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令保教授孟子世家研究

 东莱愚公 2014-05-16
 

追根寻源之十三:从孟琯家世谈起

追根寻源之十三:从孟琯家世谈起

追根溯源,力求根要准、源要清。正本清源是对家族族人的态度,是纂修新版《孟子世家大谱》的前提。凡是研读孟子家世者,不免都发现,从孟子往下,直到宋代这一大段,其繁衍世系多产生这样那样的疑惑。为此有必要对这一大段世系做一系列研讨,力求得出信而可证的结果。

拜读同治版《孟子世家谱》,其中记载:“三十八代孟琯,唐元和末,召,不仕。韩文公有送行序,云,年甚少,礼法娴,手持文一编甚鉅,退披其编以读之,尽其书无有不能其所,与友尽善人长者云。子二方立、方迁

其中韩文公,即为韩愈。最早的記載是韓愈〈送孟琯秀才序〉(《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卷二○):
  今年秋,见孟氏子琯于郴,年甚少,礼甚度,手其文一编甚鉅。退披其编以读之,尽其书,无有不能,吾固心存而目识之矣。其十月,吾道于衡、潭以之荆,累累见孟氏子焉。其所与偕,尽善人长者,余益以奇之。今将去是而随举于京师,虽有不请,犹将强而授之,以就其志,况其请之烦邪!京师之进士以千数,其人靡所不有,吾常折肱焉,其要在详择而固交之。善虽不吾与,吾将强而附;不善虽不吾恶,吾将强而拒。茍如是,其于高爵,犹阶而升堂,又况其细者邪!” 

此文作于永贞元年(805)十月,时韩愈在阳山遇赦北上,拟取道衡州、潭州赴任江陵,经过郴州,孟琯以文晋谒,并请序于韩愈。韩愈称其“年甚少”,估计即其时约十六七岁。其文才既见赏于韩愈,且年少即得解赴京就试。 

孟琯于元和五年(810)登进士第,见前书注引孙汝聴曰:“元和五年,刑部侍郎崔枢知举,试《洪钟待撞赋》,孟琯中第”。

孟琯之子是否为孟方立、方迁?

年代的疑惑

关于孟琯生年,未见史志明载,但从韩愈〈送孟琯秀才序〉的“年甚少”来看,应该属于接近青年的少年。元和五年(810)进士登第时,分析是个二十刚出头的青年。推知,他出生时约在789年前后。

孟方立,昭义军节度使。他的出生年代未详,但去世年代确有描述。唐昭宗(李晔)龙纪元年(889),李克用派军队大败孟方立的昭义军,方立力屈,被围困在河北邢州,终因援绝粮尽而自命。此时的孟方立应为壮年,当在四十至五十岁之间,他不会超过五十岁。现在我们计算一下,假设孟琯生方立,孟琯当在五十多岁。这在那个当时环境,五十多岁才生长子可能性不大。

地域的疑惑

孟琯,湖南郴州人,从他的生涯足迹来看,都是在南方,参见《旧唐书》卷一六九《罗立言传》。《册府元龟》卷七○七叙此事较详:

姚中立为万年县令、孟琯为长安县令。文宗大和九年十一月,两县捕贼官领其徒,受罗立言指使,内万年县捕贼官郑洪惧而诈死,令其家人丧服而哭。中立阴识之,虑其诈闻,不能免所累,以其状告之。洪藏入左神策军。洪衔中立之告,返言追集所由,皆县令指挥,故贬中立为朗州长史,琯为硖州长史;寻再贬中立为韶州司户叅军,琯为梧州司户参军。孟琯贬梧州以后,直到他去世,未见再有行迹。”

而孟方立、方迁却是河北邢州人,一生活动于河北、山西一代。说明方立、方迁出生地不在南方。那么一个从未来到北方的孟琯,怎么能在北方突然出现他的亲生孩子呢?

孟琯是否为孟浩然后裔?

前面说到了《孟子世家谱》记孟琯为三十八代,是三十三代孟浩然的后裔。从孟浩然传到孟琯,该谱是这样记载的: 孟浩然子二云卿、庭玢;三十四代庭玢子三郊、酆、郢;三十五代郊子一常谦;三十六代常谦子二遵庆、元阳;三十七代遵庆子一琯。但是通过考查到的孟郊墓志,他三个儿子均早于孟郊之前去世,没留下后人。那么孟琯这段先世究竟如何?仅就孟琯的先世,作一考查。

20032月,乔栋《新获唐代孟氏墓志浅释——兼谈孟氏地望与茔地》,刊布了近年在洛阳市郊区白马寺镇帽郭村出土的孟启家族四方墓志,为其家世生平研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记录。

孟璲墓志题作〈唐故朝请大夫守京兆少尹上柱国孟公墓志铭〉,这篇墓志铭中不但详细地揭示了孟璲的家世,并且发现,孟琯就在这个家世之中,而且是孟璲的长兄。全录如下: 

公讳璲,字虞颁,平昌安丘人,宋佐命临汝公昶十一代孙也。高祖玄机,皇朝河南县丞、群书详正学士。曾祖景仁,仪凤中进士高第,历官衢州龙丘县令,赠殿中丞。祖洋,以至孝闻,明经制举,授浔阳尉,居官有能名。由监察、殿中皆带剧职,历吉、虔二州刺史,赠光禄卿。与颜鲁公善,葬常州武进原,真卿为之碑。父存性贞肃清简,居家如在公府,懿行嘉誉,显于当时。历官至资、蜀二州刺史、抚王傅,累赠礼部尚书。有子九人,公即尚书第二子也。弱冠知名,通九经百家之言,善属文。大和初,进士擢第,累辟藩府,掌奏记。佐治仅二十年,率多善绩,略而不备。入为尚书司门员外郎,转工部郎中,邓、唐二州刺史。惠化及物,人受实惠。陟为尚书职方郎中,迁京兆少尹。性恬澹寡欲,轻财尚信,未尝言禄利,授虽抑,亦自荣之。以是搢绅之士,无不推伏其弘量也。朝廷以公当居言议之地,将授而遘疾,倾朝之士,无不日至其门。以大中十四年二月九日,终于长安善和里,享年六十七。其年四月十四日,归葬于河南府洛阳县平阴乡成村,祔龙丘府君之茔,礼也。令德之余,克昌其嗣,凡五子。夫人兰陵萧氏,刑部尚书炅之孙,临汝尉虔古之女。生蔚、彭及三女。长子曰彬,歙州婺源尉,有材干,当官必治,吏不敢犯;次曰茞,斋郎出身;曰蔚,明经及第;隋、彭尚幼,皆恭默保家之器。五女:长曰邠,适进士柳鼎;次曰师,适岐山尉姚瑱;曰成,曰斋,曰小斋,未笄,萧氏出焉。公长兄琯,有重名于时,元和五年进士擢第;公策名于大和初,其后开成、会昌中,季弟珏、球继升进士科:至大中末皆银艾,同为尚书郎、列郡刺史,时人荣之。呜呼!生有荣禄,殁有后嗣,复何恨哉!可惜者,位不称才而已。球奉季兄珏之命,泣血搏膺,录功绪志于贞石。”

为此陈尚君先生在他撰写的《本事诗》作者孟启家世生平考文章中,做了更加深入详尽地考查,不但将其家世做了梳理,而且分析出孟启就是孟琯之子。

结合陈尚君先生参用四方墓志相关记载,与牛红广《唐孟珏墓志考论》(详见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7月),列孟启家族世系如下:

追根寻源之十四:系脉衔接的思考

追根寻源之十四:系脉衔接的思考

2014年5月5日

从战国至今的历史长河中,孟子后裔迁徙各地的相当多。源于朝代更迭、战乱频仍等诸多因素,造成联系阻断,信息不通的现实。客观地形成各支其支、各祖其祖的现状。

自宋代以后,随着孟子地位受朝廷的逐步提升,其后裔深感自豪。续修家谱,传承系脉,已成为各地广大族人不可阻挡的自发行动。提到续修家谱,少不了需要将本支系脉向上寻觅,期盼能找到从始祖孟子依据血缘的系脉,找到从孟子如何一代一代繁衍传承到自身的家族史。

较有考查家世价值承上启下线索的史料,金代大安三年(1211)位于孟子墓前所立的碑石应该算是重要的依据之一。金大安三年碑石题名为[重修邹国公庙记]。碑阴,首次将孟氏家世公布于天下。现将碑阴全部载录如下:

[邹国公累世孙之派]

四十三代以上世系载在家谱

四十四代 孟公济

四十五代 孟湘孟宁孟惠孟庆孟整

四十六代 孟坚、孟存、孟善、孟征、孟演、孟怀、孟永、孟、孟青、孟辛、孟泉、孟昌、孟江

四十七、四十八、四十九代孙系傅村 羊下村、东村、南公等村所居

孟宪三子:孟均、孟钦、孟倚

孟仔四子:孟琪、孟顺、孟显、孟燕

孟海三子:孟况、孟兴、孟旺

宣武将军前邹县令孟润二子:孟栋、孟材

武略将军行沛县尉孟滋

孟洙四子:孟、孟泽、孟进、孟琮

孟昕一子:孟荣

孙:孟立

孟俊一子:孟况

孟裕四子:孟、孟抚、孟按、孟挚

弟:孟□

孟源一子:孟平

孟津四子:孟子安、孟定、孟靖、孟

孟义弟:孟孝、孟政

孟贤弟:孟璧

孟成二子:孟德、孟志

孟斌四子:孟瑄、孟、孟辅、孟寿

孟礼二子:孟奎、孟璋

孟仙一子:孟涓

孟温孙:孟友

大安三年仲冬立 梁玉书

(注:原石现存于孟庙启圣殿院甬道东侧)

通过拜读上述碑阴世系,不免这里产生很多思考:暂且不说四十五代以下所列的名讳,与清代同治版《孟子世家谱》所载的,有好多不相一致之处,甚至查找不到。这个问题的具体研讨,放到适当时候阐述。本文重点讨论四十三代以上的历代先人的世系传承上。

金大安三年碑阴[邹国公累世孙之派]第一句话就说到,四十三代以上世系载在家谱碑文上所提到的这部家谱,如果不是指的宋元丰七年(1084),由中兴祖孟宁纂修的那部族谱,就是金大安三年(1211)孟润依据元丰谱所续修的那部族谱。人们不禁要问:元丰谱与大安谱所载的四十三代以上世系究竟是怎样的?我们至今未曾看到。分析即为清代同治版《孟子世家谱》所载的从孟子到四十三代那段篇幅,不会再有另外的内容。假如有的话,作为从宋代开始逐步受到历代朝廷尊崇起来的孟氏圣裔,只能将四十三代以上的传承世系更加明朗、更加详实。那么传到清代道光年间续修之时,改谱名《孟氏族谱》为《孟子世家谱》,强化了孟子后裔的系脉,因而四十三代以上的世系只能在明朗、详实的基础上,更加系统、更具有说服力,绝不会漏掉不写。

拜读《孟子世家谱》,从孟子作为亚圣始祖开始,直到四十三代这段记载,初看起来,有代次、有名讳,朝代也大致相符。然而反复拜读过后,发现疑惑之处不少。

一、世系传承记载出现商榷之处

在“追根溯源之十三,从孟琯家世谈起中,已经考论了孟琯先世。孟琯的先系十一代祖是东晋末年孟昶,而不是《孟子世家谱》所载的孟怀玉;孟琯的父亲叫孟存,而不是《孟子世家谱》所载的“孟遵庆”。

说到孟怀玉,《孟子世家谱》载,孟怀玉为二十三代,并记他的父亲是孟嘉。查阅《宋书·孟怀玉传》,有这样的一段记载孟怀玉,平昌安丘人也。高祖珩,晋河南尹。祖渊,右光禄大夫。父绰,义旗后为给事中,光禄勋,追赠金紫光禄大夫。世居京口。这段表述,足以说明《孟子世家谱》关于孟怀玉的家世与正史的比较,存在差异。在魏晋南北朝重门庭阀阅的官修谱年代,记载家世都是很慎重的,因此《宋书·孟怀玉传》这段家世是可信的。

《宋书·孟怀玉传》孟怀玉下面一段描述,揭示了孟怀玉兄弟有孟仙客,及其孟怀玉子、孙的信息。

丁父艰,怀玉有孝性。因抱笃疾,上表陈解,不许。又自陈弟仙客出继,丧主唯己,乃见听。未去任,其年卒官。时年三十一。追赠平南将军。子元卒,无子,国除。怀玉别封阳丰男,子慧熙嗣,坐废祭祀夺爵。慧熙子宗嗣,竟陵太守,中大夫从这个信息中,没有发现“孟表”为孟怀玉之子迹象。

二、所列的历代先祖未明迁居地域

《孟子世家谱》中,四十三代以上,各代均未明示出生地、迁徙地。当然除了始祖孟子,以及直到第五代孙孟舒之前,基本没发现有外迁迹象。孟舒开始便有外迁记录,但是《孟子世家谱》中并没有记载。

由于缺少外迁于何地的记载,很容易混淆真实的传承关系,这里仅举两处:
  例举一;孟琯,湖南郴州人,一生活动在南方。孟方立却是出生在河北邢州,此二人之间未发现任何联系。而《孟子世家谱》却载三十八代孙孟琯之子为孟方立。如果不仔细考查出生地,则很容易被承认这个“事实”,而个“事实”被认证是有误的。

例举二:孟表,435-515字武达。济北蛇丘人。曾居南齐萧鸾马头太守,魏孝文帝时辅国大将军,南兖州刺史,后为豫州刺史,因战功封汶阳县开国伯,邑五百户,散骑常侍,光禄大夫、平西大将军。这段表述,说明孟表出生于济北蛇丘。而孟怀玉在当时世居京口《宋书·孟怀玉传》未见孟怀玉之子中有孟表记载。再从生、卒年代方面考查,孟怀玉卒于415年,卒时年方三十一岁。而孟表435年才出生,可见孟表怎么能是孟怀玉之子呢?

三、缺少历代先祖生卒年考

缺少历代先祖生卒年考,是《孟子世家谱》中出现的又一个缺憾。由于未载生卒年考,就不免出现同时代几乎同龄的两个人,被误载为“父与子的关系”。这里不妨以孟郊为例进行考查,《孟子世家谱》中载三十五代孟郊,生子孟常谦。经先后考查孟郊与孟常谦墓志,得出的结果却与《孟子世家谱》大不相同。

贞曜先生墓志铭:唐元和九年,岁在甲午,八月己亥,贞曜先生孟氏卒。无子,其配郑氏以告,愈走位哭,且召张籍会哭。明日,使以钱如东都,供葬事。诸尝与往来者,咸来哭吊韩氏,遂以书告兴元尹故相馀庆。闰月,樊宗师使来吊,告葬期,征铭。愈哭曰:“呜呼,吾尚忍铭吾友也夫!”兴元人以币如孟氏赙,且来商家事。樊子使来速铭,曰:“不则无以掩诸幽。”乃序而铭之。 

先生讳郊,字东野。父庭玢,娶裴氏女,而选为昆山尉,生先生及二季酆、郢而卒。先生生六七年,端序则见,长而愈骞,涵而揉之,内外完好,色夷气清,可畏而亲。及其为诗,刿目鉥心,刃迎缕解,钩章棘句掐擢胃肾,神施鬼设,间见层出。唯其大玩于词,而与世抹摋,人皆劫劫,我独有馀。有以后时开先生者,曰:“吾既挤而与之矣,其犹足存邪!” 

几五十,始以尊夫人之命,来集京师,从进士试,既得,即去。间四年,又命来,选为溧阳尉,迎侍溧上。去尉二年,而故相郑公尹河南,奏为水陆运从事,试协律郎,亲拜其母于门内。母卒五年,而郑公以节领兴元军,奏为其军参谋,试大理评事。挈其妻行之兴元,次于阌乡,暴疾卒,年六十四。

该墓志铭中记载,孟郊卒于唐元和九年,卒年六十四岁,并载他无子。

孟遵庆,柳州司马孟常谦之子。元和九年(814),孟常谦病逝于柳州,孟遵庆携父亲命书九篇、善状一篇,请柳宗元撰写墓志。柳宗元作《唐故安州刺史兼侍御史贬柳州司马孟公墓志铭》。

呜呼!公自假左赞善大夫、桓王司马、太常少卿,为义成军中军兵马使,其帅魏国公耽为宰相,命公佐领军卫将军。事德宗、顺宗、今上,立朝九年,加朝议大夫。居丧,会用兵于赵,起复,居故官,为左神策行营先锋兵马使,知牙,而赵兵罢,不受禄,去金革,服丧终期。命安州刺史,仍加侍御史、安州防遏兵马使。贬柳州司马。公尝佐魏公平襄阳,靖梁州,立义成军。魏公弘大恢奇,公能以任军政,是以又为卫将军。虔恭洁廉,动得礼节。伐赵之役,坚立堡垒,誓死麾下。法制明具,权力无能移。进不避患,退不败礼。安州迫寇壤,多戎事,政出一切,吏以文持之,故贬。明年,用兵于蔡,朝廷诸公洎外诸侯,咸以公为请。未及征,气乘肺,溢为水浮肤而卒,年六十。惟公志专于中,貌严于外。尝立廷中毅然,望之若图形刻像。闻国难,辄不寝食,谋度愤吒。以故病不可治。
  曾祖某官,讳某。祖某官,讳某。父某官,讳某。公之讳曰常谦。子遵庆。弟曰某。铭曰:
  鲁仲孙氏,其世为孟。贲勇光武,轲儒绍圣。公传师法,以训戎政。执稽以庸,咸致厥命。济济于朝,冕服以光。墨非从利,终役服丧。忠孝孔明,君子攸彰。昔者云中,六级下吏。公刺于安,法亦可议。黜伏南荒,豪士□欷。闻难以激,去食废寐。神乖气离,支膈莫遂。廷臣进言,侯伯拜章。帝命将施,俄仆于京。代山丸丸,植柏与松。其名惟何?忠孝孟公。

该墓志载,元和九年,孟常谦卒,卒年六十岁。

比较孟郊与孟常谦卒年均为唐元和九年,孟郊六十四岁,孟常谦六十岁彼此相差不到五岁。回头来看《孟子世家谱》载其二人是父子关系,还成立不成立呢?

(初稿完,待修改)

追根寻源之十五:中兴祖孟宁谱序浅析

追根寻源之十五:中兴祖孟宁公谱序浅析

2014511

一、两个版本中孟宁谱序介绍

明天启二年版,孟氏祖庭族谱,载有孟宁公谱序:

抄录:按始祖亚圣邹国公世家略见史记,自二代仲子以后或贵显、或潜晦,代有人焉。至四十四代公齐值皇宋景祐(祐,应为德)初,契丹大举入寇,车驾北巡,山东骚动。乃携妻子避匿东山。藏谱于屋壁而去,时莫有知者。逮元丰六年,家人毁坏古屋,得烂简于壁,拾其鼠啮蚀蠹之余,视辨认,历代族祖名字有存有遗,事迹有全有略。姑缀缉遗谱,藏于家,以俟将来。元丰七年仲秋望日四十五代孙邹县主簿孟宁敬识。

清同治四年版《孟子世家谱》孟宁公序:

抄录:始祖亚圣邹国公世家略见史记,自二代仲子以后或贵显、或潜晦,代有人焉。至四十四代先君子公齐值皇宋景德初,契丹大举入寇,车驾北巡,山东骚动,乃藏家于屋壁,携家避匿东山而终焉。家谱所在而人不知也。迨元丰六年,家人拆毁故屋,得烂简于壁。拾其鼠啮蠹蚀之余,详视细认,历代名字有存有没,事迹有详有略。姑缀缉遗谱,藏于家,以俟将来。元丰七年仲秋望日四十五代孙邹县主簿孟宁敬识。

二、孟宁公谱序疑惑被后人修改

第一句:“始祖亚圣邹国公”这处,明天启《族谱》中有;清代同治版《孟子世家谱》与明代同。我们分析一下,这句话会不会出自孟宁之口?查阅这段历史可知,宋神宗元丰六年,封孟子为“邹国公”。朝廷的敕命是:“自孔子没,先王之道不明。发挥微言,以绍三圣,功归孟氏,万世所宗。厥惟旧邦,实有祠宇,追加爵号,以示褒崇。宜特封邹国公就在这一年,孟宁修谱作序,若尊称孟子为“始祖邹国公”,较为符合实际,较为可信的。而“亚圣邹国公”的封赐,始于宋代之后的元代。元文宗至顺元年,加封孟子为“邹国亚圣公”。文宗圣旨:“孟子百世之师也。方战国之从衡,异端之充塞,不有君子,孰任斯文?观夫七篇之书,惓惓乎致君泽民之心,凛凛乎拔本塞源之论。黜霸功而行王道,距行而放淫辞。可谓有功于圣门,追配神禹者矣。朕若稽圣学,祗服格言,乃著新称,以彰渥典。於戏!诵诗书而尚友,缅怀邹鲁之风,非仁义则不陈,期底唐虞之治。英风千载,蔚有耿光,可加封邹国亚圣公

如果将孟宁身后所发生的事,加到孟宁身上,不仅是对孟宁公本人的不尊重,也将是对家族繁衍传承历史持以不负责任的态度。甚至不免被人耻笑修谱人不懂历史、缺少文化了。

再查清道光版《孟子世家谱》孟宁公序,与明天启谱比较得知,除了没有“始祖亚圣邹国公”这句话之外,其余部分完全相同。

注:笔者没有直接看到道光版谱序,下面是转载《孟子家世》(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12月第一版,第56页倒数第十二行开始转载道光版谱序)

即:自二代仲子以后或贵显、或潜晦,代有人焉。至四十四代公齐值皇宋景德初,契丹大举入寇,车驾北巡,山东骚动。乃携妻子避匿东山。藏谱于屋壁而去,时莫有知者。逮元丰六年,家人毁坏古屋,得烂简于壁,拾其鼠啮蚀蠹之余,视辨认,历代族祖名字有存有遗,事迹有全有略。姑缀缉遗谱,藏于家,以俟将来。”

三、同治版谱序中添加了“先君子”三个字

清同治版《孟子世家谱》,旧序中的孟宁谱序,较比明代天启年间载录的又多处有修改。其中修改之一,“四十四代公齐”后面增加了“先君子”三个字。我个人认为不妥,应该尊重中兴祖孟宁公原作。

查阅了很多词条,其中解释“先君子”多为已故父亲的称呼。同治版《孟子世家谱》孟宁公谱序中加上了这三个字,分析其意是为强调孟公齐是孟宁的父亲。而明天启年间家谱序言上,只书写孟公齐为四十四代,却没有“先君子”这三个字。甚至金大安三年所立的碑石上,也未书明孟公齐与孟宁是否为父子关系。我们从孟宁公谱序中加以分析:①、景德初年(约1004左右),契丹大举入寇,为了避乱,公齐藏谱于壁,说明公齐对家谱的安排很重视、很妥善。他首先能想到的是如果携带家谱四外奔波避乱,唯恐出现散失,造成遗憾。其次,躲过了契丹寇乱,待世态平静之后,重返家园,家谱尚在。②、携妻子避匿东山,我们理解为带着老婆、孩子避乱隐居于东山。这个孩子是不是孟宁呢?如果是,则孟宁就会变一种口气书写谱序,诸如“家父带着我们避匿东山”等口气。③、“时莫有知者”这句,理解为在当时包含孟宁在内,谁都不知道藏谱于壁这件事。这令人费解,其他人不知道也就罢了,难道公齐避乱于外直到终之前,也不能家返,对家谱很重视的他,家谱藏到哪里的事,连他的亲生儿子也不做交代吗?不至于拖到八十年之后的元丰六年(1083),才去拆古屋,最终得到的谱简竟成“鼠啮蚀蠹”的遗憾。由此分析,孟宁是否为公齐之子,还得不到确切答案。

(初稿,待做修改完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