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治疗心律失常性室性早搏疗效分析

 johnney908 2014-05-21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早搏方对心律失常性室早的疗效。方法:将45例心律失常性室早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早搏方汤剂,对照组口服稳心颗粒冲剂。用药3周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从中医临床症状、心电图及治疗结果3方面比较。结论:两组结果均能改善心律失常性室早,但中药早搏方的疗效优越于稳心颗粒(P<0.05)。
关键词:心律失常性室早;中医药疗法;中药早搏方
中图分类号:R54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4-0857-03
心律失常性室早在临床中多见,发病年龄多在中年以上。西药治疗常用心律平、莫雷西嗪等药纠正心律失常,药的副作用大,停药后易复发。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药治疗心律失常性室早临床观察,疗效满意,分析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45例患者门诊15例,住院30例,男19例,女26例;年龄35~70岁,平均58.86岁;病程短者半年,最长5年;单纯性频发室早11例,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律失常性室早10例;有冠心病、心肌梗塞恢复期,风心病等心脏病伴频发室早者24例。临床表现为心悸为主者15例,胸闷气短为主者18例,心悸胸闷痛者7例,心悸倦怠乏力者5例。将45例患者随机分2组,治疗组25例,对照组20例。两组年龄、性别、症状等差异不大(P>0.05)。
1.2病例在45例患者中,有1例是口服洋地黄过量引起的频发室早。
1.3中医辨证依据①45例患者均属气虚、血瘀型;②在心悸、胸闷、气短、倦怠乏力,甚则胸闷痛,动则尤甚,症侯里具备1~2个症状者;③查体:舌淡黯、边有瘀斑,脉结代者。
1.4心电图窦性心律,室性早搏(频发或偶发)。

2治疗方法

2.1中药治疗根据症状,心悸、胸闷、气短、倦怠乏力、甚则胸闷痛,动则尤甚,舌淡黯,边有瘀斑,脉结代。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型,治以益气养血、活血化瘀。治疗组口服早搏方:丹参10g,炙甘草9g,党参20g,生地20g,麦冬15g,川芎15g,紫石英30g,桂枝9g,连翘10g。对频发室早者把党参改为红参10g。偏阴虚者去党参加太子参15g,五味子15g,白芍15g,偏痰湿者加半夏10g,陈皮10g,偏阳虚者加淫羊藿15g,菟丝子15g,若有外感者把党参改黄芪30g,加麻黄9g,防风15g。每剂煎服,日3次,服3周为1疗程,共2个疗程。对照组:口服稳心颗粒冲剂(山东步长思奇制药有限公司生产,95卫药准字2-47号,批号010923)1袋,日3次,日服。
2.2西药对于病情较重的住院患者3例,先静点利多卡因800mg/500mL液体,1~2天停药,再口服心律平2~3天后停用,改服中药。
2.3统计学方法疗效经RIDIT分析,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计算。

3治疗结果

3.1疗效评定标准参考卫生部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二辑中“中药新药治疗心悸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两组中药治疗后评定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脉无结代,心电图上室早消失,且停药后追踪观察一年未见复发者;有效:症状明显缓解,偶见脉结代,或者停药后1周内复发者症轻,服药后又缓解,心电图室早消失或偶发室早;无效:症状无明显缓解或加重者,心电图室早没有减少并增多。
3.2疗效观察结果见表1~3。

4讨论

本组资料表明:早搏方具有益气养血、活血化瘀之功效,有效地改善了心肌供血,纠正了心律失常,其功效优越于稳心颗粒(P<0.05),而稳心颗粒也具有提高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及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心肌供血和抗心律失常作用[2]。 
心律失常性室早在祖国医学上归属于心悸范畴,心悸包括惊悸与怔忡,《内经》“心中澹澹大动”,“心惕惕如人将捕之”,“心如悬若饥状”形象论述了本病的基本特征,认为心悸怔忡之病,其病本与心,发病不仅与肝、胆、胃、肾等脏腑的气血阴阳紊乱有直接的关系,而且还和天时不正,感受六淫病邪及五志过极有关[3]。临床上心悸多虚实夹杂,相涉互见,颇难截分。虚者多为气、血、阴、阳亏损,使心失所养,而致心悸,实者多由痰火扰心,水饮上凌,或心血瘀阻,气血运行不畅所引起[4]。本组病例以气虚血瘀型多见。方剂中人参、党参、炙甘草、生地等益气养血;麦冬养阴;丹参、川芎活血化瘀止痛;连翘、桂枝温阳通脉;紫石英镇悸安神,复脉。诸药相伍具有益气,养血,活血化瘀之功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