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莉娜:论逻辑方法拐点上的哲学动因

 庸庸学馆 2014-05-23
论逻辑方法拐点上的哲学动因

 

 

2014年05月16日 10:13

来源:原载《光明日报》2007年12月29日

作者:宁莉娜

  作为有效推理、论证的逻辑方法,与哲学有着不解之缘。哲学催生逻辑,并在逻辑方法演进的每一个拐点上发挥着助推作用。同时,逻辑方法的更新又改变着哲学发展的方向。本文试图从哲学研究对逻辑方法的内在需要这一视角,揭示逻辑的哲学基础,力求多维地理解逻辑与哲学的关系,深入挖掘逻辑方法在哲学发展中的价值。

  一、亚里士多德创立的逻辑体系

  人类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逻辑方法的存在价值与意义,往往依赖于不同的哲学观念。亚里士多德创立的逻辑体系,孕育于本体论哲学的怀抱,在古希腊哲学认识自然、反思理性中诞生,承载着哲学求是、求真、辨谬的使命。

  体现求是的精神。在西方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是最早系统研究逻辑问题的,即研究推理的必然得出,这恰好与哲学论证的要求相吻合。受哲学思维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将概念作为认识的首要环节,首先探讨概念问题,然后再作出判断和推理。在他看来,认识一般是由概念出发,推理是建立在概念的基础之上的。他发现在构建本体论哲学体系的过程中,如何解决观点阐述中出现的自相矛盾,如何在同一概念、同一判断上讨论问题,如何使论证更充分、更有力等问题,需要有效思维的法则与方法来帮助解决,最根本的是要找出一套科学的推理和论证方法。

  突出求真的理想。真理性的认识需要有预见性,这种哲学上的真理观,对逻辑方法提出了要求。古希腊自由争辩之风促进了哲学的发展,哲学的研究对象已由自然界扩展到人的认识本身,尤其是关于认识真理的工具问题受到重视。在亚里士多德那里,逻辑的任务是用有效的推理形式,必然推出真命题。这种意义上的真,反映了人类的思维规律,以及人类思维追求和把握真理的价值目标。在现实生活中,无论这种作用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也无论还有其他哪些学科在探求真理问题,逻辑学说中对必然真的研究,无疑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展现辨谬的智慧。亚里士多德首次系统提出矛盾律和排中律,用于避免、识别论证中的谬误。在他看来,矛盾律既是本体论的规律,也是推理的规律,具有无可争辩的公理性质。他阐释了矛盾律的要求,即在同一时间,对同一事物作出相反的叙述是不能同时为真的,如果违反这条规律,就会自相矛盾、是非真假混乱。他将排中律表达为,在对同一事物必须肯定或者否定时,不能将二者都视为假,矛盾的双方必有一真,在是非真假面前不存在居中者,不能采取含混的态度。随着亚里士多德逻辑的传播,逻辑方法作为哲学有效论证的工具,成为人们区分真理和谬误的方法。

  二、近代逻辑学说的突破

  近代的弗兰西斯·培根,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亚里士多德逻辑,他从经验论的认识论出发,主张认识始于个别事物,经由中间阶段而到达公理性认识,其公理的真实性应由经验来证明,并由此提出归纳逻辑学说。尽管培根对亚里士多德逻辑的批评存在偏颇,但他的认识论作为解决逻辑推理、逻辑规律和规则的哲学基础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他把归纳同观察、分析、实验、寻求因果联系的方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科学认识、科学发现活动提供了必要的逻辑方法。

  笛卡尔作为强调理性的哲学家,主张用知识代替信仰、用逻辑证明代替对权威的崇拜,提出普遍怀疑的原则,倡导正确运用理性来发现真理。他反对经院逻辑只对已知的东西作出解释,或只做没有真知灼见的繁琐论证。虽然笛卡尔没有创立自己的逻辑体系,但他为解决哲学问题提出的怀疑原则、直观性原则以及清晰性设想和完善演绎法等思想,都为逻辑方法的更新作出了必要的哲学铺垫。

  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长足进步,相应地要求哲学在理论上作出精密、准确的概括和表述,这一新的任务,又为逻辑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威廉·莱布尼茨首先将数学方法引入亚里士多德逻辑,并以人工语言代替自然语言,为现代符号逻辑体系的建立开了先河,也为哲学观点的清晰化提供了新的工具。莱布尼茨看重亚里士多德的论证方法,试图将推理语言变成一种符号艺术,使思想的表达简洁明了。在本体论思想的阐述中,他强调矛盾原则是逻辑的根本原则,认为一个思想是真的,就应该是无矛盾的。在哲学思想的论证中避免自然语言的含混性、矛盾性,应该是他用人工语言替代自然语言的重要原因。虽然莱布尼茨没有完成符号逻辑系统的创建,但他的普遍语言和思维演算思想却成为现代逻辑的前驱。

  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在逻辑方法的研究上,虽然曾出现过具有哲学倾向的康德先验逻辑、黑格尔的辩证逻辑、弥尔的经验主义归纳逻辑等,但逻辑学家们没有放弃莱布尼茨开辟的道路,试图用形式化语言的精确性弥补传统逻辑的缺陷,以适应哲学求变、求新的要求,从而迎来了逻辑方法的重大新突破。其中,德摩根将代数方法直接移入传统逻辑中,构造出便于精密计算的符号逻辑;布尔第一次实现了莱布尼茨关于逻辑的类代数演算的设想,使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成为类代数演算的一部分;弗雷格创设了初步一阶谓词公理演算系统和量词理论,发明了“概念语言”作为表意的符号语言;罗素提出了比较严密、完全的命题演算和谓词演算系统,首次全面、系统地探讨了摹状词理论。由此,以形式化语言为载体的逻辑分析方法,在西方哲学寻求新的发展方向中应运而生并发挥出重要作用。

  三、现代逻辑分析方法存在的价值

  20世纪初,西方哲学发生的语言转向,就是哲学寻求变革对逻辑方法的必然选择,从中可以折射出,哲学发展的需要,无疑是逻辑分析方法存在价值的重要前提。从莱布尼茨用数学方法改造传统逻辑开始,经弗雷格直至罗素将逻辑分析方法引入哲学,关于意义、真理、存在、可能世界与必然性等哲学问题的研究,强化了逻辑方法的工具作用,同时,在哲学发生变革的过程中,又带动了逻辑方法的更新、转向。现代逻辑为哲学发展提供了可以用来进行语言分析的系统和方法,从而突破了具有思辨性质的传统哲学观念和方法的思维模式,极大地推动了哲学问题的研究与解决,使哲学中一场以语言分析为特点的革命成为可能。在逻辑分析方法出现并被使用之后,人们认识到本体论的问题是可以从语言分析的角度来研究,并使之得以明晰的。

  哲学的每一次变革,都为逻辑方法的转型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对哲学本体论、认识论的反思,导致语言逻辑、狭义模态逻辑、认知逻辑等逻辑分支的涌现;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新实用主义哲学,从蒯因开始,经古德曼、戴维森、普特南、罗蒂等人之手,到20世纪70、80年代,对逻辑方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非形式逻辑方法由此兴起;当今英美哲学界的心智哲学以及与此相关的人工智能哲学的研究,正在影响着与之相适应的逻辑方法进入到新的领域。

  西方哲学思潮从20世纪开始不断分化、日趋多元,现在又开始走向融合、汇通,哲学需要逻辑,逻辑也在不断地满足哲学的要求下完善,相信逻辑方法的多元整合必将会带给哲学新的面貌,哲学走向生活世界,逻辑方法也必然如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