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出于蓝胜于蓝

 johnney908 2014-05-22

    解惑释疑  更正误录

    教材对于各方主治病症的病因病机以及涉及有关术语是不予分析、解释的,对于方中各药的作用及其在方中的地位也仅在方解项中予以正面解说,如果考虑到学生可能会产生的问题,或者教师欲使学生注意的地方,只能靠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后再进行讲解,由于本书是在《方剂学教学参考资料》的基础上修订所成的(见本书前言),故而将这些内容也一并予以收载,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能得到应用的启示,起到解惑释疑作用。纵览本书在这一方面的工作,除了在每方的主治项下增加“分析”内容、阐明病症的病因、病机以外,还在参考项内作出了多方面的说明,现举例如下:1.药性与病证相反,为何还投用该药?如温脾汤主治冷积便秘,为什么还用药性苦寒的大黄,即说明方中尚有大辛大热的附子、干姜,而且用量大于大黄,则寒性去而泻下作用仍存,是“去性取用”之义(p.141)。2.药物之间作用相反,为何配合同用?如六味地黄丸既用三补、又用三泻,即指出补阴药与渗湿利水药同用是防止水湿壅滞,三补治本,三泻治标,标本兼顾,三泻能消除三补所产生的副作用等意义(p.371)。3.达原饮能治疗“邪伏膜原”,何为“膜原”?本书即引录了《中医药资料汇编》(吉林,1975年第3期)关于膜原的论述予以解答。4.古方所用药物现今有的来源困难,怎么办?如黄土汤所用灶心土,本书介绍了陈修园、朱颜改用赤石脂,或者采用红砖的方法(p.564);又如小建中汤方用胶饴,本书即认为可用高粱饴替代(p.299)等。

    同时,本书对教材中有关方剂的方源不确之处,都逐一进行了更正,例如:一贯煎,教材认为源于《柳州医话》(1851年),但本书考证应是最早见于《续名医类案》(1770年)的魏之对高鼓峰、吕东庄关于胃痛治验的按语中(p.381);玉屏风散,教材称源于《世医得效方》,本书即指出:经查证该书并无此方,可能是以讹传讹,《简明中医辞典》谓出自《丹溪心法》,虽与教材略有不同,但历代各家方书所载本方均同《丹溪心法》,故此录用(p.410);鸡鸣散,教材称源于《证治准绳》,本书据《简明中医辞典》所述,同意该方出于宋代的《类编朱氏集验医方》(公元1266年),比《证治准绳》(公元1602年)早300余年(p.643)。此外,尚有金铃子散、丹参饮、实脾饮、消风散、龙胆泻肝汤等方的来源亦有类似情况。

    学术探讨  颇为广博

    中医方剂学虽然仅是中医基础学科之一,但除了自身的来源、组方、功效、适应范围、方解等内容外,还与其他基础理论、中药以及临床各科病症的病因、病机等方面具有密切的关联,而这些方面却又存在诸多学术课题有待探讨,然而在教材里却并未有所反映,本书则有所不同,对相关学术进行了探讨,举例如下。

    1.关于方剂组成:如泻青丸组成中原有龙脑一药,《局方》与张山雷均认为即是冰片,本书则认为本方是为用治“肝热搐搦”证所制,龙脑又是“焙用”,还与栀子、大黄同用,取其能清泻肝火,“可知龙脑非为冰片,‘脑’字必是‘胆’字之误(龙胆草又名龙胆)”(p.238),言之有理,凿然可信。又如:银翘散中有无元参问题,本书从6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论证,认定方中当有元参,指出原方加减法所说“项肿咽痛者,加马勃、元参”一句,应当是“加马勃、倍玄参之误”(p.73),具一定的说服力。再如:败毒散中的人参问题,既在“方论选录”项引录了喻嘉言力主“伤寒宜用人参”的论述,又在“参考3”引述了费伯雄所说“但谓表药中有用人参之法则可,若谓表药中用人参更为得力,则不敢阿私所好也。”(p.87)实际上“临床运用2”已阐明作者的主张:“对于成人气虚明显的,如年迈或产后、病后复感风寒湿邪,证如上述者,当用人参,若未见气虚者,人参亦可不用。”(p.86)

    2.关于甘温除热法的应用:在小建中汤“参考8”中指出甘温除热法,其说始于东垣,所创补中益气汤就是其代表性方剂,但后世认为此法不必局限于补中益气汤方,诸如桂枝汤、小建中汤、理中汤……均应列入此法之内,只不过各方证所发生的发热机理有别而已(p.299)。这一见解具有参考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