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外伤辨惑论》导读

 johnney908 2014-05-22

    东垣立补中益气汤的本旨是用黄芪来益皮毛、闭腠理,用人参补肺气,用甘草来泻心火,用白术来除胃中热,用升麻、柴胡来引黄芪、甘草之气味上行,用陈皮理胸中之气,用当归来和血。这就是用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的方法。而劳倦伤中之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因此应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随时时令而加减。如果饮食劳倦脾胃内伤发生在长夏湿热大胜之令,便成为暑伤胃气之病,治以清暑益气汤、升阳散火汤等;发于秋燥之令,东垣称之为“肺之脾胃虚”,治用升阳益胃汤等;发于冬寒之令,东垣称之为“肾之脾胃虚”,治用沉香温胃丸。由此可见,东垣主张脾胃论病,但审因论治,随时令用药,灵活变通。甘温益气升阳是其主要成就,但其并未局限于此,这对现代临床也有很大的启发。

    3.内伤饮食的治法用药

    东垣重视胃气,他认为“脾胃既损,是真气元气败坏,促人之寿”(《内外伤辨惑论·辨内伤饮食用药所宜所禁》)。因此,治疗内伤饮食,应用消导药要有所宜禁。他尊崇易水张元素先生的枳术丸,此方用白术的甘温补脾胃之元气,用其苦味除胃中之湿热,用枳实来泄心下痞闷,消化胃中所伤,并用荷叶以引胃气上升,烧饭协助白术滋养谷气,而补令胃厚。在枳术丸的基础上,东垣根据病情的不同变化创立了九首变方,其运用之灵活可见一斑。

    东垣还指出,要“临病制方”、“随时令用药”。因为饮食所伤,不能笼统而言,应根据当前病情的重点,有针对性地给以消导方法。同时还要考虑到所伤饮食的或寒或热,与时令气候的相互关系,除消食外,要适当照顾时令配伍用药。

    最后,东垣撰文“说病形有余不足当补当泻之理”,发挥《内经》之旨。他认为应通过辨明“病气有余不足”来指导用药。“假令病气有余者,当急泻之以寒凉之剂,为邪气胜也;病气不足者,急当补之以辛甘温热之剂,此真气不足也。”(《内外伤辨惑论·说病形有余不足当补当泻之理》)并告诫医者,用药当本四时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学习应用《内外伤辨惑论》

    1.学习东垣的辨证论治方法

    《内外伤辨惑论》的书名已清楚地点明内容是讲内伤与外感的鉴别。这种鉴别贯穿于全书的始终,特别是上卷13论,详尽论述了内伤与外感的区别,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医诊断学的内容。因此,学习《内外伤辨惑论》在理解东垣学术理论的同时,应该把握东垣辨证论治的方法,才能在临床上避免犯“虚虚实实”的错误。

    2.联系经典,了解其学术渊源

    众所周知,东垣师从张元素,张元素的医学思想主要渊源于《内经》和《难经》。东垣在张元素脏腑议病的启示下,对《内经》、《难经》等古典医籍的探讨,极为深刻。通观《内外伤辨惑论》全文,文章夹叙夹议,时时引用《内经》、《难经》的原文,进而进行阐述发挥,从而总结出自己的观点。因此,理解《内经》、《难经》中相关条文的意义,对理解东垣的思想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掌握了东垣的脾胃理论也可以加深对经典著作的理解,从而提高自己的中医基础理论水平,可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3.联系临床,掌握东垣制方用药的经验

    我们学习古人的经典著作,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能够将古人好的经验运用到现代临床中来,在认识了东垣的理论内涵后,通过掌握东垣的组方用药经验,就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了。

    本书共载方46首,这46首方并非全是东垣所创,其中包括活用仲景的瓜蒂散、五苓散。在这几十首方中有两大主方:其一就是东垣创制的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其二是东垣的老师张元素先生的枳术丸。书中约有一半方剂是根据这两首方剂变化而来,且东垣每每详细介绍诸症的加减用药,可见其制方用方的灵活。读者在熟记东垣方剂的同时应该掌握其灵活运用的方法,才能在临床上随机应变,得心应手。

    李东垣是“补土派”的代表人物,《内外伤辨惑论》是其第一部著作,其理论经验在他后续的《脾胃论》和《兰室秘藏》等著作中均有所发挥和完善,所以,如果要全面把握东垣对内伤病辨治的独到理论和经验还应该联系他的其他著作,才能够透彻理解,收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