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知行为干预对心房纤颤患者焦虑和抑郁的改善作用

 海贝39 2014-05-13
[关键词] 心房颤动;焦虑;抑郁;认知疗法
[摘要]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心房纤颤(房颤)患者焦虑、抑郁的改善作用。方法  符合入选标准的82例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干预;对照组仅给予药物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改善情况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干预能很好地改善房颤患者焦虑、抑郁的心理。
 [中图分类号]R749.72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72200901003302
Improving Effect of Intervention of Cognitive Behavior o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of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GE Ke- fa.People"s Hospital of Pujiang,Zhejiang 3222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mproving effecf of intervention of cognitive behavior o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Methods  Totally 82 patients who meet standard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only given pharmacotherapy , and those in the trial group based were given additional intervention of cognitive behavior based on the pharmacotherapy. Results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nxiety and depress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 Conclusion The intervention of cognitive therapy based on the pharmacotherapy can improve psychologic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effectively to the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Key words]  Atrial fibrillationAnxiety Depression Cognitive therapy
    心房纤颤(房颤)在60岁以上人群中发生率为1%,并随年龄而增加[1]。房颤或房颤伴快速心室率时患者有自觉胸闷、气急、心悸等表现,不可避免会产生恐惧、紧张、焦虑、抑郁的心理。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严重影响房颤药物疗效及患者预后,本研究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房颤患者焦虑、抑郁的改善情况,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入选标准
    (1)原发性高血压病、冠心病伴房颤患者;(2)心功能为1~2级;(3)能坚持长期服药者;(4)对入选者接受心理反应调查:采用W.Kzung编制于1965年的抑郁自评表(SDS)和1971年的焦虑自评表(SAS),给予调查,说明调查的目的,消除患者疑虑,由患者独立完成测试;(5)文化程度:小学~大学,能够独立阅读调查表。排除标准:(1)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及预激综合征伴房颤等;(2)高血压并发脑卒中;(3)心功能≥3级者;(4)观察期间出现脑卒中等;(5)未坚持服药者。
1.2  临床资料  
    选择2005年1月—2008年1月来我院心血管专科门诊、急诊及住院且符合上述标准的82例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1例,其中男32例,女9例,年龄45~68岁,平均(52±12)岁。对照组41例,其中男31例,女10例,年龄44~69岁,平均(52±11)岁。两组患者原发疾病及房颤类型:治疗组:冠心病16例,原发性高血压病25例,陈发性房颤16例,持续性房颤14例,永久性房颤11例;对照组:冠心病15例,原发性高血压病26例,陈发性房颤15例,持续性房颤15例,永久性房颤11例。
1.3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使用相同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抗血小板制剂、他汀类药物、硝酸酯类,控制快速心室率等药物。治疗组:在药物干预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干预。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治疗组患者分别在首次就诊时干预时,就诊后第2、3天及之后每1~2周进行巩固性干预,每次干预时间约为20min,干预6个月,具体方法如下。
1.3.1 帮助患者树立正确认知
    心血管医护人员与患者进行耐心、诚恳地交流,使其感受到他人的理解和同情,清除其自卑感。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指出其存在的错误认知,帮助其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和危害性,告知缓解心理压力的调整方法。主动了解患者需求,消除因环境等因素而造成的孤独恐惧感。
1.3.2 知识讲解  
    由心血管医师对高血压、冠心病伴房颤患者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有关房颤防治知识。使患者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手段及药物疗效、房颤发作时的防范及其预后等知识得到较为全面的了解,从而减轻其焦虑程度,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患者交谈康复中的注意事项,介绍积极配合治疗的重要性。
1.3.3  心理支持  
    由于受疾病预后的影响,患者容易产生负面消极反应,心血管医师应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乐观的、鼓励性的语言,尽力解除患者心理压力,帮助患者应对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反应。
1.3.4 取得家属支持  
    心血管医师对高血压、冠心病房颤患者的家属进行各方面的沟通,使家属对患者经济、生活等方面进行支持及语言方面的关怀,帮助患者形成良好心理状态,积极正规治疗。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及干预后按SDS和SAS分值计算出各组焦虑、抑郁评分结果。
1.4 SDS和SAS分值计算方法 
    对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伴房颤患者心理反应的SDS和SAS标准分的计算:把各自的分数相加,即得到焦虑和抑郁各自的总粗分,然后将粗分乘以1.25取其整数部分标准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 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Verdana,Arial" \* hps10 \o\ad(±s)表示,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以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焦虑、抑郁评分组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两项评分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和抑郁程度比较(Verdana,Arial" \* hps10 \o\ad(±s,分)
Table 1  The contrast of the anxiety and depression"s score results between pre-intervention and post-intervention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  
焦虑        抑郁          焦虑          抑郁
治疗组41  43.3±3.4   25.2±3.1   34.3±3.3  16.3±3.2  
对照组41  43.3±3.5   25.4±3.1   39.4±4.4  21.3±3.2
T值       0.06        0.27       5.82       6.97
P值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焦虑是因受不能达到目的的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预感到不祥和担心而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和不愉快的情绪;抑郁是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多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2]。认知理论认为,认知过程是情绪与行为产生的决定因素,认知行为干预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建立正确的认知行为来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和行为[3]。本研究采用认知行为干预,通过与房颤患者交谈,挖掘导致患者产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心理机制,进行有针对性的宣教、疏导,帮助纠正错误认知,树立正确认知。
    原发性高血压病、冠心病患者,当出现房颤时或房颤伴快速心室率发生时,必然会引起较强的心理应激反应,产生以焦虑为主的心理反应[4]。本研究显示两组患者在药物干预前焦虑、抑郁程度较重。患者通过药物和认知行为干预后焦虑、抑郁程度的改善均好于未接受认知干预的患者。治疗组注重了解患者对高血压病、冠心病伴房颤的认知行为、心理压力及家属是否支持等情况,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及时指出其存在的错误认知和危害性,告知缓解心理压力的调整方法,反复认真讲解有关原发性高血压病、冠心病伴房颤等方面的知识,使患者对高血压病、冠心病伴房颤发生、发展的规律及目前治疗方法和预后有一个正确认知,从而使焦虑、抑郁得到有效的改善。对照组仅为药物干预,虽然药物治疗可以缓解或改善症状,但认知障碍未纠正,害怕心跳骤停或脑梗塞发生等焦虑不能解除,焦虑、心情十分紧张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等,使病情加重,甚至发展到心肌梗死或猝死发生,因此,焦虑、抑郁程度改善不如治疗组。
    总之:认知行为干预是一种有效的心理疗法,它在房颤伴快速心室率发作时或缓解时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可减轻负性情绪对机体的影响,提高患者的认知领悟能力,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医患治疗的配合,改善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房颤心室率已控制在正常范围患者胸闷、心悸等症状,促进康复,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0.
[2]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89-191.
[3]许红.心理行为干预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的影[J].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2007,7(5):360.
[4] 孙谦.老年人心房纤颤187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26(18):431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