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介【道济(1150?~1209)】Daoji 南宋僧人。又名湖隐、方圆叟。俗姓李。天台(今属浙江)人。他的神异故事广泛流传于民间,通称济颠僧或济公。他从灵隐寺住持佛海瞎堂禅师出家。传说他言行类似颠狂。嗜酒肉。据北 禅师《湖隐方圆叟舍利铭》所载,他是天台临海李都尉文和的远孙,狂而疏,介而洁,游踪半天下,所至题墨,文词隽永。但他生活落拓,寝食无定,寒暑无完衣,所受布施供养,不久即付酒家。对于老病僧人,他尽力备办药物相助。无故不入富贵人家。后常居杭州净慈寺。《清一统志》载净慈寺曾一度毁于火,他到严陵山(今浙江桐庐)一带募化,使净慈寺得以恢复旧观。临终前作偈曰:“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到西壁,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有《钱塘湖隐济颠禅师语录》记载其神异事迹。 2 生平道济出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十二月初八。十八岁投灵隐寺瞎堂慧远出家,礼瞎堂慧远为师,因其为罗汉再来,故现不平凡之相,为寺僧所不容,后移住净慈寺,从该寺第二十代主持得辉禅师为师。传说他言行癫狂,嗜食酒肉,见义勇为,抱打不平,诙谐幽默而有文采。民间更流传有许多他的神异故事,被编成小说、戏曲等,广为传颂。济公这一形象,家喻户晓,深受百姓喜爱。本寺现尚有与济公传说有关之运木神井供游人瞻仰。 3 少年济公少年济公成长在赭溪畔,读书于赤城山。由于受天台山“佛宗道源”和李府世代积善信佛家族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萌生了方外之念。弱冠之年,皈依佛门,法号道济,先入国清寺,后至临安(今杭州)投奔灵隐寺瞎堂慧远,这位“佛海禅师”为济公授具足戒。济公出家后,一反常态,言行叵测,难耐坐禅,不喜念经,嗜好酒肉,衣衫褴褛,浮沉市井,常行救死扶弱之事,状类疯狂,人们称他为“济颠僧”。在一般僧俗眼里,道济的言行出格,被认为不是正常的人。所以有的僧人向方丈告状,说道济违犯禅门戒规,应责打并逐出山门。谁知,方丈慧远一边口宣:“法律之设原为常人,岂可一概而施!”并在首座呈上的单纸上批了:“佛门广大,岂不容一颠僧”!此后无人再敢诟逐。瞎堂圆寂后,道济去净慈寺投德辉长老,后来做了书记僧。 4 家族永宁村在古城北门外,济公家就住在赭溪畔。济公李氏家族人丁不很旺盛,但因历世仕宦,家境富裕,也称得上是天台的望族了。赭溪西岸的一大片田地(现都已建成一片民居了),就属于这个家族所有,至今人们还称作“李家垟”。发源于北山的赭溪是孩童时济公看水碓舂米、捕鱼游泳玩耍的好去处。石墙头边上有“陇西园”,古时这里是济公李氏的私家庄园。抗战时在此处还设立过“忠烈祠”。 祖居: 济公李府祖居随着岁月冲刷,沧桑变迁,最后湮没沦圮。历代故乡民众敬仰济公,感戴其德泽,屡于遗址修建济公佛院、济公亭、石墙桥等纪念之所,冀望重光“活佛”圣迹,显彰济公圣德,也是顺理成章之事。今逢盛世,物阜民殷。天台县人民政府为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弘扬济公文化,让济公精神千秋永传,决定在石墙头复建济公故居,让云游四方的济公在故乡有一个真正的“老家”。修复后的济公故居,向世人展现了充满南宋时代气息、蕴含浙东地方建筑风格和仕宦人家宅第格局的一轴画卷。济公故居占地16亩,建筑面积6310平方米,景区由永宁村口双牌楼与观霞阁、济公李氏祖居和陇西园三大部分组成,宅第街坊与楼台亭阁水榭园林荟萃一体,内聚佛国之灵气,外撷仙山之精华。中国话剧院著名演员“活济公”游本昌先生在专程回天台“老家”探望故居时说:“济公故居修复得好! 5 人物特征外俗内仁,济公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疯颠,实际上却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他懂医术,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他曾经带着自己撰写的化缘疏,外出募化,修复被火烧毁的寺院。他经常游方市井,拯危济困,救死扶弱,彰善惩恶。所以,在人们看来,“济颠”的“济”字也包含着扶危济困的意思。道济善走围棋,喜斗蟋蟀,更写得一手好诗文。他徜徉山水,自得其乐,游履所至,挥毫题墨,文词隽永。是为:“一身破烂行天下,除恶惩奸辩是非。”道济天性好动,不喜念经,难耐打坐,经常和那些顽童斯混在一起,作呼洞猿、斗蟋蟀的游戏。甚至蘸大蒜吃狗肉,僧众告到方丈室,慧远却说:“佛门之大,岂不容一颠僧!”于是他又被人们称作“颠僧”。慧远圆寂,他失去庇护人,被迫转到净慈寺,先是替人念经兼作火化工,后来升了书记僧,却依然出入歌楼酒肆,游山逛水。他写诗自述:“削发披缁已有年,唯同诗酒是因缘。坐看弥勒空中戏,日向毗卢顶上眠。撒手须能欺十圣,低头端不让三贤。茫茫宇宙无人识,只道颠僧绕市廛。”活脱脱的一幅“游戏人间”的自画像。从外表看,这位号称“湖隐”、“方圆叟”的穷和尚,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似丐似氓,非僧非道,实际上却是禅宗杨岐派第六世得道高僧。他学识渊博,擅诗善文,出语谐谑,往往超诣。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对他的四首<西湖>绝句和临终偈语尤其赞赏,说“若以诗境而论诗格,他与宋代四大家的范成大、陆放翁相较,并无逊色”;如以禅学的境界论诗,则已臻禅境之极诣。略举其一:“出岸桃花红锦英,夹堤杨柳绿丝轻,遥看白鹭窥鱼处,冲破平湖一点青。”画面色彩鲜明,动静谐合;情趣内蕴,用笔精细而又不失自然。末句尤有神韵。他每有疏状新出,临安城更是争相哄传,名闻遐迩。名宦富室慕名,竞相订交。道济却轻易不入侯门。而用他精湛的医术为老僧、贫民悉心治疾,疑难杂症多得根治。时下风靡全国的香功,据说就是经他的传授而嘉惠后人的。净慈寺失火,他自撰榜文,前去严陵山一带募化,使之恢复旧观。他好打不平,息人之净,救人之命。于是人们又以他扶危济困而称之为"济颠",尊之为"济公活佛"。济公性狂而疏、介而洁,不同凡响。有与他同时代的诗僧居简及其诗文选集《北涧集》为其作证。居简是济公的师侄,在游览赤城山时把山上的一块摩崖称作“书记岩”。济公圆寂后,居简写了一篇《湖隐方圆叟舍利塔铭》,这“湖隐”、“方圆叟”都是济公的别号。济公身为禅宗高僧,撰有<镌峰语录>10卷,还有很多诗作。他跟唐代隐士寒山、丰干、拾得(即“三贤”)一样,既受到佛教禅宗的熏染,也受到了道家隐逸之风的影响。不同的是,他还具有民间游侠的色彩,从而使他在众多的佛门弟子中独树一帜。这与他从小就在佛道双修的赤城山攻读,并受到“台州式硬气”的民风陶冶有关。 6 去世道济于南宋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五月十六日圆寂,寿六十,临终书偈曰:“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到西壁,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另外,他还留有语录和诗文,去世后归葬虎跑,后人在虎跑建有济公塔院。 7 道济禅师与其独特的语录语录,是禅宗祖师说法开示经记录所集成的书。禅师平日说法开示,并不藻饰华词,大多以通常俗语直说宗旨,其侍者与参随弟子予以记录,搜集成册,即称语录。自唐初六祖慧能有《法宝坛经》后,诸方记录渐成巨帙。五代、赵宋以降,禅宗丛林制度成立,凡知名禅师多曾出任方丈,依制度,其下必设书记,职司记录禅师之言行,日后辑成语录,如《马祖道一禅师语录》、《赵州从谂禅师语录》等。而济公禅师之语录,并非寻常之禅师语录,全名为《钱塘湖隐济颠禅师语录》,一卷,收于《卐续藏》第121卷,第0001页~第0046页,实际上是宋人沈孟柈所述之有关道济的演义小说,故其内容则与诸师语录迥异。 《钱塘湖隐济颠禅师语录》全文约九万余言,而所记述的除开始部分讲济公的身世外,其余皆足记师塑佛、造寺、救人、治病、超度亡灵等种种神异之事。在记到济公生活小事时,虽说禅师不拘小节,但他“狂而疏,介而洁,着语不刊削,往往超诣。有晋宋名缁逸韵。”由于行为疏狂,不检细行;常饮酒食肉,与市井中人游,因此当时人以之为癫狂,而称之为济颠。试举数端以明师之本地与行: 《语录》说大宋高宗时,有一金身罗汉,在天台山托化来临安府显圣。时台州府天台县有个李茂春,他是高宗朝李驸马之后,为人纯厚,不愿为官,辞职隐于天台山。夫人王氏年三十余而未生子,每每祈神求佛。忽一夜王夫人梦吞日光,自此得孕,后来生一子,国清寺方丈为取名修元,其意为令他修本命元辰。修元诞生时正适逢国清寺罗汉倾倒,故方丈于定中知其即为罗汉降生。修元不觉年已十八,双亲先后亡故,舅王世安累与元言婚事,元亦不挂怀,而时往诸寺。不久入灵隐,礼新任方丈瞎堂慧远大和尚出家,继受俱足戒于寺。 《语录》有一处谈到:一天济公到清河坊饮酒,天近暮又飘下雪花,遇沈提点之弟沈五官为付酒钱,遂又与李提点等三人共饮。五官见济公醉了,便请来三个娘子同坐。五官说:“济公,我看你冷静,特请娘子相陪。” 济公曰:“好!好!”即作诗一首云: 每日贪杯又宿娼,风流和尚岂寻常。 袈裟常被胭脂染,直缀时闻腻粉香。 五官曰:“这里无人,济公可同娘子一睡。”只见酒保上来道:“使不得”。济公吟诗一首云: 满库琼芳斗色鲜,就中一朵最堪怜。 凭伊万种风流态,惟有禅心似铁坚。 五官喜曰:“真佳作也。”吟罢又喝几碗,渐渐天色已晚。五官道:“济公,现天已晚,回不得寺了。”即令当直扶济公下楼,与李提点别后,五官即拉济公到新街妓院,虔婆叫了两个女儿来,五官令大姐同济公去睡,自己则与二姐去睡。大姐推济公入房中,坐在床上,关了房门与济公脱衣裳。济公见此连说罪过,便起身开了房门欲走,又怕被巡夜的捉住,只见春台畔的大火箱有些热,便扒上去睡,大姐也自去睡了。 待济公听到朝天门钟响,看天将明,即题一绝云: 暂假夫妻一宿眠,禅心***欲不相连。 昨宵姑顺君台意,多与虔婆五贯钱。 济公写毕,即开大门径直而去。 读了这一段,我们可知济公虽然饮酒食肉,不拘小节,但到关键时刻,即使喝醉了酒也不糊途。 本《语录》还讲了许多则济公的神异事迹,其事各种小说所载大同小异,不再一一述说。总之,“有关济颠和尚的轶事,自宋代以来,流传甚多。但不论他是如何地不检细行、如何地诙谐不合法度,如果我们透过他的所行所为,则会发现他一直维持着济世助人的准则,以及对生命能自主自在、不为毁誉所动的高尚风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