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蔓荆子.治神经性头疼有奇效。气血不足者禁用

 昵称455700 2014-05-09
蔓荆子,不要小瞧我


《本草乘雅》曰:垂布如蔓,故名蔓;柔枝耐寒,故名荆。蔓荆子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通窍止痛之功,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头痛、齿龈肿痛、目赤多泪、目暗不明、头晕目眩、痹证等。
【配伍应用】

蔓荆子最大的特点是能散头部风热而治头痛,尤其是对发于头部两侧近太阳穴处的头痛。蔓荆子用于感受风热引起的头痛,常与防风、菊花、石膏等配伍应用;对于头风头痛病症,本品又可与藁本、川芎等配伍应用;治风邪所致的目赤肿痛、头目昏暗,常与菊花、川芎、决明子等配伍应用。
1、蔓荆子配伍白蒺藜:蔓荆子味辛性寒,轻浮升散,有疏风散热、清利头目之功;白蒺藜辛散苦泄,有祛风散热、疏肝解郁、行气活血之效。二者相使为用,共奏疏风散热、平肝明目、利窍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头昏头胀、头晕目眩、目赤多泪等因肝经风热或肝火上炎所致者。
2、蔓荆子配伍连翘:蔓荆子味苦辛性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通窍止痛;连翘味苦性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善走上焦,既散肺热,亦清心火。二者合用,共奏解表清热、解毒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风热或风火头痛、头晕、目赤肿痛等症。
3、蔓荆子配伍菊花、薄荷:三者均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之功,配伍应用,其功效更著,可治疗外感发热所引起之发热、微恶风寒、头昏头痛及偏头痛等。
4、蔓荆子配伍菊花、蝉蜕: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菊花疏散肝经风热,清泄肝热而明目;蝉蜕散风热、明目退翳。三者合用,使散风热、清肝热而明目之力更著,以治疗风热上扰或肝经有热之目赤肿痛、多泪等。
【药理研究】
1、降血压作用:蔓荆子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其降压作用与兴奋中枢诱导的副交感神经系统有关。
2、镇静止痛作用:用于 神经性头痛。
3、祛痰平喘:蔓荆子的祛痰作用优于牡荆油,亦有明显的平喘作用。

【临床应用】
一、偏头痛:
诊断要点:
西医诊断:

1、有两次以上反复发作的严重头痛病史;

2、头痛发作时伴有恶心、呕吐、流泪或发作前有视觉障碍等先兆症状;

3、排除发热、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或其他全身及局部疾患所致的头痛;

4、头痛性质多呈一侧搏动性,持续时间一般在数小时至数日;5、多在青春期起病,女性多见。
中医辨证分型:

1、风阳上扰型,表现为头痛目眩、心烦易怒、夜眠不宁、面红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有力;

2、痰浊上蒙型,表现为头痛昏蒙、胸闷作恶、呕吐痰涎、苔白腻、脉弦滑;

3、气血亏虚型,表现为头晕目眩、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心悸不宁、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4、气血瘀滞型,表现为头痛经久不愈、痛如锥刺、痛处固定不移、舌质紫、苔薄白、脉细或细涩。
医案:

1、采用自拟蔓荆子头风汤结合中医辨证加味治疗偏头痛,药物组成:蔓荆子15g,菊花15g,钩藤15g,薄荷6g,川芎10g,白芷10g,白蒺藜15g,细辛3g,防风15g,僵蚕10g。加减:恶心、呕吐者加旋覆花10g、代赭石20g;痰浊重者加法半夏10g,陈皮10g;血瘀者加红花12g、桃仁12g;有心烦者加栀子10g、豆豉10g;自汗恶风者加生黄芪20g、羌活10g;兼气虚者去薄荷,加党参20g;耳鸣、耳聋者加蝉蜕6g。水煎两次,取汁300ml,早晚两次口服,10天为一疗程。
按语:偏头痛又称血管性头痛,属头风范畴,其痛暴发,痛势较甚,或左或右,或连及眼、齿,痛止则如常人,多系肝经风火所致。本病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经久不愈,又多兼瘀血阻滞,脉络不畅,故痛时血管怒张,多呈跳痛,或痛如锥刺。蔓荆子头风汤正是针对这一病机而设。方中蔓荆子清肝经风热,清利头目,止头痛;白蒺藜、菊花、钩藤、薄荷平肝息风而清热;川芎为血中之气药,行气活血而搜风,上行头目,为治偏头痛之引经药;白芷祛风止痛,善治各种头痛;细辛辛香走串而止痛。《本草衍义》云“治头面风痛不可缺此”;《阴阳应象大论》说“风伤筋”“风气痛于肝”,方中防风驱风解痉,《神农本草经》谓其治大风头痛;僵蚕除肝经风热。诸药配伍,共奏平肝息风清热,行气通络之功。
2、蔓荆子、菊花、钩藤、川芎各15g,薄荷、甘草各6g,白芷10g,细辛3~6g,随证加减。治疗93例,治愈67例,有效23例,无效3例。〔北京中医 1991;(3):22〕
3、川芎、葛根各30g,蔓荆20g,全蝎10g,红花15g,龙胆草6g,水煎服,每日1剂,5天为1 疗程。治疗178例,治愈143例,好转28例,无效 7例。 〔山东中医杂志 1991;10(4):31〕
二、益气升阳治头痛验案(胡本先):

华某某,女,42岁。两太阳穴痛7日,痛甚则恶心呕吐,烦躁不安,嗳气,伴有眩晕,食少纳差,周身乏力,劳甚则觉头痛加重,大便不爽,舌质红苔白,脉弱缓。治宜益气健脾,升阳止痛。处方: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5g,陈皮9g,法半夏9g,干姜6g,黄连4.5g,桑叶9g,菊花9g,川芎9g,蔓荆子9g,甘草9g。二诊:服上方10剂,头痛消失,其他症状亦显者好转,脉沉缓舌尖红,上方去蔓荆子加当归12g、白芍12g善后。按语:此例患者乃脾气不升,精气不充于脑,脑海空虚致而头昏头痛,故以六君子汤加味而治之。且脾气不升之头痛,多伴有空虚感,疼痛无规律。若精神尚好,食纳增加,疼痛亦略减轻,不可纯用升麻、柴胡、葛根升阳之品,更不可用重镇潜阳之物,唯调补中州,脾气升腾,清阳敷布,其痛自止。《本草新编》云:“蔓荆子,佐补中药以治头痛最效,因其体轻力薄,藉之易于上升也,倘单恃一味,欲取胜于俄顷,则不能。”治疗因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所致的头晕头痛,耳聋耳鸣,视力减退等症,余常用《东垣试效方》中的益气聪明汤。方用:人参、黄芪、蔓荆子 各15g,葛根、黄柏、白芍、升麻各10g,甘草5g,临症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三、重用蔓荆子治疗经期头痛:
1、肝郁化火型:患者,女,25岁。于2003年7月12日初诊。诉经期时头痛剧烈,量多,色鲜红,烦躁易怒,失眠,胸胁胀痛。视其舌红,苔黄,把脉细数。辨证:肝郁化火型。用生蔓荆子30g(捣碎),羚羊角粉15g,钩藤15g,菊花15g,白芍30g,生地30g,贝母15g,葛根15g,白芷15g。嘱患者经期服药,2天1剂,每天3次。经过3个周期用药,头痛消失。
2、气滞血瘀型:患者,女,40岁。于2009年6月20日初诊。诉经期头痛剧烈,月经颜色紫黯有块,视舌黯,把脉细涩。辨证:气滞血瘀型。用生蔓荆子30g,当归15g,川芎15g,丹参15g,桃仁6g,葛根15g,羌活12g,白芷15g。嘱患者经期用药,用药3个周期,疼痛明显好转。
3、气血亏虚型:患者,女,42岁。于2003年7月12日初诊。诉经期头痛病史已有5年,每逢月经期或月经将尽时头痛就如期而至,两颞部疼痛不止,目胀畏光,恶心欲吐(无法正常上班),月经量少,色淡,有时颜面或双下肢浮肿。视其舌淡,苔薄,把脉虚细。辨证:气血亏虚型。用生蔓荆子30g(碎),人参15g,熟地30g,当归15g,川芎15g,白芍30g,大枣15g,茯苓15g,葛根15g,白芷15g,羌活12g。嘱患者周期性头痛将至时开始服药,直到周期性头痛结束时停药。治疗1~3个周期,头痛明显减轻,能够正常上班。嘱患者继续周期服药1年,现未再复发。
按语:经期头痛是指在月经来潮前后或月经期出现的一种有规律的周期性头痛。它属于血管性头痛的一种,是女性月经期雌激素分泌的急剧减少,使血管处于不稳定状态引起的。疼痛特点:先从颞部一侧开始,很快波及两侧,呈刺痛或胀痛,伴恶心欲吐,目胀畏光。疼痛时间为30min~24h,严重者甚至几天。中医经期头痛属“经行头痛”范畴。
四、治疗三叉神经痛有良效(刘永业):

具体用法是,蔓荆子60g,白酒500ml。将蔓荆子炒至焦黄,轧为粗末,入酒内浸泡3~7天(夏季泡3天,冬季泡7天),兑凉开水适量,取汁700ml,每次服50ml,每日2次,7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42例,男15例,女27例;年龄34~86岁。治疗7天痊愈者31例,占73.8%。
如治王某,女,39岁。罹左侧头面疼痛3年余,经西医诊断为三叉神经痛,反复发作,痛苦异常。症见左侧头面、眼眶及口周疼痛,势如烧灼,伴有头晕,烦躁,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给予蔓荆子酒服用,连服3天,疼痛大减,服完1周,数年顽疾获痊愈,随访2年未再复发。
按语: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蔓荆子含有挥发油、生物碱、黄酮类及维生素A类物质,具有镇静、止痛作用,可用于治疗神经性头痛、肌肉神经痛。故本品治疗三叉神经痛有奇效。在临床运用时可根据病情而稍作加减,如属风寒外袭者可加细辛、荆芥;火热内盛者可加夏枯草、杭菊花;血瘀阻络者可加当归、川芎等。(中医杂志,2000,41(12):712)
五、蔓荆子治神经根型颈椎病眩晕(李观荣  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610041):

蔓荆子性味辛苦、微寒,治疗头痛眩晕有很好疗效。已故名老中医李浩儒对蔓荆子治疗头痛、眩晕有独到之处。认为蔓荆子蔓走经、荆主风、子下沉,故有专门走经祛风镇痛的作用。他治疗头痛、眩晕分虚实两类。如属实症者用蔓荆子50g,白芷10g,川芎3g,荆芥10g,黄芩15g。如属虚症者用蔓荆子40g,防风5g,黄芪15g,苍术10g,山茱萸15g,山药20g,白豆蔻3g。方中蔓荆子需打碎或研碎,生用或微火炒均可用之。
30多年来,笔者采用李浩儒老中医运用蔓荆子的经验,用蔓荆子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眩晕60例,收到满意疗效。如治彭某某,男,50岁,主诉眩晕、头痛反复发作10年,加重1周。1周前因工作劳累突然头昏、眼花、耳鸣、呕吐、恶心、眩晕不止,X线片示颈椎退行性改变。经神经科、骨科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舌质淡、苔白滑,脉弦滑。以补肾、益气、祛风而治之。处方:蔓荆子40g,山茱萸15g,山药20g,黄芪15,白术15g,南沙参15g,白豆蔻5g,甘草6g。浓煎成300ml,频频服之。服药1剂眩晕明显好转,再服2剂而愈。以后每因劳作后服上方1剂预防本病,随访6年未发。
六、急性鼻窦炎:

方用蔓荆子、白芷、杭菊花、白僵蚕、辛夷花、苍耳子、石膏、杏仁各10g,麻黄、黄芩各6g,细辛、甘草各3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小儿药量酌减。治疗108例,治愈92 例,有效16例。〔福建中医药 1991;22(6):35〕另方:蔓荆子12g,苍耳子10g,辛夷10g,白芷10g,桑叶15g,桔梗10g,随证加减,趁热熏鼻,温后口服,曾用此法治疗10余例,多于10剂内痊愈。(中医杂志,2000,41(12):713)
七、流行性结膜炎:

本病中医称“天行赤眼”,临床表现为双眼睑红肿,结膜充血水肿,自觉刺痒疼痛,畏光流泪,有异物感,分泌物增多等。以蔓荆子12g,菊花15g,桑叶15g,决明子10g,荆芥、防风各10g水煎,趁热熏蒸双眼,温后口服,一般3~5日可愈。
八、牙周炎:

牙周炎属中医“牙痈”、“牙宣”范畴,多由胃热上熏齿龈,临床表现为牙痛、牙根宣露、龈肿,按压齿龈可有溢脓或出血。用蔓荆子合清胃散煎服,另用蔓荆子10g,生石膏30g,细辛5g,煎汤漱口,热含冷吐,不拘时数。(中医杂志,2000,41(12):713)
九、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属中医“脓耳”范畴。方以蔓荆子15g,生地15g,丹皮15g,升麻6g,桔梗10g,黄芩12g,夏枯草15g,车前草30g,丝瓜络10g,每日1剂,水煎服。全方共奏疏散风热、解毒消肿之功,使邪热得出,毒解脓散,其病自愈。
十、单用蔓荆子为末,酒调外敷,治疗初中期急性乳腺炎,效果满意。(湖南中医杂志,1999,15(3):48)
十一、治疗习惯性便秘(董俊峰    新疆乌苏县医院 833000)

笔者在治疗头痛时,偶然发现蔓荆子也能治疗习惯性便秘,且疗效显著。现举例介绍如下。
1、张某,男,35岁。头痛数年,时轻时重。笔者嘱其将蔓荆子60g煎汤200ml,每日分3次口服。1周后复诊,患者告其头痛已基本消失,自服蔓荆子后,已患了近5年的便秘也随之而愈。
2、王某,女,27岁。产后两周,大便秘结难解。查体:病人面色苍白,体胖而虚,动则汗出喘促,舌质淡,脉浮而缓。综合脉症,该患者乃产后血虚津枯便秘,此乃虚秘也。笔者未循常法,而以蔓荆子150g分3次煎服,次日便软而解,诸症悉除。
便秘由多种原因引起,其治疗方法有寒下、温下、润肠通便等法,方书未见载蔓荆子有通便之功。笔者偶然发现蔓荆子能治疗便秘,并且做了20余例观察治疗,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可见蔓荆子除具有疏风清热、凉肝明目功能之外,还有清热润肠之作用,望同道验证。
十二、《民间食疗保健秘录》载,蔓荆子研成末,加入雪花膏中,每晚涂于面部,治面部粉刺,数日即自愈。
【应用注意】:

 1、风热伴有浊邪时可用, 蔓荆子有化浊的作用;

2、气血不足,胃气不足时不能用,因本品散邪同时会耗气(辛味清利头目的药皆如此);

3、有报道,本品辛味有余、味浓,用多易恶心,呕吐,头晕,不易重用,一般10g 左右,供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