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楹联书法探源浅议

 江山携手 2014-05-17

        楹联书法的起源,有一个孕育的漫长过程,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名称。楹联又叫春联、对联、联语、对子、对句、门对、桃符、楹帖、春帖子等等。不同的名称,是说明楹联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容与面貌。楹联起源何时、何地,余至今日未有查到确实的史书记载。清·梁章钜在《楹联从话》自序中曰:“楹联之兴,肇于五代之桃符。孟蜀‘余庆’‘长春’等十个字,其最古也。至推而用之楹柱,盖自宋人始,而见于载籍者寥寥。然如苏文忠、真文忠及朱文公撰语,尚有存者,则大贤无不措意于此矣。”然此说疑义多也。因楹联的产生也经过了萌芽期和发展期。虽众说纷纭,但从史学的观点来看,归纳起来,可以说是萌芽于律诗之前,行成于律诗之中,成熟于诗词格律完善之后,盛行于诗词日趋衰退的明、清。楹联书法的起源,余经过研究有关史志及传说,就楹联产生的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人物,因年代久远,无法确切肯定,但纵观所见史料及其传说,我认为,楹联的起源有如下几种不同说法:

  (一)楹联书法起源的桃符说
  据《辞海》云:“桃符,旧时习俗。元旦用桃木板写神荼、郁垒二神名,悬挂门旁,以为能压邪。《说邪》卷十引马鉴《续事始》载:《玉烛宝典》曰:‘元日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即今之桃符也。其上或书神荼、郁垒之字。”宋·王安石(1021-1086)有诗《元日》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朱淑真(北宋末-南宋初人)有诗《除夜》曰:“穷冬欲去尚徘徊,独坐频斟守岁杯。一夜腊寒随漏尽,十分春色破朝来。桃符自写新翻句,玉律谁吹足等灰。且是作诗人未老,换年添岁莫相催。”从“总把新桃换旧符”、“桃符自写翻新句”可知,楹联是由“桃符”演变而来的。在宋朝时,且很流行。

  (二)楹联书法起源的门神说
  楹联书法起源的门神说,与民俗风情有很大关系。由于年年画门神像较麻烦,便挂桃木板作象征,后有人在板上写些吉利的话语,再后来逐渐发展成楹联。求门神驱鬼镇邪,表现广大人民渴望平安;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愚昧无知,对天灾人祸,无能为力,其可怨哉。

  (三)楹联书法起源的孟昶说
  清·梁章钜在《楹联丛话》曰:“尝闻纪文达师言:楹联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但宋以来,春帖子多用绝句,其比以对语,朱笺书之者,则不知始于何时也。按《蜀祷杌》云:蜀未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后蜀平,朝廷以吕余庆知成都,而长春乃太祖延节名也。此在当地为语谶,实后来楹帖之权舆。但未知其前尚有可考否耳。”又《辞海》云:“五代后蜀的宫廷里开始在桃符上题联语。《宋史·蜀世家》:‘孟昶命学士为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喜节号长春。’以后为春联的别名”。

  (四)楹联书法起源的庭诲说
  楹者,指厅堂的前柱。据《辞源》载曰:“春秋·庄二十三年:‘秋,丹桓宫楹。’注:‘楹,柱也。’文选汉张平子(衡)西京赋:‘雕楹玉(碣),绣(杵)云楣’”《晏子春秋·杂下》曰:“晏子病,将死,凿楹纳书焉,谓其妻曰:‘楹语也,子壮而示之。’”此引申指先人的遗言。北齐郑述祖天柱山铭“敢慕楹书,仰宣庭诲”据此可以看到,楹联应当是起源于“凿联纳书”在庭柱子上的“楹语”。即最初是先人置于堂前柱上教育后人的警句。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容不断地丰富扩展,记于庭柱,以示教诲。逐渐演变成楹联。

  概而言之,我认定楹联起源于门神说,因为人类首先得以生存为前提,求神灵保护,是心灵惟一的解脱方式。余说皆后之。

  由此可见,楹联书法并非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经过了一个由楹联文学到楹联书法的漫长发展过程。简言之,与诗词歌赋的产生与发展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在我国古代,是落后的小农经济方式,对自然灾害的威胁,根本无法抗拒,只有求助于神,依赖于神,这虽然是一种愚昧无知的表现,在当时的社会环境条件下,呼天不应,入地无门,也只有求神灵保护,得到心理上的暂时满足。贴门神就是最简单的一种方式了。因此,成了流行最广的一种民间习俗。楹联的孕育起源,与对偶警句相关,古联语颇多。汉·许慎《说文解字》曰:“楹,柱也。从木,盈声。春秋传曰,丹桓宫楹”据余所知,楹者,厅堂前面的柱子。又,楹者,量词,房屋一间叫一楹。如此说来,原楹联之意,专指贴挂在楹上的对偶联语,非今所指的楹联涵义。余认为楹联虽有史载,然非由“后蜀”始。就像是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之理同也。由此可以断言,楹联书法应源远于“后蜀”孟昶之前久矣。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