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肝论治小儿支气管哮喘

 johnney908 2014-05-21

    2.3  肝郁气滞,痰瘀阻肺 

    三焦水道的通利,以气机的畅通为前提,气行则水行。惟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易遭外邪侵袭,若肝失条达未能将其疏散,阻滞气机,气机不畅导致三焦水道不利,水液代谢障碍,聚而为湿,凝而为痰。气滞则血瘀,如《类证治裁·郁证》云:“七情内起之郁,始则伤气,继降及血。”痰瘀胶结,阻于气道,枢机不利,则肺气出纳受阻,气逆而作咳喘。《血证论·瘀血》所谓“瘀血乘肺?熏咳逆喘促”。

    2.4  肝肾阴亏,肺失濡润 

    肝肾乙癸同源,肺肾金水相生,金能生水,水能润金。小儿禀赋薄弱,病邪一旦耗伤肺之气阴,母病及子,下汲肾水,耗伤肝肾之阴,真阴亏虚,水不涵木,虚火内生,上犯肺金,肺失清肃,引起咳喘。《丁甘仁医案》指出:“肺若悬钟,撞之则鸣,水亏不能涵木,木叩金鸣。”肝又为风脏,若阴虚较甚,肝木失养而动风,上扰肺金,而致咳喘,诚如《临证指南医案·咳嗽门》所言:“肝风妄动,旋扰不息,致呛无平期。”

    3  从肝论治小儿支气管哮喘四法   

    3.1  疏肝理肺法

    适用于因忧思、抑郁、恼怒等不良刺激而致的肝失条达、气机不畅,从而影响肺失宣肃而致的哮喘。症见咳嗽气喘、夜间咳甚、痰少难咯或无痰、胸闷胁胀、心悸少寐,舌质红、苔薄白、脉弦。常用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现代研究亦证明柴胡疏肝散可以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达到解除支气管痉挛的目的[2]。

    3.2  清肝泻肺法

    适用于肝气郁久,“气有余便是火”,气火循经上逆于肺,木火刑金,肺失清肃,痰热内蕴而发哮喘。症见咳喘痰黄质稠、口苦咽干、头目胀痛、烦躁易怒、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质红、苔薄黄、脉弦而数。此病标在肺,病本在肝。究其治则,应先拟解木郁之火[3],常以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丹溪心法》曰:“咳逆嗽,非蛤粉、青黛、瓜蒌、贝母不除。”

    3.3  调肝畅肺法

    适用于外邪侵袭,肝失条达,气滞痰瘀,肺气不畅而发咳喘。症见痰鸣如吼、面色晦暗、口唇紫绀、指纹紫滞,舌质紫暗或舌体瘀斑、苔薄、脉弦滑等征象。现代研究表明:许多入肝顺气、活血化瘀药物均能够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具有治疗咳喘的作用。《神农本草经》载当归“主咳逆上气”。《别录》曰:“桃仁止咳逆上气。”常以四逆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

    3.4  滋肝润肺法

    适用于肝肾不足,阴亏于下?熏肺金失于濡润而发的咳喘。症见干咳阵作,痰少质黏难咯,伴潮热盗汗、腰膝酸软、手足心热、烦躁不安,舌红、苔黄、脉弦细。清代名医柳宝诒云:“肝肺两经不足致咳,受病在肺,而病本在肝。调治之法,只宜清养肝阴为主,少佐肃肺胃之品,便已足矣。”方药可选用一贯煎加减。若一旦出现肝风内动、煽火犯肺等症状时,常以镇肝熄风汤加减治疗。

    4  典型病例

    黄某,女,6岁,2002年12月5日初诊。支气管哮喘病史4年,每年因哮喘住院两三次,每次因情志刺激而诱发,多在清晨发作或加重。患儿平素性情急躁易怒,发作时症见咳喘痰黄质稠,口苦咽干,头目胀痛,烦躁易怒,胁肋疼痛,大便干。体查:咽红,听诊双肺满布哮鸣音,两肺底有湿性啰音,舌质红,苔黄,脉弦大而数。中医诊断:哮证。证属木火刑金。治以清肝泻肺,止咳平喘法。处方:桑白皮10 g、地骨皮10 g、青黛15 g、蛤壳10 g、柴胡

    6 g、地龙10 g、枇杷叶10 g、黄芩10 g、栀子6 g、莱菔子10 g、杏仁6 g、甘草6 g。1日1剂,水煎分3次口服。上方连服10日后,发热、烦躁、咳喘痰鸣消失,大便通。听诊两肺湿性啰音消失,未闻及痰鸣音、哮鸣音。随访3年,患儿一般情况好,哮喘未再发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