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优秀教学设计

 语文老王 2021-12-08

图片

从书中寻找答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秦皇岛市实验中学   黄慧

教学设想:
教学从学生的问题情况出发,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本课的立足点。《论语》为儒家经典,尽管本篇为《论语》中比较长的一篇,但由于学生对于孔子及其弟子本身了解不多,学生理解起来也是非常困难的,于是我想采取一种主题阅读法,以文释文,引领学生去阅读《论语》当中与本文内容相关的部分,以及一些关于孔子和《论语》的文章。并希望可以以本课的学习为基础,唤起学生阅读《论语》整本书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节课解决前置性作业当中学生提出的对文章文字翻译层面出现的问题,疏通文章内容,积累文言字词。第二节课解决前置性作业中学生对文章内容方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孔子思想以文化价值,现实意义,此为录像课内容。至于学生在前置性作业中,结合自己阅读以及生活体验提出来的问题,将结合实际状况另作安排。

前置性作业:

1、在作业本上翻译《侍坐》全文,在翻译中用红笔标记出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在译文后写出自己对文章内容理解方面的问题;结合你自己的阅读体验或者生活实际,谈谈你的阅读收获以及困惑。

2、教师汇总前置性作业1中学生提出来的文章内容方面的问题,设置相应表格,安排相关《论语》中相关篇目助读,具体内容以导学案形式下发给学生。(相关导学案另附)

学习目标:

1、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2、感受曾点的不凡的志向,感受孔子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意识。

3、培养从书中寻找答案的意识。

学习重点、难点:

1、2

       学习过程:

一、导语设计

   孔子“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终其一生志于其道;孟子“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相较于孔孟的“志”,现在我们谈规划——人生规划、职业规划等,不一而足,这些规划是“志”吗?

那么“志”究竟是什么呢?《论语侍坐》篇讲的就是“志”。让我们随孔子师徒去看看“志”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二、问题1

程宗元先生的画《侍坐》,你能从画中的人物神态和文本内容推断出哪个是孔子、子路、曾皙、冉有和公西华吗? 

显然,这个课堂和我们的课堂是不一样的,年龄差比较大。我们课文标题的顺序正好是按照年龄由大到小的顺序。于是我们细心的同学就有人在前置性作业中,有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文章中孔子几个弟子发言的顺序可以调换一下吗?或者为什么不按照文章标题那个顺序发言呢?

这是个非常棒的问题,想想看在4人发言,排列组合一下的话,顺序应该有24种组合,那么文章为什么会用这种顺序呢?作者的意图是什么呢?

针对这个问题,老师设计了一个表格,要求大家根据文本来填表,并且结合老师给的《论语》其他篇目,看看我们能不能得到答案。

人物

表现

孔子评价

子路(由)




冉有(求)




公西华(赤)




曾皙(点)




学生讨论

预设答案:

表格1

人物

表现

孔子评价

子路(由)

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

率尔对

哂之

冉有(求)

方五六十........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公西华(赤)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

非曰能,愿学焉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曾皙(点)

暮春者........咏而归。

鼓瑟稀.......异乎三子者之撰


预设答案表格2

人物

表现

孔子评价

子路(由)

有勇之国(重武)

不谦让

哂之

冉有(求)

富民、民生

谦虚

肯定

公西华(赤)

主持赞礼

更谦虚

肯定

曾皙(点)



吾与点也

预设答案3:

导学案

9.5 子畏于匡①,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②: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③!''---------文明礼乐治国

12.7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①,民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的为政主张,与表格“志”这一列顺序相同,礼的成分加重。

什么是“礼”?它源自周礼,指周朝传统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等,是人们的行为准则。它体现周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面貌。周灭商后,周人一统天下,周礼也就成了维护周朝统治的法宝。孔子十分推崇周朝的社会制度,盛赞周公的文化建设成就,幻想回到周公时代。

结论:1、学生的表现越来越谦虚;2、礼的成分越来越重。

  所以,作者这样去安排几个弟子发言的顺序,是为了突出孔子以礼治国的思想。顺理成章地引出了“哂由”的原因“为国以礼,其言不让”(问题二)。

三、问题三

 孔子为什么赞成曾皙的看法呢?曾皙的“志”到底是什么?

   学生讨论。

 翻译“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答案预设:曾点描绘了一幅“暮春咏归图”, 是太平盛世的一个缩影,人们无拘无束,自由快乐。

参考导学资料中   5.26 

颜渊、季路侍①。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②,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之,少者怀之③。

讲解参考:自殷周以来,古人会在暮春上巳日举行修禊仪式,而上巳日多逢三月初三,三国魏以后就定三月初三日为禊仪日。这一天,人们到水边,用香薰草沾水洒在身上或者是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借此消灾去晦,祈求平安。曾皙所描述的大约就是指修禊仪式,为自己祈福消灾。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说: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暮春时节里,草长莺飞,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当此良辰美景,理应有赏心乐事,所以游目骋怀,畅叙幽情,词歌互答,尽视听之乐。正所谓顺其自然,万物各遂其志,各得其所,信可乐也。“吾与点也”四字透露出孔子在内心深处也向往这样的生活,也希望拥有如此自然的生活。

朱子讲:“三子皆欲得国而治之,故夫子不取。曾点,狂者也,未必能为圣人之事,而能知夫子之志。故曰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言乐而得其所也。孔子之志,在于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万物莫不遂性。曾点知之,故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四、拓展问题:可是为什么叹息呢?

答案预设:学生根据自己的历史知识以及下发材料中“孔子简介”,回答。

孔夫子面对的世界是礼崩乐坏,是“杀人盈野,杀人盈池”的社会现实,弑君者有之,亡国者有之,满地的乱臣贼子,王政不再是争霸者的选择,他们首选霸道,谁能给他们带来迅捷而实际的土地、人口乃至称霸,谁就会被重用。要“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真是无异于痴人说梦,太难了!

难就放弃了吗?做个隐士?

答案预设:学生参考“孔子简介”,孔子人生最后一个阶段

他是周文化自觉的传承者,是中华文明薪火得以续燃的中间人。他要讲学授徒,他著书立说,只要有传人延续自己的学问,只要竹简文字还在,自己的理想之火就能一直燃烧下去。这是一个至死仍在为自己志向而努力的人。

五、结束语

  曾参有一段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一个人让人尊重是有条件的,你总得做点什么,总得在为自己活之外有更大的胸怀有更广的担当,孔子是自觉地承担起传承光大周文化的使命,虽然他生前郁郁不得志,但他死后,有一条他所开创的文化之流源远流长,绵绵不绝,渐成浩荡无穷。整个世界都浸润其中。

【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