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赏析:朝闻道,夕死可矣

 修玄堂 2014-05-12

《论语》赏析:朝闻道,夕死可矣

                                             文/小儒丸子

 

 

 

   4·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释文】心里有仁爱之心,可以闻世界本源构成之道。得闻世界本源构成之道,任何时候皆不算晚。何故?免得:生,获罪于天,死,无可祷也。

 

【赏析一】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正气,浩然沛乎塞苍冥”,人性中善的一面,终将战胜邪恶的一面。这当然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何谓中国文化的精髓?圣人之德,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核心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国核心文化,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智慧——散音携隐“诗文本、易文本”,我们把这两种文本,合称‘诗易’文本,所谓‘诗意’,实质是‘诗易’的修辞语。从公美的角度而言,民族气节,是构成圣人德语义的核心内容;从私美的角度而言,孝敬父母、有家族荣誉感,亦是构成圣人德语义的核心内容。公美?私美?年有丰歉,道有圆缺。邦无道,私美为美。

 

   易云:潜龙勿用。何谓也?在本文语境之下,只能这样御音洗字,然后拓展为白话:潜在的语义找不出,圣人之言无用。 “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前缀语义是“4·1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只有这样,才能把隐去的美德找出来,因而,我们认为“内心能牢记圣人在论语中用修辞术凝固起来的德语义,才能闻圣人的智慧之树,首先是诗文本,然后是易文本,然后是儒家六艺”。因而,我们只能把“朝闻道,夕死可矣”先拓展为“里仁,朝闻思(维构建之道、世界本源构建之)道,夕死可矣”。

  

    圣人所从事的事业,是让所有不崇尚论语德语义的智者,从智者的名单中,被永远抹去。

 

  或曰:你曾经说,读论语,不可能不专对诗情画意。请问,“朝闻道,夕死可矣”,专对诗经中那首诗作?

  答:《诗经·河广》,大意是:不要以为思维构建之道,可以殊路同归。不要以为圣人文章,任何人都读得懂。如果没有《论语》或者说《礼记》这样的德语义支撑,你那思维的天地,真还连坐一人的舠这样的小船都容不下。

 

            诗经·河广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舠。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名词解释]

“道”,有几层主要的意思

 

 

    1、“道”,世界是二元混装的吗?道,指的是世界的本源怎么从句法上描述、构建。二元混装从句法上怎么描述?这里有个基本的公式:y/u谐音1/0,我们应该把【y】【u】看做既是元音又是辅音的单音符号,我们称这两个音,是天籁之音,应该把【0/1】看做数学二进制的两个符号,【y】/【u】分别携隐1/0。孔子的诗语、文言的文字,皆是双声叠韵谐音句子,而且从第一个字的读音开始拆音,组成双声叠韵谐音句子。这种将文字直接用来描述世界本源的句子的句法理论,叫春秋诡异句法,也称春秋笔法,春秋笔法,就是“道”。
   2、“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烟’应该理解为《国风》、《乾坤彖辞、文言》,“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描述的是:诗经物语句联袂《乾坤文言》,可以读出“世界本源——上帝”是怎样造就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上的美境的。离开诗文本、文言文文本的文采之美,我们来看富阳至桐庐的自然之美;诗文本、文言文文本中蕴含的美德、智慧,犹如“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奇山异水,如果说“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山水之美”为天下独绝,诗文本、文言文文本中蕴含的人伦美德、人间智慧,亦为天下独绝。《十翼》“文言”“乾坤彖辞”+《诗经》+《论语》,相互捆绑,来领悟孔子春秋句法,《与朱元思书》体现了吴均的这种捆绑连读能力
   3、“首出庶物”与双声叠韵拆音文法之间关系举例:
《彖》曰:大哉乾'元【yuan】',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就是【元/yuan】音音符拆音组织的双叠物语韵文,诗经物语就具有这种特点。元及首,“道”拆字为“首、走’,简单判断:首出庶物=道,“万国咸宁”谐音“万卦解铃”

 

 

 

 

 

【拓展阅读】

 

                               内圣为王,外比为寇

 

                                        文/小儒丸子

   

 

    《庄子·天下》:“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内圣为王,是指“一方面具有圣人的才德,以圣人品德为自己品德修养典范;一方面,通过句法裁断,得到由美德推演出来的御术,以推行先王之王道”,先王之王道,特指孔子以及由此上溯到周文王、禹、舜、尧。

     周易的解读,以孔子达到最高境界。诗经,庄子天天看,庄子所有文章,来自三个方面:周易及十翼、诗经、道德经。

     内圣为王,是许多思想家无限向往的高端境界,我们应该把内圣为王归为周易思想。把把内圣为王归为道家思想,是极端错误的。 

 

      用美德人伦推演字符置换的方法,这种类推逻辑的方式, 叫“  内圣为王,内生为王”;失去用美德人伦推演字符置换的方法,叫字符语义的外比,外比自然会造成引喻失义而不能自察。

      不假不设,无法获得诗三百语句中蕴含的思维技巧。然而,失去内比之德,就只有巧言令色的字符语义的外比了,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假借是智慧的存身之所”,语言字符,都来自人性的假借,因而理论的实质就是假借。而美德,需要依靠语义存身,“真之存矣,假亦凭焉”这句话,应该这样从语义上来理解。

 

    “假借是智慧的存身之所”,一语切中现实中怎么辨析真伪的实质问题。孔子说,这个世界上的乱象,都是靠语言撬动的,“几乱象之所生,言语以为阶”。要辨析这个人说得话,“是真心,还是虚情假意”,真需要改造我们的语文读本、语文学习的方法。

    句法分高中低三类,白话口语不算句法。

     孙子云:“(句法)取法其下,(文学)必败。”五四文字胡连者的文字,之所以不能成为经典,那是句法粗俗、低级的实质造成的。

      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我们把造“道德律、自然律、人性深刻认识”兼顾句子的主人——孔子,比喻为先王,把孔子所造的,这种蕴含儒家六艺的句子,音符比喻为星座,字符比喻为高山,字符因组织得合符字符语义句法而成群峰座座之状,这些字符捆绑的音符,因为符合音符音律美句法而成群星座座之状。       

     孔子关于人伦、政治的经典语句,来自诗语的解读,这样的语句,具备极高妙的字符置换技巧。孔子造句术之高,景行景止;孔子句子中蕴含的句法学问,高山仰止。置换合适的字符,是阅读这类谐音字符的基本功,那需要崇高的美德,尤其需要有孝敬父母这个基本概念牢固于心。这种置换字符的技巧,不仅需要数理逻辑推动,更需要人伦美德来推动。所谓高义,是指道德律、自然律、人性深刻认识三者兼顾。  先用孔子建立的美德人伦体系来推动孔子论语中的句法,再来推动诗经的句法精髓,这样的德是内生的。

     

    用美德人伦推演字符置换的方法—— 只有美德才能推演出孔子句子中蕴含的良知,我们称这种读书方法,为“内圣为王”读书法。失去用美德人伦推演字符置换的方法,叫外比,外比自然会造成引喻失义而不能自察。五四文字胡连者那种不需要美德建立起来的类比方法,叫“外比为寇”的读书方法。

      构建最高级的思维方式的方法论,可以成就君子万年之华章。

     读书离不开理性的联想,亦离不开理性的裁断。你喜欢为寇的联想、裁断之法,还是为王的联想、断想之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