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渴

 johnney908 2014-05-14

消 渴
 
  (一)上消(燥热伤肺)
  症状及分析; .
  烦渴多饮、口舌干燥一一肺燥津伤。
  尿频量多一一燥热在上,肺失治节,水不化气,直趋而下。
  舌边赤红、苔薄黄、脉洪数一一肺燥内热。舌尖红为心火,薄黄者,黄为热、薄者
  非积湿之象。脉洪数者热也。
  治法。清热润燥、生津止渴。
  方药。消渴方
  (1)方解;花粉,重用之,以清热生津止渴,黄连,清热降火。苦先入心清热,心火降则热不犯肺,而燥热可差,生地、藕汁、牛乳,养阴、增液、润燥。

  (2)加减法。口干燥甚,火灼津燥,加麦冬、葛根,养阴生津。(麦冬资液、葛根生津以救肺)。
  本方治用清心(降火)润燥,《素问.气厥论》。 “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儒门事亲.三消悉从火断》。“火在上者为善渴”,考古治上消多认为肺受心火之邪,故常合用清心,降心火则热去而肺自清,不可专主滋润肺燥。
  变证。
  (1)肺胃并热,心烦,渴而引饮,舌苔黄燥,脉洪大,或兼善饥,便结,宜清肃肺胃、生津益气,用白虎加人参汤
  “渴多饥少,病重在肺”(《景岳全书.消渴》),病变中心为肺热,但烦渴或善饥,为兼胃火,故用白虎加人参汤,清肃肺胃,俾热去而津可复。肺胃热积,虑伤气阴,故用
   人参益气生阴。
  (2)热伤肺阴,兼见心烦口渴、咽燥鼻干、或潮热盗汗、颧赤、微咳少痰、气短、呼吸不畅,或见胸胁不舒,其病晡甚。舌质略红少津,苔燥、脉细偏数,寸脉动(或如常),清热养肺,二冬汤(《医学心悟》).或琼玉膏
  津伤失润,久则阴伤,成为肺阴虚,邪火未戢,是当养肺阴兼清胃火。
  (3)阴伤气耗(肺中气阴两伤),上消曰久,肺中阴伤及气,上述津燥阴伤证中兼见气短、神倦、乏力、不任作劳,或自汗畏寒.(卫阳不固),舌淡嫩、脉兼虚。或两寸独弱,宜益气生阴,生脉散(《备急千金要方>)),或生津甘露饮(《医学统旨》)。气虚卫弱者合用黄芪饮(《局方》)。
  阴阳互根,肺阴久伤、气亦随耗,此际倘非益气则阴不复。生脉散,重用人参为君,为益气生阴之正治。若此时热犹不尽,则参用人参甘露饮,佐以生津清热。气虚甚时,用黄芪、大枣,益气固卫。
  (4)金水两虚,上消火烁,耗及肾水,上述阴伤气耗证中兼见腰膝痠软、梦遗精滑、潮热盗汗,劳则气短:夜半咽千、苔少津干、脉细数,寸尺俱不足,宜双补肺肾、兼清金水,方用加减一阴煎、黄芪汤,或百合固金汤。
  金水本自互生,上消火烁,心肺膈膜之地,成为燎原之场,则肺之气阴乌得不伤。肺伤则上源不滋,水失所禀,导致胃中水火失调,阴虚火浮于上,益添上焦之焰。此时病兼金水,中心向在于肺,故当在清肃中上以救心肺的同时,兼滋肾清下,以安水主。否则水气便枯,传属于下而为溲膏坚消之重证了。加减一阴煎兼清肺肾、滋水清金,肾精虚者加山萸、五味、山药等。黄芪汤清肺益气补肾,用于兼见体倦、烦悸、烦热自汗等。百合固金汤治肺伤肾惫、火炎,兼喘咳痰血者,若气虚者并宜加人参以收益气之功。若肺肾两伤,病已传属下消者,照下消治肾法立治。
  (5)心气耗伤
  劳伤心志,用心过度,损耗心营,心火内燔,移热于肺,渴饮而消,兼见怔忡、烦悸、失寐溲赤、形瘦唇红,或见烦热、潮热,脉细数者,宜养心清热,方用麦冬饮子。心营虚不寐者,酌加补心养营,柏子仁、枣仁,远志之属,惊动者加龙骨、牡蛎等之镇摄。气血虚者可用降心汤加减。
  《素问.阴阳别论》。“二阳之病发心脾……其传为风消”,凡消渴起因,或有因劳心忧思太过,忧伤心、思伤脾,郁结不遂,心营暗耗,以致阴不涵阳,心火内燔,胃阳失于通润(清。林佩琴《类证治裁》)。但此火为虚火,故产生上述症状,是上消之属于虚者。麦冬饮子,益气阴之时,结合清心安神。甚者兼用养心气,补心脾血,如降心汤。总之,上消病在心肺,古法多重洽消,治禀《内经》,多主抑降心火,。以去其热。金元之后,兼治渴、溲,乃本肺主治节、敷陈津液之意,以生阴津、润肺燥为宗旨。其实二者不可偏废。盖心火不平则肺无宁Et,本证心火之起,多由阴虚,不生阴津,火焉自熄,唯二者合用而消息之,斯能合拍。
  初起多实,必当清火为亟,但不可苦寒太过,反转燥化,更有伤胃之嫌。稍久热既荡除,便当滋润为重,兼予清泄。
  在上消证中,肺本脏的病机,通常是始起时津伤干燥,次则阴伤于火,又次则气随阴伤,故治肺之方法亦有润燥、育阴、益气之次第。唯需消息互用,所列诸方,仅举以示意,不可能也不必按步就班(中、下之消义同)。
  上消心肺病不解,极易引动胃火,肾火,而有肺胃,肺肾合病。成为中上,上下消兼见症状。当病变中心乃在上焦时,仍当治肺为主,兼清胃养阴、泻火滋肾之法,借免下传转重,也易取效。
  上消制剂,宜小而频服,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消渴论》云.。心肺之病,莫厌频而少饮。,《内经》云。“补土治上宜以缓’,正是此意。不必大剂寒凉冷饮,否则。上热未除,中寒复起。,反而麻烦。

┏━━━━━┳━━━━━━┳━━━━━━━━━━━━━━━━━━┳━━━━━━━━┳━━━━━━━━━━┓
┃ 上消.  ┃ 燥热伤肺  ┃ 烦渴多饮,尿多舌赤,苔薄黄,    ┃ 清热润燥,生  ┃ 消渴方       ┃
┃      ┃      ┃ 脉数                ┃ 津止渴     ┃           ┃
┣━━━━━╋━━━━━━╋━━━━━━━━━━━━━━━━━━╋━━━━━━━━╋━━━━━━━━━━┫
┃ 中消   ┃ 胃火消中  ┃ 消谷善饥,口渴多饥溲数,形体    ┃ 清胃,润燥   ┃ 白虎汤       ┃
┃     ┃       ┃ 消瘦,苔黄燥、脉滑实有力或兼    ┃         ┃          ┃
┃     ┃       ┃ 便秘                ┃         ┃          ┃
┃     ┣━━━━━━╋━━━━━━━━━━━━━━━━━━╋━━━━━━━━╋━━━━━━━━━━┫
┃     ┃ 脾胃气虚  ┃ 消饥、饥不能食或虽能食,稍饥    ┃ 益气摄精     ┃ 白术散      ┃
┃     ┃       ┃ 则馁。渴饮不多、溲清体乏无力、   ┃         ┃          ┃
┃     ┃       ┃ 或兼肿,便溏、舌淡、脉弱      ┃         ┃          ┃
┣━━━━━╋━━━━━━╋━━━━━━━━━━━━━━━━━━╋━━━━━━━━╋━━━━━━━━━━┫
┃ 下消   ┃ 肾虚火亢  ┃ 尿频多,口干,腰膝酸软,尿浑    ┃ 滋阴固肾    ┃ 左归饮       ┃
┃     ┃       ┃ 浊、甜。或兼烦躁、遗精、失眠、   ┃        ┃           ┃
┃     ┃       ┃ 舌红、脉细数            ┃         ┃          ┃
┃     ┣━━━━━━╋━━━━━━━━━━━━━━━━━━╋━━━━━━━━╋━━━━━━━━━━┫
┃     ┃ 阴虚及阳  ┃ 小便多,甚至饮一溲二,尿清如水,  ┃ 引火归元    ┃ 八味丸       ┃
┃     ┃       ┃ 或见浑浊如膏、口渴少饮、面色    ┃ 蒸腾水气    ┃          ┃
┃     ┃       ┃ 黧黑、憔悴、耳轮耳乾、浮肿或    ┃        ┃           ┃
┃     ┃       ┃ 少尿。或兼五更泄泻、腰膝酸软、   ┃        ┃           ┃
┃     ┃       ┃ 形寒肢冷、阳萎早泄、苔白淡嫩、   ┃        ┃           ┃
┃     ┃       ┃ 脉沉细               ┃        ┃           ┃
┣━━━━━╋━━━━━━╋━━━━━━━━━━━━━━━━━━╋━━━━━━━━╋━━━━━━━━━━┫
┃ 兼证   ┃ 痈疽    ┃ 经络不利、血气壅滞         ┃ 清热解毒    ┃ 五味消毒饮、黄芪  ┃
┃      ┃      ┃                   ┃ 益气解毒.   ┃ 六一汤、犀黄丸   ┃
┃      ┣━━━━━━╋━━━━━━━━━━━━━━━━━━╋━━━━━━━━╋━━━━━━━━━━┫
┃      ┃ 肿胀    ┃ 土不制水、转输无力         ┃ 实脾利水    ┃ 参苓白术散     ┃
┃      ┣━━━━━━╋━━━━━━━━━━━━━━━━━━╋━━━━━━━━╋━━━━━━━━━━┫
┃      ┃ 聋、盲   ┃ 肝肾精耗              ┃ 滋养肝肾    ┃ 杞菊地黄丸     ┃
┗━━━━━┻━━━━━━┻━━━━━━━━━━━━━━━━━━┻━━━━━━━━┻━━━━━━━━━━┛

 

 


  三、分证论治
  1.燥热伤肺
  证候口干舌燥,烦渴多饮,尿频量多,气短乏力,神倦自汗,舌红苔黄、脉洪数。
  证候分析五志过极,心火炽炎,移热于肺,或嗜食肥甘酒类,胃热上乘于肺,或下源肾水亏乏,不能制火,火势上浮乘肺,均可刑伐肺金,肺因燥热所伤而无力敷布津液,津液直行膀胱排泄而出,则溲多尿频;津液不能上承,故口舌干燥,烦渴多饮;壮火食气,燥热伤津耗气,故见气短乏力,神倦自汗;舌红苔黄、脉洪数为燥热之象。
  治法清燥益阴。
  方药运用
  (1)常用方清燥救肺汤加减。药用桑叶、生石膏、胡麻仁、阿胶、麦冬、杏仁、枇杷叶、人参、甘草。
方中桑叶苦甘寒清宣肺燥,生石膏辛甘寒清肺金燥热,二者合用清泻肺胃燥热,治其致病之源,且清中有宣,清中兼润,用为君药;阿胶、麦冬、胡麻仁润肺滋液,同为臣药;杏仁、枇杷叶味苦以泻肺气兼润肺燥,人参、甘草益气和中而培土生金,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用为使药。诸药合用,甘凉滋润之中,肺胃燥热得以清宣,气阴得复。
  (2)加减烦渴甚者,加天花粉、石斛;热甚而见呼气灼热,气息促急者,加黄芩、地骨皮、知母;口干燥甚者,加生地、葛根、芦根等;痰多加贝母、瓜蒌。
  (3)临证参考上消之症,多为心热移于肺,故在润肺同时需兼清心火。热极甚者,可加用天然牛黄粉。心气耗损明显者,可用麦冬饮子。烦渴甚而上药不解者,可用鲜生地煎汤代茶,或入乌梅、五味子以酸甘化阴。偏阴虚者,可选二冬汤;偏气虚者,可选用生脉散合黄芪饮子;气阴两虚者,予生脉散并加重人参用量。
  2.肺胃燥热
  证候烦渴多饮,消谷善饥,尿频量多,尿浊色黄,呼出气热,舌苔黄燥,脉洪大。
  证候分析饮食不节,积热于胃,胃热熏灼于肺,肺热伤津,津液耗伤,欲饮水自救,故烦渴引饮;饮入虽多不能敷布全身,津液自趋下泄,加之肾失固摄,水谷精微从小便而出,故尿多而混黄;胃为水谷之海,主腐熟水谷,胃热过盛则消谷善饥;肺胃燥热上浮,故见呼出气热;舌苔黄燥、脉洪大为燥热之象。
  治法 清热生津。
  方药运用
  (1)常用方 白虎加人参汤加减。药用生石膏、知母、人参、粳米、炙甘草。
  方中生石膏辛甘大寒,清泻肺胃,止渴除烦,用以为君;知母苦寒质润,助石膏清泄肺胃之火而润燥养液,用以为臣;更加人参甘温补中益气,救阴滋燥而养生气之源,粳米、甘草调中和胃,培养津液之本,缓君臣药物之寒性,共以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兼以为使。方中石膏与人参同用,一清一补,清泻火热之中兼可益气养阴,治标而不忘固本扶正。 .
  (2)加减热甚者,重用生石膏,可加黄连、酒大黄,量不宜大;消谷甚者,可适当加重甘草用量;渴甚者,加天花粉、芦根、麦冬、生地等。
  (3)临证参考本证为中上二消合见,治疗宜肺胃兼顾,一般以清胃泻火为主。人参、甘草、粳米益津护胃,防大寒之品伤胃。人参又具益气养阴之功,必要时可加大用量。此外,治本证候还可选用玉液汤滋膊饮等。本证治疗时,切忌过用寒凉而致气虚中满等证出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