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 人的传统节日,也是我们最为看重的节日。可想起30个春节,,除了下乡当兵外,大部分春节都是在第二工人新村度过的。三十年的光景。就是一个从刚刚儿出生的婴,也走向社会,走向成熟的时间。如果是个青年也走到了人生的衰落期。也是孙男弟女的一大家子人了。人30年由一个青年到了老年世界和社会有了深刻的变化,可我们的居住条件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仍然是50年代分配的那么一间半的平房。房租电费30年没有变,只是水费虽着人口的增加,支出有所变化,还是按每人每月一角钱,可 平房的庭院是有所变化的,刚搬进来时是53年。那时家家没有 院墙,有的也没有篱笆。邻里之间没有界限。随着年代的变化,也随着第一家用秫秸加起 寨子然后有了木版围起的院墙。再后来脱坯搭火炕,剩下的就垒起了院墙。过了十几年,有的人家 子女大了就在自家的院子,盖起了小房。有的子女还在小房子里面,成亲结婚。养儿育女。 这样家家都有了盖小房的愿望。可木料成了最大的难题,因为在当时木料成了最紧缺的材料。也就成了最大的阻力。有老家在农村的还可以,把农村自己家院子里的老树伐了来盖房子。再从市民劈柴票里,买点象样的木柴来当椽子。没有砖瓦,就和泥脱坯,垒墙。大部分多是如此。我家没有农村的宅院,自然盖小房更是困难。那时哥哥已经20岁了,姐姐即将大学毕业。父亲申请递到了街道,然后又需要街道办事处批,经过了近3年的等待最后到区政府再批下来时,已经过去了好几年的时间了。文革的1967年,我家才买到了9根檩子,准备家盖小房。可文革开始社会很混乱。也没有其他的建房的材料。没有砖瓦。我文革的1967年, 学校和社会的两派,斗争很激烈。市内经常发生武斗事件,尤其唐山二中武斗死了个女同学后,我父亲说什么也 不让 我去学校参加文革了。这样我就有了时间为盖小房子做准备了。就再没有去学校了。那是盖房子,除了土坯就是笼片了(笼片就是陶瓷厂用来盛装瓷器外面的包装)邻居大叔在陶瓷厂是个烧谣工,,父亲找到他帮忙,在厂里给攒着笼片,够一车,我就去厂里拉,而且是大叔给我借排字车。也带上弟弟帮我装车和推车。拉一车,到了星期天,父亲和哥哥在加上我,开始垒墙。按爸爸的设计,应该很快会竣工的。但还没有等上房梁,我就下了乡,姐姐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了南昌铁路局,到局又被分配到了萍乡机务段。我被分配到了柏各庄农场。在等我回家时,家中的小房总算上了房梁,上了耙泥。可要等来年再打焦子顶。第一次回家父亲就给提出了一个要求,问我是不是可以在农场买些大米来,咱家要请人帮忙上焦子顶。我说不容易因为我都是吃食堂,是集体的粮食本,我们每月都是发粮票,没有自己买过大米呀。可我们刚刚下乡不久还没有听说那个同学拿粮票买过大米。(实际上有的同学是从老工人家那里买些的)还真不简单,我们的食堂管理员是个专业军人,他的家属,不在农场,而且他经常出差,需要全国两票。而且我父亲也是经常出差,他可以领到全国粮票。我经过和他说明了我家的情况。真的卖给了50斤大米。我很高兴的把大米带回了家。爸爸更是高兴不已。因为还没有那家盖小房,管大米干饭的那,因为那时,每人每月只供应2斤大米。所以这50斤大米可帮了大忙了。尤其我家帮忙的人太多了。那天 是在两个邻居家做的饭,大米饭,猪肉炖粉条子,街坊四邻都来帮忙了。就连小孩听说是大米饭也来帮端茶送水。那天家中很是热闹。想起了这件事真的让人感动。因为那天父亲说了,只要伸把手的都要招呼来我家吃饭。今天快过春节了,想起了大米饭炖肉,也是记忆中的一件大事,就把他也录于此。现在想起当年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我的同学也想起了这件事时说:“还是你下乡的多好呀,家盖小房上焦子顶时,你家是多热闹呀。吃的也好,,”多少年后,人们还想起这件事还在议论。从那以后,有盖房子的人家找我买大米有的我办到了,有的我没有办到。谁知邻居非常理解当时的情况那个年代办事不用走后门但很难办事的,因为我们是集体户口,我们不可以买自己的口粮。 后来我到了场部机米厂,当了会计,就不同了。因为经常有同学回家找我买大米。我就直接找领导。后来领导也闲麻烦了,就给了我权利,只要是知识青年来找你,你可以有50斤的权利。可没有多长时间,我就当兵了。再后来家中没有断了大米吃的,因为我的对象在供销社工作接我的手的老会计,很给面子。 写于2010年2月1日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