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针灸应用浅析

 johnney908 2014-05-12

关键词:张仲景 伤寒论 针灸疗法

    《伤寒论》是一部中医辩证论治的经典著作,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在针灸应用上,也独具特色,论中有33条论及针灸,明确提到的有穴位风池、风府、期门、肺俞、肝俞、大椎、关元等7个。现就其应用特点浅析如下。

    一、治未病,截断传邪之道

    张仲景继《内经》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思想,强调有病早治,未病先防。他提出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一直指导着临床实践,这一思想也体现在针灸应用上,如《伤寒论》第8条云:“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指出太阳病六七日,正胜邪却,多有自愈之势。若病不愈,日久必伤人正气,则太阳之邪易传入阳明,此时可针足阳明,以疏通阳明经气,增强抗邪能力,防止传经发生。伤寒传经,虽古今皆有争议,然用针刺方法截断传邪之道的思想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二、泻实热,阳盛邪实用刺

    在《伤寒论》中,属于正确的针刺方法有9条,其中8条属于三阳篇,如第108条:“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以泻肝经之实邪;第109条:“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以泻肝经之邪,肝经之邪得泻,肝肺之气得平,脾土转输正常,毛窍通畅则汗出,水道通畅而小便利,从而“其病欲解”;如第143条:“妇人中风,……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通过刺期门以泻血室之实热达到治疗目的;其他还有第17、142条太少合病,刺大椎、肺俞、肝俞,以泻两经之邪实;第231条三阳合病,“刺之小差”;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以泻经中之热等等。另1条属少阴篇,即第308条:“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虽属太阴病,然其下利为“下焦壅滞而不流行,气血腐,化为脓血,故可刺之以泄邪,通行其脉络,则其病可已。”(钱天来《重编张仲景伤寒证治发明溯源集》)亦为清泄实热而设。可见仲景用针刺,重在泻实热,用于阳盛邪实之证。

    三、祛虚寒,回阳温里宜灸

    在《伤寒论》中,对虚证寒证常采用灸法,第292条:“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第362条:“下利,手足逆冷,无脉者,灸之。”应用灸法以回阳复脉;第304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用灸法以助阳消阴,温经散寒;第340条:“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虽未言灸,然冷结关元,用温用灸,温里祛寒,自不待言。其它还有第343条、第349条亦均为回阳救逆而设。

    另外,灸法为温里祛寒之法,还可从第115条得到反证,其云:“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说明阳热证忌灸,阴寒证宜灸。

    四、存阴液,阳盛阴伤忌火灸

    火灸,包括温针、烧针、艾灸、熏熨等。在《伤寒论》中,反复强调,火灸之法,易伤阴液,助火邪。阳盛阴伤之证,忌火灸治之,以免损伤阴液,阳热熏灼,造成火逆之证。论中针灸误治16条,均与火热有关。如第110条:“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第112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等等。

    对于阴虚之内热证,火灸自属禁忌。如第284条:“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本条少阴下利为少阴热化,本应育阴清热,用猪苓汤治之,今用火气相劫,津液内竭,而出现谵语,小便难之逆证;又如第116条:“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指出脉见微数,为阴虚有热,当投甘寒养阴清热之药,若误用灸法,更伤阴血,追虚逐实,焦骨伤筋,故为禁忌。

    这里要指出的是,火灸之法,因可发汗,故在风寒客于肌表,阳气怫郁之证可用之以取汗解表,如第48条:“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这里面色“缘缘正赤”这风寒外闭所致,与第23条麻枝黄麻各半汤证之“面色反有热色”同理。若是阳热偏盛,则断不可用熏灸之法。

    五、合汤药,针药并用相得益彰

    张仲景开辟了针药并用之先河,他在《伤寒论》中,常常针药并用。有先针后药者,如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指出在经风邪太盛,病重药轻,难以驱邪外出,当先刺风池、风府,疏泻在经风邪,使阳气不被所闭,再服桂枝汤则病可痊愈;有先灸后药者第325条:“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浊其上,灸之。”由于阳虚下陷,阴邪上逆,温寒降逆则有碍下利,温里阳则有碍吐逆,汤剂难使,故用温灸治疗,使病转机,再处汤药。又如在第304条中先用灸以助阳消阴,助附子汤温经散寒,补阳益气;有或针或药,随症选用者,如第306条、308条,均为下利便脓血,桃花汤主之,又可针刺之,或两者并用,用刺法辅助药物治疗,说明针灸与汤药各有所长,两者使用,相得益彰,其效果往往比单一方法为好。

    总之,《伤寒论》在针灸应用上有一整套证治规律,为临床经验的总结,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如许叔微师仲景针法,“热入血室刺期门”用之应验;清人弛远治一妇人“腹中痛急,寒厥逆,呕而下利”,用四逆汤无效,后又见阴挺,“灸百会三壮,其脬即收,仍服四逆汤加芪术,一剂而愈”。但因其对针灸论述比较简单,穴位仅7个,针法灸法未及详述,后世医家多重药轻针,或缘于此,有失仲景本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