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悦”读是福

 许愿真 2014-05-24

“悦”读是福

 

 

邓北平

 

 

 思想的幻影鈥斺斍页洳┦柯畚牡暮蠹

 

从语言知识的获得到巩固到不断更新,阅读是不二法门。阅读不仅是语言学习的不可替代的形式,也是文化传承、思想共生与情感分享的最佳形式。刘勰的视通万里、思接千载之说既是一种思维的状态,也是一种阅读的状态。这种沟通古今、神游八荒的阅读思维状态实实在在地模糊了时间与空间的阻隔,使人能收获一种巨大的愉悦感,这种愉悦甚至还不是王羲之所谓“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的生理愉悦所能比拟的,当然也就更非时下盛行的生理宣泄可以相提并论的了。从这个意义上讲,笔者腹测,古人创造阅与悦绝非仅仅只是异形而同音那么简单,亦有可能同音而近义,盖二词所指皆有趋于愉悦之感。阅而悦之,“不亦说乎?”孔子妙语,不啻为一重要旁证。

 笔者长期从事英语语言教学与测试的研究,深知阅读的美妙难以言传,必得读者满腔热忱投入到阅读之中,才能体验、才能体会,也才能心领神会。因此,有必要先将“悦读”好好解读一番。

一、悦读的路径

一般而论,欲想从阅读达到悦读,其一般路径为:能读愿读乐读。对于不同阅读层次和阅读需求的人而言,总的原则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悦读。悦读的路径依据的是人类阅读的三个心理特征。

1. 能读。能读的核心要义在于一篇读品对读者而言没有语言性障碍。影响能读的语言性因素包括词汇难度、语法难度、结构难度、句式难度、难句密度、专业表述、文章长度等。语言性障碍有时也包括表述枯燥等因素。

2. 愿读。愿读是指所选话题皆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符合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兴趣与认知特征,读品能有效刺激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的兴趣。读品形式活泼,图文并茂,话题难度以亲切与相关为宜。影响愿读的话题因素包括主题生疏、主题宏观、主题专业、主题过熟、主题无趣、主题过气(缺乏时尚性与时效性)等。

3. 乐读。乐读指读品能维持并巩固学生的持续阅读兴趣,使学生乐在其中。阅读成为享受而不是忍受,更不是难受。影响乐读的因素除了话题因素之外,体裁因素也是显而易见的。一般而论记叙类读品相对易读,而说明类、议论类、描写类乃至异型文体(非文本阅读)等则不易培养学生的持续兴趣。因此,乐读对于体裁的选择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体裁的相对路径为:记叙文说明文描写文议论文,非文本类阅读介乎说明文与描写文之间。

    二、课前教师的话题选择

话题一般称为材料、题材。话题本质而论就是内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见“材料”的重要性。往往教师所选之材是决定阅读教学效果的前期保证,未经认真遴选的材料不可能适切学生之所需。针对话题的选择笔者提出以下五条原则。

1. 话题选择的适切性原则

适切性原则要求选择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特征与认知特征。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受其心智发展水平限制,材料的可接受性就显得格外重要。选材过难或过易,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另外,笔者还想说明一点:强调选材的适切性,并不是否定教学手段改进的必要性。读者 诸君一定要明白一点,阅读课的根本教学目标不能背离阅读材料。

2. 话题选择的时尚性原则

时尚不仅是年轻学子的心理趋向,也是其他年龄层人士的心理趋向,可以说是人之所以是人的共通的精神需求。时尚代表一种与时俱进的关心时代发展、关心自身发展的共同观照所带来的情感体验。话题的时尚性正是不同年龄层次的人虽然有不同的时尚需求,但时尚本身是可通的。对于年轻学子而言,同辈人的喜好更多的是一种借鉴、一种欣赏、一种反观。所以,课前教师所选话题必须考虑学生的时尚需求并兼顾话题的难度的适切。时尚的东西往往为众人所知晓,因而主题过于熟悉,读品的难度便会相对下降。因此,可以考虑是读品的语言难度略微提高,即可适当增加必要的语言技术性障碍,以扩大和丰富学生的表达能力。

3. 话题选择的时效性原则

时效不同于时尚。时效更多的是强调消息(news)时间的早期性,即所谓在第一时间被告知事件始末。为什么英国人强调the first time,同时也强调well- informed消息灵通人士一词揭示了新闻时效性的两条重要原则:时与效。说明了消息(news)来源的可靠(真实)与资料的丰富(详尽)。同时,过气了的东西本身就是无效的新闻。这就是news必须new的缘故。

4. 话题选择的多样性原则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求知是第一要务。而知的获得必得益于材料来源的多样性、资源供给的丰富性。惟其如此,才能为学子营造一个良好的获得性氛围。教师在选择话题的过程中,如何去把握这个多样性与丰富性的度是一个重要的难点。但关键只在于两点:有效扩展学生知识覆盖面与文化洗礼量,有效开发学生的心智潜能与情感触点。能通过阅读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使学生能真正地潜移默化地文化之cultivatedcivilized)而不是单纯的教育之educatedtrained)。此二词之差异,读者诸君或可通过细品英文之对应词而心有戚戚焉。我国教育者更喜教育之,而漠然于文化之。“化”于无形,润物无声,唯阅读有此功效。

5. 话题选择的教育性原则

本文所指的教育性非关政治内涵的所谓德育或思品之类,而是指包含了科学的、社会的、人文的等诸方面综合素质的全面养成。这种综合素质不仅是知识方面的,也是能力方面的、还是精神方面的。这是因为语言的学科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所赐予的。中国人“文以载道”的思想依然有其鲜活的生命力。如何使所选文章对学生的精神素养得以全面提升,并能促进学生的心智的发展,“在体验中外文化的异同中形成跨文化意识,增进国际理解[①]显然,这样的教育性就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全球化意义。国际间的理解与合作基于跨文化的共识,这一点,在当代中国尤其有着特别的现实意义。

三、课前教师的阅读微技能选择

语言是一门整体的艺术,但一般为了理论解析的需要往往将语言分解为听说读写四种基本技能。而读的技能一般又可细分为六种甚至更多的微技能。[②]就阅读本身而言,主要的微技能如下:

1)理解主旨和要义;

  (2)理解文中具体信息;

  (3)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

  (4)作出判断和推理;

  (5)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

  (6)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

尽管这六条是针对考生的阅读技能而提出的,显而易见,考试的教学反拨功能是巨大的和不可替代的。直接在教学的阅读中观照考试的阅读技能正是一种真切的现实关怀。这六条微技能的指向正是想检测考生是否真正对所读文章关键信息的掌握情况。

理论上来讲,读者对所读文章信息的获得与处理是有一个明晰的理路的,即包括了读取(获得信息)、理解(消化吸收)、融汇(知识结构化)、提升(内化为素质)四个环节。但是,对于具体的文章的阅读,读者未必都能表现出融汇与提升的高级环节(至少不是每个读品都能达到),但读取与理解却是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这也是为什么检测学生对文章阅读能力的题型名称叫“阅读理解”(reading comprehension)的理论前提。但是对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所读文章内容时,融汇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果一个考生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能达到“融汇”的境界时,文章的关键信息就自然而然,洞若观火了。事实上,命题者命题的出发点也是为了检测考生实际阅读的能力,而这个能力的分解正是前文所提之六大微技能。那么这六大微技能究竟能为读者提供什么关键信息呢?

1)文章究竟想说什么?要求读者对所读文章的主旨和要义的把握。

2)文章实际说了什么?要求读者对所读文章的事实信息的了解。

3)文章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如何?要求读者对所读文章的隐含内容的推理与判断。

4文章的写作技术及上下文关联技术是怎样的?要求读者对所读文章的组织结构的明晰,对文章中代词回指的准确判断等。

5词汇的认读与辨读技术是怎样的?要求读者对所读文章的词汇意义的精确把握(包括生词生义、旧词新义及语境词义等)。

6对作者行文的感情、态度及写作目的是如何把握的?要求读者对所读文章的作者意图、情感态度、写作目的的准确理解。有时候作者意思隐含在文章中,有时候作者的意图未必是文章的意图等等都是读者应该准确区分的。

    鉴于以上分析,教师在课前对所选文章的阅读微技能的选择要把握好以下六个关系:阅读策略与文章理解的关系;阅读策略与阅读题材的关系;阅读策略与阅读体裁的关系;阅读策略与写作技术的关系;阅读策略与阅读难度的关系;阅读策略与答题策略的关系。

四、阅读与阅读理解及阅读文本的关系

    阅读的初始目的是理解,但对于读者而言,究竟理解到什么程度才是理解透了?从这一点出发,对所读文章进行命题就成为必要。显然,阅读理解命题的方向正是从阅读微技能出发的。因此,阅读理解的概念也就随之清晰起来。我们认为,阅读理解是指对指定的文章进行阅读(先阅读),然后就该文章内容所设的试题进行理解性解答,以训练考生文章的实际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如果从阅读理解的日常概念着手,也许读者诸君更能“理解”:阅读是饮酒,理解是发酵;阅读是进餐,理解是消化;阅读是吃药,理解便是反应。

    一定的文本需要与之适应的阅读策略,或者说,一定的文本,如果从测试的角度看,必定影响命题的微技能选择。

不同的阅读文体需要什么样的阅读技能(阅读角度)或不同的文体需要什么样的处理信息的技能(测试角度)呢?这里我们要首先弄清楚中国学生所面对的英文文章类型。

文章类型如果按传统分类,则一般分为四种或五种。

四分法:记叙文(narrative)、描写文(descriptive)、议论文(argumentative)和说明文(expositive)。

五分法则是在四分法的基础上加上应用文。

然而,中国学生以英语作为外语,因而在话题、体裁与难度的选择上本身就有许多的局限,对文本的阅读亦多所困惑。所以,中国学生所实际阅读的英文文章并非标准意义上的文体,也就是说,中国学生所阅读的文章只能算是具有这些传统文体的某些性质的文体,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文体。那么,按传统的文章的分类法就显得不够清晰或无法让中国学生切实体会文体的特征与性质。有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拈出一个新的适合中国学生阅读实际的文本文体,以供参考。

1. 文本类阅读:

1)记叙性质文体。

2)叙议性质文体:先叙后议;先议后叙;边叙边议等。

3)说明性质文体:介绍、科普、知识介绍、传记文类等。

4议论性质文体。

5应用文类:书信、电子邮件、发帖、公函、广告、通知、启事等。

2.非文本类阅读:图、文、表格、时间表(table)、海报(post)等。

目前,中国学生所面临的中、高考英语试卷(中考年产200多套,高考年产19套之多)基本为四个题区:听力题区、知识题区、阅读题区和写作题区。因此,对学生而言,在阅读题区,必须了解所读文章的重要和必要信息(关键信息),不重要或不必要的信息既不应该成为读者所关注的重点,也不应该是命题者所关注的重点,否则,就是不得要领。

文章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即所设问题是否是获得本文要义的问题,这个要义就是一个读者应该掌握的文章重点。如果命题者所设问题并非文章重点,或所设问题对文章的理解或整体把握没有必然的联系或关系,则这个问题是非必要问题。命题者所设问题必须是必要问题。

由于文本的文体与阅读微技能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而且,我们发现不同的话题与命题者对阅读微技能的选择也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兹事体大,笔者拟专章讨论。

 

课前教师对学生在进行英语阅读训练时应该有五个关注:一是关注中国学生对作为外语的英语阅读的兴趣特点;二是关注所选材料的话题特点对中国学生的影响;三是关注所选材料的体裁特点对中国学生形成的认知影响;四是关注所选材料的阅读策略对中国学生形成的思维影响;五是关注所读材料的难易度对中国学生形成的心理影响。

阅读的人有福了,中国学子有福了!阅读变“悦读”,天堑成通途。

 

                               思想的幻影鈥斺斍页洳┦柯畚牡暮蠹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 地方年度高考英语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

[] 笔者注:按教育部考试中心所提之阅读理解的六大微技能,自分省命题以来,有些省份在此基础上有所扩展,有的还有新的提法。例如,江苏2012年就提出“理解文章的宏观结构和文脉逻辑关系”;“根据所读,用恰当的词语补全文章提纲、概括主要内容或作关键词转换”。山东提出的“识别不同文体特征”;“理解文段的基本逻辑结构”。北京提出“推断隐含意义”;“理解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解语篇的基本结构”。天津则增加了“根据上下文识别指代关系”;“识别不同文体的特征”。参见各地年度考试说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