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辩证治疗脑中风 预防重于治疗

 常青树7229 2014-05-17

中风对中老年人危害极大,脑血管病不但死亡率最高,虽抢救不死,往往留下严重后遗症:中风后的偏瘫、失语、痴呆,不但病人痛苦,而且给家庭、单位、国家带来沉重负担。百善孝为先,关心父母,要好好看看,了解知识,初步懂得中风的病因,预防意外,有备无患!

甲、中医中风学说的发展

中医学对中风的认识大体分三个阶段。

一、两千年成书的《内经》认为中风的病因是体内虚衰,外界风邪侵入。《灵枢·刺节真邪篇》说:营气卫血衰弱,真气失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外界风邪侵入真气衰败的体内,引发中风偏瘫。这是中医对中风病因的最早认识。
二、唐宋以后认识深入的第二阶段。金元时代的四大 中医流派对中风的病因各有侧重,但都肯定中风的发病根源主要在人体内部。如刘河间认为:真阴亏损,心火暴盛,风火燎原,诱发中风。李东垣则强调:阳衰则气去,神志昏乱;阴亏则形坏,肢体废弛。朱丹溪主张:脾湿生痰,痰火上涌,诱发中风。明代张景岳明确提出“非风”说,认为中风并非中了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的风,而是由于人体内部的损伤衰败,中风的病因是:生活不谨慎,或七情内伤,或思虑烦劳,或酒色过度,先伤五脏之真阴。清代叶天士阐明发病的机理是精血衰败,肾水不能涵养肝木,导致肝阳偏亢,偶尔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则急骤中风猝倒。中医“中风”一词不是说自然界风寒之风,而是用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抓住中风证的突出特点,以形容中风证发病的猝不及防、变化的急骤莫测,就像自然界的风善行多变。
三、新中国建立以后至今为第三阶段。由于西医常识的普及,人体生理解剖、病理实验的深化,中西医结合,中医吸收了西医心脑血管系统的生理、病理学说,在治疗高血压、脑血栓、脑梗塞等引起的中风证方面有了更加科学有效的发展。特别在运用理气活血、滋阴补阳的中药治疗不同类型的中风方面取得可喜的成果。我国医学界对中医药治疗中风加强了科学实验,运用现代化仪器和科学试验方法,对中医药治疗前后的血脂代谢、血液流变学、血小板凝聚功能、微循环功能、脂质过氧化物、兴奋性氨基酸、肽类激素等方面的变化做了大量实验研究,证明治疗中风的活血化瘀、滋阴补阳等中药有明显改善脑血栓生理病理功效,证实很多中药对大脑缺血性损害有保护和逆转的作用,中医思维模式是直观整体辨证、取象比类阐释,缺乏定性定量的界定。用现代科学手段对中医药定性定量,就为中药治疗中风的科学性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乙、中风的病理病机

中医认为中风的根源或因患者素来气血亏虚,或因心肝肾阴阳失去平衡,加以忧思恼怒,或酗酒饱食,或疲劳过度,或房事不节等诱因,导致阴陷于下、阳亢于上,血随气逆,挟痰挟火,上盛下虚,清窍蒙蔽,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在本为阴阳偏胜,不能相互维系,气血逆乱;在标为风火交煽,痰气壅塞。

中风的发生与虚、痰、瘀三者关系极为密切。中年人由于诸多因素,已处于始虚-生痰-生瘀这样一个不良状态,形成了中风的病理基础。
  始虚。元·朱丹溪在《医学发明》中说:“故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者多有此疾,壮岁之时无有也,若肥盛者间有之,亦形盛气衰。”人到中年,已步入“内伤积损”之时,或七情损伤,或酒色过度,精血已耗,肝肾始亏,水不涵木,肝阳偏亢,而致“内风旋动”。或因气始虚,血始滞,行动始缓,头目眩也。
  生痰。许多中年人烟酒不离,肥甘不断,常常损伤脾胃,使之运化失职,生疾聚湿。《丹溪心法·中风》说:“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痰浊既可上冲巅顶,蒙蔽清窍,也可旁走四肢,随气流行,无处不到。明·陈文冶说:“左瘫右痪,乃气血虚而痰邪流注也”。《金匮·中风历节篇》记载:“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生瘀、血瘀是中风病机中的一个中心环节。即气虚血滞可生瘀,痰浊郁血可互结为瘀,情志不遂可肝郁血瘀。若有忧喜愤怒伤其气者,或郁闷沉思郁其血者,皆易致气血逆乱,气滞血瘀,肝风内动。《类证治裁》说:“风依于木,木郁则化风,为眩,为晕,为舌麻,为耳鸣,为痉,为痹,为类中,皆肝风震动也。”

中风机理复杂,分析如下:
一、劳累过度,或年老体衰,阴阳失调,肾中元气不固,虚风内动,挟痰壅塞脑窍,神明萎废,突然昏仆。某70多岁老太背30斤米上楼,中风猝倒。某高血压症年老体弱的离体干部爬上宝石山,突然瘫痪。
二、七情内伤,心火暴盛,或肾阴亏损,不能滋养肝木,肝火上炎,心神昏厥。某离休干部参加反腐倡廉座谈会,越说越气,诱发中风。某因错案从北京下放宁夏的老干部平反后调回北京,分配工作时猝倒在组织部长办公室。
三、气血虚衰,脉络空虚,或脉络遇寒收敛,血瘀于上,猝然昏仆。某离休女干部严冬时早晨6时到户外练香功,立即患脑栓塞。
四、饮食不节,酗酒过饱,脾失运化,聚湿生痰,痰郁化热;肝火挟痰热上逆,蒙蔽脑窍,突然昏仆。某离休干部到外地参观,酒宴中猜拳行令,热酒夹火痰上扰,突然中风。
上述一、三类型相当于西医所说脑血栓形成和脑梗塞的缺血性中风。二、四类型相当于西医所说高血压导致脑溢血的出血性脑梗塞。中医所说的痰不限于肺中的痰浊,泛指体内各部不正常的浓稠粘凝的物质,包含着血管内形成的血栓,中医所说的瘀血包括血栓形成。

丙、中风的治疗方法

对中风的辩证施治,关键在抓住主要矛盾,紧紧扣住阴阳偏胜、气血逆乱这个根本病因,仔细分辨病在经络还是病在脏腑?注意中风证上实下虚的特点,分别标本、轻重、缓急,对证下药。常见中风证有以下类型。
一、脉络空虚、风痰痹阻(风痰上扰型)。主要证状是:肌肤手足麻木不仁,突然口歪眼斜,语言障碍,甚而出现轻度半身不遂。这是因为正气衰弱,脉络空虚,风痰流窜,脉络闭塞,气血阻滞(血栓形成),所以发生口歪眼斜,手足麻木,语言障碍,半身不遂。病人舌质淡,舌苔白,脉象滑。中医治疗方法是通络祛风,养血和营。常用方剂是“大秦艽汤”,方中用秦艽缓解神经麻痹;当归、熟地、川芎、白芍行血养血,以收“血行风自灭”(血栓化解,中风症状消失)之效;羌活、防风、独活祛风;白术、茯苓健脾胃化痰湿。还可以加半夏、南星以化痰,全蝎、僵蚕以疏通经络。
二、肾阴亏损,肝阳上亢型。主要证状:头痛眩晕,耳鸣目糊,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舌根强直,语言不利,手足重滞,甚至半身不遂。肾水亏损,不能涵养肝木,则引起肝阳上亢,上扰脑窍,所以头痛眩晕,耳鸣目糊。风阳夹痰,窜塞经络(血栓形成),则口眼歪斜,舌强言蹇,手足重滞,半身不遂。这类病人的舌质红,脉象弦滑数。治疗方法是:平肝潜阳,化痰通络。常用方剂是“天麻钩藤饮”加减。方中用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平肝潜阳熄风;牛膝、杜仲、桑寄生滋养肾阴以滋养肝木;益母草或其种籽茺蔚子降血压、引血下行;痰多者还可增加川贝、鲜竹沥、天竺黄等清热化痰药。
以上两种类型,中医认为病在经络,多数较轻者习惯称之为“小中风”。
三、闭证。多属于痰热腑实型或浊痰上泛型。应确切分辨是阳闭还是阴闭?
阳闭证状: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两手紧握,牙关紧闭,面红气粗,舌苔黄腻,脉象弦滑而数。肝阳暴亢,阳亢生风,气血上逆,清窍闭塞,所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火性急迫,所以牙关紧闭,面红气粗,两手固握;内风夹痰火,所以舌苔黄腻,脉弦滑数。(即西医高血压脑溢血的脑梗塞)治疗方法是首先开窍,再用平肝潜阳、熄风豁痰方剂。先用“至宝丹”(辛凉开窍)开窍,再用“羚羊角汤”加减。羚羊角是清肝熄风的主药;牛膝、益母草引血下行;夏枯草、石决明、柴胡、菊花佐羚羊角平肝潜阳;龟版、生地、丹皮养阴凉血。
阴闭证状:痰浊上扰清窍,神机闭塞,并非肝阳上亢,面白唇紫,安静而不烦躁,阳气不能运行,四肢不温,苔白腻,脉沉滑。治疗方法:先用“苏合香丸”(辛温开窍)开窍,再用“导痰汤”,方中用陈皮、半夏、茯苓、南星、枳实以化痰,加天麻、僵蚕、石菖蒲、广郁金等以熄风豁痰。
四、脱症。有两类:一类阴血大亏,元阳虚脱;一类肾阴大亏,虚阳浮越。主要证状: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闭口开,鼻鼾,气息微弱,撤手遗尿,舌质痿缩,脉象细弱。元气衰败,阴阳离决,所以出现目闭口开,鼻有鼾声而气息微弱、撤手遗尿等危险证候。舌痿,脉细弱,都是阴血大亏、元阳虚脱的现象。如出现四肢逆冷、汗出痰涌,面红如化妆,脉象浮大无根,或沉细欲绝,是阴竭于下,孤阳上越,有暴然虚脱的危险。治疗方法:前者要益气回阳,后者要壮水制火。益气回阳可急用“参附汤”,人参的用量倍于附子。因阴血大亏,阳气随之消亡,独参恐怕力弱,必须配以气雄性热的附子,才可以迅速回阳。如果属于肾阴大亏,虚阳浮越,足冷面红的脱证,则需用壮水制火的“地黄饮子”。用熟地、萸肉、五味子、麦冬补肾中真阴;石斛增津液;菖蒲、远志开窍豁痰;佐以附子、肉桂、巴戟等引火归元,以便巩固下元,谨防虚脱。
上述三、四两类中风属于中在脏腑的危重证状。若有迟误,将有死亡的危险,必须紧急救治,细心护理。
五、中风后遗证。中风经急救后神志清醒,但多留有后遗证。常见的有:(1)半身不遂。可先用益气养血,祛瘀通络的“补阳还五汤”,方中黄芪、当归益气养血,川芎、地龙、红花、桃仁、赤芍活血化瘀,疏通脉络。然后再用益气通阳、调和营卫的“黄芪桂枝五物汤”,方中重用黄芪补气,桂枝、生姜通阳,大枣、白芍调和营卫。(2)口眼歪斜。用“牵正散”(白附子、白僵蚕、全蝎)祛除络道中的风痰,缓解面部神经麻痹。(3)语言障碍。需分辨虚实。实证是风痰阻滞于廉泉穴,可用祛风豁痰、宣通窍络的“神仙解语丹”,方中白附子、天麻、羌活祛风通络,南星化痰,菖蒲、远志益智开窍,全蝎镇痉。(4)伴消化道出血。治疗中风时,应用抗凝剂、溶血剂不当,或用皮质激素,都可能引起消化道出血。大面积脑梗塞、出血性脑梗塞可能伴发各脏腑的功能衰竭,如原有溃疡病史,更容易并发消化道出血。可服用云南白药、三七粉、白芨粉等止血药止血。(5)瘫痫。中风瘫痪,因风痰循络攻心,蒙蔽脑窍,并发惊痫抽搐,中医名之曰瘫痫。可用“风引汤”治疗。方中用赤石脂、白石脂、干姜养心脾的阳气,除痰湿之根;大黄下心脾之热痰;龙骨、牡蛎、寒水石、紫石英、滑石、石膏等重镇敛神,寒凉清热,桂枝通阳。此方医治属于痰火攻心的瘫痫。(6)痴呆。这方面知识和经验很少。不敢妄说。有待中西医专家深入探讨剖析。

丁、中风的预防

一、警惕中风预兆。年龄到了40岁以上,如果经常出现头痛、眩晕、手指麻木、肢体抽动,是中风的先兆。西医所说的一过性脑缺血、脑动脉硬化、高血压、低血压患者更应警惕这些预兆,经常进行这方面的体检,加强预防措施。
二、重视消除引发中风危险的因素。如控制血压,治疗心脏病、糖尿病,控制肥胖和高血脂、高胆固醇症等。这些病是导致中风的危险因素。
三、起居要有规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不可过分疲劳;不要搬抬笨重的东西;坐、卧起身时要缓慢,切不可过猛急促,老人不宜过分弯腰运动;特别注意冬季的保暖,严寒季节,切忌在8、9点钟前到户外锻炼;吃饭勿过饱,七、八分饱足矣,晚餐应更少些;戒烟节酒,节制性生活;戒激烈运动。走路、乘车要谨防跌碰挫伤;保持大便畅通,晚上喝杯蜂蜜水或生大黄水,按摩腹部,有利通便,切戒用力挣。
四、保持平静心境和乐观情绪。“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旺精神。”保持恬淡平静的心态,乐观豁达,不受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的影响,是避免中风的重要心理因素。七情过度,常处于心情不平静状态,是发生中风的重要诱因。
五、饮食保健。(1)多吃补脑食品:大豆、玉米、鱼、茄子、大蒜、中药何首乌等含丰富的卵磷脂、维生素E等组成脑细胞的主要物质和增强细胞膜抗氧化作用,大蒜含蒜胺,能为大脑提供更多能量。(2)降血脂、降胆固醇的食品:玉米、燕麦、大豆、海带、洋葱、山楂、茄子、金针菇、鱼类等都有降血脂、降胆固醇、抗动脉硬化的作用。(3)防止血液凝固的食品:黑木耳含水溶性活性物质,生姜中含类似水杨酸的物质,红葡萄酒含黄酮类化合物,都有稀释血液和血脂浓度,抑制血小板凝结的作用,对防止心脑血管栓塞有良好的效果。鸡蛋能增加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保护心脑血管。
六、中药预防。(1)预防中风的中成药: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滋阴平肝,可治疗肝肾阴亏的高血压。知柏地黄丸加平肝潜阳药可防治浮阳上越、肝风欲动的证兆。天保宁、舒血宁都是银杏叶制剂,可以抗血小板凝结,降低血粘度,扩张脑血管,以预防中风。(2)中药汤剂:气血虚可用“三七鲫鱼红枣汤”,三七活血化瘀,降胆固醇,鲫鱼红枣补血。肾虚骨萎,站立无力,走路困难,可用“鹌鹑杜仲汤”,鹌鹑3只,杜仲30克,山药60克,杞子l5克,红枣l0克,生姜8克,炖烂加盐和调料。(3)单方、验方:生山楂30克,丹参30克,滚水浸泡当茶喝,能降血脂、胆固醇,化除血管壁沉积物,活血化瘀;米醋2匙,蜂蜜2匙,清晨空腹用热水冲服,作用与山楂、丹参相似;红枣3斤,白糖3斤,米醋3斤,用米醋将红枣煮熟,再将白糖溶入,每天吃三次,每次吃红枣9枚,降血压效果较好;醋蛋、醋黄豆、醋花生、醋大蒜,有降血脂作用,且不破坏黄豆、蛋黄中的卵磷脂,还有补脑作用。(4)单味中草药:槐米、葛根、益母草、茺蔚子、苦丁茶、山楂、绞股兰、水蛭、地龙、姜黄、决明子、大黄,都有很好的降血脂、降血压作用。临床实验,有效率在80%以上。
七、运动保健。梳头;叩击、拍击脑部;托天震地,两手托天,脚跟起立,然后向下顿脚跟,震动脑血管;双手健脑功,两手转动大核桃;深呼吸,在空气清新的树林中,上午l0时至下午4时氧气最多,胸部深呼吸,可促进上腔静脉血液回流心脏;腹部深呼吸可促进下腔静脉血液回流心脏,吸收负离子,改善微循环功能;练能降血压和稳压的气功。

 

本文来自网络,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不代表本网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