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近百年来中医儿科四大学派的形成和发展(一)

 johnney908 2014-05-22

    2.2.1  解表擅用辛温

    大凡风寒郁于肌表,痰湿内阻肺络,出现身虽壮热,但无汗泄,鼻翼煽动,咳不畅利,苔白脉紧而浮者,病在初起,正气尚盛,多用麻黄、桂枝以开肺气,使邪从外撤,祛其邪实,亦即保其正气。

    麻黄辛苦温,入肺、膀胱经,功能发汗、平喘利水。临床应用以肺经见证为主,并认为麻黄发汗解表,实赖桂枝行血和营之力,故凡咳嗽属实者麻黄在所必用,虽无表证亦不例外。无汗者用生,微汗则用水炙,咳喘则均用蜜炙。

    桂枝辛甘温,入膀胱、心、肺经,功能发汗解肌,温通经脉,通阳化气。临床应用解肌透表每伍生姜,表虚有汗则伍芍药,表实无汗而咳喘者则伍麻黄,项强伍葛根,太少合病合柴胡,表实里热心火上炎、苔白舌红者佐黄连,胃火燔热者佐石膏,清肠热可合黄芩,里实腹痛可合大黄,阳虚则与附子同用以温阳,气虚者可与参芪同用以助气,伍甘草红枣以扶心阳,配饴糖以建中气,与苍术同伍以泻水,与五味子同用以纳气,与龙骨、牡蛎同用以镇惊,与当归、桃仁同伍,则行血有卓效。此外他还独创以桂枝配银柴胡、青蒿以治湿温后期正虚邪恋、汗出舌润、身热缠绵者。

    2.2.2  重视扶正祛邪

    麻疹初透、透而即隐、壮热有汗、咳嗽不畅、涕泪俱无、面呈青灰、精神萎靡、泛恶作呕、肢凉不温、小便不黄、苔白不黄、脉数而濡,这是正气不支、邪陷肺闭之象,与毒热内陷者显属不同,常以温阳扶正与宣透并用,也常在透疹剂中加用附子以温阳,发中有补,确能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2.2.3  及时温培脾肾

    久泻婴儿,屡经治疗仍泄泻不止,粪色淡黄、夹有黏液乳瓣、小便清长、吮乳作恶、神情疲软、目凹眶陷、面色萎黄、四肢欠温、睡则露睛,舌净少苔、脉濡细、呼吸浅促,此为久泻伤脾,脾伤及肾,气阳不足之征毕露,当温培脾肾、助火生土,否则,必将导致土败木乘、虚风暗动、危及生命。必用肉桂、附子。肉桂:辛甘大热,入肝、肾、脾经,功能暖丹田、壮元阳、引火归原、散寒止痛,临床运用于下焦虚寒,脾肾阳虚泄泻。因能助膀胱气化,温通血脉,对膀胱气化不利的水肿、湿温以及血瘀络脉之肠痈等亦每取用之。附子:辛甘大热,功能去表里沉寒、逐水气、遏制浮阳虚热。临床运用与参、芪同伍,可追复亡失之元阳;与当归、熟地黄同伍,可滋补不足之真阴;与发散药同伍,能逐在表之风寒;与温里药同伍,能祛在里之寒湿。凡见神疲面色苍白、肢清脉软、舌润、小便清长、大便溏泄不化,有1~2症者便可放手应用,宁可曲突徙薪,勿要焦头烂额,因阳虚证端倪即露,变幻最速,若疑惧附子辛热,而举棋不定,待少阴证悉具而用,往往悔之莫及。

    2.2.4  潜阳兼顾育阴

    幼儿在夏秋之交,发热缠绵不愈,热来起伏、身有微汗、口渴喜饮、尿多色清,伴以烦躁不宁、彻夜不寐、咬啮手指、时有惊惕、面色有时潮红、两足清冷、舌光无苔、脉来细数,属于温病后期,气阴两虚坏证,多以扶正益气,佐以潜阳育阴治之。附子与龙骨、牡蛎、磁石同伍。龙骨(龙齿)、牡蛎、磁石均有平肝潜阳、重镇安神之功,一般以龙齿与磁石配伍较多,治疗虚阳上越或肝风内动诸证。有气阳下陷者,则合附子同用。但数药用法同中有异,龙骨收敛固涩较强,适用久泻多汗等症;牡蛎能够补阴敛汗,适用自汗盗汗;磁石有纳气作用,久嗽气喘多参用之。

    阴和阳虽为两个不同属性,但互有联系,互为制约,阴平则阳秘,偏胜则病,所谓“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君火之下,阴精承之”。阳不独立,必得阴而后成;阴不自专,必得阳而后行。此水火阴阳制约的生化规律。故潜其阳,必充其阴。在儿科领域中很多疾病由于邪热消烁真阴,产生水火、阴阳制化失常,导致肾水亏损,心火亢盛鸱张,出现阴虚阳越,必须育阴潜阳并举,以免孤阳不生,独阴不长。小圃先生遵景岳“有形之火不可纵,无形之火不可残”之旨,选用附子遏制浮阳,龙骨、牡蛎、磁石潜镇。化裁出入,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随机应变,深得要旨。他的学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实堪称为近代儿科界中温阳学派的一代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