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试论“生病起于过用”的临床意义

 johnney908 2014-05-21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200437)

【摘要】  “生病起于过用”理论的意义在于,揭示过度因素的致病特点、倡导摄生防病的合理法则和提出遣方用药的适度施用,对于当今之临床研究仍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生病 过用 《内经》

    “生病起于过用” 的理论源于《内经》。《素问·经脉别论》指出:“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认为人体疾病的产生,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失节,起居失常,劳倦过度因素等密切相关,而产生疾病的关键在于“过用”,此乃以整体观念为基础,以辩证法为指导思想的疾病观,对于中医病因分析、病机阐释、养生防病,以及疾病论治各环节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过度因素的致病特点

    《灵枢·岁露》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与自然界关系密切,自然界的变化对人体健康及疾病产生有重要影响。《素问·宝命全形论》提出人体顺应天地阴阳变化的原理在于“不失四时”。《素问·生气通天论》认为人顺应自然界清净之气则阳气固密,虽有邪气外袭,也不能损害人体,其关键在于注重“因时之序”。《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因而有“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等变化规律。《素问·玉机真脏论》云:“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阐述脉从四时之变,则谓之可治。《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认为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的六气,因其正常变化,万物得以化生不息,但其异常变化则成为致病之因,后世称之为“六淫”,“淫”就包含“过多”、“过甚”之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直言:“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素问·气交变大论》记载,五运太过与不及皆可成为致病因素,强调“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从上述正常条件的“不失四时”、“因时之序”,生理状态的“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到病理变化的“四时之序,逆从之变”,乃至病机阐释的五运太过、不及,气候“寒温不和”等,强调了人体必须顺应四时阴阳变化,六淫致病就在于“过用”,从而揭示了人体“过用”致病的发病特点。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七情是人体对客观外界的反应,若七情太过,则易成为内伤致病因素。《灵枢·百病始生》告诫人们,忧思伤心,愤怒伤肝,“喜怒不节则伤脏”,导致病从内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竭”,造成血郁于上,使人发生薄厥。《素问·举通论》将七情致病影响脏腑气机的规律归纳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感叹“百病生于气也”。不言而喻,从生理之“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到病理之“喜怒不节”,愁忧不解,喜乐无极,盛怒不止,揭示了“过用”乃情志致病与演变为致病因素的前提条件。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素问·六节脏象论》),水谷饮食乃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但《灵枢·五味》说:“五味各走其所喜”,即五味各与五脏有一定的亲和性。《灵枢·五味》也指出,五味入于口,“各有所走,各有所病”。《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说明五味偏嗜,不仅可影响本脏,造成五脏之气偏盛偏衰,而且可涉及其他脏腑变生多病。文中还指出“高梁之变,足生大丁”,认为食物过分精细油腻不利于健康,且易于滋生湿热,促成疔疮等病变。《素问·痹论》明言:“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热论》则进一步指出:“热病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认为热病患者饮食不当,可使疾病迁延不愈,示人注意疾病康复过程中的饮食宜忌。可见,“本在五味”说明人体依赖五味之滋养而生存,而“伤在五味”、“高梁之变”、“饮食自倍”、“饮食不节”等则表达了五味过用,又反过来对人体造成伤害,阐发了饮食五味过用的发病特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