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书人祝兆平

 苏迷 2014-05-23
爱书人祝兆平 
《书斋夜读》 祝兆平著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年4月版
  听说兆平兄有书要出版了,很高兴以为又有新书可读了。不料兆平驰函索序,让我大吃一惊。我从未给别人的著作写过序。并非是自重文字,惜墨如金;而是颇有自知,怕佛头着粪。兆平不以为意,再三催促,却之不恭,也只好勉力为之。
  新书名为《书斋夜读》,全书大多是关于读书的文字。我有幸参观过兆平的“书斋”,那是苏州城外的一座三层小楼。大约有二三百平方米吧!大约有三分之二的空间都储存的是书,在这样的“书斋”中“夜读”,令我羡慕不已。
  苏州人好书向学,早年我从包天笑先生的《钏影楼回忆录》得知一二;近来读《顾颉刚日记》 又有深刻的体会。生活在动乱时代的顾颉刚一生心系于书。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点名捉拿他(他当时除了历史研究外,还大力推动通俗文艺,其中许多是宣传抗日的)。他跑到大西北,后辗转西南,备尝艰辛,成天惦念的就是存留在北京的书籍和材料。幸亏他的一部分书存在天津某银行保险库里,没有全部毁于战火和被掠夺。抗战胜利后,顾先生定居上海,20世纪50年代中科院调他到历史研究所工作,他来京时,有专车来运他的书。两宋以来苏州人对于学术研究的贡献之大与他们爱书、藏书、读书是分不开的。
  一谈到读书,反映到人们头脑的首先是“读书有用”,还是“读书无用”。过去统治者也常常作这样的宣传:“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云云,再加上科举考试制度的拉动给人们造成一种假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之所以说它是“假象”,因为统治者只肯定“读圣贤书”,至于如贾宝玉一样“旁学杂搜”不仅不被肯定,说不定还要吃板子呢。但就整个的社会风气来说,这既造成了人们对读书获利的幻想,也培植了人们对书和读书人的尊重。前者有点市侩,后者则使民风醇厚。平民百姓对书尊重到什么程度呢?我小的时候不要说是书,就是写了字的纸也不许坐在屁股底下,这样做了,家长或师长见了是要斥责的。前者所说的市侩之风不免于流毒今世;后者,经历了“文革”之后已经成了天方夜谭。
  两千多年的皇权专制社会中,在经济上都是以小农立国的,因此从上到下,眼界狭隘,所见所闻都是眼前利益。“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儒家的高调也成为谋取功利的幌子。在读书领域也是如此,大家所关心的“用”,实际上就是短浅利益。这个“用”不管用什么意识形态包装,最后都要落实到是否能给自己带来切实的好处上。我更赞赏庄生的“无用之用”或者他所谓的“大用”,这就不是信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人们所能理解的了。
  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在这个过程中书是进步的阶梯。书大约产生于殷商时期,周初统治者就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所谓“册”“典”就是指装订好的典籍。当然周人更是有意识地重视保存自己的文献典籍,《尚书》中“周书”篇目最多。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著作不再专属于官家,诸子百家并起,各有著作,而且相互交流,或者应和,或者批判,其前提是人们在读书、在学习。这才促进文化、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快速进步,并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到了秦代虽然一统了天下,但其统治政策是“焚书坑儒”、“偶语诗书者弃市”,连谈论一下诗书都要杀头,更不要说读书了。禁止人们思考的氛围中,皇帝一人独裁的皇权专制社会出现了,从此进入了历史的“盲肠”。两千年来很少再有活跃的思考和积极的创造。皇权专制促成的文明衰退,这是修一万条长城也替代不了的。
  常言“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但读书能改变人的性格,曾国藩甚至说“读书可变换骨相”。我曾对一位记者说:读书读到有位可仿效的人坐在你的脑子里,这样你的为人处世就有所约束,久而久之,性格自变。数学家丘成桐曾说到读书给他性格带来的变化。少年时他性情顽劣,在父亲的指导下读中国古代名著与西方名著,性格有了变化。后来读了俞伯牙的故事,使他震撼:“伯牙学琴于成连,三年而成,至于精神寂寞,情之专一,未能得也……伯牙心悲,延颈四望,但闻海水汩没,山林谷冥,群鸟悲号,仰天长叹曰:‘先生将移我情。’”(《琴苑要录》)他说:“这一段话使我深有感触。立志要做大学问,只不过是一刹那间的事。往往感情澎湃,不能自已,就能够将学者带进新的境界。”
  这些与个人的名利没什么关系,也许在许多人看来是“无用”的,所以不读书就成为必然。此集中有一篇讲到“去年的人均读书有统计,法国人11本,日本人17本,美国人为21本,咱中国人5本不到”(《关于书的书》)。这一点也不让我感到意外,只要看一看车上、飞机上、路旁……一切有人的地方,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都在低着头、津津有味地摆弄手机,上面也有点鸡零狗碎的“知识”,更多的是“酒色财气”……
  兆平兄是个爱书人,在这本书中他兴致勃勃地谈买书、读书的故事。今年,他退了休一身轻松,彻底退回了书斋,离开了名利场,今后一定会有更多的买书、读书的故事和我们分享。(王学泰)
  (本文系祝兆平《书斋夜读》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