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村旧事之二十八:盖 房 子

 陈家牌坊图书馆 2014-05-20

    那是在1973年,父亲被“平反”了,给造反派没收的房子也归还了。我家虽说有前后三进房子,房子不少,可没有一间是好的:第一进给生产队做了几年仓库,房子给搞得不成样子。第二进和第三进,是敞厅和楼房,据说那还是太平天国前就有的(第四进就是被太平军烧掉的),经过这一百多年的风吹雨打,这两进房子早就成了危房。为了一家老小重新过上正常生活,父母决定把房子彻底翻盖一下。

为了盖房子,我家在年头买了一头老母猪,准备下两窝小猪凑点钱。于是买饲料和运输的任务就落在了我身上。记得有一次,我骑了自行车到离家20多里地的粮管所去买200斤稻糠,两大麻袋糠绑上自行车后,我推了车子走了两步,嘿,还可以,自我认为,只要我能推得动,我就能骑得走。可我万万没有想到,当我骑上车子后,自行车居然在路上晃动不息,我就是再怎么努力也稳不住,没办法,只有下车推行,就这样,20多里的山路,其中有一段坡度要有30度,我就是凭着一股子蛮劲,把这200斤稻糠推回了家。后来父亲告诉我,我家的自行车是红双喜牌的(天津飞鸽牌的前身),属于轻便车,哪能驮得动300多斤呢?

1974年初房子动工了,我家虽有8口人,可父亲和哥哥不在家,祖母年纪大,弟妹们年纪小,唯有我和母亲能顶用。母亲负责日常琐碎事,但真正的大体力活,我是责无旁贷的。有一次,要买100斤钢筋用于墙体打腰箍,来增强抗震的牢度。一大早,母亲替我做了几个杂粮饼,我带了一壶水,骑车到50公里外的一个生产资料门市部购买。朋友会问:这钢筋那里买不到,还要骑车到50公里外的地方去买?殊不知,在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买粮食要计划,买布要布票,买盐,买油,买火柴、肥皂也要计划,买啥都得要计划,何况这钢筋?这是父亲找了熟人好不容易才搞到的50公斤计划。这去时是早晨,刚吃饱了,人也有劲,可回来驼了这100斤再赶50公里路,就不是那么轻便了。虽然是早春季节,天气还很冷,可我只穿件棉毛衫还嫌热,一壶水喝光了,口渴就到路边的水塘里捧一把水喝喝,饿了就啃两口饼,直到太阳下山时,我才筋疲力尽地赶到家。

房子盖好了,房间里要铺水泥地坪,现在一般都是用一台捣固机,人扶着机子把手捣个遍,人是不要付出多少体力的。可那个年代哪有呢,那时只有一种叫四人抬的石夯,就是在一个小磨盘上绑四个立柱,由四个人在四周拉动拴在磨盘上的绳子,一个人扶着立柱引领石夯的落点,利用石夯自身的重力把地面夯实,除其之外,就没有其他工具了。当时,为了省点钱,我就用家里我平时锻炼用的石锁,重50斤,来代替石夯。我每天提着石锁,举过头顶砸下来,一共6间房子,靠我一个人(当时哥哥在外地工作,弟弟还小),也不知道砸了多少天,硬是把6间房子的地坪给砸好了。

前后6间房子盖好后,中间是由敞厅拆了做成院子,这院墙还没砌。当时,家里实在没有钱了,也借不到钱了,但院墙还是要砌的。我自告奋勇向父母提出,由我自己来砌这个院墙。“你一天瓦工没干过,你能砌院墙?”“是的,瓦匠砌墙时那些动作我看过了,也没什么神秘的,我能砌起来。”于是,我先把原来敞厅的地基找出来,用砂浆找平,先砌高两头,拉起线,每砌三层吊一次垂直,这院墙居然让我砌好了。

人就是这样:只要是付出汗水和感情的,就会特别地珍惜和怀念。就拿我家这房子来说,从筹备,到施工,直到竣工,我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付出的汗水要成担挑,每次回到老家,我都要前前后后转一圈,用手摸摸墙,虽然墙上没有泥,没有草,但摸一下心里会舒坦些。去年回家,听说整个村子要拆迁到离村庄8里地一个叫丁岗镇的地方,原地要搞万亩良田。这消息对于祖祖辈辈住在农村的农民来说,搬迁到集镇上,过上了城镇居民的生活,那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可对于我来说,则是一个难以割舍的心痛。这老宅里,有我难以忘却的记忆,也有挥之不去的感情;有亲情的慰藉,也有苦难的历炼,点点滴滴在心头呀!(2010-10-2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