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知道. 2014-05-13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和《论语》。
2、 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3、学习本文清晰的结构层次。
4、学习通过对话和简单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5、品析人物象,从而,树立正确人生观,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以、尔、乎、方、如、夫、则、而、作、撰、
伤、与、让等)。
2、学习通过对话和简单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品析人物象,从而,树立正确人生观,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教学难点: 
1、 孔子为何“哂由”“与点”? 
2、 孔子评判学生的标准,要联系孔子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一、导入:
北宋开国宰相赵普说过一句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 ,我们在初中时学过《论语十则》,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中的另一名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二、《论语》有关知识: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由孔子的弟子们编纂而成。孔子及其弟子的这些谈话,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三、孔子简介:
       有道是,“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他,一个老人,让我们高山仰
止,景行行止。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那么孔子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479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以礼治国”。曾在鲁国做官后周游许多诸侯国,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思想,但未被采纳。晚年创办私学,致力教育工作,相传有“弟子三千,七十二人贤士”。同时整理了“六经”。
四、解题:
学生看注释后,说出四人的姓、名、字,解释“侍坐”。
五、词句理解:
1、学生参看注解弄清词句意思:
2、教师讲解重要词句:
3、教师检查学生对词句的掌握情况:
4、练习:
   以
以吾一日长乎尔                介词,因为。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介词,把,拿,用。 
毋吾以也                      动词,认为。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动词,用、做。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介词,用。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介词,把。 
不宜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连词,表结果,以致于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语助,表时间、方位和范围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动词,任用 

以吾一日长乎尔                代词,你、你们。 
问君何能尔。                  代词, 这、那、这样、如此。 
子路率尔而对曰                助词,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 
鼓瑟希,铿尔                  助词,相当于“然”,拟声词词尾。 

以吾一日长乎尔                介词,比 
摄乎大国之间                  介词,在 
异乎三子者之撰                介词,和、与
浴乎沂,风乎舞雩              介词,在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语气词,呢 
   方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道,是非准则。 
方六七十里                    方圆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方形 
方欲行 ,转视积薪后,         正,才 
   如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如果 
方六七十里,如五六十里        或者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至于 
赤,尔何如                    与“何”连用,即“如何”,怎么样 
权将如吴                      到……去 
不动如山                      像,如同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            成年男子 
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丈夫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这,那 
夫战,勇气也                  发语词,用在句首引出议论 
夫子何哂由也                  与“子”组成“夫子”,对孔子的尊称 

论语》六则                  指分项或分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居则曰“不吾知也。”          副词,就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副词, 却,可是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连词,那么 
唯求则非邦也与些              副词,就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就”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就,就是 
徐而察之,则上皆石穴罅说      原来是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假若 
   而
蟹六跪而二螯         表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转折,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余知而无罪也         你

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 ”     同意 ,赞同 
唯求则非邦也与                相当于“欤”, 语气助词 ,吗 
失其所与,不知                结交、亲附 
遂与外人隔绝                  和 
生三人,公与之母              给予



                     第二节

一、理清文章结构思路: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则何以哉”): 孔子问志。
第二部分(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 弟子述志。 
第三部分(从“三子者出”到结束): 孔子评志。
二、精析全文:
 1、文章涉及到五个人物,文章对这五个人物都有语言描写。“言为心声”,我们通过人物的语言来看看人物的性格?
子路: 
 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 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远大,才能卓绝,直率、自信。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子路也有其弱点: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率尔而对”这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不谦让的一面。  
冉有: 
冉有是在孔子指名发言后才开口的。此前子路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一个小国。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有抱负,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态度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 
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后才述志的。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 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话语,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 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才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 焉”。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 字,就可以看出他谦恭有礼,娴于辞令的特点。
曾皙: 
曾皙很潇洒、高雅,在老师问到别的同学的志向时,他正在弹瑟。当老师问到他时,他“鼓瑟希”“舍瑟而作”,表现其从容有礼。前边三人谈的是安邦定国的大事,唯独他讲得是玩乐,表现其淡泊功名。
2、简析孔子对四弟子述志的态度。
对子路:并没有否定子路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但他认为子路的谈话的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孔子“哂之”。
对冉有: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没有评点,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孔子叹之。
对公西华: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孔子认为公西华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的能力。孔子惜之。
对曾皙:孔子与之。
3、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曾点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图中的景象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谐社会。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与点”! 
孔子一生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但到处碰壁,不为所用,晚年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曾点“不求为政”之意正合孔子恬退避世之心,故孔子“与点”。
4、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首先,文章写出了孔子的理想抱负。孔子要求弟子“各言其志”,他自己并没有“言其志”,但我们可以从他对弟子们“言志”的态度及评论中了解他的志向。孔子赞同曾皙的说法,是因为曾皙所描绘的太平盛世的景象,正是他所渴望和追求的。可以说,儒家学派的有所作为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孔子的“礼治”“仁政”“教化”的政治理想,集中地体现在曾皙的志向中。冉有和公西华言志时,都表示愿意出仕从政,有一番作为,孔子在谈话中也都予以肯定。尤其是说到公西华时,孔子说:“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意思是说公西华的才能还能做大事,“为小相”是大材小用了。孔子笑仲由,是对他“不让”态度的不满,对于“为国”的志向并不反对。总之,从本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和他的弟子们一样,都想以积极进取的态度为安邦治国干一番事业。
其次,文章还写出了作为师长的既能严格要求学生,又和蔼可亲,善于启发和诱导的特点。孔子提出话题,要求学生言志,选择的是人生的重大课题,这是对学生的最大的关心与教育。他指出了学生“居则曰:'不吾知也。’”的现象,也是对学生委婉的批评。因为“治国以礼”,所以他不满仲由的“其言不让”。这些说明孔子是一位很严格的老师。但孔子又不以尊者自居,要求学生言志,先做好引导工作,让他们清除顾虑。子路的态度不谦虚,为了不影响别人发言,他不立即提出指责。赞同曾皙的说法,表示“吾与点也”,又是在婉转地表明自己的志向,给学生以启发。师生在谈话,曾皙却在一旁鼓瑟,可见师生关系的融洽,谈话气氛的和谐。曾皙提出疑问,孔子又耐心给以解答。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并不是可畏的圣人,而是一位可敬、可亲的师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