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珠饮治疗湿疹一例

 云采 2019-12-02

    湿疹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剧烈瘙痒的皮肤炎症反应,急性期具有渗出倾向,慢性期则浸润、肥厚。皮损具有多形性、对称性、瘙痒和易反复发作等特点。中医根据其临床特征归属于“浸淫疮”、“湿毒”之范畴。对本病最早的记载,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论及病机十九条中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清代吴谦在《医宗金鉴》描述:“此症初生如疥,瘙痒无时,蔓延不止,抓津黄水,湿淫成片,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因为湿疹病因复杂且具有顽固、反复的特征,临床上西医一般予以对症治疗,难以治愈。中医中药辨证施治往往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案例】

张某,女,49岁,2015年10月14日初诊

主诉:全身散在红斑、丘疹伴瘙痒

现病:手足皮疹严重,肛门瘙痒、怕热、易头晕、喜饮水、多汗;脉沉软滑,舌青紫,舌下络脉粗。

诊断:湿疹

处方:连珠饮加减

桂枝6g   茯苓10g   泽泻20g   猪苓10g

白术12g  当归10g   白芍10g   川芎6g

7剂,日1剂,分2次温服。

二诊

2015年10月21日

现病:双手瘙痒皮疹明显减轻,肛门瘙痒同前,脉沉软。

处方:前方茯苓加至20g,加蚕沙10g、五灵脂10g、牵牛子10g,余同前方。续服7剂, 1剂,分2次温服。

三诊

2015年10月29日

现病:双手皮疹瘙痒进一步减轻,躯干、肛门瘙痒减轻;脉沉弱,舌暗淡。

处方:前方改蚕沙为薏苡仁10g,余药不变。

续服10剂,日1剂,分2次温服。

【出处】

    《日本汉医名方选》:“连珠饮为本间枣轩之经验方,其药物组成乃由《伤寒论》之苓桂术甘汤与《和剂局方》四物汤之合方,亦属古方与后世方之合方。取苓桂术甘汤健脾渗湿,温化水饮之功,以镇水、气之上逆。用四物汤养血补血之效,以治血虚,故对血虚、水逆所致之眩晕者有显著效果。然而本方不能用于口唇、眼结膜、指甲等严重贫血和胃肠虚衰之易下利者。本方临床应用之要点,要辨明血虚之轻重与水饮之有无,凡血虚挟水饮内滞者,可应用本方,对脾虚泄利者,不宜本方,实恐四物汤滑肠之故。”《勿误方函口诀》注解:“此方治疗范围涉及水分与血分二者,妇人出血或产后,男子痔核,下血后引起面部浮肿,两足微肿,水气凌心之心动悸,头痛、眩晕,周身青黄、黄胖浮肿等均有其效验。”

    关于苓桂术甘汤,《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均有记载。《伤寒论》太阳病篇67条提到“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中提到“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四物汤最早记载于《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曰:“凡伤重,肠内有瘀血者用此,白芍药、当归、熟地黄、川芎各等分,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张山雷曰:“本方实从《金匮要略》胶艾汤而来,即以原方去阿胶、艾叶、甘草三味。”

【按语】

    根据患者症状结合脉象考虑为内有水饮停滞之症,脉沉软滑,沉脉主里证、水饮证,血虚致脉管充盈无力而软,水饮内停阴邪内盛鼓动脉气故脉滑。水饮阻滞中焦,不能运化,故口渴喜饮水,水饮上泛以致头晕;水饮化热,则出现怕热、多汗;水湿与热结,水湿之邪性趋下,故肛周瘙痒;因“瘀阻则水停,水蓄则血凝”,患者舌青紫、舌下络脉粗为血行瘀滞之象,脉沉而软,考虑兼有血虚之象。患者内有水饮停滞,兼有血瘀血虚,故予连珠饮加减,方中用桂枝温阳化气,温化水饮,化气利水,茯苓健脾渗湿,与桂枝相伍,一利一温,水湿源于脾,脾虚则生湿,故以白术健脾燥湿,助脾运化,配伍泽泻利水渗湿则为泽泻汤,两药相须为用,重在利水,兼健脾以制水,配猪苓加强利水之效,再以当归补血养肝和血,白芍活血、能除血痹,《长沙药解》中川芎能“行经脉之闭涩……散滞气而破瘀血”,使血行不滞。二诊时患者双手皮疹明显减轻,仍有肛门瘙痒,在前方基础上加大茯苓用量,加强利水渗湿,再加牵牛子逐水利肠,治水气;五灵脂活血散瘀;蚕沙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兼可治风疹瘙痒,《本草纲目》中蚕沙”主风痹瘾疹,皮肤顽痹”。三诊时,患者皮疹瘙痒进一步减轻,舌青紫改善,去蚕沙改薏苡仁健脾祛湿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