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过往】剃头那些事儿

 老沔城人 2014-05-18
 【历史过往】

剃头那些事儿

 
 

    过去人们把理发叫做剃头,理发店叫做剃头铺,乡土味浓,听起来亲切。

  
  人人爱清爽、整洁,“剃个头,雅三毫”,故大家常戏谑说“新剃头,敲三下”,表示对你容光焕发的“嫉妒”。小孩子出生十二日,就要“剃头”,可不是为了“雅”,是为了平安。孩子额前应留一片桃形发,谓之“囟桃”。“桃”在我们民族传统中有辟邪的意味。在下剃刀之先,要用一个鸡蛋,在头发上转几下,然后再剃。这蛋因为小孩还不会吃,故由其父母代吃。旧俗过年前,男必新剃头,女必“挽面”。
  
  小孩子多半不喜欢剃头,因为小孩子皮肤细嫩,细屑头发落在脖子上,又扎又痒,难受。一头乱发的小朋友经常是被家里人“绑架”到剃头铺里的。理发椅的扶手上,架上一块木板,孩子就被强抱按坐到木板上。大人连哄带按,师傅见机行事,把握孩子乱哭乱动的空隙把孩子的长发剃短。孩子有时根本不配合,晃头缩颈,有时连“毛脚”都没刮干净,甚至头发不齐整就算了。
  
  大人们却爱剃头,剃头确确实实是一种享受。在午后,或是夜间,最妙的是落着雨,雨不要太小也不能太大,太小无雨趣太大不宜出门。淅淅沥沥雨间,你撑着一把伞,走进乡间的剃头铺,最巧的是就你一位顾客,更巧的是剃头师傅炉里的水滚了,他正要冲头冲茶。茶香氤氲,一杯“水仙”,或是“铁观音”,悠闲与快乐悄然来到。剃头师傅微笑说:“天色尚早,不如行盘象棋?”听完手痒痒,“来咧!”一行就是三盘,楚河汉界,硝烟弥漫,头昏脑胀,师傅说:“不如剃头?”
  
  剃就剃!剃头师傅手艺过硬,手动剪发机“唧唧唧”地响着,你觉得头脑越来越清凉,心情越来越轻松,微微睁开眼,居然发现自己越来越年轻。师傅开始施展他的“剃刀花”了,剃刀在你的眉眼颏脖间巡游,突然间体会到什么叫“游刃有余”,阵阵清凉,如春风拂过,来回轻柔,如鸿毛轻撩。闭着眼睛静品:春夜喜雨,细细滋润……那刀背顺着眼睑轻划,刀锋伸进后脊梁刮绒毛,再顺着后颈椎骨逐级弹跳,酥麻中带着顺滑,顺滑中融着畅快,你进入一个宁静的世界,希望这样的感觉永远……
  
  乡间剃头铺简朴,客人坐的都是木质椅,简陋,但厚实耐用。每张椅都配有一“T”字型靠枕,用于“修面”,成人方有此待遇。椅旁挂的剃刀布,上层为帆布,低层为硬牛皮,硬邦邦又脏兮兮,此为潮汕人所谓之“硬过剃刀布”也。不硬,怎能磨砺刀锋?理发工具则全是手动的,时有专业磨刀师傅上门去修理保养。
  
  剃头师傅们大体上文化水平不高,故像“磨砺须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老夫手段如何”,“做天下头等事业,用世间顶上功夫”这些文绉绉的“剃头联”少贴在门楹上,而多用“天天发”、“来发”等寓有“财气”意味的铺号,偶或见到“人民发院”、“周润发”名称的剃头铺,剃头铺主多半是后生辈。剃头生意不会总是很忙,师傅们多拥有一两技艺,象棋或乐器,娱人或娱己。
  
  以往,初一十五是不能剃头的。大人说只有长辈死了,趁凶赴丧才在初一十五和夜晚剃头,现在已不论,一天中夜晚的生意最好。
  
  剃头不只男人需要,不过,女人理发叫剪毛,女性理发美容有一种特别手艺——“挽面”。以前,女人只有出嫁或年节时才享受这种待遇。即请人用线将新娘额前、鬓角的汗毛拔掉,修出弯弯的月牙眉。现在,爱美的姑娘只要花上几块钱,经阿婆们一双手、几根线的精心打扮,脸蛋便流溢出青春的光彩。
  
  现在,满大街的发廊美发中心,但在城乡的好多角落,剃头铺依然顽强地存在,老顾客总是依时前往。
  
  人们对发型的称呼也充满幽默感。中分式叫“双泻水”,或谑为“汉奸头”,因为电影里的汉奸多理这种发型;短发叫“鸟头”,取其形似;光头叫“蜡蛋头”,形神俱备。
  
  比喻做事碰上了麻烦,就是“学剃头就遇着个络腮胡”,由于怕麻烦,所以人们总是把自己拾掇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自己“雅三毫”,别人见了也“喜三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