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观察祛湿、解毒类配伍治疗肛门湿疹的疗效。方法:采用化湿解毒汤(土茯苓,莪术,川芎,甘草)口服治疗本病136例。结果:总有效率98.5%。提示:本方治疗肛门湿疹疗效显著,具有祛风湿,解热毒的作用。 主题词 湿疹/中医药治疗 肛门疾病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映,皮疹呈多样性,慢性期则局限而有浸润和肥厚,瘙痒剧烈,易复发。肛门湿疹发病部位局限于肛门,少数可累及附近皮肤及会阴部,奇痒难忍,常潮湿,皮肤浸润肥厚,可发生皲裂。笔者自2005年3月~2007年5月采用自拟化湿解毒汤治疗肛门湿疹136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共136例病人,所有病例均来自本院门诊及病房,其中男64例,女72例;年龄21~62岁,平均42.5岁;病程最短7天,最长11年,平均6.7月;急性湿疹24例,亚急性湿疹63例,慢性湿疹49例。 诊断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药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1)急性湿疹:发病快,病程较短,初起时皮肤损害有红斑、丘疹、渗出、糜烂、滋水、结痂、脱屑等,症状基本为一种,间或合并出现;轻者微痒,重者瘙痒剧烈,难以忍受,呈间歇性或阵发性发作,夜间增剧。(2)亚急性湿疹:多由急性湿疹迁延而至,病情较缓;水疱不多,渗液少,尚可见红斑、丘疹、鳞屑、痂皮、糜烂等(3)慢性湿疹:常因急性湿疹日久不愈转至,或一开始表现为慢性者。肛缘皮肤增厚粗糙,呈苔藓样变,弹性减弱或消失;颜色棕红或灰白色,皮损界限不清楚,瘙痒剧烈;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治疗方法 采用除湿解毒汤随症加减治疗。处方:土茯苓30g,莪术、川芎各10g,甘草6g。有渗液者加黄连4g,金银花12g;干性加地骨皮10g,紫草15g。水煎服,每日 1 剂,水煎 200ml,分早、晚,饭后服。7 日为 1个疗程。 疗效标准 治愈:皮疹全部消退,临床症状消失,皮肤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及皮肤损害有所改善,皮疹消退60%以上;有效:临床症状及皮肤损害有所改善,皮疹消退30%以上;无效:皮疹消退不足30%,临床症状无改善。 治疗结果 本组病例中,治愈67例,显效35例,有效3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5%。以上病例平均疗程14d。 典型病例 周某,男,34岁。2006年3月30日就诊。肛门瘙痒流滋已近一年,加剧一周,多方医治,效果欠佳。检查:体温:39℃,脉数,舌苔黄腻。会阴及肛周有数处糜烂,皮疹成片,结黄痂,破溃流水,部分黄痂凝结。诊断为肛门湿疹。症属湿热俱盛,伤脾败胃,下注肛门,泛溢肌肤。治以清热解毒,健脾渗湿。遂用自拟方土茯苓30g,莪术、川芎各10g,甘草6g,黄连4g,金银花12g,7剂后,痒轻疹消,但留有色素沉着斑。按此方续治两周痊愈。 肛门湿疹属祖国医学“浸淫疮”、“风湿疡”范畴。多因脏腑功能失调,湿热内蕴,或感外邪,充腠理,阻遏气血运行,浸淫肌肤所致;也可因湿热及营血,血热生风,游溢于肌肤而起。《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记载:“初起如粟米,而痒兼痛,淫成片,随处可生。由脾胃湿热,外受风邪,相搏成。”临床上见肛周皮肤瘙痒、起疹、滋水、糜烂、肿痛不适。若病情迁延不愈,进一步耗血伤津,血则易生风化燥,肌肤失荣,可见皮肤肥厚、粗糙,鳞屑或见皲裂。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一种非传性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多因肛门局部不洁,或饮失节,或患肛瘘、痔疮、肛裂、肛窦炎、肠炎及蛲虫肛肠疾病分泌物的刺激等引发本病。由于风、湿热是引起本病的主因,湿热、血燥是其主要病机,笔者用土茯苓,莪术,川芎,黄连,银花,地骨皮,紫草,甘草为主组方。方中土茯苓、金银花、黄连具有清热解毒,燥湿祛风之功; 莪术、川芎能活血行气; 地骨皮、紫草具有凉血活血,清热解毒之效,佐以甘草调和药性,诸药相配,共达祛风湿,解热毒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土茯苓对体液免疫反应无抑制作用,但可选择性地抑制细胞免疫反应,后者主要系影响致敏T淋巴细胞释放淋巴因子以后的炎症过程,此外土茯苓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福氏痢疾杆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等细菌有一定抑制作用。川芎能扩张冠脉及外周血管,缩短血栓长度,减轻血栓湿重和干重。莪术中的姜黄素类成分主要是姜黄素、脱甲氧、基姜黄素、双脱甲氧基姜黄素,具有抗炎、抗菌等多种功效。黄连和金银花具有抗菌、解毒、解热、抗炎和提高机体的防御机能;紫草、地骨皮同样有抗菌作用。因此该方具有抗炎、抑菌、抗过敏等作用。临床治疗肛门湿疹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同时治疗期间应告诫病人避免精神刺激和过度劳累,忌食辛辣刺激品及鱼虾海鲜等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