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读书人为何热衷科举之路?

 智者1111 2014-05-22
古代读书人为何热衷科举之路?

今年的高考即将拉开帷幕。很多人将如今的高考比喻为古代的科举考试,其实,“高考”和“科考”虽有相同之处,但差异也很大。二者都是人才选拔的主要途径。如今的高考,无非是考进“高等学府”继续深造,尤其是考入名牌高校,为今后事业奠定了较好基础;而古代学子热衷于科举考试,尽管不乏胸怀大志之人,但也有不少人是缘于“‘考’而优则仕”的巨大诱惑。说白了,考试的目的只有一个——当官或光宗耀祖。 

我国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在这期间的古人,要出人头地,通常有两条途径:若是王公贵族的后人,可以享受“政府”特殊照顾;如若不是,又想上进,正规的渠道就是考取功名。古代学子寒窗苦读,目的大多是“奋志科名”,因而“科考”的考场上有很多“屡不中屡考”的考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清代吴敬梓写的《儒林外史》中,那位范进。范进考了20多回,一直到54岁时才考中举人,所以得知喜讯后高兴得疯了。 

虽然范进中举的故事是小说,但所反映的情况并非虚构。在科举史上,像范进这样54岁还参加考试的并不稀奇。唐代孟郊46岁终于考上进士了,心花怒放地写了一首《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堪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观尽长安花。”此诗,道出了古代读书人对科考的执着,以及考取的的得意心情。然而,古代真正的寒门子弟在科考中,成功率高吗?作为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官员子弟在参加科考的过程中,他们拼没有拼爹,对“拼爹”如何防止,一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唐代白居易二十七岁时进士及第,在同时考中的十七人中最为年轻,得意之余挥毫写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24岁的韩愈进士及第,唐人有“五十少进士”一说,24岁的韩愈就中进士,绝对是人生一大幸事。而事实上,白居易和韩愈虽很有才华,但此二人或多少都“拚爹”的情节。杜甫就没有白居易和韩愈那么好的运气了。虽然杜甫也是书香世家,父亲和祖父都是当官的,但杜氏家风向来是“奉儒守官”,以至于杜家的社交圈子很小。杜甫两次参加科举,都因无人引荐,不幸落榜。偏偏又祸不单行,当县令的父亲杜闲突然病死,杜甫失去了经济依靠。不得已,穷困潦倒的杜甫进献了极尽肉麻和媚俗之能事的《进三大礼赋表》,玄宗看后,龙颜大悦,赏了杜甫一个八品小官。 

据周蜡生先生的《唐代状元谱》,唐朝74名状元中真正贫寒出身的只有易重和颜标两人。这个易重运气很好,初试时,易重名列第二,有个叫张濆的考了第一,复试时,张濆犯忌被黜,易重才侥幸替补得了个状元。的另一平民状元颜标,则是一个笑话:当时的主考官郑熏,喜好书法,是“颜体”创始人“鲁公”颜真卿的铁杆“粉丝”。当时颜姓特少,郑熏就自以为是地认为这个颜标就是颜真卿后人,以“弘扬鲁公忠义”为由,奏请皇上点了颜标的状元。顾进士谢恩之日,郑熏关切地问颜标:“鲁公祭事已毕否?”颜标被问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郑大主考这才知道颜标出身贫寒,与鲁公颜真卿并无瓜葛,不过是同姓而已。 

张晓政在《古代科举对官宦子弟的限制》一文中写道,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第三子张懋修考中状元,同时考中进士的还有他的大儿子张敬修。消息传来,舆论哗然,众议嚣嚣。原来,就在3年前,张居正的二儿子张嗣修已考中了榜眼。张居正有六子,有人为此作诗讽刺:“状元榜眼姓俱张,未必文星照楚邦。若是相公坚不去,六郎还做探花郎!”无怪时人的非议,因为在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已经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当时内阁首辅翟銮的两个儿子同登进士,时人讥之“一鸾(借指翟銮)当道,双凤齐鸣”,翟銮也因此被弹劾“有弊”。嘉靖皇帝震怒之下,将翟銮父子罢黜为民。 

客观说,官员子弟由于环境的熏染,对于政治难免会有比一般人更强的敏锐性和适应性,由于这个原因,如果他们在科举考试乃至仕途发展上有较好表现,也无可厚非。可绝大多数官员子弟靠的不是自己的实力在科考中取胜,而是凭他们老子的官位通过运作才金榜题名,为官后更是平步青云。而在官场上“两眼一抹黑”的平民子弟能通过科举入仕的简直是凤毛麟角。 

这种状况实际上是对寒门子弟在政治权利上的另一种剥夺。也因此,不少人有意识地将抑制官员子弟应试作为奖掖寒士、体现公平的一种手段。如唐代王起主持考试时,明确提出“科第之选,宜与寒士,凡为子弟,议不可进”,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势门子弟交相酬酢,寒门俊造十弃六七”的状况。到了宋代,更专门创立了“牒试”制度,规定官员子弟、亲戚、门客须专送别处考试。康熙时亦曾要求大臣子弟参加考试单独编字号,规定取中名额,以实现“大臣子弟既得选中,又不致妨孤寒之路”。 

尽管如此,官员徇私、子弟舞弊的现象不绝史书。甚至前面所说宋代“牒试”制度,原为约束官员子弟应试,但在实际中却演变为对官员子弟照顾的荒唐之举。这也告诉我们,权力无时无刻不在想方设法钻空子、搞腐败。而这也正是官员子弟受到人们质疑的客观基础。不过,连封建社会的科举都有防止“拼爹”的硬性措施,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当今,设计的考试制度,应该作得更公开、公正、透明一些;更应该避免原本为促进阶层流动的高考制度演变为所谓“拼爹”游戏;更应该让出身寒门的子女拥有平等地站在考试这一起跑线上竞争的权利,见到向上流动的曙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