味丸数百两,喘少减云,与葛根汤5帖许,得以起步,再服痊愈。(《皇汉医学》1956)按语:本案辨证眼目在于喘兼“自脊至须如板状”,乃太阳经脉拘急,表气从肺俞内迫于肺而作喘,故用葛根汤舒经散邪,畅达肺气而愈。
十二、感冒伴胃气上逆:程某,女,25岁,未婚。初春,寒风料峭, 因患感冒,头痛面赤,畏恶风寒,发热呕吐,脉浮而苔白润。辨证:阳明经受风寒之袭,引发胃气上逆之证。疏方:葛根12克,麻黄6克,桂枝6克,生姜9克,半夏9克,炙甘草6克,白芍6克,大枣7枚。服两剂,汗出身凉,呕吐不发而愈。
十三、胃脘痛(慢性胃炎)(刘景棋医案):杜某某,男,69岁,1982年9月29日初诊。胃痛已30多年,近七、八年加剧,经常隐隐作痛,项背强,上肢有时发麻,全身发紧,易感冒。曾善饮酒,但近七八年来已戒除。三年前曾作X线钡餐透视,诊断为慢性胃炎。苔薄白,脉浮紧。中医诊断:胃痛。辨证;表邪不解,内迫阳明。治则:表里双解。方:葛根15克,麻黄9克,桂枝6克,白芍6克,生姜6克,甘草6克,大枣3枚,6剂,水煎服。服药后诸症状消失,春节期间曾多次饮酒,也末出现胃痛。(《经方验》1987:9—10)按语:胃脘疼痛,隐隐而作,不呕不利,乃阳明经气郁滞也;项背强急,全身发紧,上肢发麻,脉象浮紧,乃太阳之邪不散也。太阳阳明合病,表邪内迫,以葛根汤双解之则愈。
十四、痉病(方承康医案):章某某,男性,74岁,本市服装四厂退休技师,1985年11月9日初诊。患者于同年7月底行“前列腺摘除术”后外感发热,经用中西药后寒热退,同时出现双下肢萎软酸痛,行走须人搀扶,双侧颈项牵强疼痛,在外院用中西药两月余,下肢症渐好转,颈项诸症却有增无减。症见,身体瘦薄,头项左倾,两侧颈项和后枕部僵硬麻木,牵强疼痛,转侧时疼痛益剧,头似不在脖子上,二便自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观前医处方多为羌防一类祛风湿止痛或夹通络养血之品,然患者颈项诸症实届仲圣所谓“强几几”也,其太阳经证已跃然眼前,遂处以《伤寒论》葛根汤原方:葛根40克,生麻黄10克,桂枝10克,赤白芍各30克,生甘草10克,生姜3克,大枣12枚,2剂。嘱药后稍加被覆以取小汗。二诊:患者头颈已复端正,精神振奋,谓当日药后略有汗出,颈项部隐感热辣,诸症明显减轻,颈项大松,如失重负。次日药后并无汗出,颈项症豁然若失,转侧裕如,稍感头晕,病既愈,未再处方。一月后门诊遇之,谓一切良好。(江西中医药1989;(1):35—36)按语:患者术后外感,服药后寒热虽解,然风寒之邪仍留连于太阳经脉,致太阳经脉不利,气血因之滞行不畅,引起颈项部诸症,虽无寒热,太阳经腑证显然存在。该患者年高体弱,适逢术后,不可谓不虚,然考虑诸症迁延数月,几成固疾,若不以麻桂通力开拔腠理之闭塞,经腑之邪恐难外逸,另观其脉证不至虚,况是方中除麻桂峻药外,更有芍药敛阴和营,葛根的升津,加之甘草的缓急,遂放胆用之,药证相对,故一剂知,二剂已。
十五、口眼歪斜(毕明义医案):于某某,男,82岁,1983年3月25日诊。时值隆冬大寒,患者早晨醒后,右上眼睑及右口唇不自主的时时抽动。回家就早餐时,家人发现其右侧口角偏向左侧,有上限睑下垂,与之问答,口齿不清,三日后来我处诊治。刻诊:右侧前额皱纹消失,眉毛下垂,睑裂扩大,鼻唇沟消失,右侧口角歪向左下方,右侧鼻孔缩小,同时右侧鼻翼变小,鼻准偏向左侧。苔薄白,脉浮紧。脉证合参,属中风口眼歪斜。治当解肌疏风散寒,疏葛根汤:葛根、麻黄、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去核)各10克。
以水1000ml,煎至400ml,温服200ml,日服二次。嘱服药后用温热棉物敷右侧整个面部,以使局部汗出。1剂后,头痛项强鼻塞即除,言语较前清楚,口歪减其半。又继服1剂,痊愈。(《四川中医》1991(5):43)按语:风寒侵袭面部阳明经络,气血失荣,经脉失养,而病口噤。《灵枢·经脉》云:“胃足阳明之脉……是主血所生病者……口噤。”又本案见脉浮而紧,为风寒闭阻脉络之象,《金匮要略》曰:“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泄,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喝僻不遂。”用葛根汤散阳明经邪,通阳明经络,邪解正复,经通络畅,则噤僻自已。
十六、头部、眼皮不自主抽动、眨眼:葛根汤用于眼皮不自主抽动效果也很好。眼皮抽动,在西医的治疗,几乎都是注射肉毒杆菌,但顶多维持一个半月到三个月,且费用昂贵,也非正统的治本方法。但我们用葛根汤,取其葛根、大枣、甘草都有松弛作用,芍药、甘草又有解痉效果,再加钩藤、秦艽。有一老妇,一坐下头就不自主地左右摇动 ,看遍中西医都无效,最后找到我们,以葛根汤为主方加味,将老人家多年宿疾治癒。也有位中医同道,小孩还未上小学,头部不自主点头,就如乌龟头部伸缩颤抖,让这位同道及家人困惑不已。我们也用葛根汤,只服一周,症状就缓解很多。
十七、失音(李笔恰医案):芮某某,女,45岁,1987年4月23日初诊。患者1月前受寒后,发热咳嗽,喉痛咽燥,经治疗后热退而咳嗽未止。继服肃肺化痰,止咳宁嗽之药后,突然咳嗽止,但声哑,发音不扬,口渴不欲饮。他医再投养阴清热利咽之剂,后至完全失音。就诊时只能用文字诉述病情。自感畏寒,吞咽微觉喉间气阻,纳差便德。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此乃感冒失治,过用寒凉,气机失宣。当予调和营卫,宣肺透邪。用葛根汤加味:麻黄、桂枝、炙甘草各3克,芍药10克,葛根15克,蝉衣5克,大枣4枚,生姜3片。
嘱服药后喝小碗热稀粥。1剂后,身体微微汗出;服毕3剂,音哑好转。自觉咽部气爽。再进5剂,诸症消失,声音恢复正常。嘱用胖大海30克,分数次炖服代茶饮,忌高声说话。(浙江中医杂志1988;(9);418)按语:《医学纲目云:“邪搏于阴则为喑。”是案感受风寒后,邪从表入,前医过早投以肃降寒凉之品,以致肺气失于宣扬,声道开合不利,故音不能出。改投葛根汤调和营卫,宣肺透邪,解肌,使微微发汗,由内向外,温散寒邪,使邪从表解。
十八、过敏性鼻炎、鼻窦炎:葛根汤治过敏性鼻炎,也有很好疗效。对气候因素所致,选用葛根汤为主方,再加抗过敏的荆芥、防风、蝉蜕、薏仁效果就很好。如伴眼痒,再加木贼草。因感冒等原因引起的鼻窦炎,常表现为鼻堵塞,可给予葛根汤加辛夷、川芎。迁延成慢性鼻窦炎者,可给予排脓散或汤,也可用葛根汤合桔梗石膏汤促进排脓。
十九、眼麦粒肿、倒睫:现代人因食膏粱厚味或烤炸食物及依赖计算机而久视屏幕,造成眼睛视力受损,组织器官的病变,麦粒肿就是其中一种。我们用《内经》的辨症思维,眼睛的组织系统,红血脉由上而下属太阳经,红血脉由下而上属阳明经,红血脉呈辐射状则属少阳经病,因此选用阳明经代表方的葛根汤加眼科药,如青葙子、决明子、茺蔚子、车前子等,麦粒肿就好了。倒睫的患者,据《内经》诊断基础,上下眼皮属阳明经即肠胃系统,选用葛根汤,并思考“脾开窍于口唇及环状组织”,而眼眶也是环状组织,因此加健脾补气药,如党参、黄芪、怀山药等,也有相当好的效果。
二十、小儿遗尿(林家坤医案):李某,男,8岁,1984年1月7日诊。每在睡中遗尿三年余,一夜尿床一至二次,醒后方觉。曾服健脾益肾、固涩缩尿之品及针灸治疗,效果欠佳。患儿饮食尚可,发育正常,舌质淡,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缓。处方:葛根10克,麻黄4克,桂枝、炙甘草、白芍各6克,生姜2克,大枣7枚。连服9剂,痊愈。随访至今,未再发生遗尿。(四川中医1987;(5):25)按语:邪中足太阳经,膀胱气化失常而致遗尿,用葛根汤散太阳之邪,摄太阳之津,邪去经固,则遗尿自已。
【附】按当代考古所得,汉代一两约等于现代 15.625 克,即原方剂量近似值为葛根 60 克、麻黄 45 克、桂枝 30 克、生姜 45 克、甘草 30 克、芍药 30 克 、大枣十二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