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开《伤寒论》真相的不二法门

 johnney908 2014-05-21
戊 伤寒六病解


既然太医令的六经辩证之说是无稽之谈,那么《伤寒论》医圣所述的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是六气,是人之六气所患之病。
怎么得来的呢?还是那句话,也只能是那句话:伤寒不解,求诸内经。

《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经曰:善言古者,必有何于今;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经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
《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
  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
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
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
子午之岁,上见少阴;
丑未之岁,上见太阴;
寅申之岁,上见少阳;
卯酉之岁,上见阳明;
辰戊之岁,上见太阳;
已亥之岁,上见厥阴。
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
厥阴之上,风气主之;
少阴之上,热气主之;
太阴之上,湿气主之;
少阳之上,相火主之;
阳明之上,燥气主之;
太阳之上,寒气主之。
所谓本也,是谓六元。
《素问—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岐伯曰: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阴阳也。
夫数之可数者,人中之阴阳也。然所合,数之可得者也。
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白,数之可千,推之可万。
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
  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
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
阳明之右,太阳治之;
太阳之右,厥阴治之;
厥阴之右,少阴治之;
少阴之右,太阴治之;
太阴之右,少阳治之;
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也。
歧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
  帝曰:何谓气交?
岐伯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
  故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
天枢之下,地气主之;
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


宇宙一太极,人身一太极。
太极无大小,本是同源出。
经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所以人身就是一个小天地啊,故天地有阴阳,人身亦有天地,人身亦有阴阳。
天之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
人之阴阳之气,各有多少,亦曰三阴三阳也。
所以医圣《伤寒论》里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说的就是人身六气。而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说的也正是人身六气之病。
不过有一点一定要明白,在《黄帝内经》运气大论里,绝大多数篇幅所讲述的,都是天地阴阳的内容。在讲运气加临的时候,讲到了病,这才落实到了人身上。但是到了《伤寒论》,医圣一上来直接讲的就是人身六气之病,而且脉证方药俱全。
在《伤寒论》里,医圣确实是几乎就没有讲过什么医理。但是医圣不讲,并不等于《伤寒论》就是没有理论依据,更不是象有些人污蔑的那样,医圣的著作只是传承了前代的几个方子。
老子《道德经》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医圣对理论的把握和应用已经是出神入化,不留痕迹了。在《黄帝内经》里那些至今仍令很多读者感到头疼而不愿涉足的天地之气的论述,医圣把它们落实成了不同的病,具体的证而展现给了读者。不要忘了,医圣做的是“论”, 依据的是“经”。套用蒲老的话说,你否定了这个“体”, 抛弃了这个“体”,又怎么能精于其“用”呢,那真的就是无根之木了。
上面说到人身六气,是孤立抽象的吗?当然不是啊,是要实实在在落实在人身上的。天有五运六气,人身有五脏六腑,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天地合气,才是个人身啊。那人身六气是什么呢?内而脏腑,外而经脉,并且手足各异,左右有别。
但是要想弄清楚究竟什么是人身六气,这里还需要突破一个障碍。
在《素问——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里,岐伯曰: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阴阳也。夫数之可数者,人中之阴阳也。然所合,数之可得者也。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白,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彭子益说,中医学, 乃人身一小宇宙之学。本来是人身一小宇宙之学,只因无法得知宇宙,遂无法得知中医。所以要想明晓人身之气,必需先明白天地阴阳,必需先突破这个象。
那这个“象”怎么解决呢?——内经不解,求诸易经。
易经包含了象数理占,各行各业各取所需。儒家重其理,预测取其占。而学习中医则要从这个象和数着手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