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逝去的大师:周梦蝶----------“以诗的悲哀,征服生命的悲哀”

 墨雪夜疯狂 2014-05-10
■周梦蝶与旧书摊
■纪录片《化城再来人》剧照
■纪录片《化城再来人》剧照

  “昨夜,我又梦见我

  赤裸裸地跌坐在负雪的山峰上。

  这里的气候黏在冬天与春天的接口处

  (这里的雪是温柔如天鹅绒的)

  这里没有嬲骚的市声

  只有时间嚼着时间的反刍的微响

  这里没有眼镜蛇、猫头鹰与人面兽

  只有曼陀罗花、橄榄树和玉蝴蝶

  这里没有文字、经纬、千手千眼佛

  触处是一团浑浑莽莽沉默的吞吐的力

  这里白昼幽阒窈窕如夜

  夜比白昼更绮丽、丰实、光灿

  而这里的寒冷如酒,封藏着诗和美

  甚至虚空也懂手谈,邀来满天忘言的繁星……

  过去伫足不去,未来不来

  我是‘现在’的臣仆,也是帝皇。”

  ——《孤独国》

    “这里白昼幽阒窈窕如夜/夜比白昼更绮丽、丰实、光灿/而这里的寒冷如酒,封藏着诗和美/甚至虚空也懂手谈,邀来满天忘言的繁星……”

  5月1日下午,诗句的作者、台湾诗人周梦蝶病逝,享年94岁。他自上世纪50年代起创作诗歌,出版过《孤独国》《还魂草》等诗集,在台湾现代诗坛具启蒙与标杆性地位。台湾“文化部长”龙应台听闻消息后黯然神伤,对外表示“周梦蝶的一生,是台湾文化史的一页传奇, 更是一个时代的勋章,以他宁守孤独的文学深邃,告诉我们在动荡的世界里,有一些东西是永恒的”。

  周梦蝶本名周起述,笔名起自庄周梦蝶,表示对自由的无限向往。1921年,周梦蝶出生于河南淅川县,出生前父亲就已经过世。1947年,周梦蝶加入国民党青年军,次年离家远走,只身一人随军赴台湾。

  蓝星诗社1951年成立,是台湾当代重要的诗歌团体,与创世纪、现代诗社形成鼎足之势。在这个团体中,活跃着覃子豪、钟鼎文、余光中、郑愁予等诗人。周梦蝶1952年开始写诗,后来经常为蓝星诗社撰稿。诗人余光中形容周梦蝶是“大伤心人”,“他写诗像炼石补天,补心中的遗憾。”

  在台湾文坛,周梦蝶有如苦行僧,他从军中写诗开始,1957年退役,1959 年起在台北市武昌街一段七号“明星咖啡屋”门口摆书摊20年,孤独写诗半个世纪,38岁出版生平第一本诗集《孤独国》。这本诗集,让他成为了台湾诗坛标志性的重要诗人,他被称为“孤独国主”。在《孤独国》首页写着:“以诗的悲哀,征服生命的悲哀”。

  在生活的漩涡中,周梦蝶饱尝艰辛。他看管过茶馆,当过守墓人,摆过书摊,卖的是哲学、诗歌等并不大流行的书,后者持续近二十年。1980年,因患胃溃疡,胃被切除四分之三,书摊随之歇业。他生活简朴,仅够温饱,却在获得文学成就奖的第二天,就把十万元奖金全额捐献了出去。

  去年5月,《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影片在大陆开幕,周梦蝶是其中一部影片《化城再来人》的主角,他的名字才被大陆读者所熟知。“化城”出自《法华经》,意为幻化之城;“再来人”既是周梦蝶诗篇之名,也是佛教用语指“乘愿再来之人”。影片以佛寺钟声开场,以周梦蝶的“一天旅程”隐喻其一生中的风景。从日常生活的片段中穿插和映射周公的思维、修行、写作,通过多重影像的叠加,重现昔年一个 靠摆书摊为生的诗人的“孤独国”,他几次生命里的流徙与意义,最后表现为“不负如来不负卿”的悟与情。

  在片中,周梦蝶朗诵了一首《我选择二十一行》的片段,诗中有句:“我选择渐行渐远,渐与夕阳山外山外山为一,而曾未偏离足下一毫末。”这一句话,便是他一生最好的注释。(综合)

  周梦蝶

  (1921—2014)

  本名周起述,1921年2月10日生于河南淅川。自1952年开始发表诗作,成为“蓝星诗社”一员,至1959年诗集《孤独国》的出版﹐奠定了他在诗坛的地位。周梦蝶是诗坛少有的蜗牛派,创作四十年,却字字珍惜,至今只出版过《孤独国》和《还魂草》两本诗集,第一届台湾文艺奖得主。

(来源:新快报)

关键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